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当时寓意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济,“同济”二字从德语“Deutsch(德意志)”在上海话的谐音而来,意蕴合作共济。1909年,宝隆博士因病于3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医公会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济德文医学堂总监督兼总理。“同济”一词最早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校董们为学校取名“同济”,意蕴和衷共济,希望用现代医学造福人类。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会筹措办学经费,由福沙伯全面领导学堂。当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的第一次毕业考试,均顺利通过,如期毕业。他们是同济历史上的第一届毕业生。
1927年08月,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1937年又先后增设了文、理等学院,从而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效仿美国的大学制度,以在每个省设立一所综合国立大学为目标。国立同济大学是民国建设国立大学期间最早建立的一批国立大学(1927年),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综合性大学(含医学院),国立同济大学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名牌大学之一。
抗战爆发,美丽的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为求“一张平静的书桌”,学校于1937年开始内迁办学。经过三年流离、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浙、赣、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师生们教学不辍,坚持文化抗战。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1952年,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组并入同济大学。
1954年恢复研究生教育。
1960年06月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
1960年10月被列为高教部重点工科院校。
1966年划归高教部领导。
1979年经国务院同意,恢复对德联系,成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济大学。
1996年07月原上海建材工业学院和上海城建学院并入同济大学。
2000年原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同时成立新的同济大学医学院,重建医科。
2003年11月原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所有资产由同济大学接管。
2002年6月,教育部正式宣布将同济大学列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即“985工程”)名单。
2004年09月嘉定校区启用,同济大学软件学院以及汽车学院首批入驻。
2005年07月12日~08月22日,机械、电信、交通等第二批搬迁学院顺利入驻嘉定校区。
2007年5月20日,同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前往同济
大学,看望师生员工,祝贺同济大学百年华诞。
【三好坞】
在这所以建筑闻名于世的校园里,到处都有别具匠心的建筑作品,而其中最独特的去处,莫过于三好坞和她的湖心小筑,她比不上大礼堂的气势磅礴,也没有中法大楼锈红的特色,然而,一片宁静,一份悠然,是她所特有的。
同济大学在三好坞,总让人感到一股浓郁的诗化气息,湖水荡漾,绿荫小道,石桥,石凳,谁说在理工科的学校就找不到诗文中的意境?
【大礼堂】
建于1961年的同济大学大礼堂,曾是远东最大的礼堂,它净跨40米的拱形网架结构,被誉为当时同种形式的亚洲之最,人称“远东第一跨”。大礼堂大厅外跨54米,礼堂设3564个座位,和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拱形网架薄壳结构相适应,开阔的大礼堂厅内没有一根柱坐在厅内。
从2003年开始,这座老建筑开始接受一次“外科手术”,直到不久前才恢复使用。改建后的大礼堂“修旧如旧”,但是又充满了全新的节能技术,比如采用了最新式的地源新风技术———奥妙之一在于侧廊的地下,一个通过深5米,长近30米的地下防空洞,将附近的小树木中的风吸引进来,恒定在15℃的地下5米的凉风就能够进入礼堂。
【“一·二九”礼堂】
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建于1942年,得名于“反饥饿、反内战”的“一·二九”运动(1948年1月29日因要赴京请命而被反动派残忍镇压,导致69名学生受伤,3人重伤,33人失踪的“一·二九”血案)。礼堂是纯白色的现代建筑,有曲线的房顶,落地玻璃的走廊。总体上看,这是一座有着透明门廊、透明长廊、白墙黑瓦、既现代又历史的建筑。门前的一·二九纪念园树木蓊郁,相得益彰。建筑与环境真实地体现了兼收并蓄、同舟共济的精神。
【文远楼】
这是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之初的精致梦想,现已成为永恒的经典。文远楼于1953年建成,由黄毓麟、哈雄文设计。整座建筑布局合理、体型丰富、外貌简洁。二战前后,现代主义风格深入影响中国,五十年代初诞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本土现代建筑,文远楼便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20世纪90年代末,文远楼被载入《世界建筑史》,全国仅有37座建筑获此殊荣。
【建筑城规楼群】
以A、B、C楼的命名似乎是连接历史最为直接简单的方法。但也是删减历史信息的最好的方法,如天,已经很少有人会在提起这几栋建筑背后的祖冲之和计成,但是这并不要紧,历史的行进自有它的奇妙之处。
同济大学“明成楼”建于1985年左右。明成楼的“成”,据说取自计成,以铭记这位对中国园林文献具有开创性贡献的一位明代造园家。对于这一说法,想来有一定道理。而从取名方法看来,基本继承了“文远楼”的传统。20年以后,这座楼被称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
只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从其落成的第一天起就被叫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在一个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与国际接轨的不仅是对于素混凝土的运用,对于屋顶花园的设置,还有那个很洋气的新名字。学院空间上前所未有的统一表征着学院在学校前所未有的强大。
【综合楼】
教学科研综合楼的功能定位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学校各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研究基地;教师、学生创新思维和理念的触发场所;国内外科学文化交流合作的动态平台。大楼内供教学用的教室面积11900平方米,科研用的研究室面积13900平方米,外事接待用房2045平方米,报告厅、会议厅和国际会议厅1690平方米,校史博物馆1400平方米。地下一层7859平方米,除用于设备用房外,可停放176辆汽车。
附属医院名称
级别
地址
截止2013年03月,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8516人,其中本科生18986人,专科生29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7352人,攻读学位留学生2180人,另有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8500人,成人和网络高等教育学生14411人。2012年,招收研究生5245人,其中硕士生4346人,博士生899人;普通本、专科生4464人。
全国排名
一级学科名称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同济古训:仰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同济大学《国立同济大学校歌》
词:易韦斋曲:肖友梅
好一片中华大地,
不振兴工艺,真可惜,真可惜!
同有耳目,同有手足,同有心思才力,不作工负了好教育。
勤劳、诚毅,提携我中华国民,
同舟共济,同舟共济,振兴工艺;
好一片中国大地,
不健康身体,真可惜,真可惜!
同有心腹,同有肌肉,同有起居饮食,不学医负了好教育。
慈受、仁义,扶持我中华国民,
同舟共济,同舟共济,健康身体!
《同济之歌》
同济啊同济,同舟共济,同济啊同济,同舟共济;航行征途中,我们齐心协力,航行征途中,我们齐心协力;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终会到达理想境地,终会到达理想境地;迎风踏浪,奋力划桨,再把那风帆高高挂起向着明天,向着世界,向着那崭新的未来世纪,迎风踏浪,奋力划桨,向着那崭新的未来世纪同济,同舟共济!
同济大学的学校精神:同舟共济,自强不息
同济大学的办学理念:济世兴邦,爱国奉献
一是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从同济走过的百年历程可以看出,同济的发展是与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祖国人民的需要紧密相连的。
二是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同舟共济不仅是校名的涵义,而且是学校一直倡导的精神。同济大学的城市建设与防灾、现代装备制造业等学科集群正是学校多年来的结晶。这是学校组建团队、协作攻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同济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济人共有的特点是务实开拓,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这种务实开拓的奋斗精神,是新时期同济人直面挑战、共谋发展的重要精神。
四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这一点特别体现于同济人的精神气质和对待事业的态度上,同济百年不变的踏实学风和务实的传统,一直代代传递,严谨而不固化,求实而不守旧,创新是同济人永恒追求的主题。
2007年5月20日是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日,庆祝大会在同济大学大礼堂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时任中共九位常委)和乔石、朱镕基、李岚清分别以不同形式对同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表示祝贺。学校在进一步梳理历史文脉、凝练精神积淀基础上,提出了“百年同济,大学对社会的承诺”的校庆主题,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校长:裴钢
同济大学党政领导名单
同济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整体素质较高。目前共有教职工6403人。其中:
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
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2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人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7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7人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人
全职院士
此外,同济大学有兼职与双聘院士60余人。
知名学者
教学名师
学院
系、所
科学研究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建设有国内首个“汽车整车风洞”、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专项、重大工程,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燃料电池轿车研发、耦合式城市污水处理、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国产化智能温室、结构抗震防灾技术、软土盾构隧道设计等一大批标志性科研成果。
同济大学先后有16位教授担任“973计划”项目(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的29个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其中,《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核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和《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分获2005、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获奖类别
获奖成果
所属学院
学术期刊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报道同济大学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环境及节能、车辆工程等一批优势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主,业已形成鲜明的同济特色。
城市规划学刊:创办于1957年,前身为《城市规划汇刊》,是国内最早的城市规划学术期刊。
德国研究:1986年创刊,研究对象以德国为主、兼顾欧盟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998年创刊,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内首家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
力学季刊(创刊于1980年)
岩土工程师(创刊于1989年)
社会服务
主要校区
国家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
主要学术带头人
省部级重点学科
建筑学
土木工程
车辆工程
临床医学
有着百年的历史,学校依然对其加大建设,属该校内的好专业!由于学校的特殊历史,与德国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医学上,现在同济大学与多所德国大学有着实质性的合作,不断提升医疗水平,提升软硬实力。本科专业有五年制(本科,4年理论学习1年实习)和七年制(本硕连读),而八年制还在筹办中。
该专业方向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同济大学的优势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常与同领域的各机构合作密切。
在近日刚结束的2014年上海市“创造杯”大赛上,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团队参赛的3D打印微型“飞鸟”(扑翼机)项目荣获二等奖。在同济大学综合楼的赛...
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机关党支部和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的开展,5月7日,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罗晔,区教育局副局长沈建华赴教育...
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运行平台是由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开发的一款软件,它将现代信息科技与实验教学和资产管理相结合,提升了实验课程预约、安排、统计和评价的...
11月11日下午,在实验小学永丰校区报告厅,举行了主题为《品质研究智慧实践》的小学文科课题组群活动。活动邀请了嘉兴市教育学院王羽左老师、平湖市教师进修学...
12月2日下午,海宁市政协教育文化组莅临紫微小学,在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朱建康的主持下召开了校园文化建设调研座谈会,听取部分学校校长关于校园文化建设...
接外交部通知,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为代表,向教育部和外交部递交的关于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的申请已获得批复。外交部联合教育部...
12月20日,徐汇区教育系统首届“位育高中杯”教职工长跑比赛在位育中学举行。来自各校的150位长跑爱好者奋勇争先,在凛冽寒风中以跑会友。区教育局局长庄小...
近日,复旦大学承担的首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电子自旋和自旋极化电流的时空演化成像系统”启动仪式举行。启动仪式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主任汲培文...
2014年6月15日下午,在各位领导和市西老中青校友的共同见证下,上海市西中学校友会第一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成功召开了。这是市西中学发展历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