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为本次大会题词:“西学中是推进中西医结合的有效手段,当前仍应大力提倡”。
陈竺说,在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方面,中医和西医各具优势。中西医结合汲取了中医药学宏观整体和西医药学微观局部的优势,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两者结合,是对中西医药学优势的集成,是整体医学时代所追求的目标。大量的医学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效果优于单纯西医药或单纯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代表了整体医学发展的方向,代表了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毛泽东是倡导和推动西医学习中医、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创造新医药学的第一人。50年前,他在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他要求要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并指出“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
5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倡导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医学科学发展规律的,体现了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与远见卓识。5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西医结合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介绍说,自1958年我国培养第一批西医离职学习中医人员以来,经过广大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艰辛探索和开拓进取,中西医结合已经纳入我国医学教育、科研、医疗体系和行政管理之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中西医结合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经过50余年的不懈努力,全国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体系基本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学科体系建设也初具规模。
中西医结合研究具有明显的自主创新性
陈竺表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特有的医学思想和医学体系,是前所未有的新兴事物,相对于西医和中医而言,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领域,目前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因此,它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先例,只能靠我国中西医结合科技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中西医结合研究不能急功近利,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一步步地推向前进。
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
过去50年,中西医结合的研究重点更多放在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面。但是,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医学模式正在由对疾病尤其是疾病的后期治疗为主,转向对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为主。对此,陈竺认为,中西医结合的工作重点应该考虑适当前移。即把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健康促进方面,包括中西医结合的合理膳食结构和功能性食品、中西医结合的健身运动、中西医结合的疾病预防和疾病早期干预、中西医结合的心理健康维护、中西医结合的老年保健等,用中西医结合的手段,促进“治未病”的理念付诸实践。
陈竺强调,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要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为人民提供更加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要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水平,进一步深化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应该更多地汲取生命科学以及其他科学领域带给我们的新理念、新思维方式和新技术手段,提升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水平。
“发展中西医结合,要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以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为着眼点。”王国强说。要从临床疗效入手,一个病种一个病种地加以研究,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和西医药在各种疾病以及疾病的各个阶段之所长,通过专家评估、临床路径、诊疗方案等多种形式,将这些途径和方法规范下来,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使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治疗手段更加丰富,技术方法更加先进,为人民群众诊治疾病的能力不断增强。
统计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2007年,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门急诊量达到2.74亿人次,占全国医院门急诊总量的16.7%。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介绍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调查显示,我国70%~80%的民众喜欢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疾病,中西医结合医学实践已经深入人心。
我们拥有40+年中医血液病治疗经验,是河北省内较早开展血液病中医专科的医疗机构,属于医保定点,非营利二级中医医院。
4001818958031186508999
河北·石家庄无极县袁流村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以及治疗的依据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