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中胶质细胞瘤发病率最高,约占40.49%,综合发病年龄高峰在30-40岁,或10-20岁。大脑半球发生的胶质瘤约占全部胶质瘤的51.4%,以星形细胞瘤为最多,其次是胶质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细胞瘤,脑室系统也是胶质瘤较多的发生部位,占胶质瘤总数的23.9%,主要为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小脑胶质瘤占胶质瘤总数的13%,主要为星形细胞瘤。
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是肿瘤治疗的常用手段,但放、化疗导致的毒副反应常使患者难以承受。中医药在与放、化疗的配合治疗中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放射治疗是以高能射线攻击局部肿瘤,其导致的机体损害中医称之为“火邪热毒”。临床证实中医药治疗可以减轻放疗副反应,同时具有放射增敏作用。肿瘤的化学药物治疗,由于缺乏其选择性,对机体的正常组织产生一定的损害。临床及实验证明,中医药与化学药物的配合能够减轻消化、血液等多个系统发生的副反应,增强对肿瘤组织的抑制或杀灭作用。
医病因学强调“七情”是主要内伤致病因素,“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现代心理学揭示心理因素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心理康复实现的方法首先是树立信心。癌症患者死亡中,有1/3是由于心理恐惧而造成的。许多患者及家属错误地认为肿瘤是“不治之症”,导致患者产生消极情绪:心灰意冷,放弃求生欲望。结果患者丢失了调动身体体内的防御力量,导致人体的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使病情迅速发展。临床常见不同患者,治疗方法相同,病情的轻重相仿,治疗结果却大相径庭。
脑胶质瘤辨证论治:
1.肾虚失养、髓海空虚型
2.阳虚不化、水气上泛型
3.痰蒙清窍型
主症头痛昏蒙,恶心呕吐痰涎,或伴有喉中痰鸣,痰多胸闷,身重肢倦麻木,纳呆食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或弦滑。治宜燥湿化痰,软坚散结。药用夏枯草、昆布、海藻、象贝、胆南星、制半夏、淡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石菖蒲、牡蛎等,可适当配合理气开郁、活血化瘀之品,如三棱、莪术、丹参等。
4.气血瘀滞型
主症头痛剧烈,痛有定处,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肢体偏瘫,大便于,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细涩而沉。治宜活血化瘀。药用丹参、三棱、莪术、川芎、赤白芍、水红花子、穿山甲、当归、牛膝、茯苓,伍以蜈蚣、全虫、白花蛇舌草等解毒透络之药。
(实习编辑:许晓静)
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仅在至少一种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失败的情况下使用。可用于慢性关节炎(如骨关节炎等)的疼痛、手术和急性创伤后的疼痛、原发性痛经的症状治疗。
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关节痛、肌肉痛、神经痛、头痛、偏头痛、牙痛、痛经,也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