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成就与未来趋势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9.05广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健康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医药生产及流通、监管体系逐步理顺,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比较突出,许多体制机制矛盾并未彻底解决,医疗卫生的保障水平依然偏低。未来,我国将要建立一个适应我国人口健康国情的普惠型健康保障体系,为此需要不断改革创新、迎难而上,在公立医院改革、医疗市场准入、医疗科技投入、财政投入机制等方向上不断破除难题,在营养健康、疾病预防、公共卫生安全、心理健康、医药产业及再生医学等领域加大创新力度,最终实现由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向提升全民族健康素质转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健康事业取得的成就

(一)重大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我国一贯坚持和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特别是2003年“非典”之后,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同时,我国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患者实行免费药物治疗;对儿童普遍实行免疫规划,免费疫苗接种预防的传染病已达到10余种。

(二)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三项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目前已经覆盖2亿多城镇职工、近3亿城镇居民和8亿多农村居民。同时,我国不断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健康需求。

(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1978年到2014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由17.0万家增加到98.1万家;病床床位由204万张增加到660万张;卫生人员由788万人增加到1023万人。同时,不断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的新型城市服务体系。

(四)医药生产、流通、监管体系逐步理顺

2013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达到22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8%,药品品种、数量和质量已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医药商业企业约12万家,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医药服务。全国共有食品药品监管行政机构近2700个,技术机构约1000个,监管人员6.4万人;建立了农村药品监督网和药品供应网,农民用药更加安全、方便、便宜。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和制度逐步完善。

(五)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的人均期望寿命已经由1978年的68.2岁增加到目前的75岁;孕产妇死亡率由1991年的80.0/10万降低到2013年的23.2/10万,下降71%;婴儿死亡率由1991年的50.2‰降低到2013年的9.5‰,下降81.1%。这些健康指标已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有些地区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未来我国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未来,我国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要在2050年前后建立一个适应我国人口健康国情的普惠型健康保障体系,真正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问题。总体上,实现这一目标要依次经过覆盖城乡、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三个阶段。

第一步,要建立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必须首先解决有无的问题。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已经覆盖绝大多数城镇职工及农村居民,但对于相当多的边缘和困难群体的医疗保险,目前尚处于制度构建和试点阶段。由于目前一些医疗保险项目比如新农合、灵活就业人员等实行的是自愿参保政策,许多人并未加入该系统,因此目前即使实行了医保全覆盖,并不意味着全民都已加入,未来应当保证应保尽保,实现从名义覆盖向有效全覆盖的转变。

第二步,在解决制度的有无问题之后,将开始进入统筹城乡阶段。应当对原有制度进行比较优化,统筹兼顾,尤其是对于城乡居民过于巨大的待遇差距应逐步缩小,解决公平性问题。当然,覆盖城乡和统筹城乡这两个阶段不是绝对分隔的,事实上,在覆盖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构建中,就应当体现统筹城乡的理念,为未来的统筹城乡和整合城乡预留制度接口。

第三步,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户籍制度的逐步改革完善,将从统筹城乡过渡到城乡一体化阶段。具体而言,对于一些保障项目,比如农民工医疗保险、灵活就业人员保险就可以分别整合融入到其他的医疗保障体系,同时在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农合之间打通制度壁垒,两者互通。建立起完善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为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做好准备,最终将逐步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统一。

三、未来我国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改革方向

(一)放开医疗市场准入,推动多元办医和有序竞争

放开医疗市场准入,扩大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按照统一标准实施市场监管和医保政策,营造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公平竞争环境。卫生部门担负医疗服务市场监管职责,应对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一视同仁,使公立民营平等竞争,尤其是在职称评定等涉及技术评定领域完全一致。继续推进管办分开,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转型,加快部分公立医院的改制步伐,提高其服务质量,降低其服务成本。医保机构应对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实施完全一致的医保政策。

(二)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三)加大科研支撑力度,提升医疗行业服务水平

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医疗科研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提高对医疗基础学科建设的投入,支持医疗机构加快前沿专业领域的医疗科研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我国医疗科研队伍整体水平;二是健全高新医疗企业的孵化机制,改善医疗行业的风险投资环境,通过VC(风险投资)和PE(私募股权投资)发掘和培育有发展潜力的国内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上游企业,为医疗行业向科技型行业转变提供支持;三是通过资本市场为医疗医药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资金支持,为医疗行业风险资本的合理退出创造渠道,同时加大对医疗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提高医疗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财政投入应注重可及性、费用控制与质量之间的平衡,兼顾基本医疗保障全民覆盖和部分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在基本医疗保障领域应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同人群保障程度的差别,同时不损害个人更高水平的健康需求。在当前应真正落实基本医疗保障全民覆盖,并加大大病保险的力度。同时还应鼓励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规范合理发展,满足人们对更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的需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机构的能力和质量,促进医药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鼓励地方改革创新,实现区域优化趋同

目前对医疗保障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存在诸多争议。首先,对可能存在的财务缺口大小缺乏深入分析和科学估计;其次,对扩大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存在不同方案;第三,对公立医院的下一步改革存在不同思路,有观点坚持“收支两条线”,也有观点主张建立有效激励;第四,对社会化基本医疗保障和商业性医疗保险各自定位和下一步发展存在不同意见。可以允许不同地方尝试不同办法解决上述问题,地区间适度竞争,优化趋同。同时,中央可承担协调医保的跨区域结算的功能,满足居民异地就医需求。

四、未来我国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建立世界先进水平的健康营养生活方式的科技保障系统

(二)推动医学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防干预为主转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在短短几十年内,我国完成了从传染性疾病向慢性病的流行病学模式转变;早期严重威胁公众的疾病如传染性疾病、孕产和围产期疾病等危害范围和程度有了明显的下降,重大慢性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则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尽管研究者已经对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治方法进行了长期和大量的研究,但是要对这些慢性病实现有效的防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显然,我国人口健康领域的关键战略需求应该是,加强对这些重大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将抗击疾病的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推动医学模式由过去的疾病治疗为主向预防、预测和干预为主的战略性转变。

(三)建立中国特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生物防范体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人口流动的迅速增长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此外,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由于区域辽阔,地方性的传染性疾病会不断出现;广泛滥用抗生素而产生新的耐药株病原体以及人类接触新的动物源病原体而产生新的疫病,都会导致新一轮的传染性疾病。这些情况使得生物安全成为当前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机制,建立监测和防御新发传染病与再发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生物防范生物的安全网络体系,提高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能力。

(四)由单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环境-心理-社会的会聚医学模式转变

由于我国社会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和精神活动方式的改变,导致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新的认知与行为障碍如网络成瘾正在成为困扰现代社会的严重问题。此外,人口老龄化也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解决认知、行为与精神障碍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实现个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已经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要进一步加强对脑认知功能的物质基础和工作原理的研究,寻找心理、精神疾病发病的生物学基础,实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从而降低我国人群的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提高国民的智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和维持认知与心理和谐。

(五)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规模化医药研发产业链

(六)发展基于干细胞的修复与再生能力的再生医学

再生医学是通过机体内组织与器官中自身所具有修复功能的干细胞,或者植入具有多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功能组织与器官,来修复、替代和增强人体内受损、病变与有缺陷的组织与器官,达到治疗重大疾病的目的。干细胞作为再生医学的重要手段与研究核心,涵盖了基础与临床医学多个领域。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基于干细胞的修复与再生能力的再生医学将有望成为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后的第三种疾病治疗途径。

THE END
1.降经济背景下医学相关领域将如何崛起1.6.0: 未来的展望 总结而言,在2022年的学习环境中,如果你对未来有所规划,那么选择一个紧密联系实际应用并且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医学相关专业是一个明智之举。这不仅能够帮助你实现个人职业目标,还能为推动整个行业前沿创新贡献力量。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大环境下,不断更新知识库,并适应新兴趋势是每位求职者都必须面对的问https://www.ksvuxaujo.com/ao-zhou-liu-xue/498468.html
2.临床医学专业就业前景展望:2024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临床医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的毕业生因其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临床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可以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各科的医疗、预防工作以及医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临床医学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医学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医学院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https://www.jiaoyu400.com/news/show-1174902.html
3.正在爆发的智能体,能否成为大模型落地医疗的新动力?在医疗领域,智能体是否能够在结合大模型能力的基础上,满足医疗用户复杂多变的需求,进而在医疗诊断、科研创新、医学教育等多个关键领域中实现深度应用与融合?同时,专业智能体能否成为推动大模型在医疗领域成功落地的关键?攒经验、能协同,智能体发展潜力大 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其设计目标是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互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4631188580547759&wfr=spider&for=pc
4.未来医学发展方向是整合医学整合医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把现有所有的知识进行整合,而不是简单的冶病,因为治病只是医学的其中一个部分。整合医学是一种认识论、方法学,通过它可以形成新的医学体系。整合是一个永恒的过程,所以整合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必由之路、必定选择。https://economy.southcn.com/node_77edcbf916/2a3ebd208c.shtml
5.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个体化诊疗世界卫生组织(WHO)1996年在题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个体化”的思想正逐步渗入到医学实践中,这昭示着21世纪的医学将不再是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的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127/23/5413150_89479205.shtml
6.从卫生经济学看:中医代表未来医学发展方向从卫生经济学看:中医代表未来医学发展方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https://bbs.pinggu.org/jg/jingji_weishengjingjixue_1058017_1.html
7.中西医“双向奔赴”是未来医学发展方向——人民政协网中西医“双向奔赴”是未来医学发展方向 “中医、西医在治疗疾病中各有所长,面对不同疾病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两者各有优势和短板,只有有效整合中西医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好各自优势,才可以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在17日举行的全国政协“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https://www.rmzxb.com.cn/c/2024-06-18/3564148.shtml
8.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疾病的诊治中,现代医学的发展正经历着颠覆性的变革,人们对疾病的诊治技术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愈发的苛求完美的治疗效果,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生物医学工程被更多的临床医师和研究者们所重视,而在生物学、工程学及医学的完美结合下诞生的介入https://www.biomart.cn/68680/news/3100791.htm
9.多模态技术全面概述:核心原理关键技术与未来趋势展望多模态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讨论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少样本学习、人机交互等前沿方向。 通过阅读本博客,您将能够: 理解多模态技术的核心原理和关键方法,为深入研究或应用奠定基础。 了解多模态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和案例,启发创新思路。 认识多模态技术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为攻克实际问题提供参考。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114209/article/details/142713226
10.金诃:藏药浴到底有啥优势?揭秘藏药浴背后的美丽传说与世界未来医学发展方向一致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强调医生的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 藏医学既承接了中医学药学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宇宙的协调统一,又具有西http://www.hotds.com/news/html/33324.html
11.未来的医学技术6篇(全文)预防医学的发展未来论文【1】 摘要:当今医学已经不仅是生物科学,更重要的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相互结合,若是医学长期可持续发展期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适应,有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三者之间进行有效整合。 20世纪初公共卫生逐渐兴起,并更加专业化,在防治传染病方面发挥作用较大。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8wrs6ixk.html
12.精准医疗的“探路者”——威海市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发展纪实打造区域医学检验中心,明确实验室未来发展方向 实验室成立两年多来,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为临床科室和患者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支持。也正因如此,中心实验室的发展受到了各级的关注,关于她的未来,更是倍受瞩目和期待。 2018年6月,原威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决定共建区域精准医http://www.shiliyiyuan.cn/peers/related/show-2671.html
13.扩散模型(DiffusionModel)最新综述!51CTO博客6.2 未来发展方向 从算法和应用的角度,我们在本小节中提出了一些预期的方向。一方面,应该对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更多的尝试,包括离散空间、去量化空间和潜伏空间。同时,需要进行探索不同的最终状态噪声类型和扰动核的实验,如正态分布、伯努利分布、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以扩大扩散模型的多样性。此外,一个明确的损失优化机https://blog.51cto.com/u_15810690/5925240
14.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发展方向: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未来的建设发展中,将秉承“‘肺’尽心思,助您健康呼吸”的科训,陆续开展呼吸支持、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在CT/彩超引导下穿刺活检等技术。人才培养方面,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不断更新知识,引进先进的诊疗技术,将医疗质量视为科室发展的生命线,以优质的服务、精湛的技术,竭诚为广大https://www.mcxrmyy.cn/col.jsp?id=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