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吸收:妊娠期胃酸分泌减少,胃肠道活动减慢,吸收减慢,生物利用度下降。早孕呕吐也是影响的因素。采用注射给药。
(2)分布:妊娠期血浆容积增加50%,体重平均增长10~20Kg,分布容积明显增加。蛋白结合浓度下降,需兼顾血药浓度及游离型和结合型药物的比例。
(3)代谢:激素内分泌改变,药物代谢也会受到影响。一部分代谢增多----苯妥英。
(4)排泄:妊娠期肾血流、肾小球滤过滤和肌酐清除率均有增加,使药物经肾脏的消除加快。主要对于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有重要意义。----氨苄西林、红霉素血药浓度下降。
2.药物通过胎盘的影响因素
胎盘是由胚胎的绒毛组织与母体子宫内膜形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在妊娠12周前后完全形成。妊娠8周的胎盘便能参与药物的代谢。
(1)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透过胎盘,药物扩散的速度与胎盘表面积呈正比,与胎盘内膜厚度呈反比。
(2)随着妊娠月份的增长,其药物的转运能力也随之增加
(3)脂溶性高、分子量小、离子化程度高的药物容易透过。
(4)胎儿的体液较母体略偏酸性,故弱碱性药物透过胎盘正在胎儿体内易被离解,胎儿血肿的药物浓度可比母体高。
3.药物对妊娠期不同阶段胎儿的影响
妊早期(妊娠初始3个月)——是胚胎器官和脏器的分化期,易受药物的影响引起胎儿畸形。如雌激素、孕激素等常可致胎儿性发育异常,甲氨蝶呤可致颅骨和面部畸形、腭裂等。妊娠后期——应用依托红霉素——引起肝毒性、阻塞性黄疸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加。服用阿司匹林——可引起过期妊娠、产程延长和产后出血。过量服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可使孕妇不安、心跳加快、失眠,甚至厌食。此外,妇女在妊娠期对泻药、利尿药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比较敏感——可能引起早产或流产,应注意。
4.药物妊娠毒性分级
(1)A级:在有对照组的研究中,在妊娠3个月的妇女未见到对胎儿危害的迹象(并且也没有对其后6个月的危害性的证据),可能对胎儿的影响甚微---维生素A、氯化钾
(2)B级:在动物繁殖性研究中(并未进行孕妇的对照研究),未见到对胎儿的影响。在动物繁殖研究中表现有副作用,但副作用并未在妊娠3个月的妇女得到证实(也没有对其后6个月的危害性的证据)----青霉素、头孢、红霉素、解热镇痛药、H2-R拮抗剂
(3)C级:在动物的研究证明有对胎儿的副作用(致畸或杀死胚胎),但未在对照组的妇女进行研究,或没有在妇女和动物并行地进行研究。只有在权衡了对孕妇的好处大于对胎儿的危害之后,方可应用----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奥司他韦、氨氯地平。
(4)D级:有对胎儿的危害性的明确证据,但孕妇用药后有绝对的好处。----伏立康唑、卡托普利、卡马西平。
(5)X级:在动物或人的研究表明可使胎儿异常。或根据经验认为在人和动物是有危害性的。禁用于妊娠或将妊娠的患者。----利巴韦林、他汀类、激素
5.妊娠期用药原则、孕期保健与咨询(了解)
(1)用药必须由明确的指针和适应症(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2)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尤其在妊娠头3个月
(3)用药必须注意孕周。
(4)当两种以上药物有相同或相似的疗效时,就考虑选用危害小的
(5)肯定致畸形的禁止使用。
(6)能单独用药就避免联合用药
(7)禁止在孕期用试验性用药
二、哺乳期妇女用药
1.乳汁分泌
(1)脂溶性高的药物易分布到乳汁中。----地西泮
(2)乳汁的PH比母体血浆PH值低,碱性药物易分布,酸性不宜分布。----红霉素
(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难以通过细胞膜,游离型药物才能通过。---华法林较少
(▲华法林、青霉素不从乳汁排泌;红霉素易从乳汁排泌)
2.哺乳期用药对策
(1)选药慎重权衡利弊药物对母亲和所哺育的婴儿会有哪些危害和影响,要进行利弊权衡。如所用药物弊大于利则应停药或选用其他药物和治疗措施。对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必须用者要谨慎应用,疗程不要过长,剂量不要过大。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2)适时哺乳。避免在乳母血药浓度高峰期间哺乳,可在乳母用药前,血药浓度较低时段哺喂婴儿。避免使用长效药物及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尽量选用短效药物,以单剂疗法代替多剂疗法,这样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蓄积的机会。(3)非用不可,选好替代。如哺乳期的母亲患病必须用药时,则应选择对母亲和婴儿危害和影响小的药物替代。▲如乳母患泌尿道感染时,不用磺胺药,而用氨苄西林代替,这样既可有效地治疗乳母泌尿道感染,又可减少对婴儿的危害。(4)代替不行,人工哺育如果乳母必须使用某种药物进行治疗,而此种药物对婴儿会带来危害时,可考虑暂时采用人工喂养。
3.哺乳期妇女禁用的药物
三、新生儿用药
儿童处于生理和代谢过程迅速变化的阶段,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儿童发育可分为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和儿童期3个阶段,出生后28天内为新生儿期;出生后1个月-3岁为婴幼儿期;3~12岁为儿童期。小儿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存在不同的用药特点。
(二)合理应用
1.明确用药指证,制定合理给药方案,避免使用新生儿禁用药品
2.明确用药目的,监察用药过程
3.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口服给药影响因素较多,容易造成给药剂量不准确,而长期皮下或肌肉注射容易引起局部组织损伤。
4.用药谨遵医嘱。不随意加减量
四、儿童用药
1.儿科疾病特点:个体差异大、对疾病造成的恢复能力较强、自身防护能力较弱。
2.儿童药效学方面改变:
儿童期用药特点(大于3岁)(常识性掌握,注意重点标识处)(1)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对一般药物的排泄比较快。(此处与新生儿和婴幼儿不同)(2)注意预防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儿童对水及电解质的代谢功能还较差,如长期或大量应用酸碱类药物,更易引起平衡失调,应用利尿剂后也易出现低钠、低钾现象,故应间歇给药,且剂量不宜过大。(3)糖皮质激素类药应慎用。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可的松、泼尼松等;雄激素的长期应用使骨骺闭合过早,影响生长发育。(4)骨和牙齿发育易受药物影响。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妊娠、哺乳期妇女及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动物试验证实氟喹诺酮类药可影响幼年动物软骨发育,导致承重关节损伤,因此应避免用于18岁以下的儿童。▲总结儿童用药特点:①新陈代谢快,药物排泄快,与新生儿和婴幼儿不同。②实例:四环素——牙齿着色变黄;氟喹诺酮类药——软骨损害
3.儿童用药原则
4.剂量计算方法
④方法评价:计算比较合理,但较为繁琐;对于某些特殊的治疗药,如抗肿瘤药、抗生素、激素,应以体表面积计算。(d)按照“儿童剂量按成人剂量折算表”查阅:(记住对此方法的评价即可)教材49页“儿童剂量按成人剂量折算表”▲方法评价:剂量偏小,然而较安全。
五、老年人用药
六、肝功能不全患者用药
七、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
(三)透析患者用药注意事项
八、驾驶员用药
4.可使驾驶员出现定向力障碍的药物(1)镇痛药哌替啶注射后偶致定向力障碍、幻觉。(2)抑酸药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可减少胃酸的分泌,但能引起幻觉、定向力障碍。(3)避孕药长期服用可使视网膜血管发生异常,出现复视、对光敏感、疲乏、精神紧张,并使定向能力发生障碍,左右不分。
5.可导致驾驶员多尿或多汗的药物(1)利尿药阿米洛利及复方制剂服后尿液排出过多,医考群454873654出现口渴、头晕、视力改变。(2)抗高血压药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北京降压0号)服后使尿量增多,尿意频繁,影响驾驶;吲达帕胺服后3h产生利尿作用,4h后作用最强,出现多尿、多汗或尿频。哌唑嗪服后出现尿频、尿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