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是一种危害大、传染性强的性病。是由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又名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所引起的一种系统性、慢性性传播疾病,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多种临床表现,导致组织破坏、功能失常,甚至危及生命。
梅毒也是法定报告传染病。梅毒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临床上可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隐性梅毒(潜伏梅毒)、胎传梅毒(先天梅毒),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作出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镀银染色检查、核酸扩增试验、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脑脊液检查(主要用于神经梅毒的诊断)、组织病理检查。
一期梅毒
多数有不安全性行为史,或性伴感染史,或多性伴史。主要临床表现为硬下疳:潜伏期2周~4周(平均3周),多见于外生殖器等性接触部位。起初表现为小丘疹,逐渐发展为直径约1cm~2cm的圆形或椭圆形浅在性溃疡,界限清楚、边缘略隆起,溃疡面清洁;一般为单发;触诊基底质韧,呈软骨样硬度;无明显疼痛或触痛。硬下疳也可不典型,或可因为继发细菌感染,表现为自觉疼痛、多个溃疡、深或大的溃疡、溃疡面有脓性渗出物、触之不硬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腹股沟或患部近卫淋巴结肿大。
二期梅毒
多数有不安全性行为史,或性伴感染史,或多性伴史;或有输血史(供血者为早期梅毒患者)。可有一期梅毒史,病期在2年以内。皮损:呈多形性,可见多型皮疹,包括斑疹、斑丘疹、丘疹、丘疹鳞屑疹及脓疱疹等,常泛发对称;掌跖部易见暗红斑及脱屑性斑丘疹;外阴及肛周可见湿丘疹及扁平湿疣;皮损一般无自觉症状,也可有瘙痒;口腔可发生黏膜斑,可有生殖器部位黏膜斑;可发生虫蚀样脱发。二期复发梅毒,皮损局限,数目较少,形态奇异,常呈环状、弓形或弧形。全身浅表淋巴结可肿大。可出现梅毒性骨关节损害、眼损害、神经系统及其他内脏损害等。
三期梅毒
多数有不安全性行为史,或性伴感染史,或多性伴史。可有一期或二期梅毒史。病期2年以上。晚期良性梅毒:皮肤黏膜损害表现为头面部及四肢伸侧的结节性梅毒疹,大关节附近的近关节结节,皮肤、口腔、舌咽树胶肿,上腭及鼻中隔黏膜树胶肿可导致上腭及鼻中隔穿孔和马鞍鼻。也可发生骨梅毒及其他内脏梅毒等。眼梅毒:少数可发生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及间质性角膜炎等,可致失明。神经梅毒:可发生脑膜神经梅毒、脑膜血管梅毒、脑实质梅毒,也可为无症状性神经梅毒,仅有脑脊液异常发现。心血管梅毒:可发生单纯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主动脉瘤等。
隐性梅毒(潜伏梅毒)
多数有不安全性行为史,或性伴感染史,或多性伴史。早期隐性梅毒:在近2年内有以下情形:
胎传梅毒(先天梅毒)
早期胎传梅毒:2岁以内发病,类似于获得性二期梅毒。发育不良;皮损常为水疱-大疱、红斑、丘疹、扁平湿疣;口周及肛周形成皲裂,愈后遗留放射状瘢痕;梅毒性鼻炎及喉炎;骨髓炎、骨软骨炎及骨膜炎;可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贫血等。晚期胎传梅毒:2岁以后发病,类似于获得性三期梅毒。出现炎症性损害(间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鼻或腭树胶肿等)或标志性损害(前额圆凸、马鞍鼻等)。隐性胎传梅毒:即胎传梅毒未经治疗,无临床症状,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脑脊液检查正常,年龄<2岁者为早期隐性胎传梅毒,>2岁者为晚期隐性胎传梅毒。
远离梅毒,防治措施:
(1)梅毒是性传播疾病,目前没有疫苗,避免多性伴、杜绝不安全性行为是主要预防措施;加强性卫生的宣传教育和注重性卫生是减少梅毒发病率的有效措施。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感染和传播的风险。青少年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保护青少年免受性病侵害是家庭、学校、社区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诊疗可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并得到隐私保护。遵医嘱治疗,治疗后应按要求复查和接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及早恢复健康。
(3)准备结婚的男女在婚前应到当地妇幼保健院等婚检机构免费接受梅毒检测。准备怀孕的夫妇,在孕前应到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梅毒检测,如果任何一方检测出患病,应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治愈后才能怀孕。
(4)孕妇应在妊娠早期3个月内接受梅毒筛查,及时发现感染者;患梅毒的孕妇应及时接受规范的治疗和围产期指导,以预防新生儿先天梅毒;感染梅毒的产妇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宜的喂养婴儿的方式。
(5)开展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控制性病,促进社会和谐,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掌握预防性病的基本知识,科学认识性病,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在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可开展梅毒免费咨询和检测,并对梅毒检测阳性者提供转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