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为什么今年是社交产品大爆发的一年,也许是因为年初Soul得到了DST的一大笔投资(DST曾投资过Facebook、Snapchat、脉脉、探探,被认为是全球最了解社交的投资机构之一),以及今年陌陌以7亿美元收购探探100%股权可能给了社交创业者们信心,又或者真的是由于社交产品的周期性,现在是时候让新的产品满足新一代的需求了。
笔者作为一名刚刚进入投资圈的新人,想谈下社交这个话题,希望从早期投资的角度挖掘社交的底层逻辑,抓住变化和不变的,通过梳理几代社交平台的脉络,试图发掘下一代社交平台的一丝端倪。
(一)从产业史看投资趋势:互联网基础设施升级催生新供给掀起四波社交浪潮
1.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催生社交1.0出现
互联网真正走向大众市场是在20世纪末,是从充满荷尔蒙的年轻人群体里发展起来的。回想起当时的人们,社交圈子实在有限,内心的话除了亲人以及工作和学习中接触到的朋友,无人可说,孤独又寂寞吧。
2.宽带网络的出现使各种web2.0应用成为可能
2004年左右,宽带网络(ADSL)开始大规模普及。而正是由于这种带宽增加、流量资费的下降使得当年的各种web2.0应用成为可能,社交网站时代的来临非常依赖于互联网的渗透率,因为使用社交网站意味着需要有人能参与互动,如果周围没有人互动的话那还不如返回去泡论坛。社交网站爆发于互联网渗透率最高的群体——大学生。
3.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迁移使社交走向3.0阶段
4.4G的普及和流量资费的下降——社交4.0机会窗口打开
快手的出现让中国底线城市用户的社交网络爆发了,快手用户的基本盘是三四线城市、农村、还有一、二线城市的务工者,国产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他们有更好的途径了解更大更好的世界,也让自己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内容、创作的低门槛和去中心化的曝光机制产生了一个我认为非常厉害的社交产品。
纵览核心社交产品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升级在不断催生新供给,新平台的出现带来了新的供给使现有供需出现短暂失衡,老玩家来不及反映,新玩家们抓住这个变化及时入场,新的增量空间产生。流量资费的下降为行业开启新的机会之门,给新玩家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现在我们再次到了一个网络基础设施升级的风口,5G的到来也将再一次大幅提升无线通信的速度,传输速度将达到4G的100倍,就连部分有线网络都将被无线通信所取代。中国在5G方面,不论是网络规模,基站数量还是投资力度都处于领先地位。预计到2020年将实现大规模商用。是不是意味着会有新机会和新的商业模式出现?我认为是的。比如,AR社交怎样能用更好的方式满足用户的需求,最近几个团队已经开始尝试。
(二)变化的是供给,永远不变的是需求,社交产品是人性在不同时代的还原
说完了变化的,再来说说什么是不变的。“社交产品是对每个个体自身人性的迎合、利诱和放大,是对整个社会中人和人关系的还原、迁移与重构。”用户使用社交产品脱离不了自身的动机,用户都是功利的,研究和设计社交产品应该从用户的心理动机开始,也就是人的需求。Linkedin的创始人曾经说过,一款好的社交产品一定是能够迎合人类七宗罪,人性在某种程度上是本恶的。我把人的需求自上而下分为六类:连接与沟通、性、解决孤独寂寞、宣泄、猎奇、社会认同。
1.连接与沟通在社会中生存的最底层的刚需
2.从人类诞生就存在的最原始的性需求
性可以说是人类最为本质的和原始的需求,原始人类为了在部落里更好的生存,必须要找到配偶从而能繁衍后代。最早的陌陌就是直接捅破了那层窗户纸,迎合用户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需求,因此人们一下子哗然而来。
3.解决孤独、寂寞和无聊,建立圈子
消除孤独感是所有人一生挥之不去的、永远的需求,人们需要建立一个一个的社圈,用来聚集和自己具有相同特质的人来寻找存在感。社交产品就利用各种“主题”作为手段,使人们在“群聚”的形式中实现“存在感”。最早的论坛产品以及之后的豆瓣、Soul就是为那些希望排解孤独,开拓社交范围向往真诚交友结识志同道合的人群诞生的产品。
4.吐槽宣泄,缓解压力
解决宣泄需求的典型产品使无秘,树洞产品也是,只是没有无秘这么极致。宣泄类的产品比起炫耀类的产品更容易获得共鸣,精彩的时刻不总有,不安全感和压力确是每个人时刻都有可能面对的,毕竟繁荣只是冰山一角,平凡才是广袤海洋。宣泄本身也是一种释放压力的自我治疗方式,但用户吐槽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期待得到反馈,得不到反馈或是太负面的评价和人肉搜索反而会将不安全感扩大,身份关系难以沉淀、负能量太多也让这类APP很难真正发展起来。
5.猎奇心理,追逐刺激
6.最高阶的社会认可
把1991到2018的社交产品代入需求坐标后,会发现,从最早的解决单一需求到现在的不同产品满足各类需求,社交产品在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不断变化的是供给,产业升级带来了供给的变化,增量空间不断产生,而永远不变的是需求,社交产品是人性在不同时代的还原。
所以说,一个成功的社交产品背后一定是对人性最深入的洞察和对社会结构及未来趋势的敏锐感知,远远不是一个好背景的团队或者资金支持就可以解决的。
社交的分类方式很多,我就用最传统的方式来分: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熟人社交代替的,或者加强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基于线下建立的熟人关系;陌生人社交是人们尝试突破自己的常规社交圈而试图跟外界产生联系的行为。
直观来看,熟人社交的需求最刚、最迫切,陌生人社交的频率和需求不稳定,关系难以沉淀。熟人社交更好做?并不是这样。
1.熟人社交——迁移收益>迁移成本
我私以为,做熟人社交产品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也许会有机会:
社交关系链“整体迁移”难,“部分迁移”是否会更容易?尝试通过垂直拆分半熟人关系,或许更容易找到场景和人群的特点,以独特的视角切入点单点引爆,其中更不乏若干独角兽的身影,比如切职场场景的脉脉和校园场景的Timing。
2.陌生人社交——发现、活跃以及沉淀关系
陌生人社交的赛道相比熟人社交要拥挤和精彩的多。
陌生人社交我理解其实很简单,说到底就是如何高效率地匹配到你喜欢的人,然后能跟他愉快地聊起来,以及后续如何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彼此的了解,最后形成一种超越陌生人的关系留存。
建立陌生人社交关系,一定要弄明白的是:产品切的哪类用户,他们在哪些场景里的什么需求。怎么样搭一个房间让该匹配的关系得到满足,不匹配的互不干扰,同时建立良性的内容生产和消费机制以此为纽带有效连接和互动。
所有陌生人社交产品的路径都逃不开:发现陌生人—主动选择或被动匹配—推进沟通—建立强联系形成沉淀这些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多可以展开说的设计和交互,这里就不再展开细谈,而陌生人社交最难的地方是在于如何沉淀关系。
朋友们吃饭的时候聊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个公司能同时做好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除去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
我仔细一想确实是这样,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就像一个循环:用户在陌生人社交产品里产生超越陌生人的关系,沉淀到熟人产品中去,又因为不满与现有的圈子,寻找新鲜的联系开启陌生人社交。
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的侧重点其实不太一样,熟人社交的开启更侧重于怎样去发现刚需,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技术去更好实现。而陌生人社交是更注重对压抑人性的把握和释放,需要创始人在思考产品的时候更野性一些。
总结起来,看社交行业,需要洞察产业变迁带来的新变化,更需要把握人性不变的需求。落实到项目层面,思考社交产品逻辑抽象出一般规律再结合具体项目进行判断,在把握行业趋势的基础上发现市场机会,寻找优秀的CEO,这也正是投资在做的事情。
最后,感谢师父宇神对本文的指导以及一直以来投资道路上的耐心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