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成立于2003年,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编制床位123张,共有六个功能区:院前急救部、急诊诊区、综合抢救区、急诊重症监护病室(EICU)、留观区、急诊综合病房。急诊诊区设内科、外科、胸痛、眼耳鼻喉科、妇科、产科、口腔等诊室。急诊医学科独立设置急诊挂号收费室、急诊药房、急诊化验室、急诊B超室、急诊放射科、急诊介入室、注射室、清创缝合室、洗胃室等功能科室。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湖南省规模较大,具有先进急救服务理念与现代化设施,集内、外、神内、妇、儿、眼、耳鼻喉、口腔等各种危急重症、创伤、中毒病人救治为一体,24小时应诊的大型综合性急救医学科,年接诊人次17万余人次,抢救患者近万人次,留观患者5万余人次。
三、科室亮点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湖南省临床重点专科、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国家级胸痛中心(标准版)、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单位、湖南省级创伤救治中心、湖南省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长沙市急性中毒救治中心、长沙市急诊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委单位、首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湖南省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临床业务能力已达国内先进水平,除了日常接诊内、外、妇、儿科等急危重症患者,还开展多项新技术项目,包括即时床旁检验(血气分析+生化、胸痛四项),先进监测技术(PICCO,ETCO2,床旁超声等),先进的治疗手段(床旁急诊胃镜、纤维支气管镜、经皮气切、血液灌流及血浆置换、人工肝、ECMO等)。与各专科密切合作,建立急性创伤、胸痛、房颤、心力衰竭、卒中、中毒及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绿色通道,同时建立急性创伤、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脑卒中、重度颅脑外伤、急性中毒、脓毒症、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九大重点病种数据库及质量控制信息系统,真正形成“院前急救-院内抢救-EICU-急诊综合病房”的急救体系,抢救成功率超过97%。
四、学科特色
五、人才梯队急诊医学科医务人员161名,100%固定,其中高级职称31人,博、硕士41人;国家级学术任职8人,省级副主委、委员30人。其中医师55名,其中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13人,高年资主治10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33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超过82%;护士106名,其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66人,硕士1人,在读硕士3人,本科学历占比97%。作为首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湖南省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每年急诊科接受轮科规培医生、全科医生、进修医务人员百余人。
六、医教研协同发展作为南华大学直属教学医院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急诊科科十分注重医教研协同发展。拥有一支教学热情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医疗教学和进修管理队伍,建立了完善的进修医生培训体系,通过临床技能及诊疗思维培训、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继续教育讲座、实操教学等教学活动,为进修学员提供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并积极进行临床新技术的跟踪应用与研究,近年获省市级科研课题数十项,发表SCI、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
九、培训周期、培训内容、培训目标(一).短期进修班(6个月,职称要求:主治及以上)
1.急救学习班(急诊专业为主,五个月在急诊,一个月在EICU)培训目标:掌握急诊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急诊医师独有的临床思维模式;对急诊常见急症能够进行基本正确的独立的判断和快速诊治,并能够基本具备独立诊治常见危重症病人的能力。培训内容:心脏骤停、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急性昏迷、各种大出血等危急情况的应急处理;呼吸困难、腹痛、发热、晕厥、意识障碍等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与急诊处置;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卒中、呼吸衰竭、ARDS、哮喘持续状态、急性肺栓塞、肾功能衰竭、急性中毒、中暑、溺水等,以及各类休克、各类创伤、急腹症、各种内分泌危象等常见急症的诊断与急救处理;脓毒症早期识别和精准治疗、严重创伤标准化快速评估和救治、脑卒中及其他血管栓塞性疾病的急诊诊断与治疗、各类中毒的急诊救治进展、胸痛患者的鉴别及精准化治疗;常见急症辅助检查的选择指征、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常用急救药物的适应证、作用、副作用及使用方法;常用急救设备与诊疗技术(如心电图、洗胃术、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呼吸机、电除颤等)的规范操作、适应证和临床意义。
2.急诊重症学习班(急危重症方向,五个月在EICU,一个月在急诊)培训目标:掌握急危重症的基础和临床理论,熟练掌握急危重症常见病的诊治,熟练掌握急危重症常用的临床技能,能够基本具备独立完成急危重症临床医疗工作。培训内容:1、呼吸支持监测技术:无创/有创呼吸机支持技术、高流量氧疗、气道管理、呼吸力学监测分析、纤维支气管镜、ECMO等;2、重症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3、重症超声;4、血液净化及人工肝技术;5、重症有创技术:动静脉穿刺技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食道压监测、PICCO、ECMO置管上机等;
十、培训形式1.急诊医学理论知识学习:包括急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各类危重症病人的急救处理;急诊各类抢救仪器设备的操作培训;每周科室大查房;每两周一次教学查房、小讲课,疑难病例讨论、危重病例讨论;2.临床实践操作:参与急诊抢救、EICU的工作,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3.学术交流:定期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拓宽学术视野,提高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