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而且胀,谓之胀痛。多为气滞的主要临床特征,常发生于胸胁脘腹等部位。若胸胁胀痛,时作时止,走窜不定多属肝郁气滞。胃院胀痛,兼喜热恶冷,多为中焦寒凝气滞c但是头目胀痛者,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
2.刺痛
疗痛如针刺之状、谓之刺痛。是瘀血疗痛的临床特征之一。瘀血停着,经络闭阻不通而致刺痛,故凡瘀血停留之处,匀可以出现刺痛。如肝血密阻不行可见胁肋刺痛;胃痛日久不愈,久痛入络,可出现胃脘刺痛,头部外伤,瘀血停着,可出现头痛如刺。刺痛的疼痛范围较小,且常固定不移。
3.绞痛
痛势剧烈,如同绞割,谓之绞痛。多为有形实邪闭阻脉络,或寒邪凝滞,气机闭阻所致。临床如心脉瘀阻不通的心绞痛;蛔虫七窜钻胆或砂石阻塞于胆的胆绞痛,阴寒内结胃肠,阳气闭阻的绕脐腹绞痛等。
4.重痛
疼痛且有沉重之感,谓之重痛。常见于头、四肢、腰部,多因湿邪因阻气机所致。澄性重浊而粘滞,湿阻经络,气机不畅,故症见沉重而痈。若湿困于头,则头重如裹;湿困四肢,则四肢沉重疼痛。
5.灼痛
6.冷痛
7.掣痛
抽掣或牵引作痛,由一处而连及它处,谓之掣痛,也称为引痛、彻痛。多因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临床如寒滞肝脉,可出现少腹牵引冷痛;心脉痹阻不畅,而见胸痛彻背。
8.游走痛
疼痛游走不定,无固定部位,谓之游走痛,亦称走窜痛。多因风邪侵犯经络或气机郁滞所致,例如风邪痹阻关节经络,则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肝胃气滞,则院胁胀痛而游走不定。
9.隐痛
隐隐作痛,痛势较缓,绵绵不休,或反复发作,谓之隐痛。多因气血不足,或阳气虚衰,阴寒内生,脏腑经络失于涵养、温煦,是典型的“因虚致痛”。如脾胃阳虚的胄院隐痛;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头的头痛等。
10空痛
11.酸痛
(二)疼痛的部位
1.头痛
(2)以头痛性质辨外感内伤:外感头痛,一般起病急骤,病程较短,痛势剧烈,且痛无休止,其证属实。多因外感风、寒、暑、湿及火邪上扰清窍所致。若病人头痛连项,痛无休止,兼见恶风畏寒,遇寒加剧,此属风寒头痛.因风寒袭表,阻遏太阳,经气不利所致;若病人头胀痛怕热,兼见发热恶风,面红目赤,此属风热头痛,因风热之邪外袭,上扰清阳所致;若病人头重痛如裹,兼见肢体困重,胸团纳呆,属风湿头痛,是外感风湿之邪阻遏阳气,清阳不升所致。
2.胸痛
胸属上焦,心肺藏于胸中,为宗气所聚之处。胸部疾病,多属心肺疾患,因为心主血,肺主气,各种内外因素导致胸部气机闭塞,经脉不通面发生胸痛,所以掌握胸痛的性质及不同兼症,有利于分析胸痛的原因。
(1)胸痹:胸痛憋闷,痛引肩背者,为胸痹。乃因胸阳不振,袚浊内阳,或气虚血瘀,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2)真心痛:胸痛彻背剧烈,痛如针刺刀绞,甚则面色青灰,四肢厥冷,此为真心痛。是因心脉急骤闭塞不通所致。
(3)肺阴虚证:胸痛,咳时加剧,兼见潮热盗汗,咳痰带血,属肺阴虚证。是因阴虚化燥生热,虚火灼伤肺络所致。
(4)肺实热证:胸痛咳喘,高热面赤,咯铁锈色痰,属肺实热证。是因外感风热犯肺,肺失宣肃所致。
(5)热毒蕴肺:胸痛,咳吐脓血痰,其味腥臭,属肺痈。是因热毒蕴肺,气血瘀结,肉腐成脓所致。
(6)气滞胸痛:胸胀痛走窜,时作时止,急跺易怒,善太息,属气滞胸痛。是因情志郁结不舒,胸中气机不利所致。
(7)血密胸痛:胸部剌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属血瘀胸痛。多因跌仆外伤,或气郁日久,瘀血阻滞胸部脉络所致。
3.胁痛
乳下两旁至肋骨尽处,谓之胁;肋骨尽处之下,谓之季胁。右胁为肝胆所居,肝胆经脉循行分布于两胁,所以胁痛多属肝胆及其经脉的病变。此外,亦可见于悬饮及气滞血瘀等病迁。
(1)肝胆湿热:胁痛脘胀,身目发黄,溲赤,纳呆呕恶,此属肝胆棍热,乃因湿热侵犯肝胆,肝胆失于疏泄、调达所致。
(2)肝气郁结:协肋胀痛,走窜不定,胸闷太息,易怒,属肝气郁结。因情志不舒,肝失调达,气机郁滞所致。
(3)肝火郁滞:胁肋灼痛,兼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多属肝火郁滞,为气郁化火所致。
(5)悬饮:胁肋胀痛,患侧胁间饱满,咳唾引痛,转侧不利,属悬饮痛。为饮停胸胁,脉络受阻,气机升降不利所致。
(6)肝阴不足:胁肋隐痛,绵绵不休,兼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属肝阴不足,肝经失养所致。
4.胃脘痛
又称胃痛,胃居于上腹中部剑突之下,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凡寒、热、虚、食积,气滞、血瘀等原因,均可引起胃失和降而发生胃脘疼痛。胃脘痛的部位虽然在胃,而与肝、脾的关系至为密切。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啤升胃降,二者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肝主疏泄,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乃是脾胃完成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如肝失疏泄,肝气横逆则易犯胃乘脾。因此胃痛的原因,还应考虑到肝脾病变逆传胃腑的间接因素。在间诊时既要依据疼痛的性质分清寒热虚实,还应根据疼痛部位与兼症以辨别病变的主要所在。胃脘痛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寒凝胃痛: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热痛减,并兼畏寒喜暖,口不渴等,此属寒凝胃痛。因寒性收引凝滞,寒邪直中胃腑损伤阳气,胃脘拘急,胃气阻滞而痛。
(2)热盛胃痛:胃脘灼痛,兼口干喜冷饮,或消谷善饥,尿赤便秘等,属热盛胃痛。为邪热蕴结于胃,气机壅滞而痛。
(4)气滞疼痛: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嗳气或矢气时舒,每因郁怒而痛甚,属气滞疼痛。因气郁不舒,肝气犯胃而致。
(5)血瘀疼痛:胃脘剌痛,或如刀割,痛处固定、拒按,或吐血紫黑,大便如柏油,乃属血瘀疼痛,因久痛入络,瘀血痹阻胃络而痛。
(6)脾胃虚寒:胃脘隐痛,绵绵不休,喜暧喜按,得食则减,兼乏力倦怠,纳少便溏,泛吐清水,此属脾胃虚寒。因脾胃阳虚生寒,胃失温煦所致。
(7)胃阴不足:胃脘隐隐灼痛,缠绵日久,时有嘈杂,口燥咽干,饥不欲食,乃属胃阴不足。胃阴虚生热,虚热内扰所致。
临床辨胃脘痛,除依据疼痛性质与兼症外,还须参考起病的缓急、进食后的反应,一般而言,凡胃痛暴作,起病急骤者,多属寒积于中或饮食积滞;凡胃病渐发,起病缓者,多属脾胃虚弱,胃阴不足,或肝郁气滞、血瘀。进食后痛甚者,多属实证;饥时疼痛,食后痛缓者,多属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