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强小传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谢强,男,1953年10月17日生,江西省临川县人。出生于医学世家,为旴江医学流派谢氏医学第八代传承人,旴江五官科(眼、喉科)流派第六代传承人,国家级名中医。中共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主任中医师,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全国第三、四、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谢强传承工作室”专家。

先后毕业于南昌卫生学校、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等学校,研究生学历。历任江西中医药大学嗓音言语听力医学研究所所长,旴江医学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医五官科专业硕士点主任,耳鼻喉科学科主任;江西省中医院五官科主任、耳鼻咽喉科主任、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及江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科学专业、中医五官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设“谢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2015年通过国家验收),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设立“全国名老中医谢强传承工作室”,2015年设立江西省中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谢强传承工作室”,2018年设立北京中医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谢强传承工作室”,2019年设立深圳市中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谢强传承工作室”,2022年设立杭州市中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谢强传承工作室”。

(一)家学渊源

谢强出生于医学世家(至今医学十世,五官科八世),传承家学及师(魏稼)学,是旴江医学流派谢氏医学第八世传承人,旴江谢氏五官科(眼、喉科)专科流派第六世传承人。

一世:谢绮云(1761-1841),临川人,习儒尚道,通医药,尚葛玄、葛洪中药炮炙术,亦贾亦医,售药行医,曾携子行贾临川、建昌及黔省、京师诸地,后寄寓京师二十余年,近花甲时返里,擅建昌中药制炒、内外诸科医术及针术。

二世:谢国英(1798-1864),谢绮云之子,传承家学,习儒尚道,亦贾亦医,售药行医,曾随父行贾临川、建昌及黔省、京师诸地,后寄寓京师二十余年,中年随父归里,擅建昌中药制炒、内外诸科医术及针术。

三世(五官科一世):谢怀翎(1821-1894),谢国英之子,习儒尚道,居心纯厚,喜集方术,施药济人,遇贫者常不受值。拜同里席弘后裔席瑾习针术,私淑旴江南丰李梴,擅针灸及内、外科,善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病症。

四世(五官科二世):谢用章(1840-1907),谢怀翎之子,以儒通医,开医馆药店,亦商亦医,继承家风,每遇暑季及疫病流行常自制药散(藿佩祛暑散、藿黄解毒散)施济贫人,活人甚多。又随同里范叔清后裔范才习喉科,擅外、眼、喉科,撰《喉症十九种临证手录》《眼喉药方录》,善治喉科声病,对声病分类辨识,有声暗、声涩、声怯、声弱、声塌、声散等10余种辨治方法,常用验方有观音茶、乌梅茶、南安子茶(又名爽喉噙药)、百草散等护嗓疗疾喉药,下传子及孙媳;其中,观音茶、南安子茶处方现由江中集团研制成复方草珊瑚含片和亮嗓胖大海清咽糖远销海内外,分别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世(五官科三世):谢灵孙(1879-1940),谢用章之子,以儒通医,从政兼医药,擅眼、喉科。

七世(五官科五世):谢日新(1931-2018),谢安浪之子,以儒通医,先从教后从政,未以医为业。李斯炅(1932-),临川人,谢日新之妻,传承家学,以儒通医,建国初期在家乡从事教育,居家时常侍诊于婆婆(杨满金)左右为患者施治,后随夫调省府南昌工作,未以医为业。

八世(五官科六世):谢强(1953-),谢日新之子,传承家学及师承魏氏(魏稼)针学。历任江西中医药大学嗓音言语听力医学研究所所长、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五官科硕士点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中医院五官科主任、耳鼻咽喉科主任、一级主任医师,全国第三、四、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谢强传承工作室”专家。

十世(五官科八世):谢宸睿(谢萌之子,5岁在祖父谢强指导下诵《医学三字经》而医学启蒙,现尚幼小未成年)、曾小梅、任圆圆(西安)、郭超(郑州)、刘佳、尹静(金华)、方晓颖(重庆)、盛威、申梦辉、黄子栖、周金兰(新余)、周洪春(成都)、胡红芳(丹东)、刘春燕(新建)、平江涛(新余)、丁亚楠(商丘)、陈璐璐(郑州)、甘晨曦、陈崇崇(温州)、洪静、陈欢、李颖(北京)、王颖(亳州)、陈小瑞(郑州)、刘文娣(淮安)、黄婷婷(宜昌)、亢婷婷(桐乡)、饶颖慧、郑东海(兴国)、韩淑萍、官佳意、曾冰沁、黄嘉莉、吴慧、欧家霖、雷纯海、熊程遥等40余人。其中,洪静、雷纯海、黄新梅、谢飞、张兰、曾友、张文华等现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谢强传承工作室工作。

(二)医学生涯

1953年,出生于旴江畔南昌。

1954年,1岁时从南昌回家乡临川由祖母抚养至5岁返昌上学,此后每年寒暑假均回家乡陪伴祖母,自幼便受到祖母为乡里民众施医济苦的熏陶。

1962年,9岁时,由祖母和母亲敦促诵读清代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而医学启蒙。

1963年,10岁时随父亲习李梴《医学入门》。

1971年始,先后就读于南昌市卫生学校、江西中医学院、广东中医学院等。先后师从旴江南昌名医内、妇、儿杂病专家聂文德和岭南广州国家级名医耳鼻咽喉科专家王德鉴、王士贞以及旴江南昌国际名医针灸专家魏稼,传承旴江医学及岭南医学。

1974年,参加国家卫生部委托广州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医学院耳鼻咽喉口腔科师资班”学习后,并在江西中医学院(江西省中医院)开设耳鼻咽喉科,开展耳鼻咽喉科医教研工作,填补了江西无中医耳鼻咽喉学科的空白。

1975年始,涉足临床嗓音医学研究。1985年,在江西省中医院开设了国内首家教师嗓音病专科门诊及教师嗓音医学研究室。2002年,成立了江西中医学院嗓音言语听力医学研究所(国内首家),任所长。2004年,成立了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嗓音言语听力医学专业委员会(国内首家),任主任委员。

1985年始,经医史学家杨卓寅教授启示而立志于旴江医学史研究,历经三十年蒐集江西的省、市、县、乡、村等地方志和乡贤文集以及医史文献图书一万余册,对旴江流域全境展开历史考证研究,迄今发表了70余篇有关旴江医学研究论文。

1987年,在人体发现治疗咽喉及声病(嗓音病)的两对新腧穴——开音1号、开音2号,同年10月22日国家卫生部主办的《健康报》以“江西开办教师嗓音病中医诊疗门诊”为题报道。

1989年及2005年,分别在江西庐山组织召开全国中医嗓音医学研讨会2次。

1990年由国家卫生部等三部一局批准为“第一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传承人,拜针灸名医魏稼教授为师,传承魏氏针学。

1999年,被江西省卫生厅批准为首批江西省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带教杨淑荣、邓琤琤两位继承人。

2002年始,相继批准为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带教杨淑荣、邓琤琤、何兴伟、廖为民、陈丹、张波、胡启煜、李芳等继承人。

2008年始,相继聘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和江西中医药大学针灸学及中医五官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创研旴江“针刺为主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技术”“针刀刺营微创疗法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技术”“针刀刺营微创疗法治疗鼾症技术”,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向全国推广。

2009年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批准开设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谢强耳鼻咽喉科特色针灸疗法学习班”等3次,培训来自全国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500余人。

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设立“全国名老中医谢强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5年通过验收),建设了一支学术团队,培养了一批高级中医人才。

2012年始,考察证实旴江(抚河)的干支流,主要流经16个县市,界定了旴江流域的分布区域;证实旴江流域蕴育了旴江医派、杏林文化、建樟药帮,有医药家963人、医籍684种。

2018年,主持抚州市卫健委(谢强、祝文渊、郑峥、姚文婧、黄冰林、罗时强、李小荣、李丛等)的“旴江医学及建昌药帮民国及民国前医药家调查”第一阶段实地调查,以及江西省中医院旴江医学研究团队(谢强、黄冰林、李芳、袁丽蓉、邓琤琤、杨淑荣、陶波、陈丹、周蓝飞、洪静、万志超等)文献考证,调查及考证证实旴江有医药家1612人(其中建昌药帮362人)、医籍711种。

2018年设立北京中医医院“谢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2019年设立深圳市中医院“谢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2022年,主持抚州市卫健委“旴江医学及建昌药帮民国及民国前医药家调查”第三阶段实地调查,以及江西省中医院旴江医学研究团队文献考证,调查及考证证实旴江有医药家2027人(其中建昌药帮412人)、医籍821种。

(三)医德医风

利用星期天休息日,开设教师嗓音义诊和疾病普查临床研究40年,年节不休,风雨无阻,坚持义诊。1975年始,谢强目睹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法抽身诊疗的状况,即开始星期天义诊及赴学校现场讲座及疾病普查,免费为教师患者针灸及耳穴贴压治疗嗓音病。

并且联合《中国教育报》《教师报》《江西教育》《江西卫生报》《家庭医生报社》等媒体以及学会开展全国教师嗓音病咨询活动,长期深入江西的市、县、乡学校义务为教师咨询诊疗嗓音病及举办咽喉嗓音卫生保健讲座,从未间断;甚至在患淋巴瘤晚期时,于2011年12月7日还坚持赶赴南昌市广南学校为全校教师进行现场嗓音病咨询、普查和诊疗,直至12月25日赴上海治病期间才有时中断咨询工作。

1990年3月23日,《江西日报》以“嗓音患者的诤友,医德高尚的医师——谢强为病人奉献二百个星期天”为题,报道谢强自开设“全国第一家教师嗓音病中医专科门诊”,多年来“雷打不动”坚持奉献,不仅医院诊疗而且面向全国教师咨询,解决了众多患者的嗓音病痛苦,“从全国四面八方飞到谢强手中的求医信和感谢信达10万封”。

1994年9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中国中医药报》以“江西开设教师嗓音病专科门诊10年接待全国13万教师咨询诊疗”为题,报道谢强诊疗咨询13万人次,其中门诊接诊10800人次,显效率达85%。

2006年9月6日,江西省卫生厅主办的《江西卫生报》以“江西中医学院嗓音言语听力医学研究所21年教师嗓音医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为题,报道“谢强所长领导的团队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6项,开展教师嗓音病咨询25万人次,门诊诊治5万余人次,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江西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以及南昌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2010年7月1日至7月13日,谢强团队联合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志愿者组成“亮嗓行动——爱护老师声带活动”(“益暖中华”谷歌杯),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的北关小学、教场小学、张庄小学、杨集乡小学、枝阳中学为200余名教师进行了嗓音病咨询、普查、诊疗以及举办嗓音卫生讲座,受到社会的赞誉。

(四)学术思想

谢强临证四十余年,理验俱丰,对五官有着独到的认识。谢强认为,五官属清窍,位于头面颈部,高居脏腑之上,用药与内外妇儿诸科有所不同,选药必须精专,必须切病对症。他精研经典,归纳诸家,总结形成了独特的五官科用药特色,即一个核心(养阴护阳)、两个原则(补而不滞,攻而不过)、三个方面(化瘀散结利窍,理气化痰利窍,善用药引达窍)。他在五官科临证施治、医嘱处方中处处都体现了五官用药特色。

1.一个核心:养阴护阳。

养阴护阳:就是滋养人体的阴液保护人体的阳气。五官居高位,多黏膜,性娇嫩,需赖经脉流畅,气血津液上奉滋养,才能使五官的功能充分发挥,而阴液又需要阳气蒸腾的力量把体内的阴液即(营养精微物质)上承于五官部,使五官部得到源源不断的精微物质的营养。临床治疗须遵循养阴护阳的原则,切不可伤及阴阳。

2.两个原则:补而不滞,攻而不过。

(1)补而不滞:就是指在五官用滋补药时而不宜雍滞。谢强善用五味子、山楂、乌梅、甘草,这几味药的结合具有酸甘化阴之功效,体现了五官用药特色,即滋而不腻、补而不滞的原则。山楂不仅生津,还具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之效;五味子、乌梅不仅有化阴之效,而且还可以收敛津液来滋养五官。谢强强调润利之药,不宜过于滋腻,以免腻碍气机,故谢强还善用西洋参、南沙参、北沙参、百合、党参、玄参生津养阴,而无滋腻之弊;西洋参、百合、南沙参、北沙参甘微寒,玄参苦甘微寒,具有养阴生津之效;党参味甘平,具有益气生津养血之效;二者均适用于五官干燥症,滋而不腻;一般不太选用生地、黄精,认为二品微腻,温病医家其实多用鲜品,更慎用熟地、龟甲、鳖甲等滋腻之品。

(2)攻而不过:就是指在五官科用祛邪的药不要药力太猛太过,太猛太过则伤人体的阴气和阳气。老师强调五官科虽有火毒壅盛证,却不宜纯用寒凉,须防火毒壅盛未除,中寒复起,讲究中病即止,甚至服药头煎火势大去,二煎即减量或撤去苦寒之品。所以在清热利窍时不用太过苦寒的药物。如黄芩、黄连、黄柏、射干、山豆根虽然可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但过于苦寒,容易败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胃受到损伤则生成的精微物质就少,就会造成五官失于煦养,且不喜用山豆根,因其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副作用,临床宜少用这些药。而谢强善用蒲公英、知母、玄参、肿节风、紫金牛、白花蛇舌草、金荞麦、金银花、鱼腥草这些微苦寒的药物来清热解毒。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本品既能清实火又能清虚火,与三黄相比其苦寒甚微;玄参本品苦甘咸寒而质润,能清热凉血、养阴润燥、泻火解毒,本品清热又养阴,甘寒而不损阳气,正如《本草正义》说:“玄参……味苦而甘,苦能清火,甘能滋阴”。蒲公英、肿节风、紫金牛、白花蛇舌草、金荞麦、金银花、鱼腥草微苦寒,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利窍作用,特别用于五官清窍肿痛,清热而不损阳。

3.三个方面:化瘀散结利窍,理气化痰利窍,善用药引达窍

(1)化瘀散结利窍:就是指采用活血化瘀散结利窍的药物来治疗瘀血肿块郁结于五官清窍。谢强善用肿节风、紫金牛、郁金、桃仁、红花来活血化瘀,并通过引经药使活血化瘀药力达五官清窍。而谢强在散结利窍的同时善用海藻、昆布、生牡蛎,这三味药均具有消痰软坚作用,有利于五官痰瘀的消散。

(2)理气化痰利窍:就是采用理化痰的药物来治疗痰气交阻于五官清窍导致的目障、耳闭、鼻窒、咽肿、喉痹、口疮、舌下痰包等病证。谢强认为五官之痰浊,总不外火热煎熬,故温燥之药必须慎用:又不可一味寒凉,或用之过早,反使痰凝聚而不化,致使缠绵难愈,故善用瓜蒌、竹茹化痰,瓜蒌,味甘、微苦寒,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之效;竹茹,味甘微寒,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作用,二者均能化痰且不辛燥,故化痰而不会伤津耗气,是五官科的常用化痰之品;而不用半夏、陈皮化痰,半夏、陈皮虽化痰,但味辛燥,辛则耗气,燥易伤津,故一般不用或不多用。

(3)善用药引达窍:五官居高位,药力难达,临床应善配轻清药引(即药引子,又称引药),引诸药上达头面官窍,通过药引清轻之性,载药上行,使药力能够更集中于五官清窍,力求诸药发挥更好的疗效。譬如,用荷梗、柴胡、石菖蒲、通草治耳证;葱白、辛夷花、麻黄、荷叶治鼻证;淡竹叶、鲜橄榄、马勃、桑叶、丝瓜络治咽证;灯芯草、荷蒂、蝉蜕、梨皮治喉证;蚕茧、荷蒂、莲须、鲜橄榄治口腔证;竹叶、灯芯草、菊花、桑叶治眼证等。上述药引,舒而不伐,清芬轻扬,药力达上,调理气机,其功甚妙。

(五)医话选粹

中医对声病的防治有着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较好,但是缺乏发掘和整理,使得许多前人的好经验尤其是民间的奇技效方淹没在历史的红尘中,渐趋失传。

目前,大多中医临床医生对声病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对声毛、声沙、声嘶、声哑的辨识和辨治上,缺乏对声音失常进行更细腻的分类辨识,跟不上临床患者求治的需要。

其实,旴江医家很早就认识到,因为传唱的需求,艺人们对艺术嗓音有着较高的要求和认识。艺人们在说唱时,不仅是出现嗓音嘶哑,更多面对的是诸如演出时出现某个高音上不去、某个低音出不来、音域变窄、发音跑调、音质不脆、声音变瓮等功能性声音失常,他们称之为声音“塌中”“疲软”“虚散”“暗淡”“沉闷”“断音”“嗤花破音”等,艺人们常常在演出时因声音失常而尴尬,甚至出现观众鼓倒掌,他们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以充分发挥其精湛的说唱技艺而保证演出的顺利完成。

江西的旴江流域,素有“才子之乡”“戏剧之乡”“医学之乡”“喉科之乡”美誉,是我国中医喉科的发祥地。旴江流域,自古喉科发达,这与旴江流域是中国江南地方戏曲出现最早和最兴盛地之一有关。

“戏曲”二字,历史上最早由旴江流域宋代南丰人刘堹提出,尤其是至明代临川中国戏曲家汤显祖之“临川四梦”戏剧的诞生,戏曲极受当地人的青睐,医家和艺人在行医和传唱过程中逐渐摸索出许多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和防治经验。

迄今,临川民间仍然流传有不少辨治咽喉嗓音病症的独特经验和养嗓治喉验方,如辨识艺人声病有声塌、声弱等16种以及用观音茶、南安子茶等养嗓疗喉。可见,旴江流域民间对声病的辨治有较好的认识。但是,由于民间的防治声病的经验大多没有收录在医籍中,加上历史的某个阶段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许多手抄本被毁损,由此这些宝贵经验几乎消失殆尽。可见,遗留在民间许多护养嗓音和防治声病的方法,亟待人们去发掘、整理,以服务社会。

声病,即嗓音病,表现为讲话和歌唱时的声调、声强、声域、音色等失于正常,属中医“喑”病范畴。旴江谢氏喉科流派仍然保留了谢用章(谢强的高祖父)对声怯、声弱、声暗、声疲、声涩、声亢、声断、声窄、声塌、声散、声瓮、声破、声毛、声沙、声嘶、声哑等16种功能性艺人声病的诊疗经验,谢强曾经对其系统发掘整理。兹部分介绍如下:

声怯属心胆不宁,主要表现为声音绵软低怯、气息飘摇、声音发颤,舌淡、苔薄白,脉细弦弱。调以补心益胆之法,则病可愈。治宜补心益胆、益气弘音,可用谢氏抚怯宏声汤(人参叶、五味子、炙甘草、远志、酸枣仁、琥珀、吴茱萸、覆盆子、绿萼梅、柯子)。

声弱属脾气虚弱,主要表现为声音细弱、高音难上、气息表浅,舌淡、苔薄白,脉软无力。治宜健脾益气、养窍开音,可用谢氏抚弱宏声汤(人参须、白术、茯苓、炙甘草、石菖蒲、覆盆子、橘络、诃子)。

声暗属心气血虚,主要表现为音色暗淡,不饱满、无亮音,甚至是无精打采的语声,舌淡、脉细弱等。治宜补益气血、养心亮音,可用谢氏启暗亮声汤(人参须、羊乳参、当归、白芍、红枣、橘络、黄精、桑葚子、诃子)。

声涩属肝气郁结,主要表现为声音低沉单调发涩、音失圆润,舌淡红、苔薄,脉弦。治宜疏肝理气、解郁开音,可用谢氏理涩悦声汤(人参叶、佛手花、柴胡、九香虫、郁金、玫瑰花、绿萼梅、薄荷叶、橘络、木蝴蝶)。

声亢属肝阳上亢,主要表现为音调过高,发出的音异常高尖刺耳似猫头鹰叫声,舌边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细数。治宜平肝潜阳、利窍靖音,可用谢氏平亢靖声汤(生地、山茶花、牡丹皮、肿节风、白芍、合欢皮、菊花、月季花、槐花、绿茶)。

声断属肾精气虚,主要表现为发音中断,歌声或话语不能很好地衔接,舌淡、苔少,脉细无力。治宜益肾固元、煦窍续声,可用谢氏抚断续声汤(黄精、肉苁蓉、骨碎补、鹿角胶、杜仲、金樱子、五味子、人参须、诃子、西藏青果)。

声窄属肺脾气虚,主要表现为发高音费力,以前能发的音,现在发不出来,音域变窄,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益肺健脾、补气悦音,可用谢氏抚窄悦声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神曲、葛根、山药、橘红、诃子);或用旴江谢强益肺悦音茶(《现代中医临床实用技术》)。

声塌属脾肾阳虚,主要表现为音调变低、声塌陷音无根,多在歌唱中出现中或高音时塌陷难上,吐字低微不亮。禀赋不足之人或房事过度或饥饿时,可突然出现声塌,舌淡胖,脉沉弱。治宜健脾补肾、益气弘声,可用谢氏安塌宏声汤(人参、肉苁蓉、鹿角胶、菟丝子、白术、茯苓、炙甘草、升麻、葛根、诃子)。

声散属肺气亏虚,主要表现为吐字不清楚,歌声或语声散漫,关不住音,舌胖淡、苔白,脉虚无力。治宜补益肺气、益窍开音,可用谢氏抚散聚声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覆盆子、五味子、当归、橘络、诃子)。

声瓮属脾虚湿困,主要表现为声如从瓮中出,如棉阻隔,音色沉闷,播送不远,舌体淡胖、苔白滑,脉濡缓或沉细。治宜健脾化湿、益窍开音,可用谢氏安瓮亮声汤(党参、苍术、茯苓、炙甘草、薏苡仁、砂仁、干姜、橘红、佩兰、诃子、石菖蒲)。

声破属肝火上炎,主要表现为高声区和换声区出现破裂音,发高音时常出现卡音或走音,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利窍清音,可用谢氏安破清声汤(菊花、肿节风、绿茶、乌梅、甘草、青黛、黄芩、五味子、槐花、木蝴蝶)。

(六)医案选粹

案一

廖某某,男,5岁。2014年4月3日初诊。

主述:打鼾2年余。诉夜眠打鼾,张口呼吸,呼吸声重,偶憋醒,上半夜易出汗,鼻塞,流黄粘涕,纳食可,饮水少,喜凉饮,大便干燥2日1次,夜尿1次。

检查:咽峡暗红,双侧扁桃体III度肿大,咽侧索肥厚,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及粘涕附着。双下鼻甲肿大,双中鼻道可见粘涕。鼻内镜检查提示: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70%。PSG提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诊断:鼾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頏颡不开(腺样体肥大),慢乳蛾(慢性扁桃体炎),鼻渊(慢性鼻窦炎);证属阴虚痰热。

治法:滋阴降火,清热豁痰。

治疗:(1)先采取谢氏五官刺营微创针刀法:用长毫针轻浅点刺咽后壁5下左右、淋巴滤泡5个各一下、两侧咽侧索各2下、扁桃体5下、舌根5下,微出血;最后点刺软腭10下,不出血;嘱患者将血吐出,再用玄乳散少许喷患处。

(2)继之采取生王不留行籽贴压法:贴压咽喉、内鼻、扁桃体、肺、脾、皮质下、神门等耳穴,贴1耳,两耳交替,3日1次。

(3)最后处予内服药方:化郁消鼾饮加减,药用黄芪6g、百合6g、金荞麦10g、茯苓6g、浙贝母3g、瓜蒌6g、橘红3g、丝瓜络3g、辛夷花3g、桔梗3g、甘草3g,引药用橘络3g,7剂。

调护:慎起居,避风寒,禁辛辣食物,忌虾蟹。睡前用热水浴足,揉按涌泉穴60次。

2014年4月11日二诊.

主诉:打鼾改善、鼻涕缓解,盗汗除。

检查:扁桃体II度肿大,咽侧索肥厚及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改善。双下鼻甲肿大改善,双中鼻道未见粘涕。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治疗:(1)继续刺营、耳穴治疗。(2)中药守上方加田七粉1g,7剂。

2014年4月19日三诊。

主诉:打鼾消失,亦无其他不适。

检查:扁桃体II度肿大,咽侧索及咽后壁淋巴滤泡无明显异常。双下鼻甲不肿大,双中鼻道未见粘涕。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

治疗:继续耳穴治疗,以善其后。

案二

罗某,男,50岁,退休。2006年7月2日初诊。

主诉:双眼视物不清3年余。患者曾行脑部肿瘤手术,术后双眼视物不清,曾用弥可保、VitB12、血脉通等药物治疗,无明显改善。

检查:视力:右光感,左0.05;双眼矫正视力无提高;双眼各方位运动可,双外眼无明显异常;眼底:双侧视盘色苍白,境界尚清,A∶V≈1∶2,黄斑中心凹光反射不清;视野检查:右眼视野严重缺损,视敏度极差,左眼视野缺损,视敏度降低;VEP示:双眼振幅降低,P100潜伏期延长。

诊断:双眼青盲(双眼视神经萎缩),证属气滞血瘀、目络瘀滞。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治疗:(1)针刺疗法:采取谢氏通经接气针法,用通经除盲针方加穴治疗。先针刺手少阳三焦经外关,针尖朝上,使针感反应向上,强刺激,泻法,同时告诉患者针感会向上往翳风处行走;再逐一针刺手少阳三焦经天牖、翳风、瘈脉、丝竹空等穴,弱刺激,补法;继后,再针刺睛明、四白、球后、肝俞等腧穴,弱刺激,补法,中途不行针;留针期间,在外关行针3次,每次1分钟,以催气、导气、接气。留针20分钟。隔日1次。

(2)穴位注射: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作太阳穴位注射,隔日一次,每次1ml。

(3)耳穴疗法:用生王不留行籽贴压神门、眼、皮质下、额、肝、脾、肾,每次贴1耳,隔日1次,交替取双侧耳穴。

(4)中药内服:口服化瘀除盲饮,药用田七粉3g、桃仁6g、红花6g、葛根12g、黄芪15g、谷精草10g、夜明砂6g、川芎10g、熟地黄12g、白芍6g,7剂,每日1剂。

医嘱:忌郁怒,调情志;禁辛辣烟酒及发物。

2006年7月14日二诊。

视力有所提高:右0.1,左0.5;继续按上述治疗14天后,视力继续提高:右0.25,左0.8;

2006年8月29日三诊。

眼底视盘色淡白,黄斑光反射可见,视力恢复至右0.25,左1.0。继后,以耳穴疗法治疗三周,以善其后。

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案三

刁某,女,55岁,退休职工。2014年6月4日初诊。

主诉:双耳鸣2个月。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耳蝉鸣,昼夜不休,夜间及安静环境下尤甚,自觉听力尚可,烦躁易怒,口咽干燥,喜凉饮,夜寐差,腰膝酸软,面颊颧红。

检查:双耳鼓膜稍内陷;纯音听阈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舌尖红、苔薄白,脉细弦略数。

诊断:耳鸣(神经性耳鸣),证属肝肾阴虚。

治法:滋阴降火,聪耳息鸣。

治疗:采取谢氏醍醐灌顶针法,用醍醐聪耳针方加穴治疗。先针刺气海,强刺激,泻法,再逐一循任脉往上针刺中脘、天突、廉泉、承浆,继之针刺水沟、百会,弱刺激,补法,得气后留针;留针期间,嘱患者深吸气缓慢吐气,吸气时舌抵上腭搭鹊桥以交通任督,吐气时舌放下;继后,针刺听宫,弱刺激,补法;留针期间,需行针3次,每次1分钟,以催气、导气、接气。留针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一个疗程。医嘱:忌郁怒,调情志。

2个疗程后,耳鸣微弱,睡眠质量明显改善,无口咽干燥。

3个疗程结束,耳鸣止。

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案四

韩某,女,43岁,戏曲爱好者。2015年5月5日初诊。

主诉:吐字不亮,歌唱时声音“塌陷”20天。诉声音塌陷无根,音调变低,咽痒不适,咽喉异物感,鼻痒,喷嚏,流水样涕,口不干,喜温饮,腰膝冷软,纳食一般,睡眠可,晨起头昏,大便溏稀、日3次,夜尿3~4次,月经尚调。

检查:咽喉黏膜未见明显异常,声带稍松弛,闭合尚可。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

诊断:声塌(喉肌弱症);证属脾肾两虚。

治法:健脾补肾,益气弘声。

治疗:(1)先采用谢氏升阳祛霾针灸法:先针刺腰俞,较强刺激,平补平泻;再针刺百会、印堂、开音2号,弱刺激,补法;留针期间,在腰俞行针3次,每次10秒钟;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用艾条,在腰俞穴及周围寻找热敏点,先行回旋灸1分钟,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1分钟,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1分钟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艾灸诸穴,直至经气感传消失、皮肤灼热为止。隔日1次。

(2)继之用观蓉熏喉茶加减熏咽喉、含咽:肿节风10g、人参叶10g、肉苁蓉15g、制附子6g、甘草15g、薄荷6g、诃子6g,每日2次,7剂。

调护:忌辛辣发物及香燥食品,忌大叫和郁怒,调情志。

2015年5月12日二诊。

主诉:发音明显改善,仍觉腰膝冷软。

检查:双声带紧张度增加,闭合好。舌淡、苔薄,脉濡细。

治疗:(1)继续针灸治疗。(2)并且用生王不留行籽贴压肾、脾、咽喉、内分泌、皮质下、肾上腺等耳穴,贴1耳,隔日1次。(3)处以抚塌宏声汤加减,药用红参10g、肉苁蓉15g、鹿角胶6g、菟丝子12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6g、升麻6g、葛根10g,引药用诃子6g,14剂。药煎煮好后,先熏咽喉然后内服。

2015年5月26日三诊。

主诉:发音吐字恢复正常,腰膝冷软等症状消失。

检查:双声带闭合好。舌淡红,苔薄,脉濡缓。

治疗:继续耳穴贴压及内服中药20天,以善其后。

(七)单方验方

1.观音茶(谢用章经验方)

处方:肿节风、薄荷、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急喉痹、急喉喑、口疮、口糜。

操作:中药煎煮好后,离火放桌上,患者须张口正对药罐口上方,用毛巾围住口与药罐口,作蒸汽吸入熏喉窍15分钟,然后口含药液漱口荡涤痰涎,继含咽服下药液。每日2次

2.热症刺营针方(谢怀翎经验方)

处方:十宣、三商穴(少商、中商、老商)。

功效:泄热解毒,清神开窍。

主治:各种急症出现高热,急喉症出现呼吸、吞咽、语言困难,突聋,青盲、中风。

操作:医者先用手捋患者一侧手臂,从肩部沿上臂往下直捋至十指,往返20余下,使拇指局部充盈血液,然后左手握手腕部,右手用75%酒精棉签消毒手指腧穴后,持三棱针用点刺法快速刺十宣、三商穴,斜刺约1mm,疾入疾出,随其出血,待1分钟后血自止,血未止者用棉签压迫即可止血。再同法刺另一拇指腧穴。每日1次。

3.蚕茧明目洗眼方(谢绮云经验方)

处方:蚕茧、龙胆草、防风、杭菊花、五倍子、淡竹叶。

功效:清热散邪,消肿明目。

主治:目赤、目涩、目痒。

操作:煎水,用蚕茧蘸药水洗眼。每日3次。

4.通鼻方(谢国英经验方)

处方:细辛、辛夷花、冰片。

功效:辛温散邪,宣鼻通窍。

主治:鼻窒、鼻渊、鼻息肉引起的鼻塞,风寒头疼,不明原因的头昏及头困重。

操作:中药煎煮好后,离火放桌上,患者须鼻子正对药罐口上方,用毛巾围住鼻与药罐口,作蒸汽吸入熏鼻15分钟。每日2次。

5.清喉音方(杨满金经验方)

处方:雪梨。

功效:清热生津,润喉开音。

主治:咽喉干痛,声音涩滞。

操作:雪梨大者一个,去皮核。切片,用凉开水浸泡半小时。徐徐含饮,每日2次。

(八)专业特长

医术精湛,擅长用针灸、中药、按摩、导引等传统特色疗法治疗五官疑难病症、肿瘤以及抗五官衰老、五官颜面美容,尤其是治疗鼾症、声病(嗓音病)、咽炎、扁桃体炎、喉源性咳嗽、鼻出血、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口腔溃疡、口腔白斑、口腔扁平苔藓、牙龈炎、颞颌及环杓关节炎、面瘫、黄褐斑、痤疮、偏头痛、中耳炎、神经性耳鸣、突发性耳聋、眩晕、近视、青盲、眼底出血、视神经萎缩、痛经、月经不调、失眠、健忘、早衰、中风语蹇、偏瘫、颈腰椎病、肿瘤放疗化疗及手术后遗症等有独到的经验。

临床注重施行围手术期中医平衡康复疗法,如术前采取平衡针灸法以调整身心可加强患者对手术的适应性使手术安全顺利,术后采取针灸康复法可加速手术创伤修复和避免疾病复发;以及采用五官刺营微创针刀法治疗急性和慢性扁桃体炎、咽炎、鼾症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可改善咽黏膜、扁桃体、淋巴滤泡的肥厚和肿大,既保留扁桃体等淋巴组织的免疫功能,又避免了并发心脏病、肾炎、风湿热等危险,无疼无副作用。

(九)学术成就

1.开创我国中医嗓音医学研究新领域

2002年,创立了江西中医学院嗓音言语听力医学研究所(国内首家),任所长。传承家学以及古代旴江医学喉科流派对艺人声病(嗓音病)的诊治经验,发掘整理出声怯、声弱、声暗、声疲、声涩、声亢、声断、声窄、声塌、声散、声瓮、声破、声毛、声沙、声嘶、声哑16种功能性艺术声病的诊治方法,突破了声病(嗓音病)局限于喉喑之声嘶、声哑的辨治,倡导16种声病的精确分类辨识和分证辨治,开声病系统辨识之先河。开展教师嗓音病患者中医体质研究,曾指导学生撰写《关于1000例教师嗓音病的中医体质调查分析》《慢性喉炎声学检测参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等论文发表于国际、国内著名杂志。1988年9月22日,国家卫生部主办的《健康报》以“胸有教师一千万——记教师嗓音病专家谢强”为题,报道谢强“成为我国第一个教师嗓音病专家,填补了我国在教师嗓音医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2.在人体发现六对治疗咽喉嗓音病的新腧穴

1987年10月22日,国家卫生部主办的《健康报》以“江西开办教师嗓音病中医诊疗门诊”为题,报道谢强在人体发现治疗声病(嗓音病)的新腧穴——开音1号、开音2号,针刺二对腧穴对声音嘶哑有着显著的疗效。继后,又发现了开音3号、咽安1号、咽安2号、咽安3号等四对新穴。这六对新腧穴,陆续为《中医临证必读》《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等十余部著作收载,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3.研究成果丰硕,获得很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1987年以来,主持“清喉开音气雾剂对急性喉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临床研究”“中医适宜技术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研究——综合针刀刺营微创疗法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旴江谢氏针刀刺营微创疗法治疗痰瘀互结型肥厚性咽炎伴鼾症临床研究”等国家级、部省级科研课题27项。其中,中药研究方面有2项已获国家新药生产证书,1项获国家中药品种保护证书。如复方草珊瑚含片的国家首批保护中药品种临床研究、国家级新药复方瓜子金含片及咽喉嗓音保健制剂“亮嗓胖大海清咽糖”“嗓宝冲剂”“金嗓茶冲剂”等研究分别获国家及省级生产证书和国家药品保护证书,每年创利税超亿元。其中,根据家传验方“南安子茶”由江中集团研制的“亮嗓胖大海清咽糖”荣获国家发明专利、江西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南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4.在江西旴江医学史研究方面,有着新的发现和突破

由此,更新了二十世纪认为旴江医学起源于宋代以及旴江流域仅有200余位医药家和100余部医籍的认识,拓宽了旴江医学研究的时空,为旴江医学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9年及2005年,分别在江西庐山组织召开全国中医嗓音医学研讨会2次,确立了江西中医嗓音(声病)医学研究在全国的领先学术地位。多次应邀赴欧洲、东南亚、香港等地讲学和医学指导,以及经常接待和指导国内外访问学者。

6.开创旴派上补下泻转移兴奋灶针刺法

传承家学及师学,将家传旴江医派明代李梴的“上补下泻针法”创新为“上补下泻转移兴奋灶针刺法”,揭示了针灸起效的奥秘及关键点,用针少,创痛少,起效快,易操作,易接受。促进针灸现代化,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愿意接受针灸疗法。2023年出版了《旴派上补下泻经典针刺学》《旴派谢强转移兴奋灶针灸疗法》,在全国倡导上补下泻转移兴奋灶针刺法。

7.研创的临床诊疗技术在全国及南极推广

创研旴江“针刺为主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技术”“针刀刺营微创疗法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技术”“针刀刺营微创疗法治疗鼾症技术”,2008年始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向全国推广。

2009年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批准开设“谢强耳鼻咽喉科特色针灸疗法学习班”“谢强针刺为主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技术学习班”“谢强针刀刺营微创疗法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技术学习班”,均列为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来自全国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500余人。

2021年始,举办省、市级继续教育有关“旴派上补下泻转移兴奋灶针刺法”学习班3次,培训来自江西省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1000余人。

8.传承有序,传人众多

自1974年至今,在江西省首次开设《中医耳鼻喉科学》大学课程,讲授中医专业大学生40余届,相继开设耳鼻咽喉学科专业基础及临床课程5门,其中3门无蓝本,均为自创编写教材。1998年始,先后为江西新增设了中医五官科学硕士专业及中医耳鼻喉科学硕士专业,讲授硕士生课程9门,至今培养研究生30届40余人。2002年始,相继批准为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带教了6位继承人。2008年始,相继聘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和江西中医药大学针灸学及中医五官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设立“全国名老中医谢强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建设了一支学术团队,培养了一批高级中医人才。现在,传人已达100余人,已经遍及欧洲、美洲、澳洲及亚洲。

9.教学成绩斐然

1989年,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临床科研,指导学生撰写研究论文并获得国内和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同年,在江西庐山中华中医药学会召开的“全国中医嗓音医学研讨会”上,报告了由谢强指导江西中医学院1985级中外五官专业班(本科)学生集体撰写的《关于1000例教师嗓音病的中医体质调查分析》论文,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1990年,该文被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日本东京医学社《耳鼻咽喉科·头颈部外科杂志》1990年第6卷第4期摘要刊登介绍给国际医学界。

2005年,在江西省学位委员会全省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中,谢强指导硕士研究生彭清华撰写的《针刺开音2号穴位为主治疗喉肌弱症的临床研究》毕业论文被评定为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这是江西省中医学专业第一篇省级硕士学位优秀论文。

1998年,江西省教育委员会和江西省人事厅授予谢强“江西省优秀教师”。200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授予谢强“十五”期间“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10.论著等身

(十)社会影响

历任第一、二、三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第二、三、四届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第二、三届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委员,第一届江西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主任委员,第一届江西中医药学会嗓音言语听力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第一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省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研究》杂志副主编。

受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委员会学科组专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非处方药品评审专家,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言语听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应邀参加国际及国家级学术会议50余次,多次应邀赴欧洲、东南亚、香港等地讲学和医学指导,以及经常接待和指导国内外访问学者,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赞誉。如1989年,在江西庐山组织举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中医嗓音医学研讨会”上,报告了由谢强指导江西中医学院1985级中外五官专业班(本科)学生集体撰写的《关于1000例教师嗓音病的中医体质调查分析》论文,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该文被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日本东京医学社《耳鼻咽喉科·头颈部外科杂志》1990年第6卷第4期摘要刊登介绍给国际医学界。

2022年设立杭州市中医院“谢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荣获国务院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结合贡献奖、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江西省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江西省名中医、江西省优秀教师、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江西省卫生科技先进工作者、南昌市第十二届政协“优秀政协委员”等称号。

学校地址:江西抚州市文昌大道2766号邮编:344000copyright2009-2023

THE END
1.考研笔记针灸学读录(治疗头面五官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目赤肿痛 晴明、太阳、风池(胆经)、合谷、太冲(肝经) 2、麦粒肿 太阳、攒竹(膀胱经)、二间(大肠经,荥穴)、内庭(胃经,荥穴) 3、近视 风池、承泣(胃经)、睛明(膀胱经)、太阳、光明(胆经,络穴)、养老(小肠经,郄穴) 4、耳鸣、耳聋 实证:听会(胆经)、翳风(三焦经)、中渚(三焦经,输穴)、侠溪(胆经,荥https://www.bilibili.com/opus/1009885744908468242
2.鼻炎一族的冬季“生存”法则时令节气与降咽喉外科头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 刘玉和 冬季气温低,使得鼻腔更易受到冷空气侵袭。相较于其他季节,冬季鼻炎的发病率增高,且症状往往更为严重。 特此提醒有鼻炎困扰的朋友们,在冬季务必要加强鼻腔的防护与保暖措施,而佩戴口罩是一种既简便又有效的办法。https://m.163.com/dy/article/JJ2A975F0514R9OJ.html
3.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2012《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收录了关于一些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例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了耳胀耳闭、暴聋、耳鸣、耳眩晕、鼻窒、鼻槁、鼻鼽、鼻渊、鼻衄、急喉痹、慢喉痹、急乳蛾、慢乳蛾、急喉痦、慢喉痦等15个部分。 目录 前言 引言 ZYYXH/T307—2012耳胀耳闭 ZYYXH/T308—2012暴聋 ZYYXH/T309—20http://medpdf.com/DiscuDetail/DiscuDetail/134011
4.附件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PDF附件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PDF,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前言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分为耳胀耳闭(分 泌性中耳炎等)、暴聋(突发性耳聋等)、耳鸣(感音神经性耳鸣等)、耳眩晕(梅 尼埃病等)、鼻窒(慢性鼻炎等)、鼻槁(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625/118012297.shtm
5.国家级重点专科耳鼻咽喉科3.诊疗项目: 我科能开展眼耳鼻咽喉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 眼科能开展眼睑手术(睑内翻,上睑下垂,眼睑肿瘤等),结膜手术(翼状胬肉,结膜肿瘤(三)急喉痹 1) 中药熏喉:超声雾化熏洗仪对咽部进行中药熏蒸以改善不适。 2) 灸法:多功能艾灸仪灸廉泉穴可改善患者咽异物感; http://www.scszxy.com/News/View.asp?ID=1442
6.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docx2929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耳胀耳闭中医诊疗指南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耳胀耳闭的诊断辨证和治疗。本指南适用于耳胀耳闭的诊断和治疗。西医学的分泌性中耳炎等病的中医诊疗可参考本指南。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25953854.html
7.肺胃实热型急喉痹的临床疗效观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耳鼻咽喉科 | 吉琳张浩鹏 曹凯峰 王丽华 开通知网号 目的 观察喉咽清颗粒治疗肺胃实热型急喉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4例肺胃实热型急喉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例=42)与对照组(例=42),治疗组口服喉咽清颗粒,对照组口服阿莫西林胶囊,疗程为7d,所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XYJH202403010.html
8.耳鼻咽喉科陕西省中医医院擅长:耳鼻喉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如急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 任皎洁 其他 擅长: SST疗法治疗成人/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鼾症) 张乾 住院医师 擅长: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耳鼻喉科 薛翔 医师 擅长:耳鼻咽喉科 韩静 其他 擅长: 院内搜索 搜索 热门咨询医生 吴秦川https://js.guahaoe.com/department/142899397511416000
9.急喉痹是什么意思山东省妇幼保健院 耳鼻喉科 https://www.yilianmeiti.com/question/7352840.html
10.大会呼吸论坛理论与实践创新,鼻咽部疾病的中医药治疗现状与展望王嘉玺教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根据急性鼻窦炎发生发展过程做了证型的分析,其中前3天症状符合肺经风热证,表现为鼻塞、流浊涕、头痛等,可能还会出现发烧等症状。超过三天后,病情可能会发展成热症,包括脾胃湿热证和胆腑郁热证等,此时出现的症状包括黄脓涕、局部疼痛、反射区疼痛等症状,这与西医的急性鼻窦炎分期https://www.cmtopdr.com/post/detail/069dfc0e-7718-467a-960b-b0825c37fce2
11.耳鼻喉科常用方剂集锦由法夏、陈皮、茯苓、甘草、黄芩、黄连、薄荷、生姜组成。清热化痰。治耳郭痰包、口腔痰包、鼻唇痰包等,局部肿起,肤色或肌膜色泽不变,微胀,按之有囊状感。 14、加味八脉散(《中医诊疗要览》) 加味八脉二苓泽藁杏地栀通知柏利湿化浊治清窍萎缩鼻炎当清热 https://www.haodf.com/neirong/wenzhang/5044873020.html
12.《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耳鼻咽喉疾病分册》小说在线阅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耳鼻咽喉疾病分册》(以下简称“释义”)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医药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标准研究中心组织国内多名知名中医专家,在《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的基础上编写审定完成。本“释义”收录了耳胀耳闭、暴聋、耳鸣、耳眩晕、鼻渊等15个病种。https://www.qdmm.com/book/1006460298/
13.中医危重病学最新章节陈伟著从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医危重病学研究的内容首先是急危重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其次是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中医危重病学研究的内容是以症状为中心的急危重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抢救方法,其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凡临床各科疾病处于急危重阶段均属其研究范围,另外也包括急性中毒及各种危重病综合征等。尤其在治疗急性传染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776969/7.html
14.报考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需要哪些条件?BNX心系病类BNP040反胃病BNG022阳黄病 BNX010心悸病BNP050呕吐病BNG023急黄病 BNX011惊悸病BNP051暴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1296830/answer/316615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