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堡新能源集维中心工作人员进行VR体验。
大唐中宁100兆瓦/400兆瓦时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工地上的储罐,每个容积达8000立方米。
红寺堡新能源集维中心工作人员实时监控各光伏电站。
叶片准备下线。
长112米的叶片。
红寺堡区的光伏发电板。红寺堡融媒体中心供图
看到遍布宁夏戈壁滩的光伏发电板、风力发电机,你会想到什么?清洁能源、绿色生态,还是飞速而过的隐秘电流?
其实,随着宁夏新能源产业布局的加快,很多新产业已“链”上了新能源。近日,宁夏网信办启动“吸睛宁夏·百日攻坚”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中卫市中宁县等地,走近蓬勃发展的宁夏新能源产业,探寻“私人医生”“超级充电宝”“光伏产业工”等背后的故事。
24小时“私人医生”为500家光伏电站“治病”
马莲乡八代沟村电站1#逆变器PV9支路无电流
地点:西吉光伏扶贫电站
故障原因:直流线接地
处理措施:更换直流线后支路恢复正常
黑城南区2#逆变器pv5支路无电流
地点:海原黑城分布式电站
故障原因:熔断器烧坏
处理措施:重新更换熔断器后支路恢复正常
……
光伏电站生命周期长达25年,这意味着,存量光伏市场将释放出稳定且旺盛的运维需求。这片蓝海,也吸引了宁夏区内多家企业竞相入局,争夺光伏运维这块诱人的“新蛋糕”。
2021年,红寺堡新能源集维中心正式投运,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电站智能运管平台”系统。“我们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利用数据驱动进行运维智能化。它不是简单的基础设备维护,而是通过数字化等手段实现降本增效,保障电站收益。”该中心项目负责人丁生祥介绍,“在该平台的助力下,加入管理的电站可提升发电效率5%,降低运维成本20%,提高运维效率30%,减少设备故障率20%左右。”
“超级充电宝”可供近10万个家庭一年用电
对于光伏产业而言,中卫的荒漠、戈壁是绿电发展的“热土”。目前,中卫沙漠光伏产业园已进驻十多家企业,建成光伏电站容量超千兆瓦,年可新增绿电发电量35亿千瓦时。然而,新能源的随机性、间歇性特点,也带来了弃风弃光的问题,于是,“超级充电宝”产业应运而生。
12月6日,走进位于中宁县的大唐中宁100兆瓦/400兆瓦时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工地,起重机忙碌地吊运设备,电焊机飞溅出耀眼的火花。现场最醒目的要数不久前完工的两个巨型球体,它们是宁夏目前最大的“储水罐”,每个储罐容积达8000立方米,由98片钢片拼接而成,直径达23.4米,用来存储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中所用到的热量。与此同步,地下储气库项目也在火热推进中。
“这个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好比一个‘超级充电宝’,可以把多余的电先储存起来,需要时再释放出来输送到电网上。”大唐中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雷年形象地解释道。
目前,该项目送出线路施工已完成,地上土建基础结构也基本建设完工,计划明年年底投产发电。项目完工后,预计每年可释放电量1.188亿千瓦时,满足近10万个家庭1年的用电量。
长112米的风电叶片创新技术加持为“沙戈荒”而生
戈壁滩上,风力发电机如巨型风车般悠然转动,在宁夏万里晴空的画卷上留下了动人的一笔。
然而,风力发电叶片的科技含量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到的。
12月7日,走进明阳集团中宁基地,一个个百米长的“庞然大物”正在车间流水线上孕育,合模、注胶、铺层……工人们站在它们身旁劳作,像在“耕种”一块硕大的田。
“今年7月,我们下线了MySE233全碳纤维叶片,当时是陆上最长叶片,长112米、重34.75吨。”明阳集团中宁基地行政主管王立明骄傲地说。
风电叶片是实现风能捕获的主要部件,通常在高原、山地、海洋等风资源密集的恶劣环境中运行。目前,叶片主要采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或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具有强度高、密度低、刚度大等优异特性,但同时对技术要求很高。
“MySE233叶片采用全新一代碳纤维材料,是我们自主研制的,可有效提高叶片在‘沙戈荒’恶劣环境下抗风蚀、沙石和高温差的能力,保障机组叶片在沙戈荒地区可靠稳定运行。”王立明说。据了解,该基地(一期)总投资10.5亿元,项目占地约240亩,预计可实现年产叶片240套,年产值12亿元。
大唐中宁100兆瓦/400兆瓦时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同样有一个亮眼的技术创新点,那就是在建的基于软岩地质条件下的人工地下储气库。目前,426米的斜井已经建设完成,正硐室正在加紧建设。
“它突破了传统高压储气库选址受限的问题,大大拓展了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的应用范围,使得在全国大部分地质条件下建设高压人工储气库成为可能。其次,项目团队解决了高压空气密封的问题,通过采用柔性密封的方式,可将1000公斤压力的高压空气安全储存在地下150米深处,为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有力保障。”曹雷年介绍道。
“高科技”含量让宁夏新能源产业更显“新”本色。
“光伏产业工”红寺堡区劳务品牌“上新”
“之前我并不了解光伏产业,逆变器、光伏汇流箱等对我而言很陌生,后来经过理论培训和实操练习,顺利完成了岗位竞聘考试。”丁生祥说。
“我以前是名厨师,现在是名光伏运维值班员。每月有5000元稳定收入,周末还能休息,很满足。”红寺堡新能源集维中心29岁的田博文说。
新能源运维产业的发展,为红寺堡区提供了大量岗位。该中心创办了运维技能培训学校,配备了AI模拟实训室、安全培训区、实操工位、检测与维修区以及理论教室,方便学员们随时实践学习。学校的生源主要是红寺堡易地搬迁转移就业的农村青年,通过中级电工及新能源智能运维技能培训,常态化、持续性为新能源运维企业定向输出合格的新能源智能运维技术人员。
“光伏产业工”已成为红寺堡区一个响当当的劳务品牌。该地区从事新能源行业的有近3800人,光伏运维就业收入超9000万元,为地方新能源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有力促进了红寺堡区劳动力转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