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汪璐通讯员姚敏肖清心
他手握一把高科技的“枪”,他练就一双降妖除魔的“火眼金睛”,他心怀一颗守卫患者健康的仁心。襄阳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医生章振国从医28年,患者和同事一致认为,他身上有着优秀医生共有的特质:热爱着这份充满挑战的职业、从救治病人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有技术更有温度。
精益求精走过28载从医路
7月27日下午,记者见到章振国时,他刚刚给一名病人做完胃镜检查。“上午忙到一点多,下午稍微好一点。”他说,消化内科病人比较多,做胃肠镜检查和内镜治疗的病人每天都排队,最忙的时候,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两点,稍作调整又从下午两点半一直工作到晚上七八点。“尽量做到当日事,当日毕。”
查房、坐诊、检查操作与治疗……这是章振国每周的工作,而这样忙碌的状态已经持续了28年。1995年,大学毕业的章振国进入襄阳市中心医院北院区(原铁路中心医院),成为一名消化内科医生。消化系统疾病复杂多变,诊疗难度较大,需要医生具备良好的诊疗素质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踏入临床学习到后来的坐诊治疗,进入工作岗位后的每次学习、每个任务章振国都认真对待。
从医生涯中,章振国遇到过许多疑难杂症。今年初,78岁的宋奶奶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不能吃东西。腹部CT检查发现其十二指肠降部管腔扩张,其内可见环形高密度影。胃镜检查后发现,老人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卡了一个直径5cm的黑褐色大石头,并且可以看到异常通道与十二指肠相通。
原来,老人有胆囊结石的病史,反复发作胆囊炎导致胆囊与肠管之间逐渐形成一条“隧道”,胆囊结石被排到十二指肠,卡在幽门及十二指肠内引起肠梗阻。
罪魁祸首找到了,但是石头又大又硬,患者年纪大且有帕金森病史,胃镜下取石难度系数高、风险大,操作精细度要求高,突发情况多。为解决老人的问题,许东强、章振国两位医生,在做好各种风险预案后,决定进行胃镜下碎石术。
术中,章振国操作胃镜进入十二指肠,仔细观察胆囊结石的位置,精准操作胃镜使结石松动,通过器械推送至胃腔,接着用专用碎石器把结石分裂为3部分,最后全部取出。
“干我们这一行,有我们的乐趣。每当把一个病人治好了,医生心里是很幸福的,那种成就感难以言喻。”章振国告诉记者。
前不久,宜城一位肝硬化病人突发大出血症状,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导致患者血液不凝固找不到出血口,章振国便用水冲,找到出血口后立马采取措施,成功止血。他说,这仅仅是这些年中的一个案例,每天都在面临新的挑战。
胃镜和肠镜就像消化内科医生的两件“武器”,大大提高了对病情诊断的准确率。“做胃肠镜,一定要有锐利的眼睛和精准的双手,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避免病情恶化。”
与手术治疗一样,内镜也是有风险的。内镜治疗对角度、距离和位置的控制看似容易,但必须经过长年累月反复的训练和实战。章振国说,尽管多年的历练对内镜技术的掌握已经非常熟练了,早已成为“肌肉记忆”,但每次手术依然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门诊、病房、内镜室,章振国走到哪都自带“暖阳”,用他的专业和温暖抚慰着患者身体和心灵的伤痛。在病人眼里,他认真负责、热情亲切;在同事眼里,他积极乐观、以身作则。
从医以来,章振国始终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要求,他提到了一个词——自省。在治疗过程中,即使竭尽全力也难免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往往这个时候他就会陷入思考,自省是否会有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他始终坚持在每次临床和治疗中汲取经验,在工作上始终坚持追求极致。
“这是我今天的化验单,章医生帮我看看化验结果正常不?”
“我今天吃了药有点恶心,要来医院看看吗?”
没有明确的节假日,凌晨突发急诊,第二天连轴转也是家常便饭。面对高强度的工作量,章振国却笑着说道:“我的睡眠质量好,即使是半夜突发急诊,问题解决后回来半小时也能睡着,养足精神不会耽误后面的工作。”
章振国的爱人是一名护士,女儿也在读医科大学。“受我们的影响,孩子很小的时候,便说长大想当一名护士或医生,我当时不同意。其实原因很简单,正因为我和妻子都从事这个行业,深知做这一行的不易与艰辛。从事医护行业需要非常坚强的意志力。”他说,医护行业不被理解受委屈是常有的事,这些年身边也不乏因为工作中的困难而放弃的人,之所以不同意女儿“幼时的梦想”,也是怕她的意志力不够坚强,不能担起属于医生的责任。孩子长大后,毅然选择了学医这条路,章振国感到非常欣慰并坚决支持她。
“我想当一名好医生。”当被问到职业追求时,章国振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更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脚踏实地走好从医路,坚守“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