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七)商业项目暂存文章

●推荐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eGFR评估(B)

●有效的降糖治疗、血压控制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进展(A)

●对糖尿病伴高血压且UACR>300mg/g或eGFR<60ml·min-1·(1.73m2)-1的患者,首选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A)

●对伴高血压且UACR30~300mg/g的糖尿病患者,推荐首选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B)

●推荐糖尿病肾病患者每日蛋白摄入量约0.8g/kg,开始透析者蛋白摄入量适当增加(B)

●对eGFR<30ml·min-1·(1.73m2)-1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积极准备肾脏替代治疗(A)

慢性肾脏病(CKD)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糖尿病肾病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CKD。我国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现已成为CKD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260-261]。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血压、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血脂、尿酸、环境污染物等[262-265]。诊断主要依赖于尿白蛋白和eGFR水平,治疗强调以降糖和降压为基础的综合治疗,规律随访和适时转诊可改善糖尿病肾病预后。

(一)筛查

确诊2型糖尿病后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筛查,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血肌酐(计算eGFR)。这种筛查方式有助于发现早期肾脏损伤,并鉴别其他一些常见的非糖尿病性肾病。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5年后才会发生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即可伴有糖尿病肾病。成本效益分析显示在我国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中进行糖尿病肾病筛查可节省医疗费用[266]。有研究显示我国早发2型糖尿病(即40岁之前诊断)患糖尿病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晚发2型糖尿病[267]。

(二)诊断

糖尿病肾病通常是根据UACR增高或eGFR下降、同时排除其他CKD而做出的临床诊断。以下情况应考虑非糖尿病肾病并及时转诊至肾脏专科:活动性尿沉渣异常(血尿、蛋白尿伴血尿、管型尿)、短期内eGFR迅速下降、不伴视网膜病变(特别是1型糖尿病)、短期内UACR迅速增高或肾病综合征。值得注意的是,视网膜病变并非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必备条件。病理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病因难以鉴别时可行肾穿刺病理检查,但不推荐糖尿病患者常规行肾脏穿刺活检。

糖尿病肾病诊断确定后,应根据eGFR进一步判断CKD严重程度,见表12。

表12慢性肾脏病(CKD)分期

肾脏病改善全球预后(KDIGO)指南建议联合CKD分期(G1~G5)和白蛋白尿分期(A1期:UACR<30mg/g,A2期:UACR30~300mg/g,A3期:UACR>300mg/g)描述和判定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269]。例如,当糖尿病患者eGFR为70ml·min-1·(1.73m2)-1、UACR80mg/g,则为糖尿病肾病G2A2。

(三)治疗

1.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如合理控制体重、糖尿病饮食、戒烟及适当运动等。

2.营养:

3.控制血糖:

有效的降糖治疗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进展,推荐所有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合理的降糖治疗。有研究显示,SGLT2抑制剂有降糖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149],GLP-1受体激动剂亦可能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272]。部分口服降糖药物需要根据肾脏损害程度相应调整剂量。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优选从肾脏排泄较少的降糖药,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宜采用胰岛素治疗。

4.控制血压:

合理的降压治疗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进展,推荐>18岁的非妊娠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伴有白蛋白尿的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能获益更多[260]。舒张压不宜低于70mmHg,老年患者舒张压不宜低于60mmHg。

对糖尿病伴高血压且UACR>300mg/g或eGFR<60ml·min-1·(1.73m2)-1的患者,强烈推荐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对于这类患者,ACEI/ARB类药物不仅减少心血管事件,而且延缓肾病进展,包括终末期肾病的发生[260]。

对伴高血压且UACR30~300mg/g的糖尿病患者,推荐首选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对于这些患者,ACEI/ARB类药物可延缓蛋白尿进展和减少心血管事件,但减少终末期肾病发生的证据不足[273-275]。

对不伴高血压但UACR≥30mg/g的糖尿病患者,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可延缓蛋白尿进展[275],但尚无证据显示ACEI/ARB可带来肾脏终点事件(如终末期肾病)获益[276]。

有研究显示双倍剂量ACEI/ARB类药物,可能获益更多[273]。治疗期间应定期随访UACR、血清肌酐、血钾水平,调整治疗方案。用药两个月内血清肌酐升高幅度>30%常常提示肾缺血,应停用ACEI/ARB类药物[277]。临床研究显示在血清肌酐≤265μmol/L(3.0mg/dl)的患者应用ACEI/ARB类药物是安全的。血清肌酐>265μmol/L时应用ACEI/ARB类药物是否有肾脏获益尚存争议[277-278]。

对不伴高血压、尿UACR和eGFR正常的糖尿病患者,ACEI/ARB不能延缓肾病进展[279],且可能增加心血管风险[280],不推荐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进行糖尿病肾病预防。ACEI和ARB对糖尿病肾病的作用类似,考虑到高钾血症和eGFR迅速下降风险,不推荐联合使用ACEI和ARB类药物。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降低尿蛋白、延缓eGFR下降,但其存在升高血钾风险,且是否有肾脏终点事件获益尚需进一步验证[281]。微循环扩张剂、抗纤维化类药物、中药抽提物对糖尿病肾病的长期作用有待验证。

5.透析治疗和移植:

当eGFR<60ml·min-1·(1.73m2)-1时,应评估并治疗潜在的CKD并发症;<30ml·min-1·(1.73m2)-1时,应积极咨询肾脏专科,评估是否应当接受肾脏替代治疗。透析方式包括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有条件的患者可行肾移植。

6.纠正血脂异常:

见调脂治疗章节。

(四)随访与转诊

1.随访:

2.转诊: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诊断后进行首次综合性眼检查。1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的5年内应进行综合性眼检查。随后,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至少每1~2年进行复查,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则应增加检查频率(B)

●良好地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A)

●对于筛查中发现的中度及中度以上的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应由眼科医师进行进一步分级诊断

存在微动脉瘤可作为鉴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合并其他眼底病变的指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与糖尿病肾病同时伴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微量白蛋白尿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28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尿液特异性蛋白可能也有预测糖尿病肾病进展的作用[288]。

(一)诊断与分级

在内分泌科筛查发现威胁视力的视网膜病变,特别是从防盲的角度考虑,推荐使用2002年国际眼病学会制定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标准,该标准将糖尿病黄斑水肿纳入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进行管理[289]。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级标准见表13。

表1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国际临床分级标准(2002年)

2.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分级标准见表14。

表14糖尿病黄斑水肿分级(2002年)

(二)筛查

在没有条件全面开展由眼科医师进行眼部筛查的情况下,由内分泌科经培训的技术人员使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拍摄至少两张以黄斑及视乳头为中心的45o角的眼底后极部彩色照片,进行分级诊断,是可行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法[290]。

对于筛查中发现的中度及中度以上的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应由眼科医师进行进一步分级诊断

初筛: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明确诊断后短期内由经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首次散瞳后的眼底筛查。而1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的5年内应进行筛查。

(三)随访

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推荐每1~2年行一次检查;轻度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每年1次,中度非增殖期病变患者每3~6个月1次;重度非增殖期病变患者每3个月1次。

患有糖尿病的女性如果准备妊娠,应做详细的眼科检查,应告知妊娠可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危险和(或)使其进展。怀孕的糖尿病患者应在妊娠前或第一次产检、妊娠后每3个月及产后1年内进行眼科检查。指南不适用于GDM和妊娠期显性糖尿病患者,因为这两类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危险并不增高。

对于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应每3个月进行复查。

推荐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估视网膜厚度和视网膜病理变化发现糖尿病黄斑水肿。

关于远程医疗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和管理中的作用目前仍有争议,多项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

(四)治疗

1.良好地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40,283-284,161]。

2.突发失明或视网膜脱离者需立即转诊眼科;伴有任何程度的黄斑水肿,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应转诊到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治有丰富经验的眼科医师。

3.激光光凝术仍是高危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及某些严重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主要治疗[291-292]。

4.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适用于威胁视力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293]。

5.皮质激素局部应用也可用于威胁视力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黄斑水肿。

6.对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抗VEGF注射治疗比单纯激光治疗更具成本效益;但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抗VEGF治疗结果并不理想。

7.视网膜病变不是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禁忌证,阿司匹林对视网膜病变没有疗效,但也不会增加视网膜出血的风险。

8.非诺贝特可减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减少激光治疗需求[284]。

糖尿病神经病变

●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和1型糖尿病患者诊断5年后,应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随后至少每年筛查一次(B)

●评估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应包括详细病史、温度觉、针刺觉(小纤维功能)、压力绝和震动觉(大纤维功能)。所有糖尿病患者应进行10g尼龙丝检查以明确足溃疡和截肢的风险(B)

●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进展(B)

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是指大脑、小脑、脑干、脊髓1级运动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的损伤,另外还包括在脊髓内上行的感觉神经纤维的损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指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包含脊神经、颅神经及植物神经病变,其中以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最具代表性。

(一)DPN的分型及临床表现[72]

1.DSPN:

双侧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

2.近端运动神经病变:

一侧下肢近端严重疼痛为多见,可与双侧远端运动神经同时受累,伴迅速进展的肌无力和肌萎缩。

3.局灶性单神经病变(或称为单神经病变):

可累及单颅神经或脊神经。颅神经损伤以上睑下垂(动眼神经)最常见,其次为面瘫(面神经)、眼球固定(外展神经)、面部疼痛(三叉神经)及听力损害(听神经)。

4.非对称性的多发局灶性神经病变:

同时累及多个单神经的神经病变称为多灶性单神经病变或非对称性多神经病变。可出现麻木或疼痛。

5.多发神经根病变:

最常见为腰段多发神经根病变,主要为L2、L3和L4等高腰段的神经根病变引起的一系列单侧下肢近端麻木、疼痛等症状。

6.自主神经病变:

可累及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系统,还可出现体温调节、泌汗异常及神经内分泌障碍。

(二)DPN的筛查与诊断

1.糖尿病DSPN的筛查

糖尿病DSPN是DPN的最常见类型,2型糖尿病确诊时,1型糖尿病在诊断后5年,至少每年筛查一次[1]。

有典型症状者易于发现和诊断,无症状者需要通过体格检查或神经电生理检查做出诊断。在临床工作中联合应用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等5项检查来筛查DPN[294,297]。最常用的方法为用128Hz音叉评估震动觉(大纤维功能)以及10g尼龙丝评估压力觉以明确足溃疡和截肢的风险,故更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或大规模人群筛查[298]。

2.糖尿病DSPN的诊断

(1)诊断标准:

①明确的糖尿病病史;②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③临床症状和体征与DPN的表现相符;④有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者,5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1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5项检查中任2项异常,临床诊断为DPN[294,297];⑤排除以下情况: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死、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性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如根据以上检查仍不能确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可以做神经肌电图检查[72,294,299]。

(2)临床诊断流程:

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诊断有疑问时,可以做神经传导功能检查等。DPSN的诊断流程图见图5[297,300-302]。

图5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诊断流程

(3)诊断分层[72,294,299]:

确诊:有糖尿病DSPN的症状或体征,同时存在神经传导功能异常;临床诊断:有糖尿病DSPN的症状及1项体征为阳性,或无症状但有2项以上(含2项)体征为阳性;疑似:有糖尿病DSPN的症状但无体征或无症状但有1项体征阳性;亚临床:无症状和体征,仅存在神经传导功能异常。

3.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断

(1)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

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冠状动脉舒缩功能异常、无痛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或猝死。可以采用心率变异性及体位性血压变化测定、24h动态血压监测等辅助诊断[72,294,302]。

(2)消化系统自主神经病变:

(3)泌尿生殖系统自主神经病变:

性功能障碍,在男性表现为勃起功能障碍和(或)逆向射精[293]。在女性,表现为性欲减退,性交疼痛[294,302]。于勃起功能障碍应考虑进行性激素水平评估来排除性腺机能减退。此外,还应排除药物及其他原因导致的病变[303]。膀胱功能障碍表现为排尿障碍、尿失禁、尿潴留、尿路感染等。超声检查可判定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确定糖尿病神经膀胱。

(4)其他自主神经病变:

表现为出汗减少或不出汗,从而导致手足干燥开裂,容易继发感染。由于毛细血管缺乏自身张力,致静脉扩张,易在局部形成微血管瘤而继发感染[72]。对低血糖感知异常,当支配内分泌腺体的自主神经发生病变时,糖尿病患者在低血糖时应激激素如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等分泌常延迟或减少,造成患者对低血糖感知减退或无反应,低血糖恢复的过程延长[304-305]。

1.针对病因治疗[72,294,296]

(1)血糖控制:积极严格地控制高血糖并保持血糖稳定是预防和治疗DPN的最重要措施;

(2)神经修复:常用药物有甲钴胺、神经生长因子等;

(3)其他:神经营养因子、肌醇、神经节苷酯和亚麻酸等。

2.针对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治疗

(1)抗氧化应激: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加神经营养血管的血流量,增加神经Na+-K+-ATP酶活性,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常用药物为硫辛酸[72,306]。

(2)改善微循环:周围神经血流减少是导致DPN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微循环,提高神经细胞的血氧供应,可有效改善DPN的临床症状。常用药物为前列腺素E1、贝前列素钠、西洛他唑、己酮可可碱、胰激肽原酶、钙拮抗剂和活血化瘀类中药等[307]。

(3)改善代谢紊乱: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糖基化产物、蛋白激酶C、氨基己糖通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而发挥作用。常用药物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如依帕司他[308]。

3.疼痛管理

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药物如下。

(1)抗惊厥药:

包括普瑞巴林、加巴喷丁、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等。普瑞巴林可以作为初始治疗药物,改善症状[72,294,309];

(2)抗忧郁药物:

包括度洛西汀、阿米替林、丙米嗪和西肽普兰等。度洛西汀可以作为疼痛的初始治疗药物[72,294,306];

(3)阿片类药物(曲马多和羟考酮)和辣椒素(capsaicn)等。由于具有成瘾性和发生其他并发症的风险较高,阿片类药物曲马多不推荐作为治疗DSPN疼痛的一、二线药物[72,294]。

4.自主神经病变的治疗

(1)考虑短期使用胃复安等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

(2)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除了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外,主要治疗药物为磷酸二酯酶5型抑制剂,可以作为一线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素海绵体内注射、真空装置和阴茎假体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94,297,302]。

(四)预防

良好的代谢控制,包括血糖、血压、血脂管理等是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重要措施,尤其是血糖控制至关重要。定期进行神经病变的筛查及评估,重视足部护理,降低足部溃疡的发生风险。

THE END
1.糖尿病的诊治指南.pdf糖尿病的诊治指南.pdf 16页内容提供方:185***8437 大小:1.04 MB 字数:约1.24万字 发布时间:2024-09-10发布于安徽 浏览人气:3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糖尿病的诊治指南.pdf关闭预览 想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908/7105052153006150.shtm
2.2020版糖尿病诊治指南20240121.pptx2020版糖尿病诊治指南糖尿病的概述2020版糖尿病诊治指南的主要内容新版指南与旧版指南的比较新版指南的意义与影响新版指南的实施与建议contents目录01糖尿病的概述0102糖尿病的定义长期高血糖可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https://m.renrendoc.com/paper/306984422.html
3.糖尿病足诊治指南糖尿足的治疗方法糖尿病足治疗最近,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组织全国糖尿病足相关专家起草了《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以下主要为该指南中糖尿病足的治疗部分内容。 问:糖尿病足伤口愈合慢怎么护理 答:你好!这种情况首先要控制好血糖的水平,控制不好血糖就不能够缓解创伤。 1、糖尿病足的治疗目标及治疗策略 https://www.rxys.com/jbbk/1078.html
4.指南共识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我国目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是临床最常见类型,2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的主要鉴别要点见表3。 本指南管理对象为年龄≥18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对初次发现血糖异常,临床分型不明确者应及时https://xs.sciconf.cn/NewsDetail/48617/7
5.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糖尿病糖尿病治疗方式我国已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尚缺乏关于老年糖尿病管理的权威指南。2021年1月,《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下文简称《指南》)于《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和《中华糖尿病杂志》同步重磅发布。《指南》立足于国内、国际最新的临床和科研证据,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有关老年糖尿病诊治依“健康状态”差异化管理的新理https://www.haodf.com/neirong/wenzhang/9055564575.html
6.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中华糖尿病杂志 2 0 2 2 年 1 1 月第 1 4 卷第 1 1 期 C h i n J D i a b e t e s M e l l i t u s , N o v e m b e r 2 0 2 2 , V o l . 1 4 , N o . 1 1 · 1 1 4 3 ··规范与指南·中国1 型糖尿病诊治指南( 2 0 2 1 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https://www.360doc.cn/article/140174_1068139505.html
7.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药学服务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孕前糖尿病(pre-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PGDM) 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PGDM 可能在孕前已确诊或在妊娠期首次被诊断。随着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升高,以及 GDM 筛查诊断受到广泛重视,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https://www.bjsjth.cn/Html/Mobile/Articles/1770.html
8.《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解读期刊摘要:1型糖尿病(T1DM)因胰岛功能衰竭、胰岛素绝对缺乏,患者血糖波动大,治疗与管理困难。近十年国内外T1DM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应运而生。2021版指南在2012版首部《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的基础上更新修订,强调个体化精准诊治,推动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综合应用,旨在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htnb202211001
9.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2022年7月,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年会正式发布了《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新版指南”),这是2012版1型指南发布10年后的更新版本,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会长周智广教授牵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1%E5%9E%8B%E7%B3%96%E5%B0%BF%E7%97%85%E8%AF%8A%E6%B2%BB%E6%8C%87%E5%8D%97%EF%BC%882021%E7%89%88%EF%BC%89/61720471
10.壹生资讯糖尿病患者因宿主免疫受损易合并各种感染,其中肺炎尤为多见。我国糖尿病合并肺炎高发、机会性感染病原体致病增多但检出率低、重症肺炎多见且病死率高,导致严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因此亟须多学科专家共同探讨、制定规范的诊治路径,改善疾病预后。结合国内外文献和我国临床实践,国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内分泌科、微生物科https://www.cmtopdr.com/post/detail/fbfa076a-4df4-49c1-9adc-9ded521062c6
11.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学习园地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 时间:2022-12-05点击数:784次字体:小大 https://rs.yiigle.com/CN115791202211/1433533.htmhttps://www.dzrmyy.cn/libxuexi/591.html
12.囊性纤维化相关性糖尿病临床诊治指南囊性纤维化相关性糖尿病(CFRD)是囊性纤维化(CF)的并发症,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在青少年和成人中的发病率分别为20%和40%–50%。本指南由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囊性纤维瘤基金会(CFF)和儿童内分泌学会共同发布,包括CFRD的筛查、诊断和治疗。 1 CFRD的筛查 http://endo.dxy.cn/article/73287
13.国家基层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指南(2024版)系统标签: 神经病 糖尿病 dspn 指南 神经 痛觉 --指南解读系列文档指南解读系列文档 0101糖尿病神经病变概述 02糖尿病神经病变分型及临床表现 03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与诊断 04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防治 05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随访 06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转诊 . CONTENTS 愿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因不同病理生理机制所致、具有多样化https://bookshelf.docin.com/p-4678029110.html
14.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上述指南对我国老年糖尿病的规范诊治均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近3年来,老年糖尿病领域持续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加之新的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物不断问世,其相关临床研究证据也不断累积和丰富。因此,指南编写专家委员会对《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进行了更新,组织编写了《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https://xhyxzz.pumch.cn/article/doi/10.12290/xhyxzz.2024-0347?viewType=HTML
15.指南规范详情人卫临床助手2018年,由深圳市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病科医师分会组织编写的《社区医生2型糖尿病管理流程与分级诊疗规范(深圳专家共识)》[4](以下简称深圳专家共识),汇集国内外专业领域相关糖尿病指南、专家共识以及重要循证医学研究作为证据基础,并对这些证据予以质量分类;同时将汇集的证据与深圳市的社区糖尿病防控实践特点和要求相结合https://ccdas.pmphai.com/appguide/toPcDetail?knowledgeLibPrefix=guide&id=0001AA100000000AYB1O
16.《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专家共识》指南解析一、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诊断与基本药物治疗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冠脉)病变导致心肌缺血所产生的心脏病 ,故而也称缺血性心脏病(IHD),临床可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或猝死,急性或慢性冠脉综合征是其两大临床类型。 (一)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诊断 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28f32115e2cc
17.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12年版)因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将制订中国T1DM诊治指南作为分会的重点工作,指导并委托1型糖尿病学组具体负责实施编写了这本“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并经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全体委员审阅通过。希望这本指南能为规范1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高我国1型糖尿病治疗和管理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https://www.dnurse.com/v2/today/detail/18603.html
18.2015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WGDF)糖尿病足感染指南降第七届国际糖尿病足大会于2015年5月20-23日在荷兰海牙举行,来自百余个国家的1400余名代表参加。本次大会上,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WGDF)发布了5部糖尿病足临床指南,对规范糖尿病足预防和诊治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许樟荣教授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参与了5部指南的制定,并邀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杨川教授https://jiankang.cctv.com/2017/09/08/ARTIhKmENbXs610oQ4iMHtGs170908.shtml
19.2024年糖尿病管理指南解读:个性化治疗与新兴疗法的全面升[导读]本文旨在详细解读最新发布的糖尿病管理指南,以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深入理解并有效运用这些新规范,从而提升糖尿病的诊治效果。 一、引言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为血糖水平长期居高不下,若管理不善,可能诱发包括心脏病、中风、肾功能衰竭、视力丧失以及下肢截肢在内的多种严重并发症。https://www.iiyi.com/d-21-420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