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零时。夜幕下的城市更显宁静。一起走进隔离点、警务站、居民小区,走上街头、马路……记录下一个个坚守岗位的身影。他们有医生护士、公安民警、城管队员、公交司机、小区守夜者、环卫工人。他们是普通人,他们也是城市守望者,是城市战斗者。
2月14日零时医护人员交接新入院患者情况
“晚上10点又入住5位确诊患者,2床的婆婆进来时体温38.9℃,血氧饱和度有点低,已经给她用退热栓退烧、吸氧,要格外注意,有必要的话要及时联系定点医院转诊。其他4人情况还好。”2月14日零时,武汉龙阳医院病房区,52岁的王长武医生将晚上送来的5位患者情况跟接班医生交接。两位医生、两位护士,将彻夜守护。
龙阳医院是汉阳区的区级隔离点之一,主要接收疑似和确诊患者,同时兼具核酸检测采样、分诊功能。患者在这里隔离分诊后,轻症患者转入方舱医院,重症患者转入定点医院,利于有序合理分流。
“我们这里相当于是个缓冲带,一时无法明确去向的确诊患者在这里先过渡,分清轻重缓急再分流。”汉阳结核病防治所所长周利是这个隔离点的临时医疗负责人,她说,这里患者流转率比较高,本来白天已经把所有患者都送入了方舱医院或定点医院,“这么多天第一次以为晚上可以没有病人过夜了,但到了晚上社区又送来了5位。”
这个隔离点自1月29日启用,汉阳区结核病防治所、武汉市中医医院和武汉龙阳医院的28位医护人员在这里组成了一个临时医疗小组,到2月13日晚共收治、转诊了患者511人。
2月14日1时城管队员为援汉医护人员搬完行李
14日零时,锦江国际大酒店门口,江汉区城管执法大队的队员们从交通车上搬完最后一件行李。这些行李来自四川医疗队。他们又帮助往酒店内运行李,由于每件行李都要消毒,队员们一直搬到凌晨1时许。
副大队长刘贝说,13日上午接到通知,将有三到四支医疗队赴汉,立即集合了140名城管队员前往机场,帮助医疗队转运行李和物资。13日23时许,在天河机场货运区,城管队员搬运、装完最后一车行李,坐上了交通车,前往位于建设大道的锦江国际大酒店。“这是今天最后一车了,等会送到酒店。”
“队员们太累了,今天已经连续搬了十几个小时的行李。”刘贝说,早上10时30分出发到机场,一共转运了4架飞机的行李,装满了9台货柜车,约23吨重,分别送往5家酒店。
城管中队长刘汉桥从上午10时30分一直守在机场。他说,中午12时,第一架飞机到了,来自厦门,约有4吨物资需要转运。“除了个人行李,还有很多医疗物资。”随后,来自成都、福州、合肥的飞机也陆续降落。“来自合肥的飞机装了7吨物资,是今天最多的。”刘汉桥说,搬运物资、接送病人、参与方舱医院建设,每天工作至凌晨,已经是城管队员现在的工作常态。
2月14日1时15分公交车载着医疗队员抵达医院
14日1时15分,在《团结就是力量》的合唱声中,356路车到达武汉国际会展中心5号门,来自云南、贵州的医疗队员们从后门下车。不少人特意绕到前门与公交师傅阮晖说再见。这里是武展方舱医院。
确认所有人安全下车后,阮晖调转车头,将车停在医护人员出口另一侧。再过一个多小时,阮晖要在这里接当天第一批下班的贵州医疗队队员回酒店,然后再回来接第二批下班的云南医疗队队员,回到酒店一般已经是3点多。等他完成车辆和个人全身消毒,回到房间休息时,往往已经是凌晨4点多。
公交704路、356路党员和骨干司机组成了8人突击队,专门护送在武展江汉方舱医院工作的云南、贵州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上下班。这两支医疗队共200多人住在汉口银墩街和瑞华美达酒店。从2月5日起,这8位公交师傅就和他们住在一起,还负责运输酒店采购的蔬菜等生活物资。医疗队每6个小时一班,司机师傅从凌晨1点到晚上7点都要来回接送好多趟。
阮晖这次驾驶的356路公交车,载了25名医护人员,分别来自贵州医疗队第三组,共16人,云南医疗队第十组,共9人。尽管已是深夜,25人依然精神抖擞,面向长江日报记者的直播镜头,用贵州话和云南话大声喊出“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2月14日零时民警的24小时值班刚过半
14日凌晨零时许,武汉解放大道上静静的,路旁的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医院透出灯光,和马路对面的协和医院急诊的霓虹灯交相辉映。
武展警务站副站长赵凯走出站厅,沿着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广场开始巡视各执勤点。从13日早上9点到14日早上9点,24小时班已过半,但越到夜深越不能松懈。2月5日武展的方舱医院正式开始收治病患,想到此时身后的方舱医院、身前的协和医院内,还有许多医护人员奋战,赵凯不由得加快了巡视的脚步。
会展中心外设置了四处值守点,分别位于会展中心的四个方向。赵凯依次走过每个值守点,向执勤民警询问有无情况,不忘叮嘱民警做好个人防护,注意警车的油量。
走过武展西路上的值守点,赵凯巡视得尤其仔细。该处为方舱医院病患出入口,不定时有病患运送车辆,因此民警需随时保持十二分精神,保障正常收治秩序。
“防护装备省着用,留给一线的医护人员”,赵凯说。在他看来,深夜值守的警员们是最知道医护人员辛苦的人之一。他还记得2月9日凌晨,也是12点多,一位姓黄的20多岁护士走出方舱医院,因结束工作晚误了通勤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警务站求助回家。站内民警得知情况,驱车将其送回南湖的家中。
“所有在一线的人,都是全身心投入,想让这场疫情早点结束”,赵凯说,走在凌晨的马路上,他感到自己并不孤单。
2月14日1时小区保安举起了测温枪
夜深了,保利公园九里小区一片寂静,北门的岗亭灯火通明。有人靠近北门的岗亭,物业师傅就远远前来“迎接”。二话不说,见面首先举起测温枪,先测测温度,体温合格才问来意。
2月14日是武汉施行封闭小区管理的第四天。这个居住区体量大,此前有6个门供业主出入。新规施行后,6个门封锁关闭4个。目前,只有北侧的2个门用于出入和管理。因工作需要,必须上班的市民,每天手持单位开的证明,经过这里的体温检测,方可通行。
值夜班的陈俊师傅说,自己的这个岗位是每天两班倒,早6点到晚6点为第一班,晚6点到清晨6点为第二班,24小时轮班。
陈师傅回忆,这几天,有一位业主靳先生,一直着急给自己的孩子买米粉,好不容易在网上采购了几盒,又怕送不到手中。在小区,像这一类的生活物品,安排了快递柜,快递小哥将物品放在快递柜,无接触,市民自己用手机验证码便可取。
当有人问起,“现在工作量变大了,辛苦吗?”陈师傅说:“我只是做了最简单的事情,测温、登记、管理出入,那些在一线的医生才是最辛苦的。我力所能及地为武汉做一点事,不值得一提!”再坚持四个小时,陈师傅就可以回家吃上爱人为他准备的热汤面。
2月14日5时环卫工已开工了1个小时
天色未亮,安静的马路上,看不见行人,只有一位身穿橙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开着一辆小型电动保洁车,沿着武珞路行驶,盯着花坛内、人字沟看有没有隐藏的垃圾。她已经工作了1个小时。
这里是武昌城管大桥清洁队的辖区,周命是中南路班的班长。每天凌晨3时,即使不上闹钟,她也会自然醒来,周命30多年环卫工作形成了“生物钟”。
4时,她会准时来到中南路班的驻点,先骑上垃圾收运电动车,把整条道路的果皮箱看一遍,更换垃圾袋。检查路上是否有污染,及时呼叫水车冲洗。
5时,再开始骑上她的“百宝保洁车”巡回保洁。之所以说是“百宝保洁车”,因为一台小小的电动车上竟然放了扫帚、拖把、桶、钳子、铲子、抹布、消毒喷壶等物品,应有尽有。
1月23日以来,周命和大桥清洁队中南路班的40多位环卫工人,一直坚守岗位。即使路上行人很少,他们保洁的标准也不会降低。现在增加了消毒这一项作业,他们对果皮箱、垃圾桶增加了消毒频次。
一路上,有5台车从身边驶过,1台出租车、3台垃圾清运车、1台洒水车。周命对记者说:“你看,城市并没有完全停止运转,还是有人在工作。”(长江日报记者肖娟陶常宁戴旻阳陈静茹吴嘉豪冯蕾王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