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互连网企业擅长的流量经济并不符合医疗的特性。而运营商受制于割裂的市场团队、短期KPI考核、冗长的业务运作流程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互联网企业与运营商两大阵营,究竟谁能够在移动医疗领域获得更好发展?
互联网企业资本正在跑步进入医疗健康产业市场。
有专家粗略统计,整个2014年互联网资本在移动领域的投资项目超过了80个,总融资规模接近7亿美元,比之前4年的总和还多,其中不乏“BAT”、360这样的互联网旗舰型企业。他们延续着在金融、电商、打车、教育、银行、O2O、影视等领域的竞争势头,把战火烧到医疗健康领域。而运营商也依托着管道、呼叫平台、渠道的优势在移动医疗领域深入拓展。
可以预见,医疗健康信息化产业在经历前些年的布局后,2015年将开始“加速跑”。作为最主要的两大阵营,互联网企业布局医疗健康产业侧重哪些方向?运营商未来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强化自身在移动医疗领域的话语权?
互联网企业:瞄准“平台+大数据”
纵观2014年互联网企业投资的医疗健康类项目,主要包括四个种类:穿戴式设备类、医疗服务类、医疗应用类、健康应用类。无论是哪一类应用服务,互联网企业的“平台+大数据”方向都比较明确。
阿里系
他们规划的医疗健康信息化业务方向主要包括支付宝“未来医院”计划、阿里健康、药品监管码和天猫医药馆。
阿里健康基于收购获得的网售牌照和药品监管码体系资源,致力于与大型药企合作推出药品真伪查询服务,并试点让用户通过拍处方上平台比价购药。专家认为,从医疗就诊到药品购买,阿里系打造的移动医疗将形成一个全方位的闭环服务,满足病患用户全方位需求。而用户及药企的大量数据将沉淀在平台上,后续互联网企业完全可以依托大数据对用户推出针对性强的个性化服务。
腾讯系
百度
主要布局两个维度:第一是打造数据平台概念,吸引更多第三方的软硬件公司将数据传上来,构建一个开放导流的“连接型”生态;第二是将资源主要投给了内部的“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进行技术储备,期望未来创新出新的更具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三大运营商发挥管道优势,务实推进
相比较互联网企业大手笔的投资收购,国内三大运营商推进医疗健康信息化显得更为务实。
他们依托高速光纤网络以及4G、3G网络与急救中心、医院合作推进预约挂号、移动应急医疗以及远程诊疗等服务,并把医院等合作对象作为集团客户,为其搭建医院WiFi网络、移动办公系统,打造移动查房等服务。
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与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联合搭建了急救医疗信息化协同平台。该平台将成为一个覆盖急救指挥中心、急救车辆、医护人员以及接诊医院的全方位立体化急救医疗信息系统。中国电信与贵州、宁夏和西藏等边远省份一起,与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国内著名医院试点搭建远程医疗合作平台。
在务实推进的同时,运营商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广阔市场,利用自身的渠道及用户优势,整合支付能力,推进基于App的医疗健康类应用以及电商服务。
中国电信在上海与万达信息合作,基于万达全程健康O2O的服务,线上进行流量合作、App预装,线下利用门店渠道推广万达移动医疗服务、远程诊断、药品电商、网上药品的配送服务。中国电信还在上海医疗行业信息化应用基地推进掌上医疗App、健康小屋App的应用。中国联通在上海、福建、广东等地大力推广“云健康”等医疗健康信息服务产品,并与鸥桥公司合作提供健康监护服务。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就能很详细地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如果发现问题,可快速获得医疗服务。
公司化运作破解运营商体制机制制约
互联网企业与运营商两大阵营,究竟谁能够在未来医疗健康市场获得更好发展?纵观两大阵营,各自优劣势明显。
而运营商的优势在于高速率和高安全性的基础网络,以及丰富的渠道优势。运营商的光纤宽带和移动宽带网络可以助力其为医疗结构打造“远程可视化诊疗”服务。而且,运营商有着数十万家自有与合作营业厅,在社区里活跃着数以万计的客户经理,这种线下的服务能力是互联网企业所不具备的。
要推进医疗健康信息化发展,整合卫生部门、医院等外界资源是非常关键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运营商受制于各省割裂化的市场团队以及短期KPI考核,难以进行更整体、更长远的布局,冗长的业务运作流程也不能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运营商急需对现有体制机制进行创新,成立专业化的公司进行统一推广运营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