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雄老师以福代斯幸福测试为引子,互动现场书友:你的幸福指数是多少?有书友回答是7分(中度幸福:觉得还不错,愉悦),当下真实的状态,觉得刚刚好。7分处于动态的平衡,可能有高低起伏,上下波动不正是人生常态,恰到好处也是相当难得。
幸福的致命杀手是健康。如果健康不在,幸福如何被承载?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健康一般分3个层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健康。如果健康是100分,智雄老师认为,心理健康是为首的1。因为心理健康对幸福的影响度更高,那些有自杀倾向或行动的首先是心理出了问题。
智雄老师幽默提问,医院里哪个科最关乎幸福?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答案当然是精神心理科,因为最难解的是“心病”。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外科医生经常要找精神心理科医生会诊。之前在专科医院工作时,医生的工作强度特别大,尤其是疫情期间,这也是智雄老师离开医院去渡过工作的原因之一。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下而上包括了五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层次的需求形成了一个阶梯,反映了人类需求的逐步发展和满足过程。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需求的重要性和迫切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精神层面的需求在比较高级别的阶段,也是关乎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智雄老师分别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逐一剖析影响幸福感的具体原因。进而幸福也因不同要素的影响,分为不同的层级:幸福-愉悦的人生,幸福1.0-满意的人生,幸福2.0蓬勃的人生。智雄老师认为,实现幸福并不难,可以从幸福五色:PERMA的五个方面做出努力,即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
“人生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可以更加幸福。”如果你想要获得幸福或者更加幸福到蓬勃的人生,那就来小一大书悦读会听智雄老师的讲座吧!
到场的部分悦读者签名
依菲:今天是一本回溯锻造重启的书
九九第一天,天空如此晴朗。今天的自己是回溯锻造重启的一本书,来的路上又看了一遍张进师兄的《渡过》(虽昔人已逝,精神长存),结合下午的时光,我想已然目标达成、由他渡而自渡了。
1.健康的三个要素,需要构建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环境的思维框架,也是预防的抓手
2.家庭治疗的案例,体会到了系统思维和原生家庭的视角,感受到科学的力量。结合自己之前的理解,有这样几个更细的体会:①弗洛伊德的理论让我们了解原生家庭,知道为何成为了自己,即定义问题;②而因为《被讨厌的勇气》《自卑与超越》,开始接触到的阿德勒心理学,让我们知道如何疗愈自己,即解决问题;③学习积极心理学,积极汲取更多的营养,用心建心房(与健身房相呼应),通过升维来预防情绪问题,提升幸福指数(心有阳光,目之所及皆为美好)。
当然,如果不好疗愈自己,记得及时求助智雄老师这样的优秀心理医生,及时干预。即便真的遇到了,就像《渡过》书里说的,所有的经历,都是生命的嘉许,重新盘点人生,做好梳理再出发,反而能更好地随春而长。
3.所有的病都是人类文化建构出来的产物,如高血压的标准不断调整标准,人也在不断进步的道路上,选择优秀的平台如小一大书悦读会,有机会结识更多优秀的伙伴,共同成长。
冯苗:今天是一本学习的书
在看到预告时,觉得气氛应该会比较严肃,但没想到氛围是出乎预料的幽默与和谐,我想这大概得益于老师的“内功”深厚及外战经验丰富。如果我身边的朋友正深陷“泥沼”而不可自拔,我愿意把老师推荐给他做救赎的光。
今天的内容有太多可以引起共鸣,但印象最深的还是自己要有觉察的能力,遇事不避,直面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要寻求专业帮助。相信那些曾经过不去的坎儿,回头看时都是一串串闪亮的徽章。
相信专业的力量,相信打完“补丁”更加强大的自己。
感谢读书会,感谢王老师!
晓一:今天是一本平心静气的书
今天,我带着一颗心平气和的心,参加了首期心理学专场读书沙龙活动。整个过程下来,我深感心旷神怡,心平气和。尤其是老师提到的三个观点,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病是建构出来的”这一观点让我对疾病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生病了,而是被社会和文化对疾病的定义和看法所影响。当我开始以这种视角看待自己的身体时,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平静和从容。我不再因为一些小病小痛而过度焦虑,而是学会了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它们。另外,我也感恩自己的身体,没有一处引起我的注意,都安好都健康。尤其是在老师提到截肢者和盲人的例子时,我深深地为自己有健康的双腿和明亮的眼睛而感恩。
最后,PREMA的记忆方法也让我印象深刻,老师说“PREMA,其实就是每个妈”,这个确实好记,里面包括: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这种方法提醒我们,每一个妈妈(现在的爸爸也相当于一个男的妈妈)都具有五色幸福的特质。这种特质不仅限于妈妈,而是每个人都天然具备的,我们只需要去发现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当我开始尝试用这种视角去要求自己,发现对自己更加满意,对自己更加有信息;当我开始用这个角度去与他人交往,我学会了更加倾听他人,用平和的心态去与他人交流,相信人际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这是心理学医生王智雄谈幸福的第一期,也是小一大书悦读会的第609期,整场读书沙龙活动下来,我收获了更多的感恩点,我被注入了新的能量源。我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和观点,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等,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用心平气和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这种态度让我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够更加冷静和从容。我相信,只要我保持这种平和的心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能够从容应对,会活出不焦虑的幸福人生。
暖阳:今天是一本学会幸福的书
焦虑不是一个坏词。最早这个词是我做教育工作的同学对我说的,他让我去观察省重点高中放学出来的同学的脸,再看一看有分就能读的高中放学出来同学的脸,前者多是若有所思,后者多是满脸阳光。
有思考才会有焦虑,有进步的想法才会有焦虑。生活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有焦虑太正常了。从有焦虑情绪到有焦虑症状,到焦虑障碍,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该求助的时候就求助,不要自己硬扛。
焦虑的人生就一定不幸福吗?不是这样子的。幸福是由五要素构成: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这其中每一部分足够强,都会给自己幸福的感觉。
好好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想好事,做好事,用正能量的心态去解读事,就一定能遇到好事,幸福感会随之上升。
人生真的很快,转眼我们会老去,活在这个世上总共三万多天,每一天都无比珍贵,好好去体验它,多让自己平静、开心、喜乐,就不辜负每一天了,就对得起自己的每一天了。感谢小一大书悦读会,感谢王大夫,感谢小一老师,更感谢我的女儿!
字在人生:今天是一本随智雄医师的专业视角重新认识自我的书
上次参加“一人一书”读书会之——晓舜领读《正念禅修》后,曾快速浏览《序言》部分,对诠释“正念本质”的这样一句话,印象很深刻:
正念理论有着数千年的历史,通常被认为是“佛教禅修的核心”。不过它的根本内涵,即注意力(attention)和觉察(awareness),却是普适观念。
无独有偶,在智雄老师推荐的《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这本书中,关于自我“觉察(诊断·认知…)”能力,有两段颇为精彩且值得反复咀嚼和细品的文字表述:
“研究自己”不仅是基本的道德义务,事实上也是基本的道德权利……当自我摆脱“神经症的强迫意念”时,我们就能自由成长,同时也能自由地去喜爱与关怀别人。——摘自《绪论:进化的道德律》
对于那些真正了解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而且不因各种强迫性的需要来改变自己对别人的评价的人们而言,“观察”与“批评的才智”并不能夺走他们对别人的基本安全感。——摘自《第十二章人际关系上的神经症障碍》
面对——“如何“渡过”不焦虑的幸福人生?”——这样的问题,不禁想起自述小时候患有自闭症,长大后成为知名漫画家的朱德庸先生,通过“自我觉察(诊断)”后发现:大家都有病!
他说:小时候我觉得,每个人都没问题,只有我有问题。长大后我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问题……小时候的自闭给了我不愉快的童年,在团体中我总是那个被排挤孤立的人;长大后,自闭反而让我和别人保持距离,成为一个漫画家和一个人性的旁观者,能更清楚地看到别人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会在各种问题中度过他的一生,直到离开这个世界,问题才真正没问题。
小时候的问题,往往随着你的天赋而来。然而,上天对你关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开另一扇窗;我认为这正是自然界长久以来的生存法则。
幸福只是人生的冰淇淋,酸甜苦辣才是人生的正餐。
当智雄医师“从一个临床个案家庭来讲述焦虑的识别要点和治疗”时,现场颇有跟随神探福尔摩斯追根溯源去破案的既视感和代入感,透过“病症”查“病因”,晓得“自觉·觉他”的功力,我也能跟着水涨船高、从0到1,提升一大截!
好期待与各位“小一大书”再相会,除了久病成医、自我觉察的修行,更需要名医指路,随智雄老师从三月的“平和”,走向四月的“清明”,“渡过”焦虑,享受“幸福”,体验生命的丰盈、多样、旺盛与蓬勃……
华峰:今天是一本幸福的书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三段于我来说非常重要且非常受益的经历,其中之一就是去智雄老师所在的医院病房体验式实习和实习的过程,在那里访谈了很多病人,并向智雄和其他医生学习到了很多专业的精神科知识和体会到他们专业的素养,对这个职业很有敬意。
另外,他在开篇幸福量表之后给出的马斯洛的需求模型,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有一首诗歌提到“直到世界反应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而焦虑的产生在未从心理功能变成身心问题之前,这种让人不易耐受的情绪反应也是一个对我们生存的适应与帮助,进而通过在这种情绪背后所隐含的需要、驱力和能量的推动下,让我们成长和进化和更好的人。
人生在这个信息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在这个新的千年展现了新的图景,我们或者在舒适区的范围内去生存一个有限的游戏,或者去面对未知的无垠和广阔,去活出一个无限的人生。若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不同程度的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过程的话,愿我们都可以像智雄老师所说,成就幸福~眼前浮现了又红又亮的苹果
李军辉:今天是一本静心的书
“家族谱”也引起了我的注意。近几年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大家都对“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多少都有所耳闻,我也时常说:孩子没问题,有问题一定是父母在孩子养育过程中造成的等等。现在看来,还有隔代人遗留的问题,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等,只要参与了养育孩子,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形成。我也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蓝心:今天是一本体验幸福的书
这是一次意料之外也意料之中的读书沙龙。意料之外有三点:
原来心理疾病这么严肃的话题,也能被王老师给讲得妙趣横生;
原来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角度看心理疾病,把它看成跟感冒了要吃药一样普通,完全没必要有什么心理负担,身病与心病,都是病,都得治;
原来除了身心健康,还有个社会健康,简言之,就是各种关系。
意料之中也有三点:
这果然又是一次接近幸福的旅行,而上周日,同样是在两忘书房,晓舜老师曾带我们通过正念感受幸福;
这果然又是一次让我反思良多也决心了解更多的自己的读书会。
我反思了以下内容:
1.我是不是也如案例中的家长一样,控制孩子而不自知?以为跟孩子很亲密,其实并没有像自己想的那样了解他?
2.我对于自己心理状况了解得足够全面吗?比如,我有没有强迫性人格障碍?有没有自恋性精神障碍?有没有社交焦虑症?
3.我的原生家庭,甚至我的家族,是否也曾经历过一些创伤而我并不知道?
4.我真的走出“一定不要活得像最讨厌的人”的怪圈了吗?
6.我还要读哪些书?以给自己更多的指引,不光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更是协助家人也成为更好的他们自己。
……
凡有反思,必有成长。感谢王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如此宝贵、开心、幸福的心流时光。我坚信,靠近智者,便可离幸福更近。
坤坤伊朵:今天是一本恰逢其时的书
要实现常态范围内的平衡和稳稳的幸福,首先要打好求新知、有活儿干,好身体,有意义,以及良好人际的五色根基,从心做起,从现在做起。
我们大都平凡普通,可能修炼不到如圣人般恒久的平和,但至少可以一步步满怀信心地往前走,接受并主动寻求改变,沉浸和allin在波动和蓬勃的“动感”幸福过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