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6.25河北
一张好的图像可以抵过千言万语。皮肤影像学技术在皮肤病的日常诊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每一位皮肤科医生都应该掌握的必备技能。
介于此,梅斯医学邀请了崔勇教授带来皮肤影像学专题和各位同仁们共同探讨。
1.什么是皮肤CT,其优势有哪些?
1
无创,这是这项技术最大的优点,检查无痛苦,患者容易接受,避免了二次手术;
2
检查过程能维持细胞组织的生理形态和功能,避免手术操作不当或制片过程对细胞的影响;
3
可利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先对皮损进行检查,在明显异常处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提高阳性率;
4
可实现多个部位的同时检查;
5
高效,检查立刻即可获得检查结果,无须等待复杂漫长的制片过程。
2.黑色素瘤在皮肤镜、皮肤CT和皮肤超声下各有什么特征?
皮肤镜
浅表扩散性黑色素瘤
主要典型特征包括:伪足和放射流、周边黑点/小球、不规则条纹、蓝灰色小点、不典型增宽色素网络、蓝白幕、皮损内多种颜色、负性色素网络、周边淡褐色无结构区、晶状体结构和污斑、不规则血管。
肢端雀斑样痣黑素瘤
皮肤镜下表现为皮嵴平行模式,在皮损的某些部位可见多种不同深浅的褐色污斑,多元化模式(边缘突然中断、弥漫性色素沉着、外围不规则点和球、多种颜色、不规则条纹)的局部可同时存在良性模式(如纤维模式、皮沟平行模式或网络模式)。
结节性黑素瘤
皮肤镜下主要为不对称模式,晶状体结构,不典型血管模式,蓝白幕,皮损内多种色调,溃疡,不规则血管模式,亮白色条纹以及无结构区域。
恶性雀斑样痣黑素瘤
表现为灰褐色假网络,灰褐色胡椒粉样颗粒,白色无结构区域,充满灰黑色色素的毛囊开口,毛囊开口处非对称性色素沉着(可形成月牙状色素沉着),深褐色菱形、“Z”字形模式,环状颗粒状模式,污斑伴毛囊口消失。
无色素性黑素瘤
皮肤镜特点包括负性色素网,亮白色条纹,乳红色区域,多形不规则血管模式。
皮肤CT
表皮结构紊乱,角质形成细胞的正常排列消失;
表皮有广泛的圆形鹅卵石样Paget样细胞浸润;
表皮及真皮浅层可见胞质明亮、胞核低折光、呈“戒指环”样异型黑素细胞,体积通常比周围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大两倍;
真表皮交界处表皮突消失,结构紊乱,或呈筛网状和无边缘的真皮,可见成巢、异形的高折光细胞,部分细胞可见树枝状突起、折光性增强;
真皮乳头内也可见散在分布的、较大体积、明亮有核细胞;
6
结节型黑素瘤真皮中有脑回状细胞簇;
7
无色素型黑素瘤表皮中可见低折光Paget样细胞浸润,较周围角质形成细胞体积大,圆形或多角形;
8
真皮浅层可见折光颗粒及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扭曲扩张充血;
9
原位恶性黑素瘤真表皮交界处增厚或疏松或无均质细胞簇,界限不清,被一系列较大的反射性细胞所分隔;
10
侵袭性恶性黑素瘤除以上特征外,真皮还可见单个非典型有核细胞,真皮内成片状分布的瘤细胞。
皮肤超声
3.激素依赖性皮炎和玫瑰痤疮在皮肤镜下很难区分,还可以采取哪些手段帮助临床医生诊断?
激素依赖性皮炎和玫瑰痤疮的诊断是一个综合判断的过程,包括全面分析病史、症状、皮损表现和辅助检查。
首先,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常有长期外用药物治疗史。但是目前我国药物和化妆品市场还存在诸多不规范,患者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无法提供明确的激素用药史被漏诊或误诊,因此除了有明确的外用糖皮质激素病史的患者。当遇到症状可疑,曾长期用过成分不明的药物、护肤品或化妆品时,也要警惕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可能。
外用激素后引起的激素依赖性皮炎属于对激素的生理性依赖,停用激素后患者往往会发生“戒断症状”,也就是“明显三联症”:明显瘙痒感、明显干燥感、明显灼热感(伴或不伴紧绷感、肿胀感、蚁行感),这也是诊断激素依赖性皮炎特有的症状切入点。
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皮损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三型:
玫瑰痤疮样型:皮损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或丘疱疹、丘脓疱疹或毛细血管扩张;
接触性皮炎样型:主要表现为大片红斑伴肿胀;
湿疹样型:表现为暗红斑块或伴渗出。
临床上激素依赖性皮炎主要是依据以上特征进行诊断。皮损表现为玫瑰痤疮样型的激素依赖性皮炎与玫瑰痤疮的鉴别也是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演变特点为面中部持续性红斑,无明显阵发性潮红现象。而玫瑰痤疮以面中部阵发性潮红为特点,潮红症状可自行缓解或加重,尤其是在情绪激动、高温或日晒后明显加重。
第二、是自觉症状方面,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往往表现出明显灼热、明显干燥、明显瘙痒,而玫瑰痤疮患者以灼热为主,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干燥,伴或不伴瘙痒。
第三、两种疾病的皮损特点也有所不同,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基础肤色暗沉,皮损分布对称但不规则,脱屑症状明显。而玫瑰痤疮患者的基础肤色较正常,皮损对称、规则,一般少有脱屑,即使有脱屑症状也很轻微。
需要指出的是,激素依赖性皮炎和玫瑰痤疮的皮肤镜特征对两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玫瑰痤疮
激素依赖性皮炎
4.皮肤科医生可以借助很多工具帮助诊断,例如wood灯、皮肤镜、皮肤CT、皮肤超声、OCT和多光子显微镜等等,如果只让您选择一种,您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这些检查各有各的适应症和最优应用场景,如wood灯、皮肤镜和皮肤CT更适用于皮肤病的诊断和辅助诊断,皮肤超声更适用于治疗效果评估,OCT更适合于皮肤肿瘤切缘的制定和评估疗效。
但如果只选一种的话,我会选择皮肤镜。
从医院的角度来说,皮肤镜的设备更多元化、可选择性更强,是性价比最高的检查仪器。目前已有的皮肤镜种类包括工作站式皮肤镜、移动式皮肤镜和便携式皮肤镜,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配置,如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患者数量大、场地宽敞、资金充足的医院可选择工作站式皮肤镜,仅进行临床检查、场地较小、预算相对较少的单位可配置移动式皮肤镜或便携式皮肤镜。此外,皮肤镜的后期维护相对简单,运行成本低。
从临床医师的角度而言,皮肤镜功能全面,包括辅助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评估皮肤肿瘤的边界、监测追踪疾病演变情况和动态变化,有助于向患者解释病情,从而提高诊断的信心。
从患者的角度而言,同样是无创性检查,皮肤镜对患者的要求更低,Wood灯检查要求黑暗环境,皮肤CT、皮肤超声、OCT和多光子显微镜要求患者保持静止不动且检查部位平坦,这些技术各自的局限性使得部分患者难以实现检查,如儿童、行动不便的老年人。
6.您作为中国人群皮肤影像资源库(CSID)的创始人,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想要做这件事情呢?
皮肤病病种数多(高达2000多种),患病率高(100%),疾病造成的寿命损失在全球排第四,疾病负担重,社会压力大。皮肤病患者数量也大,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18年的全国皮肤科总门诊量为2.4亿人次,但全国认证的皮肤科医生严重不足,仅有不到3万人,巨大的临床需求与有限的照护能力形成客观矛盾。
大量数据表明,皮肤病的准确诊断建立在对皮肤病表型的全面把握基础上,而肉眼仅能提供大约20%的信息,剩下的大部分信息需要被称为“金标准”的皮肤组织病理学提供,但考虑到组织病理学的普及程度和专业人员的匮乏(特别是基层医院,基本空缺),亟需为皮肤科医生提供更多介于肉眼和组织病理学之间的手段。
随着图像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出现了一系列皮肤影像诊断方法(如皮肤摄影、皮肤镜、表面3D分析仪、皮肤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OCT、皮肤超声图像分析仪等),这些技术可拓展和深化临床医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从而提升皮肤病诊断水平和效率,显著改变现在皮肤病学的发展格局和面貌。因此,“肉眼20%+皮肤影像80%”已经越来越成为皮肤病诊断的可及模式。
从相机/数码相机开始出现时,我国皮肤病学工作者就已开始自发积累皮肤影像资料(个人归集阶段)。随着临床教学、研究素材积累、发表论文、教材编写需求的上升,皮肤影像资料归集逐渐成为教研室、杂志社、编辑部的主动行为(集体归集阶段),期间出版了很多高质量的皮肤病图谱,成为皮肤影像资料的典型形式。
皮肤病学是临床研究的资源“大户”,随着皮肤影像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临床上积累了大量的皮肤影像数据。但我国皮肤影像领域发展初期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适应学科特点和促进学科可持续性发展,尽快建立皮肤影像数据库已成为共识,CSID正是在这种背景和环境下应运而生。CSID的主要工作包括四个方面:皮肤影像技术的创新研究开发、临床应用推广、人员教育培训和能力考核认证,涵盖了皮肤影像技术体系建设的人、流、物、规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