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已被越来越多的国民所熟知,正在应用或准备尝试。
作者:药链圈
互联网医疗,已被越来越多的国民所熟知,正在应用或准备尝试。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化,互联网医疗已经走过20余个年头,但仍然保持着较高的产业热度。
一、互联网医疗的定义与范围
互联网医疗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狭义是指在线医疗服务,广义是指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贯穿健康管理、预约挂号、在线问诊、诊断治疗、远程会诊、电子处方、疾病康复等全过程的健康服务,通过互联网平台链接医院、医生、患者、制药企业、器械企业、医药流通、保险公司等各方参与主体。
二、互联网医疗发展阶段
发展期:我国的互联网医疗真正的发展从“十二五”时期开始,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等明星企业成立,2014年国家开始发布支持政策,并在资本的推动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叮当快药等医药电商开始发力,从患者端和医生端切入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求索期:在“十三五”时期出现政策摇摆,形成先抑后扬的发展态势。2016-2018年间,商业模式创新难以突破,资本投资热度趋于理性,政策力度降低,行业发展受阻进入缓慢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政策利好推进互联网医疗发展再次转折向上,互联网医院等盈利模式也日渐清晰。
展望期:在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疫情的催化下,并伴随新零售消费习惯的养成,处方药外流趋势的继续,以及医保支付瓶颈逐渐被破除的预期,互联网医疗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不断衍生新业态。
三、互联网医疗整体发展概况
图: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图:互联网医疗不同应用的用户使用率(单位:%)
图:互联网医疗不同平台的城市渗透率(单位:%)
四、互联网医疗企业发展概况
(一)企业分类
从互联网医疗的产业链看,竞争企业包括产品端提供设备和技术的医疗器械企业,如AI影像有海纳医信、推想科技、汇医慧影、图玛深维、智影医疗、迪英加等专业公司;系统端提供技术支持的软件信息企业,如医院信息系统有思创医惠、东软集团等企业,医疗大数据有卫宁健康、医渡云等;支付端有支付宝等支付平台和各大保险公司的参与。
(二)发展模式
实力企业依靠自身的资源、资金、能力和渠道优势,以多元化方式布局互联网医疗领域。业务模式有相似也有不同。围绕应用场景,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企业聚焦互联网“医疗”,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公司采用互联网“医疗+医药”模式,而互联网“医疗+医药+医保”模式仍在探索中,只有微医等少数企业布局。目前“医疗+医药”仍是主流发展模式。
(三)代表企业
1.平安好医生
平安好医生成立于2014年,目前主要业务构成包括健康商城、消费医疗、线上医疗以及健康管理和健康互动。平安好医生虽然不像阿里健康、京东健康背靠集团电商优势,但健康商城业务仍得到快速发展。从主营业务收入结构看,健康商城收入占比从2015年的不到1%猛增至2019年近60%,除了非处方中西药品外,还有营养保健品、医疗器械、母婴育儿、运动健身等多品类大健康产品销售。而依靠线上医疗和消费型医疗起家,收入占比却一路萎缩。消费型医疗收入占比由2015年的过半降至2019年的不及1/4,是成立以来最低值,线上医疗在2018年触底后,2019年有所反弹。未来,借助集团保险优势,平安好医生将协同集团的平安医保健康,布局“互联网+”医保板块,形成全产业链业务模式。
2.阿里健康
3.微医
微医成立于2010年,以挂号网起步积累客户资源,目前已形成微医云、微医疗、微医险、微医药四大业务板块。其中,微医疗业务覆盖了互联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诊店、软硬件终端等服务,形成“医、药、保”三位一体的业务模式。除了线上业务开拓,微医还加快构建线下的医疗服务新模式,依托杭州华佗健康小镇项目,形成“医药养健管”一体化产业生态。
4.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成立于2019年,成立之前,京东从医药电商切入互联网医疗领域,2016年上线医药零售京东大药房,2017年上线医药B2B采购平台“药京采”,同年底,开始运营京东互联网医院。京东健康规划建立分级诊疗中心,可以完成线上问诊、上门检验、在线同步检验报告、开方送药等全流程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