2、建立了一些西医医院和医校。英国医生BenjaminHobson(1816-1873)取名合信,在广州、上海行医,1987年曾以中文出版西医略论,该书有介绍骨折处理和肢体外科的章节。1950年代,我国提倡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求取祖国医学精华并探索其科学基础。中西医结合在骨科的第一个重要发现是前臂双骨折的治疗。中医治疗前臂双骨折,强调“分骨”法,方先之等在解剖学研究中,观察到前臂在旋转的中立位时,槎、尺骨之间的骨间膜张力与间隙最大。在中立旋转位分骨,骨折四个断端排列成类似单骨骨折的上下两段,很利于整复。这一发现为“分骨”手法提供科学依据。小夹板固定前臂骨折不超过肘及腕关节,因之任何活动,均可
4、伤员,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理论和法则,是深信注视和发展的。国内骨科概况目前,中国已建立不少骨科基地,简介早年形成的四个于下:北京中国第一个骨科科室是1921年由美国波士顿麻省总医院GeorgeWVanGorder医师在北京协和医院组建的。该院第一任华人骨科主任是孟继懋(1897-1980)。他1925年毕业于芝加哥Rush医学院,随后他又从ArthurSteindler和M.N.Smith-Petersen教授进修骨科。他任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时(1957-1980),达到其骨科事业的高峰。积水潭医院是综合性医院,然而具有300张床的创伤骨科科室和骨科研究所,它是国内外知名的。上海牛惠生(18
5、91-1937)是中国第一位在美国培训的骨科医生,他191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随后又在美进修骨科,回国后任上海圣约翰大学骨科教授,1928年他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所骨科医院。叶衍庆(1906-1994)是首位获得利物浦大学骨科硕士学位的中国人(1936),曾任上海圣约翰大学骨科教授,上海伤骨科研究所所长(1977)。他领导关节内骨折经皮针拨复位和克氏针固定的临床研究。该所的柴本甫医生对骨折愈合过程中的活跃细胞成分进行了深入的超微结构观察。天津方先之(1906-1968)1933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38年赴美波士顿儿童医院骨科深造。他是全面的外科医生并精通骨科。1944在天津建立我
6、国第二所骨科医院,1960年代末迁入当时新建的天津医院。在国内他首先倡用骨折内固定,1939年引进Sherman型钢板螺钉。1952年被聘为天津医学院骨科教授。解放后,中央卫生部委派他组办骨科训练班,先后培养了600余名青年骨科医生,为我国骨科事业输送了大批骨干。他的不朽之作是在抗跨药物的保护下,进行骨与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治疗。此项工作始于1946年,积累1000余例的经验,1957出版了同题的论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见上文)。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西京医院骨科教授陆裕朴有很多骨科业绩。1940年代,他曾在美Iowa大学医学院进修骨科,还随SterlingBunnell从事手外科。他及其同事
7、对先天畸形矫正,周围神经修复与愈合,骨形态发生蛋白,骨月中瘤均有深入的研究。1940年代后期,我国第二代骨科梯队成员如陈景云、王桂生、过邦辅、范国声、何天骐、周润综、冯传汉、吕式谖(骨科护理)分别赴欧美深造。范国声是我国获利物浦大学骨科硕士学位的第二人。1937年中华医学会总会在上海成立了骨科学组,其成员有:牛惠生、朱履中、胡兰生、叶衍庆、孟继懋、任廷桂。1980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成立,冯传汉当选为第一届主任委员,同时召开了全国骨科学术会议。1982年中华骨科杂志正式出刊,现在已出月刊。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逐渐成长壮大,1984年以来陆续建立了八个专业学组。1994年手外科独立成立学会,会员达
8、700名。截至2003年我国骨科已有8名院士,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陈中伟、梁智仁(香港),工程院院士6名:卢世璧、王溃f寰、顾玉东、王正国、葛宝丰、戴克戎。下文概述国内四个骨科专业的代表人物及一些进展和趋向。冯传汉编著的中国现代骨科史料一书,作了更多的介绍,现已出版,可供参考。手外科代表人物:王演f寰、陈中伟、顾玉东、韦加宁。1959年王演f寰在北京积水谭医院创建了手外科专业,1978年他出版了我国首部手外科学。韦加宁2003年出版了韦加宁手外科手术图谱,同年获白求恩奖章和“人民的好医生”称号,以表彰他毕生负责热情为病人服务和对手外科作出的贡献。I.断肢(指)再植1963年陈中伟、钱允庆成功地
9、再植断手(中华外科杂志1963;11:767771)。王潢寰(1966)完成首例断指缝接。1980年全国手外科学术会议汇集1426例断指再植,其存活率达88。4%。1986年葛竟、陆裕朴等接活10个断指,报告发表于ReconstructionMicrosurgery杂志(1988;123:129136)。n,足趾移植重建拇指手指杨东岳1966年首创移植足趾以重建拇指、手指,顾玉东等报告400例,其中386例(96.5%)存活,240例随访2年有良好的感觉及运动功能(见JReconstMicrosurg1997:13:405408)。出.神经转移治疗臂丛撕脱伤1986年顾玉东等开始转移对侧C7神
11、多。本手术是安全的,肺功能在9个月内恢复至正常(见PlastReconstSurg2002;110:104-109)。关节置换代表人物:卢世璧、戴克戎、吕厚山、杨庆明。1.国产假体及骨胶。卢世璧等和戴克戎等对研制国产人工关节假体及骨胶作出很多贡献,并且制定了人工关节置换的指导方针和规范。2.膝人工关节置换(TKA)值得注视的方面。A.超过60度的严重的膝关节屈曲挛缩是很难作关节置换的,不少专家认为这是TKA的禁忌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吕厚山作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尝试。他已成功地为100余例病人作了TKA,其中有若干病例的挛缩超过了90度(见吕厚山等JAthroplast(Am)1999;14:7
12、75-777)。B.同一次手术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双膝施行TKA。下肢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多个关节,通常关节置换一般从牌关节开始。吕厚山发现起始先作双侧TKA能加速病人的康复,目前已有600例,其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见吕厚山等Chin.MJ1996;109:937-940)。C.一期同侧牌、膝以及踝关节置换。适当选择的病人,在同一手术中施行同侧的牌膝关节置换是合理的。对侧的牌、膝关节可在2-3周后施行。这不是表现手术技巧,而是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和降低费用。吕厚山已用此法康复了36例病人,他还为一例病人在同一次手术中作了牌、膝、踝关节置换(吕厚山等中华外科杂志2000;38:749751)。脊柱外科
14、1993年16页)。2.北京协和医院(PUMC)特发脊柱侧弯分类。根据脊柱侧弯研究学会(ScoliosisResearchSociety-SRS)所制定的脊柱侧弯及其顶椎的标准,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等,分析了该院427手术病例的手术前后站立位的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和术前仰卧位的侧屈X线片,制定了PUMC脊柱侧弯分类,其目的是确定手术入路、融合(固定)平面和测定该分类的可靠性。这一分类的三种主要类型分别是56.2%,42.1%及1.2%,并有13种亚型。观察者本人及观察者之间的可靠性分别是85%(Kappa系数0.832)和91%(Kappa系数0.898)。在152个手术病例中应用PUMC分类
15、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平均随访19.5个月。未发现术后失代偿,初步认为本分类具有较高可靠性。(见邱贵兴等中华骨科杂志2003;23:19)。3.固定性寰枢椎(C1-2)前脱位的软组织松解复位手术。党耕町等2002年以来,采用经口入路松解软组织治疗46例固定性C1-C2前脱位。影响复位的因素包括前纵韧带、侧块关节囊和头颈长肌的挛缩。切断上述挛缩组织,谨慎地施加牵引及撬拨,便利了复位。复位后进行C1-C2或枕部颈椎的内固定。作者认为这种手术比其他经口的手术安全得多(党耕町等:2004年待发表)。骨月中瘤代表人物:宋献文、范清宇、徐万鹏。1.吸骨瘤的外科治疗。吸骨瘤的诊断治疗有一定难度。近30年来
16、北京地区已治疗了近400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徐万鹏和郭卫在过去5年治疗119例。发生率的顺序是脊索瘤、骨巨细胞瘤、高恶度月中瘤和转移瘤。手术大多采取后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尽量保留S1-3神经根。95%的手术是成功的,功能恢复达到85%。52例脊索瘤平均随访3.5年,60%获得无瘤存活。有17例病变复发需要再次手术(见郭卫等中华外科杂志2003;41:827-831及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5:159162)。2.肢体骨盆骨月中瘤的微波诱导高温及外科治疗。西安唐都医院范请宇等发展了这一疗法,其最近的临床报告发表在ClinicalOrthopeadicsandRelatedResear
17、ch2003年406期165-175页。手术步骤如下:在原位分离带瘤的骨段并冷却正常组织;将瘤骨加温,瘤心温度105C,瘤表面温度65C,持续30-40分钟;去除瘤骨的焦痂,用含骨片的骨胶填充或植入带血管蒂的骨块,必要时给予内固定。134例肢体骨月中瘤随访2-8年,平均49个月,无瘤存活率达到73.9%,功能达到MTSS平均26分。在37例骨盆骨月中瘤中,28例得到局部控制,20例能行走。3.骨巨细胞瘤(GCT)的研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冯传汉等作了系列的基础研究。中国骨巨细胞瘤发生率是最高的,达到骨月中瘤的15%左右,接近骨肉瘤的发生率。然而美国GCT仅是骨月中瘤的5-6%,日本是10-11
18、%。上述的研究更新了骨巨细胞瘤的概念,如下图解所示:MGCGCTL-长生命S-短生命MGC多核巨细胞STC基质细胞RFC-玫瑰花形成细胞NRFC-非玫瑰花形成细胞GCT的经典概念认为它由多核巨细月fi(MGC)和基质细胞(STC)组成。冯传汉等发现基质细胞含有:巨噬细胞样细胞(玫瑰花形成细胞-RFC),它们能形成典型的短生命的多核巨细胞(S-MGC);纤维母细胞样细胞(非玫瑰花形成细胞-NRFC),它们是真正的瘤细胞成分并能形成长生命的瘤巨细胞(L-MGC)o(见冯传汉等ChinMJ1999;112:901-905)o在上述系列研究中,显微缩时电影还记录了两个多核巨细胞自然融合的过程。开始时两
19、个细胞的胞膜之间形成一条通道,随后胞桨流通,胞核积聚,形成一个大的多核巨细胞。抗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GCT典型多核巨细胞染色阴性;瘤合体细胞(体积小,核少)及30%-60%基质细胞(纤维母细胞样细胞)染色阳性(见郭卫等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5;27:403405)。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GCT核型集中在二倍体,亚二倍体以及超二倍体。可见到双着丝点、环状、双微体等核畸变。染色体的结构异常多在5q,8q,17p,18P及22p,虽然多数学者认为异常最多发生在11P及19q上(见郭卫等中华外科杂志1995;33:97101)。香港台湾骨科概况20世纪50年代以来香港和台湾的骨科同道,作出了大
21、、病灶清除及植骨固定,它和脊柱侧弯矫正外科都很有知名度。Leong-Thomasen(梁智仁托马森)矫正后凸手术在BridwellandDeWald脊柱外科学巨著中有详细的描述。B.手外科和儿童骨科也是有口碑的。C.生物力学、步态分析和显微外科的实验室发表了数百篇重要论文。香港大学骨科在建科30年中培训了来自海外的80名进修医生,每年该科还接受160名本科生的教学任务。(摘自DepartmentofOrthopaedicSurgery.TheHongKongUniversity1961-1992及19612003)。2001年梁智仁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香港骨科医生。II
22、.香港中文大学骨科该科1983年由梁秉中教授在威尔士亲王医院建立,后由陈启明教授继任主任。1993年设有200张床位和7个亚专业。同期创建了香港的骨科运动医学,并且组建了香港运动医学及运动科学中心。首项研究北京-香港超级马拉松完成于1983年,并发表于1985年英国运动医学杂志。在此期间发展了运动医学关节镜外科,陈启明教授亲自经治数千例。1985年引进了等动力技术和装备,以评估及康复运动损伤病人,小儿骨科组提供高度专业的服务,包括脊柱侧弯、先天性畸形的矫正,肢体延长和神经肌肉疾病的治疗。手外科和显微外科建立于1987年,断肢、断指再植成功率达到90%,骨月中瘤科开展保肢治疗技术,90%II期骨月中瘤病例的肢体得以保存。在建科的10年中贡献了200余篇科学论文。(摘自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1983年以来十年回顾与前瞻)。台湾骨科概况代表人物:邓述微,陈汉廷,杨大中,罗惠熙,韩毅雄,郑诚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