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硕士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
现任: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D-06-058)、第三届注册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家庭治疗学组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心理卫生学会常务理事;香港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DCAP)常务理事;同济大学心理咨询与教育培训中心临床督导;中德家庭治疗连续培训项目中方教员;全国结构式家庭治疗连续培训和督导项目中方教员。
通过对个案“难以触摸的女孩”进行团体督导,探索家庭治疗取向团体督导的实施步骤、督导特点和效果等。方法:采用家庭治疗取向的五步督导流程,由双督导师协同对被督导者和团体进行督导。督导步骤包括建立督导关系、案例报告、探索系统、反馈环节和督导效果评估。结果:家庭治疗取向的团体督导能促进被督导者的自我觉察、专业能力提升和职业认同感增加;能有利于其他团体成员的替代性学习,建构更全面的系统思维模式。同时本案例督导呈现了重视督导关系、突出系统观念,强调系统资源等的特点,探索了不同流派背景下开展团体督导的要素。结论:家庭治疗取向的团体督导具有良好的督导氛围、包容的支持环境、多视角的个案理解且督导效果良好。
心理治疗的个别督导和团体督导是促进心理治疗师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督导是由有经验的临床工作者检视他人的心理辅导过程,使得受训者有机会了解督导者呈现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过程的本质,从而可以在真实的咨询关系中重现此过程。团体督导具有独特的作用,能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进受训者的成长;发挥替代性学习,具有省时高效等优势。
家庭治疗既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流派,又是“概念化人类问题、理解人类行为、症状发展和解决之道的全新方式”。国内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家庭治疗在同伴关系、学业水平、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干预方面均有显著效果,但鲜有家庭治疗取向的督导报告。本文描述了以家庭治疗理论为主导的团体督导过程,展现了家庭治疗督导中良好的督导关系、多视角个案理解和系统资源的拓展等,探索了不同流派背景下开展团体督导的要素。
2.2.1建立关系
在本案例督导过程中,督导师高度重视督导关系,营建了温暖而有力的团体氛围。督导师需要和团体成员建立良好的督导关系,为参与者创造良好的参与氛围,放松、减少压力和恐惧,相互连接,创造安全的团体氛围。既要了解团队或者机构当下的情况,团体成员受训背景、内部的动力与结构,以及团队当下面对的特殊情况;也要了解团体接受督导的经验、目前对督导的期待和愿望,督导的主题,以及个体和团体的需要,并介绍督导的设置和形式。
2.2.2案例报告
被督导者报告来访原因、咨询设置、咨询过程与需要督导的目标等。督导者从需要被督导的焦点问题出发,对治疗过程和来访者的系统进行了解,尝试与被督导者一起,使用家谱图等工具形成对治疗系统的初步假设,建构初步的家庭治疗个案概念化;注重被督导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否有存在强烈的情感妨碍咨访关系,探索被督导者的个人成长经历;由被督导者决定需要督导的主要目标,达成督导契约。本案例报告见2.3。
2.2.3探索系统
2.2.4反馈环节
基于系统思维的观点,督导师调动被督导者和团体成员对督导中特定的主题进行反馈;采用多重反馈的方法,如多重主体(被督导者、团体成员、亚团体,以及督导师等)反馈和多重内容反馈(语言、动作、情绪、人际互动和情景等);反馈环节能促进被督导者和团体更多的从系统的、多维度的视角理解个案、理解咨询过程、理解咨询师的困境,进一步强化和推进督导效果。
2.2.5效果评估
督导师、被督导者和其他团体成员从不同的角度评估督导的效果。了解督导工作对被督导者有怎样的作用、被督导者有哪些新的经验、督导目标达成的程度等;了解其他团体成员参与督导的感受、督导需求达成的程度等;评估督导关系、督导氛围和督导过程。
2.3.1来访原因与咨询设置
来访者,女,15岁,高一住校生、每周末回家,想辍学外出打工。接受机构一周一次的个别咨询,每次咨询50分钟,已做18次;咨询机构每4次个别咨询提供一次非心理咨询性质的父母指导,已完成4次。父亲,公务员,身体不好,脾气暴躁;母亲,职业妇女,兼职开一小店、生意很忙;有一弟弟,5岁。首次咨询来访者表现很沉默、蜷缩在椅子里,与咨询师没有目光接触和情感流露。咨询师不知如何开展工作,感觉很焦躁。
2.3.2咨询过程与督导目标
3.1.1聚焦督导目标,帮助被督导者“触摸”来访者及其家庭。
3.1.2强化家庭治疗个案概念化,运用系统理论拓展咨询空间。
本案例督导展现了家庭治疗取向团体督导的特点,尤其是双督导师的协同督导更具团体督导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1.重视督导关系。案例督导中,督导师重视被督导者与个案及家庭的关系、督导师和被督导者之间的关系、督导师和其他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被督导者与被督导团体的关系;并采用了言语和非言语技术在督导的各个步骤中的应用,不断促进督导关系的建立和团体动力的正向形成。
2.突出系统视角。作为家庭治疗取向的团体督导,本案例督导中始终以系统理论作为基础和支撑,在探索互动的环节中,更加突出注重从不同的子系统角度去接近和理解“难以触摸的女孩”。
4.双督导师协作督导。本案例督导中,当主督导师开展督导时,协同督导师做为观察系统,与督导系统保持较远的关系,可以更客观地观察督导系统的工作,并给予及时的反馈、补充和完善,也为家庭治疗督导提供了系统的多元视角。
Freeman认为,以共情与和谐为基础的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大大地提升督导工作的质量。本案例督导能有效的实现督导目标最重要的因素在于营建了良好的督导关系。
家庭治疗督导是以系统视角来解读个案。贝塔朗菲提出:“所谓系统,就是指由一定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整体”。家庭治疗认为出现问题的家庭成员是表征家庭问题的索引病人。治疗应着眼于整个家庭系统,而不是仅仅对“索引病人”的症状本身进行治疗。本案例督导中将个案置于生活情境之中、社会的脉络中去解读,尤其在探索互动环节中,运用了多系统的角色扮演,强调系统的多元价值观、多视角和多种可能性,而非对错与否、是否有唯一的标准和答案,更有效的帮助被督导者和其他团体成员拓展对“难以触摸的女孩”的理解,从而找到更大的工作领域和空间。
当然,由于督导团体的成员较多、关系较复杂、安全性不够,督导过程中,督导师必须保持高度的敏锐,当督导师感受到被督导者的压力和团体的不同需要时,采用反复的“加入”被督导者和其他团体成员的方式既及时地支持被督导者,同时又积极促进被督导者和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从而帮助被督导者和其他团体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温柔而有力的推动督导工作进行下去。督导师对被督导者呈现的个人问题,采取了谨慎、保护、安全和适度探索的方式,故对其个人成长的帮助相对有限。
本案例督导紧扣督导目标,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清晰的呈现了系统的关系、促进团体成员的专业水平发展,探索了被督导者个人风格与专业优势和局限性;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整合不同流派开展的团体督导工作,督导师对团体成员不同流派背景的摸底和熟悉,有利于督导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本案例督导中充分体现了家庭治疗共存和合作的基调,这样的基调和资源取向,奠定了良好的督导关系和团体氛围,是案例督导成功的重要因素。
家庭治疗督导的资源取向不仅有利于调动团体成员的互动,更能激发持久的发展动力。本案例督导中体现了“团体作为督导者”的思想,发挥了团体督导的优势;同时也呈现了团体督导的不足。
心理治疗督导对心理治疗临床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心理治疗专业化进程,督导的需求会越来越大;督导师队伍的能力建设、督导平台的建立、不同流派的督导流程规范,以及督导理论、技术和效果等的研究亟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因此,家庭治疗取向的督导,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督导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更多的探索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