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湖南消息(李琴通讯员王鑫):9月7日是白露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人认为,白露节气之后,天气会逐渐转凉,尽管白昼阳光温暖,但太阳一下山,气温就会很快下降,昼夜温差较大。秋季又是燥邪当令的季节,因此,风、寒、燥是白露时节的气候特点,容易出现感冒、咳嗽、口干、便秘等不适。
白露节气如何养生?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谭超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
一、春困秋乏,宜补肺气
白露节气后,人的机体进入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身体会出现疲惫感,即“秋乏”。
此时应调整起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以适应秋乏。适当午睡利于化解困顿情绪,此时应比平时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
二、阳气收敛,宜补肾气
这个时节除了养肺,还要调理肾经。如果肾不好,冬天没有充足的气血抵御寒冷,就会出现手脚冰凉、怕冷、耳鸣、腰腿酸软无力、尿频尿急、脱发、失眠多梦等情况。
因此,每天睡觉前可泡泡脚,泡完脚后,坐到床上,脚心相对。脚心的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这样可以连通肾经。然后,双手尽可能大面积地握住小腿肚的肌肉稍用力向外翻,同时边做按摩,把整个小腿肚的肌肉从上翻到下,再从下翻到上,直至小腿发热。
三、“易”贴秋膘,宜常运动
秋天天气转凉,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气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减少,为迎接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秋天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体重易增加。
这对于本就肥胖的人来说是一种威胁,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首先,应注意调节饮食,多吃一些低热量的食品,如赤小豆、萝卜、薏苡仁、海带、蘑菇等。
其次,还应注意提高热量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秋高气爽,正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既可游山玩水,又能增加活动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四、春捂秋冻,注意温差
白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一早一晚更添寒意,此时不宜“秋冻”。若因着凉而使免疫力下降,则会出现肺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等。若风邪侵犯筋骨,使经络阻痹,易出现四肢痹症。
所以,白露过后,应撤掉凉席,关上窗户,换上长袖衣入睡,将薄棉被备在床头,避免受凉引起腹泻。尤其是病老体弱者,更要注意随气温的变化加减衣服。同时,还要注意脚部保暖。科学研究证实,双脚受凉是引发感冒、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症的元凶。
五、秋防肺燥,多吃“白色”
秋季气候特点主要是秋燥。燥为阳邪,最易耗伤津液,燥邪每从口鼻侵于肺,耗伤肺阴,出现肺燥,表现为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阵发性干咳,甚至流鼻血或咳出带血的痰等一系列呼吸系统病症。
立秋防肺燥应多吃白色食物。容易感冒,或是肺与支气管常不舒服、易咳嗽的人,肠胃脆弱但又容易胖的人,肤色不佳的人,都要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如白萝卜、白菜、菜花、银耳等。
还可通过按摩操护肺。每晚临睡前端坐椅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背部肺俞穴(位置在背后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数十下,同时用手掌从两侧背部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
此外,鼻子周围穴位丰富,如迎香穴、人中穴、四白穴、睛明穴等。通过按摩刺激这些穴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防治鼻炎、改善视力、缓解神经衰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