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网搜疾病并在线问诊还只是部分人的行为,但现在新一代的网民,包括网民的父母和下一代,经过多年用户习惯培养之后,都把信息获取的第一渠道放在网上或者移动终端上。
这种大众患者的流量入口趋势还会不断加强。因此,医疗搜索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用户行为的转移和变化。
美国最大的医疗搜索公司谷歌
百度是目前中国医疗搜索的老大
在中国局部县级以下地区,通常的就医半径就在附近的诊所和医院,而且直接看诊成本不高,所以多数流量都是就地消化,互联网渗透程度也比较低。
但当有人得了重病或者是财务情况比较好,想要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或者在此之前先远程问诊与会诊,互联网流量入口就会非常重要。
还有一部分用户,他们需要海外就医,旅游医疗体检等高端服务,同样他们也需要有效信息的获得和甄别,以及其他同类用户的评价和口碑。
在国家实行医改,三级分诊,大病不出省不出县等医改政策的提前下,医疗搜索正处在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
百度医疗搜索的舆论与监管
百度主要依靠以下方式进行医疗搜索的监管:
1.用户服务中心投诉
网民通过百度搜索到不良互联网信息,可进入百度用户服务中心进行投诉,百度将及时予以处理;
3.对于商业推广信息,逐条加注显著标识,在搜索结果页面突出展示商业推广风险提示;
4.下线数千家医疗机构,撤除疾病搜索置顶推广。
借势而出的搜狗明医现在如何?
当百度因“魏则西事件”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时候,王小川借势推出了搜狗明医。
二是如何认定靠谱呢?只要靠主观认定与排他,都会带来系统性问题,即使曾经靠谱也有可能为了利益去作恶,不能依赖自己去监管自己。
就在近日,360搜索宣布旗下良医搜索升级上线2.0版本。升级后,良医2.0将携手数千家权威医院和机构,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用户查症,找药,寻医等医疗全过程。
根据实际测试,我们发现良医2.0相较于1.0有所不同,主要是利用技术手段将合作的服务提供方的信息进行了整合,医疗内容的聚合优化有了改进,信息展示方式也更直观清楚,能够让用户更为直接方便的获得医疗信息。
腾讯在三年内投资了超过5家移动医疗公司,这些公司覆盖了医生、患者、医疗机构、药品等各方面,并且在搭建腾爱医生和糖大夫平台,我们合理猜测其未来可能还会聚合多方资源杀入“医学综合搜索系统”的构建。
国内各医疗搜索引擎对比(截至2017.6):
医疗搜索中不同的医疗评价维度帮助患者决策
医生评价体系主要有三种:
通常来说这三种维度各有不同,目前市场上主体评价体系主要是以患者评价为核心,因为患者数量多,可供评价的样本量大,也最容易构建商业模式。
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很多患者评价非常好的医生,其实是“大病医不了,小病治不死”的医生。
有一些医术精湛水平高超的医生,因为实际上能治疗重症,接触到的患者比较少,同时还有患者死亡率必然会高,因此患者评价可能不会多,而且还会有人把重病患者的情绪在网上发泄给医生。
所以,完全基于患者的评价体系有系统性偏差。而学术维度比较专业,一般公司涉及不多。
医疗同行评价是一个全新维度,目前行业内做的人不太多。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们寻找医生,通常并不只会根据职称或者患者评价作为标准,而是会找自己相信的医生,内部口碑医术和医德比较好的医生。
同时根据身边经验就会发现,如果周围有医生朋友,就会有非常多的人、亲戚同事向你询问去哪里就医,哪个医生最好,因为很多事情只有医生知道,这也是一个重要入口。
在移动医疗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在线诊疗,同时在新医改全面控费的背景下,国家用经济杠杆与行政力量撬动患者尽量少去大医院……对病人流量的争夺成为了大型医疗机构发展的根本核心。
因此现在很多三甲医院也感觉到了危机感,纷纷推出自己的名医宣传计划,加大推广曝光力度。而医疗搜索入口的主要用户也是大众,因此获得更多的患者流量也是各个公司争夺的重点。
搜索引擎是当今互联网行业中最能赚钱的产品之一。但是在过往的经验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医疗涉及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关乎人命,因此医疗搜索的发展一直是举步维艰。同时由于医疗行业有非常大的利益导向性,想做到完全的中立会非常艰难。
现在国内外对医疗搜索行业也一直在持续探索之中,但是未来的发展空间特别巨大,值得行业内的有识之士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