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在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中,以时空的认识论原理对中国的知识系统进行反思,发现在中国的知识形式中,《易经》是中国哲学的基础,而中医学是运用中国哲学思维所产生的最成熟的知识形式,也可以这样认为,从中医学中可以反映出中国哲学的本质性,所谓医易相通是也。那么,中国哲学的本质性与中医学的统一是以怎样的原理表现出来的,这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规律首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研究中医学的哲学规律首要的是要把《易经》的思维方式进行外化为哲学的形式,而这也是研究中国哲学的首要的工作。我对《易经》的思维方式进行外化为哲学形式的工作是以“时空统一论”的哲学原理对《易经》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并以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进行了对中国哲学的概括⑵,形而中论的哲学思维方式表明,时空对应的认识论原理、对应和中的方法论原理、中和统一的时空本体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对中医学能否反映出这三个基本规律是哲学反思的重要工作。

我们已经把中国哲学暨《易经》中的哲学模式以形而中论的原理进行概括和反思,由于在中医学中主要体现出医学的目的和方法论的统一──“保性命者,医道也”,所以,对应和中是中医学中主要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方法论。以对应和中的规律进行对中医学的反思,其表明,在这一方法论的作用下产生的中医学哲学的主要规律是:阴阳和中律、五行和中律与三焦和中律。下面对这三大规律进行具体的论述。

二、中医学的哲学基本规律

就中国哲学的主体性而言,对应和中者,人对应天地而和于中者也。因此,于道、器论之,人是形而中之存在。而人体中之中者,以藏象论之,脾胃也,以五行论之,中土也。以三焦论之,中焦也。而和于中者,人体健康之象也,而离偏于中者,疾病之所出矣!辨证施治者何以谓之辨证者,由症对应于阴阳、五行、三焦者也;施治者,和于中者也;和者,由治而达者;中者,阴阳、五行、三焦之中者也;和也者,阴阳和中律、五行和中律与三焦和中律者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岁十二节,皆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于主体性而言,阴阳对应和于中者也,阴阳对应者,时空对应之机也,人的形而中者也。所以,于人而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和者,动静之机。”(吴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二·六味地黄丸集注》)“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以上的论述在基本的意义上阐明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关于中医学的哲学基本规律,以阴阳和中律、五行和中律与三焦和中律的概括,使之辨证施治成之所为也,是为中医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规律也。中医学的哲学本体论是以《周易》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因此,医易相通者,哲学思维的统一性也。

三、中医学的发展方向

但是,由于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西方的哲学思维的不同,以至于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从固有的中国文化形式中重视中国哲学的本质性,即中国哲学是以怎样的本体和本体论进行哲学思辩的。尽管西方的形式化的哲学思维造就了西方文化,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哲学不是形式化的,以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概念和范畴释解中国哲学就势必使中国哲学的本质性受到歪曲,例如,对“道”范畴的研究,以西方哲学形式所进行的疏解,已使我们看到二律悖反的结论。因此,研究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是哲学和中医学发展的重大的理论问题。例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观点,即认为中国哲学是“天人合一”的,实际上这并不是哲学上的终极结论,应该反思和追问产生所谓“天人合一”观念的本体及其这一思辨性的本体论哲学问题,以最终使中国哲学的本体和本体论形式被发现出来。

由于西方文化从近代开始的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滥觞,在当代完成对中国哲学“道”本体论的发掘,以建构中国哲学的独立形式,尽管无论对中医学或中国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就目前的中国哲学的研究的状况而言,却显的任重而道远。因此,就中医学界而言,应当重点研究中医学的哲学本体论问题,使人的存在本质与存在本体统一,这将是中医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中医学应在“道”本体论的思辩形式中,完成对人的生命的本质性的认识,在确立可操作的形式中,使人类的生存达到其应达到的境地。

以本文所论证的中医哲学的基本规律表明,中医学的哲学是与中国的文化和哲学统一的,而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是自在的和独立的系统,是以人的形而中存在的本体论下所作出的概括,因此,人的存在方式应与其形而中的本质性统一。所以,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是不同于西方文化和哲学的文化形式,历史和逻辑均表明,中医学的发展与其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一样有其自在的理路和规律。由此可知,中医学在当代的发展将取决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应当认为,中医学的发展是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的。发现和顺应中国哲学的规律,以人的存在的形而中的本质性与时空层次的对应统一,使中医学的形式在与人的存在的必然性上统一,这将是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及中医学在今后的发展进路并将以此实现社会和人类的本体论意义上的自在的存在形式。

注释

⑴关于中西哲学的统一性问题,是建立人类哲学的必然性工作,但这只能是在发现了人类共同的哲学基础之后才能完成的工作,任何外在的以形式化的努力并以此形式上的归类的方法,不但违背了形式逻辑的乖诘囊孕问交呐Σ⒁源诵问缴系墓槔嗟姆椒不但违背了形式逻辑的购捅咎迓劢姓苎急绲摹>芪鞣降男问交恼苎嘉炀土宋鞣轿幕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哲学不是形式化的,以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概念和范畴释解中国哲学就势必使中国哲学的本质性受到歪曲,例如,对“道”范畴的研究,以西方哲学形式所进行的疏解,已使我们看到二律悖反的结论。因此,研究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是哲学和中医学发展的重大的理论问题。例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观点,即认为中国哲学是“天人合一”的,实际上这并不是哲学上的终极结论,应该反思和追问产生所谓“天人合一”观念的本体及其这一思辨性的本体论哲学问题,以最终使中国哲学的本体和本体论形式被发现出来。

⑴关于中西哲学的统一性问题,是建立人类哲学的必然性工作,但这只能是在发现了人类共同的哲学基础之后才能完成的工作,任何外在的以形式化的努力并以此形式上的归类的方法,不但ケ沉诵问铰呒墓媛桑ㄐ问郊安问降穆呒肼呒安呒男问绞峭骋坏模而且不可能从形式到逻辑进行不同文化形式的整合,正如英语和汉语不可能实现在形式到逻辑的统一一样。人类文化的统一首先要求哲学的统一。笔者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文化形式和哲学思维只有在完成时空的形式和方式的还原以后,才有可能完成,这是笔者的“时空统一论”哲学体系所力图完成的工作。

【摘要】

在《算术基础》中,弗雷格追溯了数学表达式之不变的逻辑基础的同时,清理了带有主观性和相对性的心理主义。但心理主义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反而在蒯因那里得到复兴,而且蒯因还基于自然主义的心理主义,否定了弗雷格对数学基础的探寻。本文试图借由解读弗雷格和蒯因的文本,展示数学哲学中的基础主义与心理主义之争,并借由弗雷格的文本对蒯因的心理主义做出回应。

关键词

基础主义;心理主义;分析性;整体论

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刘钰森,广东潮州人,哲学博士,(广州510006)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研究所讲师。

蒯因(W·V·Quine)在《从刺激到科学》开头“追忆往昔”一章中提到弗雷格(GottlobFrege)时,将弗雷格的理想概括为探寻数学知识的本质以及数学真理的基础。他认为弗雷格和罗素、怀特海在这一方面是同路人,他们的结论是认为数学可翻译为纯逻辑,由此可以进一步推导出数学真理是逻辑真理,并且它的全部都能还原为自明的逻辑真理。蒯因认为弗雷格等人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而且哥德尔1931年的论文以及罗素1902年的发现使得弗雷格等人的理想烟消云散

弗雷格当年在《算术基础》等著作中所提出的如蒯因以上所说的基础主义

理想,否定了密尔等人关于数学的心理主义所带有的主观性和相对性。然而,蒯因否定弗雷格等人对数学基础的探寻的背后,恰好是他在《真之追求》等著作中所概括的自然主义的心理主义立场。本文试图通过从《算术基础》到《真之追求》的解读,展示数学哲学中基础主义与心理主义之争的某种面貌,也试图基于弗雷格的文本,回应蒯因新兴的心理主义。

一、弗雷格的“基础主义”

“如果在万物长河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变的,永恒的,那么世界就不再是可认识的,一切就会陷于混乱。”

弗雷格要探求的就是这种永恒不变的东西。作为一名数学家,他的这种探索是从数字入手的。比如数字1,惯常的说法是它指示一个事物;将1这个数说成属于事物,却没有说明事物是哪个;这将使得每个人都可以任意理解这个名称,关于1的同一个句子对于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东西。心理主义会导致的这种相对主义是弗雷格所反对的。

弗雷格认为,思维本质上在哪里都是一样的:绝不能根据对象而考虑不同种类的思维规律。不同于心理主义从具有相对性的心理表象来解释意义,弗雷格要找的是一个客观的外在基础:“人们从本书将能看出,甚至像从n到n+1这样一条表面上专属于数学的推理,也基于普遍的逻辑规律,而且不需要特殊的聚合思维的规律。”弗雷格要的是在语言、数字后面的那个永恒不变的东西,他要的是一种在哪里都是一样的“思维”、一种普遍的逻辑规律。

弗雷格力图说明,感觉与内在图像具备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而数学概念和对象则具备确定性和明确性;因此算术与感觉根本没有关系,内在图像对于数学是无关紧要和偶然的。如果从心灵本质对概念进行心理学解释,并以为由此可以得到概念的本质,那么这只会使一切成为主观,走到底甚至会取消真。要认识到概念的纯粹性质,需要大量的理性工作以追溯定义普遍的逻辑基础:

如果定义仅仅在后来由于没有遇到矛盾而被证明是有理由的,那么进行证明的严格性依然是一种假象,尽管推理串可能没有缺陷。归根到底,人们以这种方式总是只得到一种经验的可靠性,实际上人们必须准备最终还是会遇到矛盾,而这个矛盾将使整个大厦倒塌。为此,我认为必须追溯到普遍的逻辑基础……

普遍的逻辑基础的追溯需要坚持三条基本原则:“要把心理学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明确区别开来;必须在句子联系中研究语词的意谓,而不是个别地研究语词的意谓;要时刻看到概念和对象的区别。”同上,第8—9页。换言之,坚持客观性原则,要求只在心理学意义上使用“表象”,把表象与概念和对象区别开来,前者代表心理的和主观的,后者代表客观的和逻辑的;坚持语境原则,要求避免将个别的心灵的内在图像或活动当作语词的意谓;函项原则要求的是,未充实的概念不可成为不变的客观对象。

客观性原则预示着弗雷格所追溯的基础将是与具有相对性的心理表象无关的客观逻辑基础,它是普遍性的;而函项原则与语境原则将在获得作为算术基础的数定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这三个原则之后,弗雷格指出他那个时代的数学回到一种甚至要努力超越欧几里得的严格性,那就是人们对各种概念进行严格的证明;而且他相信沿着严格证明之路,必然能获得构成整个算术基础的数概念以及适合于正整数的最简单的句子。

于是在弗雷格眼中,数学本质上只要能用证明就不用归纳来获得确证。证明的目的在于使句子的真摆脱各种怀疑,并且提供关于句子的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的认识。句子间的真的依赖性在哲学上需要对先验和后验、分析和综合做出区分。在弗雷格看来,与此区分有关的是判断的根据(justification),而非其内容。因此,通过证明达到的根据如果是普遍的逻辑真理和一些定义,获得的是分析的真;而根据非普遍逻辑性质的特殊知识领域的真得到证明的句子,则是综合的。类似地,是否完全从本身不能够也不需要证明的普遍定律得到证明,则是区分一个句子的真是否先验的标准。

2加2等于4,这不是直接的真;假定4表示3加1。人们可以如下证明这一点:

定义:1)、2是1加1;2)、3是2加1;3)、4是3加1

公理:如果代入相等的数,等式依然保持不变。

证明:2+2=2+1+1=3+1=4(定义1,定义2,定义3)

所以;根据公理:2+2=4

弗雷格认为莱布尼茨的上述证明有缺陷,应该更精确地书写为:

2+2=2+(1+1)

(2+1)+1=3+1=4同上,第16—17页。

莱布尼茨的证明缺少2+(1+1)=(2+1)+1,它是a+(b+c)=(a+b)+c的一种特殊情况;以这条定理为前提,其它公式都能以这种方式被证明,并且每个数就能够由前面的数定义。“我们甚至没有关于这个数的表象,可确实就这样把它据为己有。通过这样的定义,数的无穷集合化归为一和加一,并且无穷多数公式均能够由几个普遍的句子证明。”基于这种证明方式,弗雷格试图从a+(b+c)=(a+b)+c的形式来说明,借助几条普遍规律,仅从个别数的定义可以得出数公式,但这些定义既不断定观察到的事实,也不假设其合法性(不需要justification)。他在批评前面提到的密尔等人的聚合性思维的同时,认为数的规律不可能是归纳的真命题:归纳如果是习惯的话,“习惯(作为一种主观状态)完全没有保真的能力”,“归纳必须依据概率学说,因为它至多可以使一个句子成为概率的。但是如何能够在不假设算术规律的前提下发展概率学说,却是无法预料的”。

弗雷格认同莱布尼茨的观点,数学中发现的必然真的命题必须有一些原则,其证明不依赖于例子及感觉证据。他认为几何学定理之间可以互相独立,它们不依赖逻辑的初始规律,因而是综合的;但经验综合的性质并非算术规律的性质。就数而言,每个数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它要求关于数的科学原理是分析的,数相互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关于数的普遍句子不必只适用于眼前存在的事实,数学的真命题“会有一系列未来使用的推理串,其用途将在于:人们不必再进行个别的推理,而是能够立即说出这整个系列的结果。”

如果真的可以达到上面提到的作为根据的普遍句子,以便由之推导出数公式,那么这样的句子应该是从更基本的数定义得出的。因此,接下来需要进一步考虑数的定义。

以往由于定义尝试的失败,数总被认为是不可定义的。把数看作事物性质,数是主观的东西,把数解释为集合、多或众多,通过对不同的实物集合加以不同的命名来解释数,这些说法都被弗雷格一一驳斥了。而对欧几里德的“数是一种单位集合”的解释,在指出后人的很多说法中的问题及困难之后,弗雷格提出解决困难的方法是:把一和单位做出区别。具有客观性的“一”作为数学研究的一个对象的专名,不能是复数;相应地,单位应该是一个概念。概念不同于专名,只有当概念带上定冠词或指示代词时才能被看做一事物的专名,但因此它就不是概念了。因此,“数是单位”的解释把概念词混淆为专名了。

弗雷格认为,“数的给出包含着对一个概念的表达”,“数的给出表达了一种独立于我们理解的真实的东西”。上述观点提醒我们:每一个个别的数词是专名,它不等同于概念词,当一个概念词被它“充实”而饱和了之后,我们就得到了专名。在贯彻语境原则的前提下,弗雷格认为,为了获得数这个概念作为对象的数,必须确定数相等的意义。他借助的是莱布尼茨“用一个事物替代另一个事物而不改变真,这样的事物就是相同的”的解释,把数相等界定为外延相等(数值的相等)。这与他在《含义与指称》中提到的等值置换原则相一致:在逻辑中,真值相同的词项和命题可以互相置换。我们可以由两个等数的概念得到其下的数相等,加上“n在自然数序列中紧跟m”这个表达式,就能定义0和1,并且进一步确定数序列是无穷的。

基于客观性原则,弗雷格反对心理主义的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他把算术奠基于一种不变的逻辑基础之上。遵循语境原则和函项原则,他在《算术基础》中主要展示了一种追溯算术基础的方法。根据这种严格证明的方法,弗雷格认为从一些自明的公理(即他所谓的普遍的逻辑基础、普遍句子)出发,加上数的定义,可以演绎出所有关于数的真命题。虽然这有循环论证嫌疑,但是弗雷格明确地认为按照他的严格证明的方法,可以追溯作为算术基础的数的定义以及自明的公理。他在《算术基础》中谈及其基础主义的哲学动机,在于澄清算术真是属于先验还是后验、是属于分析还是综合。如前所述,从判断的根据而非内容解释真,由算术真所根据的是不可证明的普遍句子来看,算术真(truth)当然是先验分析的。换言之,从算术真的基础可以得出算术真是先验分析的。这种哲学动机促使弗雷格进行基础的追溯,而分析性也因此成了算术命题的特性,并且将其与综合性的心理命题区分开来。

二、蒯因的《真之追求》及弗雷格应对的可能性

弗雷格以澄清算术真的分析性为其哲学动机,蒯因则由对分析性概念的批判而提出一种整体论的彻底经验主义,他的经验主义就是所谓的自然主义的心理主义。基于对分析命题的态度,这种经验主义并不承认数学中存在如弗雷格所追求的那种分析性的基础。

蒯因在他著名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中所批判的第一个非经验论教条,就是分析与综合之分:奠基于非事实的意义的真(truth)是分析的,而奠基于事实的真是综合的。而且,对分析与综合之分根源同一的还原论的清理之后,他的结论是:由真一般地依赖于语言和语言之外的事实得出,每个陈述的真可分解为语言部分和事实部分,这是很多胡说的源头。根据这种划分,如果某陈述的真只与语言部分有关,那么该陈述就是分析的。这种分析和综合之分,在蒯因看来是顽固地抗拒任何明确的划分。科学看起来总体上依赖于语言与事实,但逐个地审视科学陈述,却能发现并非如此。没有教条的经验论应该主张:“我们所谓的知识或者信念的总体,从最具因果性的地理和历史的事实到相当复杂的原子物理或者甚至纯数学和逻辑,是一个人造的构架,其仅仅是沿着边缘侵入经验。”Ibid.,p.39.

有关我们外在世界的知识的客观性保持在我们与外在世界的接触中、从而在我们的神经摄取和与之相应的观察句中得以确立。我们从整个句子而非从词项出发。函项的一个教益是,我们的本体论,像语法一样,是我们自己对关于世界的理论做出的概念的贡献的一部分。人类提出建议,世界付诸实施,但这仅仅是经由对具体表达人的预见的观察句做出整句的“是”或“否”的判断来达到的。

在蒯因看来,我们经由感官刺激(stimulation),在历代累积的创造性之下构造关于外部世界的系统理论。在刺激和感受的关系或者刺激和我们的外在世界的科学理论的关系的分析中,神经科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遗传学或者历史学都可以提供资源,而其中有一个部分可以仅借助逻辑分析来加以考察,那就是理论被预言检验的部分,或者属于证据支持关系的部分。这就进入到了“求真”的领域,并且看来他也将采取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的方式,从目标和方法上看似乎与弗雷格对算术基础的追求是一致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究其一生,蒯因直到最后的著作《从刺激到科学》都立足于前面提到的那个经验论规范。虽然蒯因有时候认为有些数学命题是没有经验内容的,但是不同于弗雷格所认为的对每个对象都必然有意义的命题都是重认命题(recognitionjudgment),比如数学中的等式,他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恰好是有经验内容的命题,也就是能被检验、值得检验的命题。

蒯因更直接要解决的是所谓“科学游戏的目的”的问题。他认为,科学游戏的压倒性目的是技术和理解。从技术和理解的角度来看,“所指和本体论如此后退到单纯的辅助者的地位。真句子,观察的和理论的,是科学事业的始终。它们由结构联系起来,而对象扮演了结构的纯节点的角色”。这种结构就是逻辑的联系,在函项的理论下,px原来意味x是p的地方,可以重新诠释为x是p的f;即在重新解释后的句子逐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观察句依然和以前一样与相同的感觉刺激结合在一起,而且逻辑联系完好无损,理论的对象却被随意大幅度地移换了。

蒯因的老师卡尔纳普在他的数学哲学中,使用分析性来解释缺乏经验内容的数学如何有意义以及为何数学是必然真。之所以使用分析性,在蒯因看来,是因为类似于形而上学的必然性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分析性反映了语词的意义。不过,如前所述,蒯因认为通过整体论就可以解决卡尔纳普通过分析性所解决的那两个问题。蒯因对于数学必然性的说明,并不是给出像弗雷格那样的基础主义证明,而更主要是从数学应用的效果来说明;与其说他想说明数学的基础性的必然性,倒不如说他想通过整体论来说明数学如何跟经验关联。

在《真之追求》第40节,蒯因专门讨论“数学中的真”。在他看来,数学有一部分因为不应用于自然科学而不享有经验意义,集合论的高级部分也是这样,而它们的意义在于它们是与应用数学一样用相同的语法和词汇来进行表述的。或许因为这种数学的高级部分的非应用性,蒯因认为要是将之排除在二值逻辑之外,就需要不自然地划分语法。因而,由于简单、经济和自然的考虑,这些高级部分或者是不必要的想象,或者可以在谓词逻辑和集合论这类基础上给出来;并且这样处理缺乏经验内容的纯数学,跟自然科学内部进步的简化和经济达到一致,“它是关乎使我们关于世界的整体系统紧凑(tightening)和简化(streamlining)的问题”。

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对于逻辑的习得有一种“进化”的过程:人类从孩提时代习得“并非”、“并且”、“或者”这些逻辑联结词以及“有的”、“每个”这些量词的时候,就逐步把蒯因界定的狭义的逻辑的基本律内化了;而当人类数学理论成熟时,就能够在一种形式化中把这种逻辑压缩为:证明一个给定的前提集对预期结论的蕴含,就是证明该前提集与结论的否定的不一致。这种观点把数学当成比逻辑更加高级的知识体系,蒯因接下来的一句话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我乐意于如此狭义地限制词项‘逻辑’,而把集合论处理为数学另一更高级的分支。”他在后面甚至把集合论当成数学的代名词,即逻辑是数学的分支、集合论则是更高级的分支。并且,这种“狭义”的逻辑和集合论及数学的其它分支,有着三个重要的区别:一、逻辑没有能称为属于它自己的对象,其变量允许所有离散的值;二、除去同一性,逻辑没有自己的谓语;三、逻辑允许有完全的证明程序,而数学其它分支则由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而不允许有完全的证明程序。

在《真之追求》里能够享有经验内容的是应用中的数学,而这里作为进行蕴含的集合一部分的数学,是所谓的非诠释数学(uninterpretedmathematics),它们不仅缺乏经验内容,且缺乏真假。蒯因在比拟这一类数学真理为经验真理时,主要出于其对观察范畴的蕴含有帮助的考量,而将其对经验的背离忽略不计。蒯因认为许多这样的语句可以用应用数学中所坚持的规律来处理,另外一些解证地独立于先前理论的情形则还是用经济原则来处理。加上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令蒯因为难的还有:有许多属于数学的闭合句在一致的证明程序中,不可证明也不可证伪。最后,蒯因只能与这种超出他认为的值得并且能够检验的才是真陈述的要求的句子做出妥协。但是,他还是强调,即使这涉及到康德的物自体问题,关键却还在于人类的用法,而并非宇宙之秘。

与《算术基础》开篇建立的那三个原则相适应,弗雷格把科学真理分成两类,其中,客观性的算术真理纯粹由逻辑得到证明。算术领域的真在弗雷格那里如同赤道与北海的存在一样,具有超乎经验的客观性。算术真理在弗雷格那里具备的独立于经验的地位,恰好就标出了蒯因极不情愿地作出妥协后逐步接近的那种立场。另一方面,即使蒯因的经验论看起来似乎更符合人类的实际(人们通过微弱的纽带与包括数学对象这一类抽象对象的外在世界相连,更多的时候,人们谈论知识就是在谈论人们经验中的知识,在此意义上,人类提出建议,世界付诸实践),但是他却无法将经验主义的规范贯彻到非诠释数学的领域。

论文简介:本文系作者于2007年8月发表的“英语中主谓一致问题研究述评”(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的后继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教学语法视角下分析初中高三组水平学生语法测试结果,来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主谓一致习得状况。结果发现:1.中国英语学习者并未完全习得主谓一致,水平越高不意味着习得越好;2.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出现形式和意义分离现象。

关键词:教学语法;主谓一致;形态;意念;话题突出

一、研究背景

主谓一致,即主语和谓语动词在“数”的观念上协调一致的语法形态关系。主语所体现的“数”有形式、意义两层次,其源于主语缺乏表示“数”的语法标记和NP短语体现“数”的观念多样性。教学语法中主谓一致实质是协调性一致,只有协调才能解决“形式”和“意义”的矛盾。虽能提供解决矛盾的理论框架,却不足以解释主谓在“数”的匹配中所呈现的特殊性,只有将普遍原则和特殊规则结合才可能较好地促进习得。

Bock&Miller和Bock发现了局部名词诱使受试对谓动“数”的匹配发生误判的“吸引效应”,一些学者在此效应下发现受试理解、产出受句法和短语线性次序影响,局部名词能造成语义和句法操作冲突,复数形式标记更易激活并影响一致的产出。国内学者对三原则进行了理论探讨,有研究发现汉语处理经验能够影响英语处理过程。国内研究多偏重理论,虽有学者采用了实证方法考查主谓一致,但仍未从教学实践中通过测试手段探究主谓一致习得总体状况,而这恰是本研究聚焦点。

二、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

(1)中国学生主谓一致习得状况上有什么特征?

(2)造成这些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2.受试

受试分初级(初二)、中级(高二)和高级(大二)。三组以自然班形式参加调查,每组均为50人。

3.工具

工具是语法测试卷。第一部分考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就近和不干涉原则,每题1分,满分42分。第二部分考特殊规则,每题2分(1’-判断+1’-改错),满分24分。调查在2005年上旬进行,回收120份有效试卷。测试项目内在一致性较好(α系数为0.7785)。

三、数据分析结果

1.普遍原则上总趋势

表1(略)显示三组在语法一致和不干涉原则上差距不大;在意义一致上有显著差异,初、高中和大学组有随水平增长而提高的趋势;在就近原则上,最低、最高分持平,大学组平均分最高,高中组其次,初中组最低。

2.普遍原则上组间差异

从表2看出,在意义一致和不干涉原则上组间差异明显,显著性水平都达到了0.000。对照表3发现,初中与高中、大学平均值差异十分明显,概率均达到了0.000。但是,高中和大学组相比,置信区间含零,概率分别为0.238、0.961,差异不显著。三组在就近原则上显著性水平为0.175>0.05,差异不明显,通过表3发现三组间概率均大于0.05,任意两组置信区间含零,组间差别不大。在语法一致上,组间差异显著性水平为.051≈0.05,较为明显。高中组最高,大学组其次,初中组最低。

3.特殊规则上的差异

一、二题考主语为noneof+n.(pl),初中生多做对第一题,高中和大学生多做对第二题;三、四题考onlyoneof和theonlyoneof在定语从句中搭配,初、高中生多做对第四题,而大学生多做对第三题;五、六题考存现句,三组中多做对第五题;七、八题考算术表达式,初中生半数以上、高中、大学生绝大多数两题全对;九、十题考主语为a/themajorityof+n.(pl),大多数初中生、超半数高中生做对第十题,大学生两题全错较多;十一题考主语为分数表达式+of+n.,十二题考itis强调句,初中生大多数两题全错,高中生大多数两题全对,大学生在十一题上错误率高,在十二题上对错刚半。

四、讨论

在教学语法中,形式、意义和用法是三个主要层面。三者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形式与意义层面发生互动,形式和意义层面又分别与用法层面产生互动关系,三层次间紧密联系使得任何一个层次变化也会引起整体变化。但不管变化如何产生或发展,形式层次着眼于准确性,意义层面在于意义化,用法层面在于得体性,三者统一于语言交际中。从三者所形成的连续体来看,教学目的是运用语法完成语言交际任务,互动是推动三层面发生关系的助推力。因此,任何两个层面的关系都会影响到三者形成的循环机制。如果某两层面未形成接口,互动关系就不能产生,从而影响到体系运行。就主谓一致而言,虽然规则追求形式和意念统一,实践中却是形式和意念的主次问题。形式占据支配下,意念就退居次要;意念掌握支配时,形式就退居次要。因此,主谓一致实质是形式和意念妥协性一致,两者接口呈弱性。这使形式和意义只发生有限互动,影响到形式、意义和用法整体互动,进而对循环产生不利影响,学习者很难将规则运用到交际中。

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错误上,它与中介语发展紧密关联,具备系统性、可渗透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系统性是指中介语系统整体结构是有秩序的,中介语出现的错误也有规律可循,体现在大部分学生在规则或不规则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变化上出现了系统性错误,并因水平不同而呈现不同特征。可渗透性是指随着输入在“量”和“质”上增加和提升,学习者不断地修正原有规则,增添新规则,或是重建整个系统;动态性则指全过程是随认知能力提高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三组学生在习得上更灵活地运用新规则修正并更新头脑中的旧规则,使其不断接近目标语规则体系;但对比后发现大学生虽然在知识掌握上不如高中生,但从总体上认知过程仍然在发展。

中国学生在主谓一致习得上仍保持了中介语发展的普遍特征,但也存在滞后现象,这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认知因素和心理机制是内因,而外因的母语因素通过认知因素和心理机制产生干扰。认知因素主要是头脑的知识系统,头脑中存在隐性和显性知识系统,隐性知识是学习者在无意识习得中构建的体系,显性知识是学习者在有意识学习中构建的体系,显性知识可以部分、有条件地转化为隐性知识。只有当学生处于能够吸收的发展准备阶段时,显性知识才可能经现存知识系统过滤后融入中介语转化为隐性知识。这一过程也易引起过度泛化,高阶学习者常通过扩大目标语规则使用范围建构起对中介语的认知模型。其本质是相似类比,利用使用对象相似处,依照目标语规则展开混合形成新结构,学习者可能构建出部分甚至全体相似性的错误认知结构,将导致经历“平台期”,伴随通过心理机制产生暂时性梗阻的“稳定化”现象。它在大本二年级容易产生,也被称作“二年级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能力出现全面退步,局部停滞不能否认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Anderson,J.R.CognitivePsychologyandItsImplications[M].Freeman:W.H.FreemanandCompany,1990.

[2]Biberetal.LongmanGrammarofSpokenandWrittenEnglish[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3]Bock,K.&C.A.MillerBrokenAgreement[J].CognitivePsychology,1991(23).

1渊源与发展

《周易》是中国经典文化的“原体”有“群经之首”之称,她通过卦的形象变化来寻求自然、人化的规律。生动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而丰富的辨证法思想,极大地深化了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通过进取诸身、远察诸物、取类比象的方法而建构的,这正是《周易》所创,所以说医源于易。明代张介宾的“医易同源”论曰:“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中医学#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医易同源,不仅是指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一致,更重要的是指理论形态的合一。

中医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经历了三次发展,第一次出现于战国到秦汉时期,此期《黄帝内经》的产生标志着以整体观念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该书基于秦汉以前的天文、历法、气象、数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重要成果,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总结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黄帝内经》与确立辨证论治原则的《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药物学的《神衣本草经》以及《难经》和《黄帝内经》被历代一家奉为四大经典,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第二次为唐、宋、金、元时期,此期各种专科和综合性论著层出叠见,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各具特色,各有创见,均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第三次为明清时期,吴又可提出治疗传染病的学术见解,创立了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相辅相成,成为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两大学说。此期,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而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标志着古典形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成熟。

中医学以“气一元论”为指导思想,以藏象经络学说为核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说理工具,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的病理变化;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诊察病情;运用八纲、脏腑、经络、精气血津、卫气营血“六经”和“三焦”等多种辨证方法,根据病情表现,辨明疾病的症候,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治疗疾病。在治疗疾病时,强调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

西医源于古希腊文明,最早创造医学体系的是爱奥尼亚地区柯斯岛上的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左右),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集成《希波克拉底文集》是有关西医的第一本著作。希波克拉底创建了体液理论,认为人身上有4种体液,即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黏液,这四种液体的流动维系着人的生命,它们相互调和、平衡,人就健康;如果平衡破坏,人就生病。希腊化时期,盖伦(公元130-200年)总结了希腊医学自希波克拉底以来的成就并基于大量的解剖实践和临床实践,创立了自成体系的医学理论。盖伦的医学理论在欧洲持续了一千多年直到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迎来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大发展,16-17世纪,维萨留斯通过人体解剖校正了盖伦的人体生理结构,出版了伟大的著作《人体结构》》标志着解剖学的诞生。哈维等则发现血液循环理论,将物理学、化学的概念引入生物医学中。显微镜的发明不但确立了“细胞”概念而且认识了微生物。18-19世纪,细胞学、实验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医学的诞生。巴斯德灭菌法的发明使手术死亡率降到15%,而疫苗的发明使传染病有效控制,标志着现代医学走向成熟。20世纪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的出现使现代医学完全进入了实际应用时代。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奠定了7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使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生命的探索、操作和创造成为可能。西医学发展达到了巅峰。

西医学把人简化为生物学客体,注重人的组织器官、细胞、分子属性,是通过解剖尸体,用实验做出生物学等指标来解释人体的生命现象和规律。把人的疾病与健康问题还原为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问题。认为疾病是由某些生物、化学、物理等致病因子,对人体某一部分的损害,或人体缺乏某些必需物质所致。因而一旦特定病因被查出来了,诊断便确立。治疗上,西医是依靠药物等治疗手段,针对致病因素进行对抗治疗,强调消除人的病。

量子中医学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的科研成果,它是基于在科学、哲学层面的充分比较中医之气与量子的本质特性特征,提出“量子表征中医之气”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利用量子理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论)、特别是机体电磁辐射的相干性理论,揭示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天人相应、药性等学说的科学内涵。拟用量子理论等现论转化中医理论,建立现代的中医诊察和实验研究体系。其基本思想是以整体观和辨证唯物论为哲学思想,以量子理论等现代学科为理论基础,基于机体电磁辐射场表征中医人体之“气”的观点,运用微观状态的电磁辐射光(量子)辐射、能量(热)等量子形式,研究阐述中医理论关于人的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科学。概括的讲,量子中医学就是在机体电磁辐射层面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一门学科。当然,量子中医学目前还仅仅是个概念,形成一个完整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大量的理论和实验层面的支撑。但随着中医理论科学内涵的揭示,量子中医学的雏形已经形成。

2科学哲学观

中医学的哲学观同中国古代哲学观,为辨证、有机唯物主义,主要以取象思维为主。其方法论为思辨。中医药学是采用模型建构、整体认知、直觉观测、动态把握的方法来看问题。其特点为:①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生理病理转化,人类在能动的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②功能性,中医学在认识解剖形体的基础上,特别重视人体的功能活动,常常从这一角度分析和认识人体的生命规律。③恒动性,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维系着形气相互转化过程的机体,人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是机体气的动态平衡和失衡的过程。

西医学的哲学观为机械唯物主义,以还原分析论为其方法论,其思维方式为逻辑思维,西医学是采用物质分析、数学定量、实验实证的方法来看问题^其特点为①将人体视为各个零部件的组合。主要从病灶局部出发,用微观的、分析物质结构的方法及实验手段,来研究和认识人体的病灶一一人的病。②注重结构忽视功能,以解剖学为基础,着重研究人体的形体器官和化学构成,认为人是一台机器,只有物理的关系,而没有情感的融通。缺乏对人的整体生命的考察。③注重人体生理、病理的静态、局部忽视其变化、动态及整体。

量子中医学的哲学观与中医学相同,为有机、辨证唯物主义,其思维方式则以逻辑思维为主,方法论以还原、综合并重。量子中医学是中医学理论框架下,利用量子理论等现论转化构建而形成的。其特点与中医学有诸多相同点,①整体观,量子的通讯联系性可以将具有电磁辐射的万物联系起来,具有整体观外,量子组成的电磁场在宇宙的空间中伸延且没有边界,表现为整体性;量子的纠缠性、非定域性、超距作用等特性,更深刻的刻画出量子的整体观的属性,②功能性,机体的量子是机体内非分子型的通讯信使,机体电磁辐射是生命现象基础特征,其形成的电磁辐射场具有高度相干性,与生命体系相互关联,是调节生命功能和生命状态的有效途径。③恒动性,电磁辐射都是恒动的、永无静止的。④量子可以通过基于光电效应的仪器,定量的测知机体辐射的量子的数目、频率及量子统计,从而分析生物体系(如:人)的状态。与中医气的可察性相比,量子的可测性更客观更缜密,这是量子中医学建立诊察和实验研究体系的基础。

3支撑学科

中医学的支撑学科是中国古代哲学,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作为其思辨工具。这是目前唯一的不但以哲学作为其指导思想而且以哲学作为其说理工具的自然科学范畴的学科。造成了中医理论抽象化、概念模糊化、诊察方法主观化,缺乏现代科学的清晰性、严密性和可证性等基本特征,使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显现,而且难以理解和掌握。

西医学的支撑学科为16-19世纪发展起来的经典物理学、化学等近代科学体系,西医学以经典的物理学、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为基础,建立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学等为基础的医学理论体系和诊察及实验研究体系,形成了西医的生物医学模式。具备现代科学的清晰性、严密性和可证性等基本特征。

量子中医学的支撑学科是量子理论、自组织理论、机体电磁辐射的相干性理论以及电磁理论等现代科学体系。量子中医学是用量子理论等现代科学转化中医学的阴阳五行、气等哲学思辨工具形成的学科,是在机体电磁辐射层面上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基于量子的强度、频率及量子统计等建立起诊察和实验研究体系的。

综上可见,中医学、西医学、量子中医学的支撑基础学科不同,决定了其研究层面不同,中医学是以人体之“气”这一抽象的物质概念为研究对象,西医学是以机体的器官、细胞、分子为其研究对象的,量子中医学是以机体的量子、(电磁辐射)为研究对象的。

4临床诊治

中医理论是基于“气一元论”思想建立起来的,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整个宇宙都是由气构成的,人的生理、病理转变也是气的使然,气的阴阳平衡是衡量机体健康与否的标准尺度,气的状态是由医者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四诊之诊察方法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利用八纲、脏腑、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即气的状态。然后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方剂、针灸、推拿等,这一过程中医称为辨证论治。

四诊诊断方法依据有三条:①司外揣内。意为通过观察、分析病人的外部表现,测知其体内的病理变化。②见微知著,通过观察局部的、微小的变化,测知整体的、全身的病变。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任何一部分都与整体或其它部分密切联系,因而局部可反映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③以常达变,即以正常的状况为标准,通过对比发现太过或不及的异常变化。意为以健康人体的表现或状态去衡量病人,即可发现病人的异常之处及病变所在,从而为做出正确的诊断提供线索和依据。

中医主要应用源于天然的中药和以疏通经络为主的各种非药物治疗,用中医药理论对药物进行复方组合,对人体进行有重点的整体治疗。在大量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先者们根据不同的症候总结出大量的相应的药方,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智慧结晶,有是证用是方是中医的重要医则。中医主要是通过调整机体的状态恢复患者的健康的,以治未病为主的,所以其治疗的范围有限。

西医在诊断疾病过程中,根据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并借助于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及检查技术对疾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等方面。

西医主要应用化学药品和手术治疗,消除病原体的侵袭和弥补机体的代偿功能。随着技术的发展,西医治疗还有放射治疗,介入治疗,透析治疗,物理治疗等等。在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西医可能会采用一种治疗方法,或一种方法为主同时采用多种治疗方法。

西医学的治疗原理是针对病变的特异性病因、病理,运用药物的化学作用性质和方式,形成特异性地消除病因、纠正病理的治疗。治疗思想是针对病因、病理、病位以直接控制的逆施性对抗疗法。治疗手段的选择和设计是以能够特异地消除病因、纠正病理为标准,治疗活动就是运用这种手段去消除病因、纠正病理的过程。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向更低的微观层次深入,越来越趋向于在分子水平的层次上理解疾病和医学现象。

量子中医学是在传统中医的框架下,用量子理论转化传统中医哲学内容构建的,认为量子可以表征中医之气。其诊断方法是用生物光子分析系统或其他检测生物超微弱发光、电磁、热能等仪器检测机体的量子行为,定量确定机体的状态,通过建立机体量子的行为与方剂、针灸等的定量数理关系,实施治疗的。量子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和治疗理念与传统中医学一样,最大的区别在于量子中医学实现治疗的定量化,中医学则是定性的。

5讨论

中医理论源于东方文明,西医理论源于西方古希腊文明,量子中医学却是用源于西方文明的量子理论转化来自东方文明的中医理论而来的。他们有相同的目的性即抵御人的疾病保障人的健康。

量子中医学刚刚形成,是基于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结果,其理论性实践性都是初步的、尚未完善的#需要大量的长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中医学和西医学已分别诞生了两千多年和四百多年,理论成熟,临床实践丰富。

关键词:医学哲学;医学哲学思想史;医学人文精神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盛行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医学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以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因而形成了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与中医学固有理论和知识相融合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挖掘和研究传统医学哲学思想,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和重塑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易经》、《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形成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有理论准备和积淀的。学术界普遍认为,春秋时期的扁鹊秦越人所提出的“信巫不信医”为“六不治”之一,标志巫医相混的时代结束,不科学的巫术开始从医学剥离出去。古人还认为疾病产生于人类“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时昧甘辛之节;六气斯,易愆寒燠之宜。”于是“饮食伺衅,成肠胃之眚,风湿候隙,遘手足之灾”[1]。还认为“暨炎晖纪物,识药石之功;云瑞名官,穷诊候之术”[1],才有了中医中药。“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2],即只有伏羲、神农、黄帝的书才能救助病人,而且许多医学史书籍也都普遍认为“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3]。而《黄帝内经》问世前,医学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人充当医生,许多文献所谈都过于粗疏。笔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奠定中国医学的哲学基础主要是来自于“六经”之一的《易经》,其充当医生的人也多来自于早期“儒”的社会职业之中。

“六经”之一的《易经》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哲学内容,如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的理论等,而且在思维模式、方法上也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而后者比前者在支配这一医学的行为上则更为重要。例如:在思维模式上,《易经》提出了"形而上为之道,形而下为之器"的道器论,在由“器”(物)升华为“道”(意)的过程中,《易经》主张要经过“观物取像”、“立像尽意”、“以像喻意”的过程,这里的“像”应该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特色之处,作为哲学体系,在取譬中,它也成为医学的思维模式。在方法上,取像类比是典型的《易经》,也是中医学被广泛应用的方法。“天人合一”原本是中国先民的重要思维方式,并被《易经》中的每一卦相包含。在中医学形成的过程中,吸纳了这一重大命题,以人取譬于自然,因此就有了“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的对应关系[4]。古人把物质世界的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医学的领域,借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想和方法

精气学说,是古代先哲们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和调控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此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建立了精为人体生命的产生本原,气为推动和调控生命活动的动力的精气理论,并对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理论、养生防治理论的构建具有方法学方面的重要意义。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石之上的朴素的辨证法思想,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排斥、互根、互用、互藏、交感、消长、转化、自和等运动规律和形式,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世界本身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中医学将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人体,认为人体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统一的组织结构、生理机能所构成的有机整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学说帮助中医学构筑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并贯穿于其中的各个方面,指导着历代医家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

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虽是我国古代富含唯物辨证法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限制,仍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尚有许多深层次的规律和机制需要去探索、去揭示,用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尚不能全面和从深层次来阐释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规律和机制。因此,我们对精气、阴阳和五行诸哲学思想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原始朴素的阶段,应该结合现代自然辨证法的研究成果,提高一个层次;对人体复杂的生命过程的研究,也不能仅用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来阐释,而应该在中医学整体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吸收中国古代人文学科的精华,一方面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细微层次的研究,以逐渐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3天人相应、心身统一、临床诊治整体观与气血变化恒动观是哲学思想的具体应用

3.1天人相应整体观人与自然界有着相类相通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自然界息息相通,生命的根本在于人之阴阳与天之阴阳的相通相应:“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自然界阴阳五形之气的运动,贯通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于天气”(《素问》)。

3.2心身统一整体观人的生理功能具有整体性,人体的各种脏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相互协调、相互联系地维持着生命活动;生理与心理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生理状态决定着心理状态:“黄帝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歧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素问》)。心理状态影响着人的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

3.3临床诊治整体观《内经》在对病因、病机、局部病变和整体状况的关系、各种治疗方法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鲜明地表达了整体思维的特征。如认为局部病变是脏腑病变的整体反映,因此在诊治局部病症时,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素问》);强调将各种治病方法综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使病人得到适宜治疗:“古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

3.4疾病转化恒动观《内经》借用哲学“恒动观”的概念﹑原理,认识人体生命过程的永恒运动及其伴随发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过程。它认为世界是运动的,生命在于运动。事物与现象运动的化与变,以及事物和现象量与质的状态为基本内容。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搏,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在论述脏腑功能之后总结谓:“恍惚之数,生之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此外《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灵枢·天年》篇关于人体生长发育的论述,《素问·热论篇》关于热病传变过程的记载,都是以恒动观为思想基础的。

4传统医学哲学思想的现实人文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易经》、《黄帝内经》阐述了医学人文观念、医生思维素质和医学职业品格等方面宝贵思想。为医学人文思想教育提供具体要求。

4.1医学人文观念第一,以生命为本的医学本质观。《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医家当以病人的生命为本。因此,在为病人诊治的时候,如同面临万丈深渊,极其谨慎;同时要象手擒猛虎一般坚定有力,全神贯注,决无分心:“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素问》)。第二,以人文关怀为本的医学目的观。《内经》认为,医学的目的不仅是疗病救伤,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关爱:“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内经·灵枢》)。《内经》认为,医者应关爱病人的生命,对病人满怀同情和仁爱之心,以尊重和珍爱病人的生命为出发点考虑问题:“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

4.2医者思维素质第一,完善的知识结构。《内经》从整体论的观点和医学的复杂性出发,对医者的知识结构有着独特的见解:医者不仅要具有医学知识,而且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内经·素问》),这样的医者,《内经》称之为“上工”。第二,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医者的诊断属于主观认识,病人病情属于客观事实。《内经》认为病人的病情是第一性的,“病为本”,医者的诊断是第二性的,“工为标”。医者的主观与客观相一致,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而主观背离客观,治疗就将失败。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内经》认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医者才能掌握医学的规律而不迷惑;对事物的要领了解极其透彻,才是所谓明事达理的人。

4.3医生的职业品格第一,接诊疗病有方。《内经》认为,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特殊的职业品格。在接诊的时候,医生应该注意起坐有常,举止得体,思维敏捷,头脑清醒:“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内经》要求医者诊病时要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观察,全面分析:“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素问》),《内经》对“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素问》)的不良职业作风予以了严肃的批评。第二,医患交往有礼。《内经》对医患交往的的方法和礼节作了首创性的阐述,首先提出“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的医患交往的一般礼节,突出强调了“临病人问所便”的重要性(《灵枢》)。

【参考文献】

[1]唐·孔志约.新修本草序[A].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辑复本[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11.

[2]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7:3.

关键词:本科课堂教学软硬件差异教育理念

2013年1月2日,我有幸通过广西财政资助出国留学来到了美国西北角的华盛顿州的华盛顿州立大学。这是一所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高校,是美国久负盛名的研究型大学。因为华盛顿州立大学位于距离市区较远的普尔曼小镇,这里空气清新,人口稀少,没有过多的喧嚣。但是,由于其历史较为久远,因此周围分布有各类超市和餐厅,同时校园有对学生教工免费开放的公交车,学生生活相对国内高校更方便和舒适。

我在到达华盛顿大学的第二周开始连续多次旁听了该校CharlesPezeshki教授的DesignClinicInternalBusiness课程,结合多年在国内高校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写成了本文。本文不仅分析了两国高校在教学软硬件上存在的差异,更期望通过分析这种软硬件差异折射出了两国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的差别,希望对国内高校开展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1.中美本科课堂硬件差异

来到华盛顿州立大学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的EM154教室,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座椅摆放与国内高校不同。教室中所有桌椅可以移动,学生围坐在桌子旁,自由组成小组,上课时学生可以面对老师,也可以背对老师,并没有像国内高校中桌椅固定,学生一律面向老师而坐。

EM154教室面积大约在250平方米,当时上课学生人数为30人,每个学生桌面空间较大,学生大多带笔记本电脑上课。教室开通无线网络连接服务,随时可以上网查阅各类资料。而国内高校大多数教室没有无线网络服务,学生很少带笔记本电脑上课。

2.中美本科课堂软件差异

另外,一个显著的差别是在CharlesPezeshki的课堂上,他并不拘泥于讲授知识,而是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他的问题往往较为简单,目的在于让学生思考,学生一旦回答出问题,他就立刻给予肯定,并且能及时叫出学生的名字。这样学生感觉到自己得到了肯定,学习积极性立刻提高,学习情绪饱满。

但是,在中国高校本科课堂中,老师还是凸显出中心角色,老师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没有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来看待。老师成了宣讲者,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情绪较为低落。

3.中美教育理念差异

通过对比中美本科教育中软硬件的差别,我们不难看出中美教育界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过去有学者就一门课程的授课过程比较过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异,但从软硬件角度进行比较的文献很少。[1—2]

首先,在美国教育界比较公认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始终是最重要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具有更多的权利提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向老师提出问题。另外,他们并没有限制本科学生的自由,允许本科学生出去调研,去工厂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国内,很多高校因为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是严禁本科出去开展调研工作的。另外,国内教育界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思想,就是学生应该服从老师的指挥,学生无形中被认为是整个“学校等级制度”中的低层。这种观念上的错误是很严重的,因为这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学生的很多诉求得不到满足,这时学生会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再次,对于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在CharlesPezeshki教授的DesignClinicInternalBusiness课程中,学生被分成6组,每个组6人,要求完成企业提出的实际问题。企业给每一个组分配一个项目,提供1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学生可以离开学校到企业与企业的负责人进行讨论,讨论如何能够完成企业提出的任务。在这样的实际锻炼中,学生学会了独立生活,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协作工作。然而,国内一些高校比较在乎教育成本,他们会认为投出资金让学生外出调研会增加教育成本,另外,很多企业并不欢迎学生到企业实习,因为他们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在他们看来本科学生是没有办法完成一项现实的工程任务的。

通过分析和比较,不难看出:中美本科教育不仅在软硬件方面存在差异,而且透过这种差异我们能看到两国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别。这种差别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差异。这不是说美国的所有教育理念都是好的,我们应该用一种批判的思想去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希望本文能给国内的教育工作者一些启迪,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蒋莱.从一门课程的比较看中美大学本科教育的差异[J].比较教育研究.8,2005:17-21.

【关键词】中医医学思维发展

1现在中医思维

现在中医与西医所走的道路是一样的,都在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但中医药学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走按照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

1.1中医教育根据目前中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设想如下。第一点,完善知识结构,科学设置课程。遵从中医学理论体系,改变现有知识结构,科学设置中医课程。中医学体系是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者相互交融的体系,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中医学文化、哲学思想和医疗技能。第二点,调整中西医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比重。中医院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也应以中医课程为主,把中医知识结构中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其余可安排为选修课,这样学生的思维翻跟头可能更加深入化。第三点,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积极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讲座,中医教师授课除了传授中医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将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法论等理论特色贯穿于始终。第四点,加强中医经典著作学习。第五点,提高学生中医临床实践技能。

2革新中医思维

2.1建立现代中医系统一思维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现代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甚至有人提出现代的医学模式应当是生物-自然-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医学的性质已不再仅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种科学。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必须转变原有的医学思维方式。中医学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趋势,如何使中医学既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又不背离中医学自身的轨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继承、发扬自身优势和特色基础上,勇于创新,建立现代中医系统论思维。

2.2发展系统分析方法把整体研究与分解研究统一起来,全面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医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现代系统论的系统分析方法实现了这种发展。中医学由于其自身思维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更应建立中医系统分析方法。所谓系统分析,是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按照系统观点,立足于整体,在不分解整体的前提下,对系统的环境、结构、功能及其各个部分、方面、要素、关系进行分析,全面揭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找到有效地调节整体和整体内各部分的机制和规律。它的特点是:不分解系统整体,保持系统整体的完整性;对系统整体及其各部分的属性、功能、特征、关系等进行分析,认清细节;获得的是透视式的全面认识,整体是完整的,细节是清楚的。

3实践中发展中医

从中医学的发展史来看,其理论的每一次发展与飞跃,都是以临床实践的需要为动力而引发的。历代医著都是医理和临床紧密结合的产物,中医学的理论大家也必然是临床大师。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学科也没有截然的学科界限,它们之间的联系很难割裂开来,中医理论源于临床,临床实践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西医院校课程中开设中医学,其初衷是为了确保医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中华传统中医知识,培养出综合型医学人才,使中医中药学得到传承与更好的发展。中医教学是我国医学教育中的特点,但在目前各地方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由于各院校培养目标不同,导致在中医教学中出现较多的不足,为医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扰,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通过对西医院校中医教学进行改革,使其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显得十分必要。笔者就我校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探寻实用性的教学改革方法。

1.现状与现存的问题

1.1西医院校对中医教学不够重视,开展课程目的不明确,导致医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缺乏兴趣

笔者对我院280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同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兴趣、中医有用性、中医科学性、中医对自身的益处以及教学改革6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2.1%的医学生对中医学缺乏兴趣、65.1%的医学生是以完成学业为学习中医学的目的、超过80%的医学生认为中医对自身有用、超过90%的医学生对中医学教学方法不满意,认为应该对中医教学进行改革。

1.2中医学内容较抽象,医学生不易理解并认同中医学知识,增加了医学生学习的难度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医学是以古代天文学、文学与哲学等为基础,通过对自然宏观功能进行观察,以演绎思维与辨证思维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在学习中医学前,西医学理论体系已被医学生大脑所接受,当学习中医学时,不由自主地就会将中医与西医进行比较,而由于“先入为主”的思想,医学生会对中医学中所提出的“肝藏血”“心主神”等知识无法理解,更认为“阴阳五行”说缺乏科学性,拒接认同。

1.3中医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医学生实践机会少,理论实践相脱离

随着医学院校教学体制的改革,导致西医院校中医学的学时减少。中医教学内容多,课时减少,必然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加上临床实践未引起教学人员的重视,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医学生难以掌握中医诊疗方法。

2.改革意见

2.1明确中医学的重要性、科学性与教学目标

对中医学建立起正确的认知,了解中医在历史上对疾病的防治所作出的贡献,且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西医均是以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防治作为研究对象,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均是一致的,以改善、维持人体生命健康为目的。中医是借助辨证唯物主义哲学而创立的理论体系,其科学性已经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虽然目前一些中医防治疾病的方法已逐渐被更为先进的现代医学所替代,但其在临床较多领域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2.2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突出中医学的优势

中医学教材的调整应该突显以下特点:①特色性。突显出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健康的整体认识观、疾病观与治疗观。②科学性。注重教学内容的精确,适当减少,保留中医基础学,中医理论内涵明确。③创新性。采用不同的形式标明重要部分,英文翻译章节篇名,将研究成果以表格形式表现出来。④实用性。增加插图,帮助医学生理解,文字通俗易懂,便于医学生学习。

2.3改变教学模式与手段

关键词:中医生理学;内容;特点;渊源

医学属于实践科学,以生命为其研究目的,中医学也不例外。中医学通过解剖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之后,并没有沿着“解剖”的路线发展出与其相对应的生理学,而是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战国时期“方士”的影响下,与古代“天人哲学”相结合,形成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以“气化学说”为学术特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界曾对中医生理学的学科构建作出努力,但最终因无法对解剖形体作出合理解释而失败,以至民国时期,中医界人士也开始怀疑和批判中医“生理学”的合理性。通过了解中医“生理学”的学术沿革,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医学解剖形体与气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建设和完善中医生理学的理论体系。

1中医学术特点的衍变

目前,有关中医学理论起源的问题,大多认为可远溯夏、商、周三代,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建立。战国至秦汉,国家完成了统一,“诸子思想”“百家文化”逐渐融并,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成熟与完善。《黄帝内经》便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书的,后世医家的学术思想,都是在该书基础上发展建立的。因此,《黄帝内经》一直被看做中医基础理论建立的标志。

1.1中医生理学的内容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功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1]。《黄帝内经》中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内容,多散见于各个篇章,不成系统,但涉及面非常广泛,内容大体包括:①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变化机制,如以“天癸”为中心的男女七八节律;②人体在不同生长时期的生理特点及其机制,如根据气血的盛衰和形体的变化总结出以“十岁”为基数的“好走”“好趋”“好步”“好卧”等生理特点(《灵枢天年》);③饮食的消化吸收、物质代谢及呼吸机制;④人体气血运行的日节律(营卫的循行)、月节律(气血与月之阴晴圆缺的关系)、季节律(五脏主时规律)及精神活动与形气盛衰的关系、形体与气化的关系等有关人体生理的多方面内容。因此,有人把《黄帝内经》看作中医生理学的古典巨著[2]。虽然中医生理学的学科建设在民国至建国前后作出了尝试,但由于中医界自唐宋以来对解剖形体的忽视,始终没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医生理学理论体系;而中医藏象学和中医基础理论都没有对脏腑实质等形体问题作出合理解释,因此均不能取代中医生理学的意义。

2中医“生理学”的渊源

清代考据之学的兴起,影响了医学界对经典的回顾[4]。部分医家并不满足于仅对理论进行解读,更在日常生活中认真体察阴阳的变化,感悟医学的真谛,对人体的生理基础进行深入思考。明代肖京在《轩岐救正论》中总结了中医学“气化”特点。清代以张志聪为代表的“钱塘医派”,不仅发展了中医学的“气化论”,同时对阴阳的变化、气血的生成与运行之道、经络对“形体”与“气化”的沟通等生理基础性问题均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此后陈修园、唐宗海等多尊崇该学派的“气化”思想。另外,乾隆年间黄元御所著《四圣心源》的前半部分,也可视为以“气化为中心”的生理学内容。此后,西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中医界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反思。尤其是以后,西医“生理学”书籍由日本传入中国,更加促进了中医生理学的学科建设。

[1]袁媛.近代生理学在中国:1851~1926[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36.

[2]闪增郁,张智,陈燕萍,等.《内经》奠定了中医脉学的生理学基础[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2):888.

[3]许济泽.六经藏象系统揭秘[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2-3.

[4]李经纬,张志斌.中医学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574.

[5]张如青,黄瑛.近代国医名家珍藏传薪讲稿:生理学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

[6]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四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45-154.

[7]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44.

[8]张如青,黄瑛.近代国医名家珍藏传薪讲稿:生理补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8.

THE END
1.在线看病app排行榜前十名偏玩手游盒子分享十大在线看病app排行榜前十名手机应用,编辑为您推荐手机在线看病app排行榜第一名到前5名到前十名的应用。找在线看病app有哪些、在线看病app哪个好用,上偏玩手游盒子https://m.pianwan.com/s/zj-1787818
2.线上就医平台有哪些可靠的线上就医app下载现在特别多的年轻人喜欢选择在网上看病,通过各种看病应用软件在线咨询,已经成为当下最方便快捷的健康管理方式,今天给大家盘点一些好用的线上就医平台,有专业的医生在线为大家解答,提供24小时医生待诊服务,大家可以在线和医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咨询相关的病情,让大家足不出户也能解决各种微小疾病,需要的用户欢迎下载。 http://www.downcc.com/k/xsjy/
3.好大夫在线好大夫在线免费下载下载手机助手,在手机助手中下载当前软件,更安全 软件介绍 好大夫专注医疗16年,专业、权威,23万医生入驻好大夫! 想要网上问诊,首选好大夫! 线下就诊、在家问诊、网上找医生开药、送药到家等一站式解决看病问题,好大夫成立16年以来,服务超7900万患者! 【问诊】查擅长看评价选医生,全国三甲医院医生本人回复,图文、电话https://app.zol.com.cn/series_4241.html
4.河南省上线“药品比价”小程序医保定点医疗为深入推进定点零售药店药品价格治理、更好维护参保群众合法权益和医保基金安全,河南省医疗保障局利用医保大数据优势,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建设了全省统一的药品比价系统。药品比价系统收集各定点零售药店药品的价格信息,实现参保群众在手机上便捷实时地查询药品价格、药店位置,便于群众自主比对、自主选择。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9KUUVD0514989U.html
5.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制作好微课课件之后,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学习资源库,将微课资源集中整理起来,利用学校内部网站或通讯工具分享给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使用,在课下也使用,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最大功能。 另外,由于微课学习内容一般不超过10分钟,内容简短精练,但是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整体上把握各个知识点,构建完整的https://www.yjbys.com/biyelunwen/fanwen/shuxue/734245.html
6.辐射知识竞赛问答题(精选6篇)①看病时,无论医生还是患者接打手机,都会影响情结绪,打断诊疗过程影响诊病与治疗的正常操作性②为了更好的保护病人的隐私③手机铃声和能话声音会带来噪音,影响医生工作,也影响病人休息,甚至会影响护士识别医疗设备报警器铃声④尽管对于手机是否会影响仪器,医学界还存在争议,但近距离情况下,一些仪器的精确性的确会受干扰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hg6tf.html
7.评审报告自查报告2、规范管理好康复档案。康复幼儿园根据每个聋儿的听力损失程度、年龄、康复情况、佩戴助听器类型、是否有其它残疾、语言水平、家庭状况等情况建立了个别化康复教育档案,及时记录聋儿康复受训的成长足迹。每学期,对聋儿的康复情况,进行一次综合评估,评估的情况作为调整策略,改善教学的依据。 https://www.liuxue86.com/a/5072428.html
8.2c02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2022年工作总结与述职报告主要党建成果:一年来,附院党委获评健康报“健康中国 医者先行”案例征集全国最具传播力单位,《构建“大数据+智能监管”平台提升高校附属医院廉洁高效治理能力》获第三届“中国廉洁创新奖”提名奖(全国仅两家、江苏省唯一获奖)。获省高校党建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两个卫士”先进集体、最美家庭、女大学生实践基地各1https://zzb.ujs.edu.cn/zjsz/2022/2C02.htm
9.《18成人观看软件下载》BD高清国语版最近1、问: 《18成人观看软件下载》什么时候上映时间? 答:这部影片的上映时间是1950年 2、问: 《18成人观看软件下载》港台动漫在哪个电视台播出? 答: 《18成人观看软件下载》目前只有网上如 腾讯、 爱奇艺、 优酷、 老牛影院等播出,没有在电视台播。 3、问: 《18成人观看软件下载》港台动漫演员表 答:《18成人观http://5ikaidian.cn/article/4146.html
10.拍打拉筋自愈法手册(2013年最新版)“杀毒软件”与经络系统 “气冲病灶”与病 “痛药” 经络畅通即为大补 气虚者可否拍打拉筋? 治病与治命 第四章拍打方法 如何用手和工具拍打? 为何用手拍比用工具拍更好? 如何掌握拍打力度? 如何对待拍打痛感? 拍打为何会拍出气味? 如何寻找拍打部位? https://www.wang1314.com/doc/topic-223283-1.html
11.横空出世!快易通中医处方系统!诊所医师最实用最简单的中医处方软件用上软件后省了一个药房算盘划价和半个库房管理人员,一年下来了两万多开支。 最关键自己轻松了。病历时常翻阅回味回馈,医疗技术水平也提高了 好东西可不能自个得了。现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对实际工作帮助有多大那就看你有多少病号咯。 自己慢慢体会咯··· 快易通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025/17/12361654_324159002.shtml
12.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智慧服务应用建设(一)期项目附件a.投标人应按照福建省政府采购网上公开信息系统设定的评审节点编制电子投标文件,否则资格审查小组、评标委员会将按照不利于投标人的内容进行认定。 b.投标人应在投标截止时间前按照福建省政府采购网上公开信息系统设定的操作流程将电子投标文件1份上传至福建省政府采购网上公开信息系统。电子投标文件的分项报价一览表、投标http://www.ptzfcg.gov.cn/upload/document/20220419/42cbf932c05048548c1b2893e6dd2fc3.html
13.关于医院工作计划(通用14篇)为了更好地做好我们护理人员的工作,所以我们特地制定了20xx年护理人员的工作计划。护理人员是与病人接触最多、最早,最密切的工作者,护理人员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影响医院形象。人们都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句话虽然并不十分准确,但却反映了护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护士对人民的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从而受到了社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gzjh/20221013124545_5744359.html
14.医护到家平台开发系统源码搭建(软件APPH5)医护到家平台开发找陈生:gzjskf996、医护到家小程序开发、医护到家系统开发、医护到家软件开发、医护到家平台搭建、医护到家技术开发、医护到家App开发! 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缓解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部分医院开始搭建自己的互联网上门护理服务预约公众号小程序系统,进行医护上门护理服务的尝试。因为涉及到诊病效率与医疗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949422
15.论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6篇(全文)为贯彻落实《产品质量法》,表彰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引导和激励企业追求卓越的质量管理经营,提高企业综合质量和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服务社会、用户、推进质量振兴事业,经中央批准,我国正式设立中国质量奖,其作为政府奖励,是我国在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实践证明,设立国家质量奖,不仅能极大https://www.99xueshu.com/w/fileu42yitre.html
16.讲座邀请函(15篇)免费为大家诊病,并作现场的指导。限额15人,有医院诊断的患者最好带上诊断。 三·时间和地点 时间:20xx-06-03,上午9:00---11点 地点:卓达玫瑰园别墅区24栋1单元301,到门口按门铃 四·报名人数:限额30人,以报名时间排序,欲报从速。 五·报名电话: XXXhttps://www.9136.com/shiyongwendang/yaoqinghan/222806.html
17.轻松保3.1.8最需网软件介绍 轻松保pc版是一款简单实用的健康管理软件,轻松保电脑版可以查看优质的健康产品,丰富的健康资讯,都是经过专家认证的,可以购买保险理赔,智能诊病,帮你轻松养生,轻松保支持在线问诊,快速就医,在线投保,健康咨询等操作,使你就医进行保险查询不误。 官方介绍 https://www.zuixu.com/down/429012.html
18.很可能成为金融高手诊病高手手工艺高手乃至高AlphaGo完胜世界顶级围棋高手,震撼了全人类。人们意识到,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不仅只是围棋高手,而且很可能成为金融高手、诊病高手、手工艺高手、乃至高考状元……以下预测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①人工智能将在很多行业大显身手,促使一些人改行②人工智能将大大减少人类追求知识的热情https://www.jyeoo.com/shiti/c781077e-0315-159b-8a53-8525b65a86dc
19.医学影像档案传输处理软件系统使用说明书V1.0.pdf医学影像档案传输处理软件系统使用说明书V1.0.pdf,医学影像档案传输、处理软件系统(PACS ) LW-PACS V7 PACSBox 使用说明书 深圳市蓝韵实业有限公司 客户呼叫中心 : 400-700-3788 LW-PACS V7 PACSBox 制造商:深圳市蓝韵实业有限公司 注册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北路 8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311/95063810.shtm
20.降app下载降app合集下载平安好医生村医app 软件大小:17.62M 更新时间:2021-11-07 平安好医生村医版app是一款智能的专扶贫医疗健康平台,为基层工作者,光大村民提供最最温馨的医疗服务,解决看病难是问问题,不用千里迢迢到县城医院去看病,现在只需要通过手机客户端就可以为村民诊病,需要的朋友快来旋风 查看详情http://www.xfdown.com/p/h1_K53985_P17.html
21.对于防病毒软件,应采取下列哪种做法?2015年,加拿大一家公司设计出并推广修建一种无能源消耗住房。这种零能源消耗房屋从现实应用的角度看,其实就是只靠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就能提供家庭使用的全部能源。无能源消耗住房的建设、推广,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https://www.shuashuati.com/ti/0c4c29f066dd42e98a815980e8461138.html?fm=bd05dd0b2af6caef5d0a39df07ac6b006b
22.章节:18款禁用软件APP糖心免费吊这个兵王有点懒在线阅读“中医诊病的方法,与现代仪器并不冲突,如果用好了,相辅相成,有时候可立奇功。”李权站直了身体,他在早两天的时候就思考过这个病人的病因。现在虽然没能诊出具体病灶在哪,不过心中已经有了大胆猜测。“那你倒是说说,查出点什么来了没有?”贺医师问这话时,脸上明显带着一丝讥讽。“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会不http://www.rebloga.com/chapter/gXOZClZd.html
23.2014年中医常用手机APP软件汇集最详尽便携的中医中草药知识百科大全! 中药药材,中医治病,讲究理法方药,药是实现治疗目的的重要环节。而对药的用法以及认识是必须要掌握的一个.. 中医宝典大全 本款软件内含每日更新、美容养身、奇方妙药等内容,结合中国医学知识针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疾病等问题提出具有中医特色的解决方案。 https://www.wjx.cn/jq/4368873.aspx
24.软件开发职业是青春饭空间医学张晓丽软件开发职业是青春饭 本文介绍了Java程序员常用的日志框架组件,包括Log4j、gclogviewer、SLF4J、Flume和zLogFabric等。Log4j因其灵活性和自定义能力而备受欢迎;gclogviewer用于gc日志的可视化;SLF4J提供统一的日志接口;Flume是一个日志分析系统;zLogFabric则是集成的日志存储系统。https://blog.csdn.net/qq_42918695/article/details/81607999
25.五运六气推算软件,欢迎下载五运六气微中医使用我们的软件可以清楚自己的问题根源,与当时气候结合分析就可以达到治病未的效果,最好的医生就是让您https://www.weizy.cn/help-43110-1-1.html
26.和缓名医医生版软件下载6、在平台里就可以实时的进行沟通交流,让用户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软件特色 线上就能接单工作,利用自己的碎化时间轻松赚钱,服务他人; 操作简单,能够为医护人员工作带来巨大帮助以及便利; 线上问诊诊病十分方便,还能通过视频咨询方式与患者面对面; 能够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同时也能缓解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 怎https://www.87g.com/az/59321.html
27.助手app下载人卫中医助手手机版下载v2.0.2安卓版人卫中医助手是北京人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于2019年1月18日正式上线的一款关于中医临床病理的权威信息指导软件,它集高质量、智能化、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为一体,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疗学、中医药方剂学、针灸学等经典图书为内容基础,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和诊病特点,建立完善中医病证知识的形成及更新机制,以此为https://www.ddooo.com/softdown/146654.htm
28.扫一扫识别皮肤病app下载手机识别皮肤病app下载v1.0.5手机识别皮肤病app帮你判断病因之后就会给你提供治疗方法,还会给你开一些药物让你治疗,帮助你早日康复摆脱病痛,这款软件给很多想看皮肤病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很不错的平台,他们再也不用去专门的医院看皮肤病,在家就能通过平台轻松的找到最权威的专家进行看病,不仅节省了看病的时间,还省去了到医院排队的时间,只要在这款http://www.ishaohuang.com/soft/10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