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荔田(1912-1989),男,回族,河北省保定市人,教授,研究生导师,著名中国教育家、临床家、中医妇科专家,历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学会会长,天津中医药学会会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医学学术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政协常委、副主席,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等职。
哈荔田是近代天津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发展师生的重要人物。作为临床家,他学有本源、古为今用、学从易水,尤重脾胃,强调以脾胃为本,擅用温补、清养二法治之。秉承家学,崇尚调气,发展扩大了气分药的应用。指出扶正固本是中医重要的治疗原则,整体观是辩证的基础。对妇科病的治疗,敢于创新,突破禁忌,疗效显著。作为教育家,一生为中医教育事业及中医事业贡献毕生精力。他提出培养中医药人才,必须两条腿走路(中医院校与师带徒并举)。改变中医个体及坐堂行医,成立中医院及西医院建中医科,使中医纳入医疗体系。倡导中医西结合,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创建中西医结合研究基地,从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如石学敏、戴锡孟、高金亮、张伯礼、吴咸中、师秀章、尚天裕、尚德俊等成为医疗界精英。晚年为促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成立,中依法的制定做出了贡献
家学渊源代有名医
哈振岡退役后随来津悬壶,于行医中不断钻研医术,他崇尚易水学派,但师古而不泥古,重视脾胃而又不失调理气机之法,尤其在气分药应用上独树一格,他总结了血中气药,气中血药,理气,降气,调气,补气等诸多经验,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因而在调补脾肾之剂中必佐以理气之品,既可使补气无涩腻之弊,又可调动脾胃之生机。为哈氏医学奠定了学术理论基础。他还擅于博采众长,收集各医各方及民间验方,晚年编辑成册,精心汇编妇科医案六册,惜于“文革”被毁。
科学救国立志学医
“先父认为,古今精于医者,无不文理精通,文是基础,医是楼,文理不通则医理难明,学好古文是学好中医的基本功之一。因此,先父对我一面督教医经,一面补习古文、经史子集,靡不数读,同时又去临床耳提面命,悉心指点。我自己亦颇能‘寸土寸金’之喻自警,发奋刻苦,朝夕攻读,所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求年’,如是者二年余,进步很大。”由此看来,先生在医学上所以能技业大成,都因锲而不舍,刻苦自励,但与家学渊源,先辈们的口传心授,关系大焉,故“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之说,自是信而有证。
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哈荔田虽然天资聪颖,但他认为,虽然每个人的天分确有差别,但“生而知之”的人则古今未有,一切知识才干无不源于后天的学习与实践,而学习成绩之优劣,都与付出劳动量之大小成正比。古人云“聪明可持不可恃也”。即今天资较差,但能勤奋刻苦,锲而不舍也会大有成就。
然则,学习因需勤奋,亦易讲求方法。先生在背书之时,先背《药性赋》、《汤头歌诀》、《脉学》等,继则又背《内径》、《难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他背书的方法不是默读,而是在僻静处朗朗诵读,俾声之出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之后则在喧闹环境中默记背过的内容,可谓“闹中取静”。如此,咋不惟能熟记,且能会意,背书虽苦,往往唇干舌焦,但年轻时背书如石上镌字,记忆牢固。同时熟读确能使人联想丰富,触类旁通,有利于加强理解,锻炼记忆力。
学习经典著作,先选白本,熟读再看注本,看注本时不拘于一家,彼此互勘,择善而从,并在领悟全貌后,仿杨上善、张景岳诸家的治学方法,将全篇有关内容分类辑录,以使掌握全部精髓。
他指出,《内径》是中医理论之渊头,为医不读《内径》,则学无根本,基础不固。后世医家虽然在理论上多有创见,各成一家之说,但究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性而言,无不发轫于《内径》,故读《内径》、《难经》本经,目的在于掌握中医理论之根本。而仲景之《伤寒》、《金匮》为临床医学之奎杲,辨证论治之大法。不读仲景之书,则临床治无法度,医无准绳。故读仲景之书旨在掌握治疗之常变。
他在遍读诸家竹本后,读医案时,每将案中辩证立法及用药部分掩住,但就其所述脉证经行分析、辩证、立法、处方,而后再与议案对照,用以考察自己与彼之辩证用药有何异同。
先生的这种治学方法,对自己一生终有所益。亦值得后学者借鉴和学习。
获益多师博采众长
哈荔田随父亲学习期间,熟读了中医经典及各家著作,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疗效。如邻里中有瘿疾者,安延其治疗。曾有一老老妪,患足踝肿瘤,日夜呻吟,不能履地,且饮食难下,经其诊为湿热下注,先予针刺,痛稍减,再书方三妙丸加味,重用土茯苓一药,不数日竟痊愈,里人啧啧称奇,从此医名鹊起,其时年仅十六、七岁,人皆称小哈先生。即至遇有复杂证候,则往往穷于应付,始知自己的疏陋贫乏,正所谓“治病三年,乃至天下无方可用”。为求深造。在其父支持下,于1931年北平华北国医学院,时年十九岁。
北平(今北京)是学者云集,名医荟萃的地方。在学校不仅深受施今墨、周介人、范更生等诸前辈的亲自教导,也曾得到一些大家的指点。哈荔田素有收录各医家方案手迹之癖好,每有所得,如获至宝。倘闻某名医善治某病,而又无缘识者,辄乔装病人往求诊治,一为学习遣方用药特点,一为得其手迹。除北京四大名医如萧龙发、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外,尚有陆仲安、悍铁樵、张简斋丁甘仁、夏应堂、丁济万、陆土锷、陆渊雷、何廉臣等等各家的手迹。可惜这些资料在十年浩劫中付之一炬。通过这样的广学博求,使其眼界大开,学识渐增,为此后临床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还留心收集民间验方经验。一次,离保定市区30里的大夫庄有一人患噎嗝病死了,其人无儿无女,死前曾对人说,等我死后,你们看看我到底的了什么病。他死后有一屠夫将其解剖了,发现他胃里有一疙瘩,很多人用手摸过,其时有一染布人手上带有蓝色,他揉着这个疙瘩,越揉越小,这引起哈荔田注意,查阅中药书后才明白是染匠手上的青黛起了作用,受到这个启示,后来他在治疗胃石症及癌症时,常用青黛,果然有效。
“医生不懂药,等于瞎胡闹”。中医一向特别重视药物学,哈荔田为了丰富医药知识,曾多次在北方药都祈州考察,知道了许多药材的特性和不同炮制方法的不同功效,为以后临床打下基础。
刻苦钻研学有所成
哈荔田在读书中坚持与临床相结合,在校时他就走访当地名医和老药工,研讨各家医术之长,药剂配伍的特点,从中理解中医辨证施治、方剂、药理及中药炮制的独特工艺等,为从医打下了扎实基础。在校学习时,他还利用帮助老师撰写教案教材,整理病案、病历时,认真向老师求教,研讨病情,主动提出治疗方案、方剂,求得老师指导,使其对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校期间深受校长和老师的关爱,连续四年被评为三甲学生(即学习成绩在全年级各列前三名,学习态度学风优秀,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成绩突出)学费全免的待遇。施今墨校长在当时及以后几十年里,深爱这位学生,他曾多次表示“哈荔田是我最喜爱的学生,在今后中医学术、中医发展上前途无量,定可做出一番事业。”
通过四年学习,以优异成绩(四年中各门课程及临床成绩均在90分以上)毕业。他并于1933年提前考取中医执照。1935年毕业后随来天津悬壶,随父行医。
初试锋芒医道大兴
哈荔田虽生于中医世家,其学医虽有家庭熏陶,更是因为国民党及余云岫之类企图消灭中医,而奋发学医,挽救中医之志。他一生为中医药事业振兴与发展奉献了全部心血。在华北国医学院学习期间成绩优异,还受到施今墨、周介人等先辈影响,积极参与培养中医工作,他除为老师编辑讲义外,还在1934-1935年间,在周介人主办的北京中医师资班及北平国医专科学校学习和任教。四十年代任教于天津国医培训班,还参加了中医师公会。虽然他为中医教育和临床工作竭尽全力,但由于反动法令作祟,终归壮志难酬。
解放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中医事业亦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王斌、贺诚继承余云岫思想,认为中医是封建医,要进行改造。在全国成立进修学校,学习西医知识,改种为西。哈荔田与路观虎、赵寄凡等人积极上书,反对改造中医,得到中央支持。他们在天津中医进修学校课程安排上以中医为主。他们亲自主讲并编写教材。哈荔田顾小痴主讲妇科,这些人后来成为中医界骨干,不少成了名医。由于党中央及时纠正了错误,是中医事业开始新生。哈荔田积极响应党的号召,1951年在天津成立了第一个联合诊所——河北区小树林中医联合诊所。迈出了集体行医的第一步,他放弃个人行医高薪,以低收费为劳苦大众服务。
中医医院的建立,中医有了自己的基地,但吸纳人员有限,大部分中医仍在个体行医。他进而考虑应让更多的中医进医院,既然中医院可以有西医科室,为什么西医西医医院就不能设立中医科呢?继而他又向市、局领导建立在西医院设立中医科。彻底改变中医只能个体行医不能进医院的历史。这在市里、局里及西医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有的医院不愿要中医,以为设中医科还需要中药房占地多,脏乱,甚至有的领导人认为中医不能进西医院。后经多次协商统一认识,终于在1956年初,天津市属二十余所西医及专科医院都设立了中医科,以后各卫生院亦相继建立中医科,从而结束了中医个体行医的历史,中医终于有了和西医一样的地位,发工资,评职称。这其中第一医院中医科力量最雄厚,有内科、妇科、外科,医生有杨浩观,谷济生、赵少庭等。专科医院中眼科医院请了中医眼科专家黄厚安是治疗眼底出血的专家。尚未立中医科的中心妇产科医院经常邀请老中医会诊。
比起中医医院来,各医院的中医科在发展工作上遇到困难更多。有些西医对中医还存在错误看法,认为中医“土”,当然有许多专家如朱宪彝,邓家栋等都不非难中医。有的西医虽不公开反对中医,心里却不愿意,比如妇产医院就发生过请中医会诊,对老大夫说,中医诊脉不是可知男、女吗?这个孕妇(早孕)怀的是男胎还是女胎?弄得很不愉快。当然,另一方面,有的中医进取心不强,旧的意识重,喜欢自我吹嘘,为此哈荔田多次开会讲,中西医需要团结,在学术上要多交流,共同提高,中医要有科学态度,要讲实事求是,不要吹嘘,要看医疗效果,还要讲医德,不要乱开大方,贵重药。以后的事实证明,很多中医克服了这些毛病,加强团结,相互协作,不但在医学上站稳了脚步,而且在医疗、科研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为以后天津中西医结合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条腿走路培养人才
中医地位改变了,中医进了医院,改变了个体行医境况。但又面临中医后继乏人,乏术的处境。通过调查他发现,解放初期,天津市的中医与西医的数量比是1:0.91,中医人数较多。但随着1952年天津医学院成立,每年招收200余名学员,加之天津市卫生学校建立,西医中高级人才不断补充。而中医却没有发展,再加自然减员,中医人数越来越少,和西医不成比例。且老中医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其学术急待后人继承。
天津中医学院经过近十年建设初具规模,文革前共招收九届学员,共一千多名,这些学员毕业后配到全国各地,为我市培养大批人才,不少人成了名医、教授、院士,如石学敏、戴锡孟、赵籍善、李思复、韩冰、于鸿玲等。
文革中天津中医学院与河北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合并为河北新医大,迁至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教育事业受到摧残。
十年动乱后,百废待兴,天净中医事业急待恢复和振兴。哈荔田受到极大冲击,抄家,劳改,批斗,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但不改为中医事业的决心。他认为天津中医学院必须恢复,以使天津中医事业后继有人。为此,他恢复工作后,不顾年迈七旬,体弱多病之躯,先后与河北省、天津市、高教育部、卫生部等中共及地方政府申请、协商、经过近二年的努力,终于同意恢复重建天津中医学院。兴奋之余,摆在面前的困难重重。楼址在哪?设备在哪?师资在哪?迁往石家庄的老师、工作人员如何迁回天津,住房如何解决,家属子女工作学习怎么安排?当时天津正值唐山大地震后,天津各方面都很困难。哈荔田带领筹备组人员协调,重新选址在南开区西湖村后天津师大的校址建校,改造,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有时累得心脏病发作,视力模糊。最后在校内建了许多防震棚、简易房,安排迁回人员居住。为了解决青年教师问题,他主张,文革前毕业的本校或其他学校毕业生,只要愿意回津任教,均可来院。家属子女安排工作及就学,这样既解决了长期基层工作环境,又壮大了师资队伍。
天津中医学院于1978年终于复建了,当年就招收了数百名学生。哈荔田仍任院长。这在全国是唯一两次创建中医学院的创业者,由此,可见他为中医教育事业奋斗的诚心、忠诚。
这次创建中医学院是在高起点上,开始就建立:中医系、中药系、针灸系、中西医结合系。同时建立中医研究所,进行科研,并建立与国外交流的中日、中朝、中欧的中医研究班(后改为国际传统医学院),扩大对外交流。使学说具备高水平医、教、研能力。学校的日益发展,现已成为我国颇具成就的中医院校,已改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其一附属成为我国针灸临床研究基地。
哈荔田主张中医教育不仅要办中医院校,而且应继承师带徒形式的两条腿走路。但应该变过去带徒方法。过去是师傅举教,虽能继承,但学习片面,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为此,他提出集中学习,分散带徒的方法。就是要学员集中学习中医基本理论,又要学习西医基本知识,然后分别考中医为师,学习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这样知识全面,临床更易提高。但这又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办,在哪办,学生毕业后学历国家承认否,工作如何安排等。
哈荔田考虑到办教育。师带徒,必须由政府安排,纳入国家教育轨道。他向主管部门提出办学校虽然好,但中医又有其特殊性,与西医不同,有好些宝贵经验,必须口传心授,多临床,多诊治始能代代相传。在我们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宝贵遗产方面,这个途径不能放弃,而教育又应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之中。他的建议得到了市、局及有关部门的认可。他又向中央有关部门作了反映,得到支持。在中医进医院的同时,于1956年在天津市中医院成立了徒弟班,正式纳入国家计划。文革前在天津市中医院办了两期,在各区县也成立了徒弟班,为天津市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骨干,如张大宁、任仲付、王竹瑛、李俊卿及王大鹏等。
天津中医带徒正规化,知识系统化,继承与学习的方法,在全国开了先河,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师带徒形式,在文革中夭折了,后天津市又成立中医学校为部县培养了不少中医中级人才。
举办西学中班建中西结合基地
马主席于1954年在卫生工作方针中提出,中、西医团结合作,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1956年春,天津市卫生局受卫生部的委托举办华北、东北等地区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又称西学中办),或中医研究班。当时一无校址,二无教材。在市委、市政府及卫生局的关怀下,哈荔田经过多方努力,选定马坊道睦南道一行楼房为校舍,有组织天津市各科名医编写教材,他亲自主编了中医妇科学讲义,并讲授。为了搞教学,他亲任班主任,与学员们同学习,同生活。学习期间,对每门教材参与研讨,力争适应西学中学员的要求及特点。在讲课中要求各位老师结合自身经验,使学员能更好地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对中医的认识及兴趣。第一学期毕业后引起了很大轰动,西医界一些著名专家亦要求参加学习。通过两年一期的办班到文革前已举办了六期。其中不少学员都成为各部中西结合骨干力量,一些人成为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如吴咸中、尚天裕、师秀章、尚德俊(山东)、边天羽等。有些学员毕业后还拜名义为师,继承发扬老中医经验。
有了西学中医生,还必须有基地。哈荔田向中央及天津市建议,在一些医院搞中西医结合科室,使他们有发挥才能的地方,以促进中西结合事业发展。经过不断地努力争取到在天津南开医院、天津人民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急腹症,中西医结合骨折研究。在南开医院外科成立急腹症研究室,调总医院吴咸中主任,郑显理、鲁焕章等西学中医生,并调中医赵思俭主任、贺齐才共同组织建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组,后改所,并得到卫生部的支持,拨经费、增设备、人员不断扩大,终使南开医院成为我国中西医结合急腹症基地。在吴咸中院士带领下,其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好评,成为中国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在人民医院后改为天津医院,成立以尚天裕、陶甫为主的西学中人员,并配以中医骨科专家叶希贤,中医外科专家张雁庭,组成中西医结合骨折研究所,其叶氏骨科,张氏外科组合的小夹板治疗骨折,在我国及国际上亦享有盛名。在这些工作中无不包含哈荔田的心血。这是文革前我国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几颗灿烂明球。
文革后他又抓,中西结合治疗三衰,成立以一中心医院西学中王,为首的三衰小组,中医热病未家王,参予其中,哈荔田还亲自参与对患者的挽救和指导。从而将使中医对急危病人的救治疗效展现在医学界,使中医不能治急症的错误观念得到扭转。
西学中这支力量,在天津所以能够生根开花,与党的政策好,市委、市领导的支持分不开的。哈荔田在其中亦做大量工作,搞中西医结合亦是他的夙愿。
天津中西医结合开展得好,亦得益于天津中医界素来不排斥西医,又恽铁樵、张锡纯老一辈的中医汇通的影响。天津中医界名医大多与西医专家都有很好交往,甚至成为挚友。哈荔田与朱宪彝、方先之、俞褐峰,柯应葵、陈绍贤、林崧等等均在医学上相互交流,尤与陈绍贤(留法医学博士,第一医院院长)经常在一起探讨学术问题。有了这样的基础,中西医结合工作能顺利开展,在全国独树一帜亦就不为奇了。
狠抓药政创新制剂
他主张治疗用药,应简、验、便、廉、效,对医生开大方,贵重药,认为“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才是目的。
改革开放后,他积极支持新药的开发与剂型的改进,他认为改变剂型及给药途径是中医中药长期的任务,不断创新,才是新医药学的发展之路。
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为了促进中医妇科事业的发展,他先后向全国中医学会提出筹建全国中医妇科学会。他亲挂帅,组织全国著名中医专家罗元凯、蔡小荪、何子淮、王子瑜、黄绳武等人成立筹备组,搜集各地中医妇科情况。先于1982年在太原召开了首届中医妇科学术交流会。会议讨论热烈交流学术及医教研情况。下次会议在天津召开。1984年在天津召开中华中医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暨第二届中医妇科经验交流会。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发来电报以示祝贺,部、局及天津市领导到会祝贺,会议选举哈荔田为主任委员,罗之恺、蔡小荪、顾小痴、何子淮等人为副主任委员。全国各省市均派议员参加。学会成立后,他抓了几项工作,健全各级中医妇科学会组织建设,每两年搞一次学术交流或分片(华北、东北、华东、西南、华南、西北六大片)学术交流,每次学术交流他都到会,听取意见及指导工作,举办中医妇科师资培训班,中医妇科急症培训班,培养中医妇科师资及开展妇科急症工作,编辑出版了“中医妇科验方选”,他任主编,并拟整理“中医妇科历代文献汇编”,惜于成刊。提出出版“中医妇科杂志”,在其去世后由世界中医妇科学会不定期出版。生前他还希望开展计划生育男女不孕不育学习班,开展全国协作攻关,亦未成行。
他曾多次表示,我只担任一届会长,做一个开拓,先行组织者。以后要让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担任,以更好的做好工作,他们有潜力,有能力,有创新,定能把妇科事业推向前进。
积极建校解决科技人员问题
开展中医对外交流
哈荔田是我国第一批走出国门进行交流的专家。1959年他率团出访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学术交流,主讲中医药在医疗保健方面及临床经验,受到越南医务界好评。同时还给越南共和国主席胡志明诊治疾病。开始了中外交流。十年改革开放后,他在天津中医学院举办两期日本医生学习中医班,亲自担任班主任,并开了内径理论中日交流会议,随着留学生的增多,一附院石学敏到国外办医院的开展,使中医走向世界,掀起学中医热。支持中医学院建成国际关系学院。在这方面,他起了一个带头作用,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开我国对外教育之先河。
著书立说传承后代
哈荔田早年行医繁忙,无暇整理自己的经验。后来参加工作,又忙于中医药工作和中医学院的建设,虽然从未离开临床,许多经验未得到及时整理,到晚年退居二线后,深感自己经验应该进行总结,以待厚实。遂于七十年代开始着重于整理、写作。于1982年由我们协助整理的《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出版了。后又出版《扶正固本与临床》,并主编集全国妇科精英经验的《中国妇科验方选》,还组织天津名中医子弟整理出版两集《津门医粹》,亲自书写书名。从而调动起老中医总结出书的热潮。为了普及科普知识,主编《中医学解难》、《祝你健康》丛书。他还带领研究生探索新的诊疗疾病的方法,撰写论文发表杂志。
贤内助-------李庆云
哈荔田恢复工作后,又忙于中医学说的重建,中医、中西结合工作的开展,还要为领导保健。她积极支持、理解,从不向国家伸手,学院给了房子亦不要,哈老工资至死未动,亦无怨言,支持哈老的工作。哈老平易近人,邻居只要找来即细心诊治,但哈老太忙,邻居、亲属就找她给诊治和开处方,应受哈老影响,在医学上也有些了解,再加其聪颖好学,诊治有一定疗效,邻里戏称,哈娘亦是个老中医。1971年李庆云得了心肌梗塞病势沉重,经抢救过来,后几年里,有是哈老亲自下厨做饭或煎药喂她吃,结婚五十周年,两人谁也没有告诉,只在一宫附近照了相片,吃顿饭,度过了结婚。他们育有九个子女,其中六个上了大学,都学有所成,其中哈孝廉、哈素娴、哈素菊学习中医,哈孝岡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其它哈孝雾皆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哈孝孟是天津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哈军是天津民航大学民航老干部处长,哈素娥为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哈素钧为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书记(现均已退休)。他们在哈荔田夫妇教育下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秉承家风,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生活简朴,善于待人。
开展义诊配药送药
哈氏医学传系
第一代:
哈文林精于眼科
哈昆弟精于外科
二人在保定行医,均为名医,并称“保定二哈”
第二代:
哈振岡:悬壶于津、保两地,为天津市名医,精于内、妇科,创气分药应用,善调脾胃。
第三代:
哈荔田:为第三代代表人物,全国著名中医专家,长于内科,尤精于妇科,学崇易水,调理脾胃,扩大气分药应用,强调整体观是妇科辩证基础,注重脉诊及舌诊,创心胃同治法治疗冠心病等。
哈夷田:天津市名中医,长于内科,注重胃气,善治脾胃病及血液病。
哈润田:长于针灸,善治消化系统疾病及风湿病。
第四代:
哈孝廉: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为军内名医,长于内科,尤精妇科,重视脾胃在疾病中的作用,善治内科心脑血管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发展了心胃同治法治疗冠心病,整体辩证治疗妇科疑难病及肝病。
张吉金:1963年毕业于和平区医学院,从事妇科50余年,为天津妇科名医,善治妇科疑难病症及不孕不育症。善用气分及学分药,重视肾在妇科的作用,创补肾八法。
哈孝贤:1963年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从事医疗40余年,精于内科、妇科,为天津市名医。善用调肝法,治疗妇科疑难病症(子宫肌瘤、功血等)。其著作颇多。
哈素菊:毕业于北京军区军医学校,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30余年,善治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精于针灸,治疗发热及脑血管疾病有较好疗效。
哈素萍:随先父哈素田学习并毕业于医师培训班。学崇易水,善治内、儿科疾病。
哈素娴:1966年毕业于天津市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学习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喜爱。惜毕业分配三个月,不幸煤气中毒逝世。
哈孝圣:1968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从事西医临床工作,善治呼吸系统疾病。
哈孝岡:1970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从事西医临床工作,善治内科急症及糖尿病。
第五代:
哈红: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现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属,妇科主治医师,从事中医妇科15年,善治功血、妇科炎症等。
哈小博: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现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中医师。
哈良: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张莹: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毕业,现为北京市炫舞中医院主治医师,对脑血管及老年病有研究。
哈氏医学历经五代,150年历史,以内、妇科蜚声医林。为我国六大流派之一。哈氏医学的学术思想及经验特点有以下几项:
1、在治学方面,强调学有渊源,勤于读书,博采众长,坚持古为今用。
2、辩证重视整体观。
3、学崇易水学派,强调扶正固本的重要原则,指导临床防治疾病。
4、强调肝、脾、肾三脏在妇科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意义。
5、扩大气分药的应用。
6、倡导内外并治治疗妇科疾患。
7、重视腹诊。
8、重视中医产科的振兴。
9、创心胃同治法治疗冠心病。
高尚医德万世流芳
哈荔田教授作为一名出身于中医世家并具有大学学历,献身于祖国医药事业的高级专家,常以自己是布衣医师为荣。从医60年,时时遵循古人教诲,继承家风,重视医德修养,规范自己言行,施术施仁。他认为医德源自心,心得好医德亦好。因此,他在新中国成立前行医时,就对劳苦大众、乡亲邻里、回族同胞免费诊治,对生活平困者或孤寡老人,还馈赠药品。哈老晚年虽已蜚声中内外,都更谦恭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对外地患者总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他一生简朴,廉洁奉公,从不为金钱所动,就在临终前的89年9月6日(9月9日逝世)还坚持义诊。学院盖了上万米宿舍,虽然他的住房条件亦差,他一向未要,仍生活在解放前自己购置的房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