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导致膝关节PTA发生的因素对其早期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薛华明,马童,文涛,杨涛,薛龙,雷雪枫,冀家中,张文正,涂意辉
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关节外科(上海200090)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医学创新研究专项项目(21Y11911600)
通信作者:涂意辉,Email:tuyihui2010@126.com
关键词:创伤性关节炎;人工单髁置换术;膝关节;早中期疗效
引用本文:薛华明,马童,文涛,等.人工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早中期疗效.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23,37(6):647-652.doi:10.7507/1002-1892.202303051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kneearthroplasty,UKA)治疗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post-traumaticarthritis,PTA)的早中期疗效。
方法
结果
结论
采用UKA治疗膝关节PTA早中期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度高。
正文
1、临床资料
1.1患者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
①膝关节单间室PTA且Kellgren-Lawrence(K-L)分级为Ⅲ、Ⅳ级;
②前、后交叉韧带以及内、外侧副韧带功能完整;
③膝关节屈曲畸形或内、外翻畸形<15°,应力位X线片示内、外翻畸形可手法矫正,对侧胫股关节间隙无明显变窄;
④采用微创UKA治疗;
排除标准:
①合并对侧胫股关节退变且K-L分级Ⅲ、Ⅳ级;
②患膝髌股关节面严重磨损,呈沟槽样改变;
③全身各部位存在活动性感染及膝关节炎症性关节炎;
④患膝有胫骨或股骨截骨手术史;
⑤严重骨质疏松症(T值≤2.5且存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史)。
2014年3月—2021年9月,共30例(30膝)膝关节PTA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
1.2一般资料
本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3~81岁,平均64.5岁。左侧16例,右侧14例。身高145~173cm,平均161.8cm;身体质量指数19.8~35.6kg/m2,平均26.7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5例,Ⅱ级23例,Ⅲ级2例。
PTA累及内侧间室10例,外侧间室20例。K-L分级:Ⅲ级19例,Ⅳ级11例。胫骨骨缺损根据安德森骨科研究所(AORI)分级标准[4],均为Ⅰ级,即包容性干骺端骨缺损<5mm。外翻膝20例,内翻膝10例。
1.3手术方法
手术均由同一名关节外科医师完成。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患者取平卧位,大腿根部绑止血带并手术全程应用,大腿中部托架支撑。
外侧间室患者使用LINK骨水泥型固定垫片单髁假体。采用改良髌旁外侧入路,首先检查膝关节3个间室及前、后交叉韧带功能状态,以排除手术禁忌。2例髌股关节退变较严重,同时行髌骨成形及髌周去神经化。①胫骨截骨:采用髓外定位法行胫骨截骨,垂直截骨时关节内旋10°~15°,水平截骨时后倾3°~5°。测试膝关节屈曲间隙及胫骨假体试模大小。②股骨髁截骨:于膝关节伸直位确定股骨髁上缘截骨参考线。彻底剔除残留的表层软骨,塑形以适配假体轮廓,股骨定位孔钻孔。安装试模测试膝关节屈伸间隙,确保屈曲间隙较伸直间隙大2mm。测试股胫假体活动轨迹,测试有无撞击。安装股骨和胫骨侧假体,骨水泥固定。
内侧间室患者使用第3代Oxford活动垫片单髁假体。采用髌旁内侧入路,暴露病变的内侧间室,检查并确认前交叉韧带及外侧间室负重区软骨完整性后,去除内侧胫股间隙和髁间窝增生骨组织。首先采用髓外定位法行胫骨截骨,截骨深度取胫骨磨损最低点下方2~3mm,注意保护内侧副韧带。然后采用髓内定位法行股骨截骨,根据屈伸间隙对等原则,借助截骨导向器行股骨远端截骨。注意反复试模测量以平衡屈伸间隙,测试股胫假体活动轨迹,测试有无撞击。最后植入假体和聚乙烯衬垫。
1.4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给予预防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术后第2天拆除绷带后开始踝关节背伸、跖屈运动和腿部肌肉按摩,鼓励患者积极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膝关节主动活动达完全伸直、屈曲≥90°,并开始拄拐下地行走;2周后可弃拐负重行走。术后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定期随访1次。
1.5疗效评价指标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行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如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以M(Q1,Q3)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取双侧α=0.05。
2、结果
图1患者,女,67岁,左膝胫骨外侧平台粉碎性骨折(SchatzkerⅡ型)继发PTA
a~c.术前正侧位X线片及冠状位CT;d、e.术中见前交叉韧带完整,胫骨外侧平台塌陷,软骨磨损;f~i.术后4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j、k.术后2年正侧位X线片。
图2患者,男,33岁,右膝胫骨内侧平台粉碎性骨折(SchatzkerⅣ型)继发内侧PTA
a、b.术前正侧位X线片;c、d.术前冠状位CT及MRI示内侧平台关节软骨磨损,间隙狭窄;e、f.术后3个月正侧位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g、h.术后1年正侧位X线片示假体在位,无松动、下沉
3、讨论
3.1膝关节PTA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生机制
3.2PTA术式选择
UKA手术目的是采用微创手段改善患者下肢功能、减轻疼痛,要取得良好的手术疗效,确定适当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尤为重要。膝关节PTA患者年龄明显小于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对年轻患者实施UKA仍然存在争议[10]。Kyriakidis等[11]系统综述表明,年龄<60岁患者选择UKA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10年假体存活率高达96.5%。本组患者相对年轻,其中6例年龄<60岁,1例仅为33岁。该例33岁患者X线片提示为内侧间室终末期PTA,经长期保守治疗效果差,最终选择UKA治疗,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满意,尤其是可以满足日常运动需求。然而,年轻患者实施关节置换需要非常慎重,其活动量大加之可能对膝关节置换术后运动能力恢复期望值过高,导致即使在手术技术上成功,患者也可能对手术不满意的结果[12-13]。
3.3UKA注意事项
①术前需要严格选择局限于单间室病变的PTA患者,同时应综合分析膝关节僵硬程度、ROM减小程度以及继发性骨缺损、软组织包膜受损、皮肤瘢痕及血运改变、韧带病损、初次手术后残余畸形、内植物残留等情况。
②从技术方面考量,PTA手术难度相对较大,需周密的术前评估和规划,要求术者具备丰富的处理复杂创伤及关节疾病经验[17-18]。
③术中尽量选择沿原切口入路,可适度延长切口。如需另作切口,注意避免与陈旧切口过度靠近。内植物如果不影响假体植入或稳定,术中尽量不取出,以减少出血或感染风险。患者胫骨平台骨缺损避免过大,以免截骨后间隙填充时无匹配厚度的假体。特别注意胫骨平台缺损如果影响骨皮质环的稳定性,胫骨假体植入后容易骨折或松动。
④注意内、外侧间室UKA存在不同技术要点,在切口入路、固定或活动垫片假体选择、胫骨及股骨侧截骨、假体安放位置及屈伸间隙平衡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19]。
⑤作为UKA的备选方案,术前常规准备初次或翻修TKA假体。
通信作者
涂意辉,同济大附属杨浦医院关节外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第一作者
薛华明,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参考文献: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