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上午11时30分,在广州殡仪馆青松厅,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李晶遗体告别仪式在此举行,生前好友、同事纷纷前往悼念,向他作最后的告别。6月29日18点30分左右,李晶因心脏破裂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3岁。就此,21年的医师执业生涯画上句号。
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9号楼二楼,李晶的办公室一切如故。医治痛风、头痛、鼻塞、四肢酸软的五六种药还散落在办公桌上。根据市红十字会急诊科医生的值班表,李晶从端午节开始,21日、22日连续值班48小时,接着4天白班,27日又值了24小时班。“按常理早上8点下班前,他需要查房、写医嘱,才能离开。但他很累,委托我帮忙查房。”广州市红会医院副主任医师韦广莹回忆说。
与韦广莹交班后,李晶趴在办公桌上等待妻子黄碧媚来接。“我当时看到他全身冒冷汗,脸色又白又青,我以为只是普通的低血糖症状,以为回家休息一下就好了。”黄碧媚说。
29日下午4点,李晶再次晕倒,随后被送到附近的珠江医院进一步抢救。与此同时,医院下班的同事和院长也前往配合珠江医院急诊科医生,进行了两个小时的抢救,可最终还是无法挽救其生命。医院彩超结果显示,李晶心包破裂。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急救出车总量位居全市前列,由于天气炎热等原因,6月急诊病人更是暴增,但医院没有调配到足够人手,急诊科医护人员加班加点已成常态,因此李晶身体的不适并未引起身边同事的警惕。韦广莹说,感冒、发烧、疲劳对急诊科医生来说是平常事,他们吃一颗退烧药,就会照常上班,失眠就吃安眠药帮助深度睡眠。
满纸苦与累谁来当医生?
近两年来,医生猝死事件频发,超负荷工作是猝死的主要原因。
今年6月26日,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发布《广东省执业医师队伍现状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医师最近10年最不满意的方面集中在收入低、工作压力大、职业中缺乏安全感等方面。过半医生坦言“如果能再选,不再做医生”,七成受访医师不愿子女再从医。《报告》显示,广东51.19%的医师几乎每天下班都会被拖延,越是级别高的医院、越是临床一线医师就越难按时下班。43.51%的医师在节假日要加班,14.08%的医师节假日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职称越高,节假日加班越多;级别越高的医院,医师节假日加班情况就越严重。
广东省医师协会此前对7390名医生进行调查显示,由于伤医事件仍时有发生,医师群体职业认同感下降,没有受到患者或其家属辱骂、恐吓、人身攻击的医师仅35.71%。韦广莹说:“我们怀着可以救人的理想选择这个行业,工作压力和强度都可以忍受,但是难以接受的是患者的不理解。”
当下,严峻的医师执业环境正在让不少填报医学专业的学生望而却步。“今年填报高考志愿时,一些省份出现了医学专业分数线远低于畜牧兽医分数线的现象,这意味着将来更好的医生资源在给动物看病。”广东省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少林告诉记者。
拯救医生即是保护患者
医生疲于奔命,必然影响患者的医疗质量和安全。业界人士认为,优化执业环境,靠医患互相理解,更靠改革完善机制。必须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特别是加强人才培养、增加编制,缓解人员紧缺的突出矛盾,健全、均衡医疗服务体系,为医生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
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医改办主任黄飞表示,当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较为突出,建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对口支援等方式,加强县级医院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使县域内住院量占比提高到90%左右。同时,通过调整医保报销比例,加大培养社区全科医生的层面,引导激励更多病人实现合理分级就诊。
医生执业环境的严重恶化导致大量医生离开临床工作,也使医生行业失去了对优秀青年学子的吸引力。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认为,应改革当前的支付体系,通过提升医生的服务价值来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吸引优秀青年从事医务工作。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表示,医生“带病上岗”还跟这一职业残酷的竞争和晋升环境有关,由于职业发展通道非常狭窄,从入行到退休贯穿始终的是终生的学习考试加班和写论文,只有这样才能挤上职称晋升的“独木桥”,建议逐步改变目前的职称评审晋升模式,将临床医生从论文和晋升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