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辩证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学基础辩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技术先进性:针对中风脑出血患者运用活血化瘀药所具有的抗脑内血肿、脑水肿、脑组织变性坏死及其它作用。并具有具有快速、敏捷、无创、实惠等特点。从而降低致残、病死率,大大提高救治康复率。

实施方案

1、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服务中心,把救治中风脑出血患者的重要责任作为立项的指导思想。

2、坚持中医特色,立足中医传统理论的根基,着眼创新发展。

3、既要继承中医传统特色,又要尊重现代科学和实验依据。既要“四诊合参”,也要现代设备的诊查。此项目是“综诊合参”,是创新中医学辨证法。

4、发挥人力资源,组织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优秀人才承担项目,在管理上有领导负责,主要执业人员承担常务专项工作。

5、保证本项目的中医临床研究和实验基金。建设和完善中医药救治脑出血患者的专科病床,设置实验室,提供现代诊疗设备。

6、项目计划在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进行临床病例的收集,分组治疗,生存质量的观察与评价。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资料收集,病人治疗随访跟踪,撰写论文,结题。

脑出血属中医学的中风病范畴。中医学有“瘀血不祛新血不生”之说和“活血止血”之治疗法则。脑出血还选用活血化瘀之中药,近年来在中医药急诊探索中,以继承和创新的思维方法,并取得临床实践证明:活血化瘀药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治疗取得确切的效果。研究证明:这是因为活血化瘀药具有抗脑内血肿、脑水肿、脑组织变性坏死及其它作用。出血必成瘀血,必须祛瘀止血,瘀血除、出血止,病得救治,以突出中医特色。解除脑损伤部位血管痉挛状态,提高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增强损伤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促进元明之府、神经功能恢复,缩小病灶范围,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止血与解溶过程,使高凝状态上升。改善出血灶局部的微循环,增强吞噬细胞的作用。促进颅内血肿的吸收,降低血压改善脑损伤部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降低脑组织含水量,使颅内压下降,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控制和防止中风病程中血液高黏滞综合征的发生,通过对机体微循量元素的调节(活血化瘀中药多富含铜、锌、锰等多种微量元素),控制或消除中风病的危险因素,从而改善了颅内应激状态,使中风症状缓解。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自拟加减运用“益气固摄活血汤”,重症者鼻输,相对轻者口服,对提高中风的急救成功率和治疗康复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研究开发内容和要重点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

研究内容

(一)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的选择。2、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3、研究的分组。4、观察指标的确定。5、疗效的判定。6、安全性观察

重点解决的技术线路:

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二)采用的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工艺流程:

临床研究方法:

1、病例入选标准:

2、分组及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二组病例治疗前后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血肿吸收程度、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病死率等。

4、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拟定。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100%。

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以下。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以上。死亡: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分别于4周时进行头颅CT复查,比较血肿吸收情况。二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再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本课题严格按照计划完成了相应的工作,论证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以活血祛瘀方药救治中风脑出血病人具有抗脑血肿、脑水肿、脑组织变性坏死及其它作用。

以中医学瘀血不祛新血不生之说和活血止血之治疗法则指导下,辨证论治,以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救治疑难重病的优势,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自拟加减运用“益气固摄活血汤”,重症者鼻输,相对轻者口服。解除脑损伤部位血管痉挛状态,提高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增强损伤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促进元明之府和神经功能恢复,缩小病灶范围,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止血与解溶过程,使高凝状态上升。改善出血灶局部的微循环,增强吞噬细胞的作用。促进颅内血肿的吸收,降低血压改善脑损伤部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降低脑组织含水量,使颅内压下降,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控制和防止中风病程中血液高黏滞综合征的发生,通过对机体微循量元素的调节(活血化瘀药中多含铜、锌、锰等多种微量元素),控制或消除中风病的危险因素,从而改善颅内应激状态缓解。

贵州省毕节市高等医学专科学校贵州省毕节市551700

【摘要】本文根据多年教学实践,针对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培养问题展开了阐述与理性分析,找出了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思考

我国中医培养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医术传承和学术思想培育方面成绩斐然。大批学业有成的中医药人才运用所学智慧在我国中医学临床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有不尽人意的事实:部分中医求学者由于缺乏牢固的中医临床思维导致学业不够精深,不能很好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本质,于是在临床实践中无法做到技术娴熟。有的医者即使从医多年也依然无法做到医术精湛,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无意的医疗事故。因此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应该在中医学习初期得到足够的重视。

1中医学临床思维的内涵

2阻碍中医思维模式形成的因素

2.1学习者缺乏专业潜质

要理解好中医学独特的理论,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业潜质。中医学的思维模式要求学习者或者从业者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人文知识功底,只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国学基础才能够获得学业、学术思维上的悟性。这就要求医学院校或中医学教育者在挑选学习者时要认真测试和筛选,不搞一刀切。对高中阶段过早分文理科而造成的没有国学基础知识和人文基础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即使综合成绩达标也不应录取。

2.2初、中级教育体系和理念的影响

目前,现代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初、中级教育体系。

在肯定它优势的同时,我们不应忽略对青少年东方文化体系的认知和培养。否则,在习惯了西方自然科学认识规律的学生,非常不容易跨越东西方的思维鸿沟,很难理解“阴阳五行”的纯东方思维的本质。

2.3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弊端

首先,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部分中医学院校的教学理念机械地套用了西医学院的思路,这并不符合中医学的教学规律。

一项对广州中医药大学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医类课程的问卷调查显示,对目前教学计划中中医类课程设置与安排的看法认为非常合理的占2%,基本合理的占48%,不合理的占35%,非常不合理的占15%。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低年级中医、西医基础课同时并行,在初学者的中医思维还未建立起来之时,又接受与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完全不同的西医理论,这样的课程设施,使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维模式容易造成混乱。

其次中医经典课程设置不足。

再次,教材的使用不慎必然会歪曲了原著的本意,如不及时修正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以讹传讹的结果。

3应对措施

3.1深刻理解中医临床思维的本质

3.2优化课程设置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除四大经典医著之外,要增设并普及与中医思维模式形成不可分割的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为必修课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深刻地揭示了宇宙发展演变的规律,如《易经》等的阴阳理论对自然界的本末源流形成了独到的见解,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学说。

在思维模式培养方面,在学业初始阶段就要注重学生中医学科理性认识的培养,在中医学低年级或自学者初学阶段,利用基础课程的内容为实体,训练学生的中医学辩证思维和中医学特有的“象思维”,注重“心悟”领会的学习方法,为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中医学的临床思维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医学院校和中医传承者应该深刻理解中医原创思维的本质,把握其认识基础、遵循其逻辑规律,熟悉其思维特征,将中医思维的各个阶段的特征训练融入教学之中。既要注重经典医著的精髓传授,也要加强祖国古典哲学思想的传承;既要夯实学习者中医知识的基础,更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中西医学科体系中的合理设置。真正为学习者和从医者建立中医临床思维体系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吴薇,黄秀云,何殷,黄亮.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医类课程设置调查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0(08).

Abstract:Chinesemedicineisthestudyofhumanphysiology,pathology,anddiseasediagnosisandcontrolofsuchadiscipline,hasitsownuniquetheoreticalsystem.ThispaperfromthescientificprinciplesofChinesemedicine,tomaterialism,systemtheory,basictheoryofthemainlineofmaterialexploreshowtoachievemodernizationoftheChinesemedicine.

关键词:哲学原理;中医现代化;探讨

Keywords:philosoph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vestigate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兴起,人类思想观念的更新,现代人类受诸多因素的干扰,出现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自身的健康似乎是为药是治,甚至有些业界人士走偏了路子,背弃了中医的理论,而跟着感觉走去了,实际上是违背了中医的内涵,违背了中医的特点―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也就是违背了科学。

1中医科学原理

中医作为一门学科,它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理论体系受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阴阳五行是物质的,是中医的基础,它把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的生理病理机能,用阴阳属性来概括,用五行来归类,并利用阴阳矛盾的相互制约和五行的生克制化的规律,采用自然界的药物来纠正人体阴阳这一对矛盾的偏盛或偏衰。

1.1阴阳学说阴阳对立观念思想的起源,是来自男女不同性别这一人类原始思想的产物。阴阳思想的产生和流传在传说中比较早远。阴阳的本体含义不仅是物质的,而且也是功能的,是天地万物刚柔动静运动变化现象性质功能属性的象征。所以,在古代哲学思想观念中,阴阳是引起事物发生变革,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的无形机能和物质势力。阴阳的无形有功的阴阳势能效应和宇宙中存在的暗能量、引力场、磁力场的势能效应一样,虽然不具有实物性,但却具有被人感知的势能效应。阴阳的对立统一,是维持事物在矛盾中不断平衡发展,产生积极成果的根本保证。在这广泛原则的基础上,中医学建立了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的中医学理论。

1.2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的势能性质分类规定,对天地万物进行总体归纳的一种系统的归纳方法。它把世界万物一系列特有的归纳概念,通过系统的逻辑论证,将世界上千差万别,形殊类异的事物,按五行特有的功能属性,分门别类梳出条理,分类标示出木、火、土、金、水的功能属性及五行物质势力相生相克的特殊本质和相互间的生克制化联系,指导人们用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深入认识自然界各类物质势能和人体生理机能在维持整体动态平衡的关系中,各个系统环节生克制化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趋势,解决矛盾时,针对矛盾的主要性质“对症下药”,用钥锁关系找到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中医学理论的科学原理,是把阴阳气血津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风寒署湿燥火,寒热温凉,升降沉浮辩证的高度统一。

2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研究,就是以中医整体观将相互关联的、现代生物医学对物质的单一的、静态的认识,用世界公认的“系统论”的动态观、层次观,使之整体综合化,再加以整体“八纲”认别,就成了中医核心理论总率下的中医现代化了。

【关键词】中医;现代化;中西医对比

1中西医临床思维过程有异

1.1临床认知思维比较中医临床认知主要采用直接观察和以象测藏的黑箱方法,感官不足依赖思维补偿,以形象思维为基本形式;西医临床认知材料除外在信息外,主要还有病理改变、致病因素、精密确认,以抽象思维为主导。

1.2临床诊断比较关于推理形式,中西医诊断思维活动都应用了概率估计,类型辩认和因果推论三种推理方式,但各有侧重。中医临床诊断中往往不受概率估计大小的限制,医生凭直觉类型辩认,舍其枝节,求其根本,或凭处方反馈;西医概率估计应用普遍,以概率估计最大或最小损失原则来定诊断。关于病因诊断:中医着眼于病邪作用后病变反应状态,非常重视机体病变的反应趋向性分析以及正邪双方消长、相争、进退等相互关系变化,审证求因;西医则病因与疾病间一一对应的前因后果关系,病因为疾病本质的决定因素,以直接发现为主要方法;关于临床思维对比:中医病位判断是在宏观层次上扩展,强调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西医以病理解剖上特异性机械唯物主义思维特色;关于临床疾病分类对比:中医分类以病名分类和证分类有机结合为显著特点;西医分类方法精确、客观,易于掌握,有交叉重叠逻辑局限性。

1.3临床处方思维比较关于处方常规思维方式,中医临床处方思维有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与辩证论治对病治疗有机结合为常规模式;西医主要围绕病名展开,对因治疗、对症治病、支持疗法是西医治疗的思维模式;关于临床处方指导思想比较,中医受整体观、动态观指导,强调综合认识,知常达变,动态决策;西医处方抓基本矛盾,只要病因相同,即使病理改变不同,临床表现大异,处方用药都可以相同,至于个体差异、环境条件完全可以不顾;关于治疗验证比较:中医有一定的笼统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有必要向客观化发展;西医具体性、客观性,但仪器观察有局限性。

2中医证候体系的重新建构和规范化

3中医辩证论治理论体系客观规范化

4中西医科研的形式差异及互补比较

【参考文献】

[1]何裕民.怎样评价中医学[J].医学与哲学,1993,1.

[2]吕爱平.论证候规范化与中医现代化[J].医学与哲学,1993,10.

关键词: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对策

一、中医脉诊的基本特征

二、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的困境

三、中医脉诊现代化研究对策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闪增郁.中医脉诊信号采集与分析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1):77-78.

[2]葛丽娜.中医脉诊的客观化研究之我见[J].现代中医药,2012,32(2):9-10.

[3]徐刚,魏红,刘明林.关于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41-42.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民族一直有自己的医学科学,它珍藏着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指导下,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对中医科学性持否定态度者,坚持狭隘的科学观――科学实在论。认为自然科学是唯一的科学,而哲学、社会和人文等知识并不是真正的科学;科学研究的惟一方法就是理性分析方法,只有经得起逻辑、数学计算和经验证实方法检验的理论体系才是科学。据此而论,有人认为中医学作为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体系,具有人文性、社会性的学科,不能得到科学主义实证方法的检验。

2科学的基本特征

辞海中关于“科学”的定义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并具有以下特征:

2.1理论指导

任何合理理论体系都是遵循着一定的具有普适性的逻辑方法而构建起来的,基本的逻辑方法主要包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类比与想象、抽象与理想化、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等等,而且每一种方法在理论的构建中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2客观性

科学对客观事实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探索的是客观世界的真实面目,这就决定了真正的科学必定是面向客观事实、立足于客观事实的。同时,一切科学理论是否正确,也只有在实践中与客观事实相对照,接受客观事实的检验,才能加以判别。

2.3重复性、可验证性

科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规矩是:任何一个实验事实,至少也应该被另一位研究者重复实现,否则就不予承认。可重复性特色是可检验原则的具体化,它在行为和功能方面,对检验的客观性和现实可能性原则做出保证。

3中医的科学性

中医是不是科学这个争论,主要源自于东西方传统科学在生成论与构成论上的争议上。中医是东方意义上的科学。中医学集中体现了功能的、代数的、模型论科学的特征。我们应该敢于承认中医并不是严格意义的科学,即不是现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因为它不能数学描述,不能实验检验。这是客观事实。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医是一种宽泛意义的科学,是一种模型论科学。“模型论的科学理论”是科学哲学的一个新概念,用这个新观念来审视中医学,我们可以得出中医学是科学且是模型论科学的结论。中医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中医是基于哲学的自然辩证法(理论指导)

中医学属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范畴,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来建构理论体系,并使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国古代社会为背景,以中国古代哲学、古代医疗技术为理论和方法,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说为核心形成基本的理论体系,以辨证论治为基本的诊断、治疗体系,以中药、方剂、针灸、气功等为主要治疗手段,有自己独立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之上。

3.2中医是具有科学的客观性的特点

3.3中医是经受检验的有效医学(重复性、可验证)

关键词:师承教育;中医特色;人才培养

在中医药院校教育之前,中医药人才培养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师承教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以临证为本,融理论教学与临证实践于一体,寓学术的耳濡目染于生活的点滴之中,使学生慢慢感悟中医的内涵以及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注重继承传统中医药精髓。自我国创办中医学院以来,中医教育逐渐步入学院教育模式,中医的现代学院教育,采用批量生产的方式培养学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中医人才,但由于中医本身的特殊性,中医的望、闻、问、切等诊疗技能需通过长期临症揣摩,积累经验,才能心领神会,得心应手,学生在学校所学理论仅限于识背阶段,真正在临床实践时却成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能活学活用,很难领悟中医文化的精髓。

研究中医传承规律和传承模式,对探索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实现中医药人才的良性循环,从中医学的学科特点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医的信心

中医属黑匣子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即可确诊病情,并处方用药,看似简单、却玄之又玄的理论令很多西医难以认同。西医讲求用数据证明,用实验证实,而中医属经验医学,经过几千年的淘炼,已自成体系,在治疗人类疾病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但现代中医院中,往往看到的也是开着西药,打着吊针的中医居多,纯正的中医少之又少,面对如此中医西化的窘况,如何才能树立学生对中医的信心,甘心选择中医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呢?邓铁涛老先生曾谈到:“中医教育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信心的危机。中医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能够解决学生的信心问题。”当西医面对非典束手无措时,当瘟疫横行、百姓遭殃时,我国名老中医以其独特的辩证、精准的方药往往可立起沉疴,救命于危难之时,不仅发挥了中医的传统特色和卓越疗效,也为年轻一代中医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增强他们学好中医的信念。

二、有利于传承中医经典文化

三、有助于将中医发扬光大

中医历经磨难,在现代医疗舞台上如何继续为人民治病防病,保卫人民身体健康,是我们每位中医人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中医如何才能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医将去向何方?靠的就是中医先辈,他们汲取中医精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我国真正的医学瑰宝。

中医学离开临床等于鱼儿离开了水。临床就是医学学习者的实践平台,学会再多的理论,也需要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操作中。通过实际临床操作,会让知识掌握得更加牢靠,而且也会帮助学者发现自己学习不足之处,再通过补习知识和名师的指点,完成解疑。这样反复多次的临床操作,学者会累积非常多的临床经验,为他们以后的成才打好基础。临床过程中的可靠数据,更是学医者宝贵的财富。在整个临床过程中,名师的穿针引线是很重要的,中医学的教育与成长依靠传承是一条捷径。学生在名师身边每天耳濡目染,长期下来,他们会从名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可能很多知识他们需要学习很久也未必能够掌握的了。名师都是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他们知道在哪个知识点、哪个细节方面会有更好的、更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这将很快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因为反复多次的临床,在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又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最大化地缩短了人才成型的周期,中医重新辉煌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四、有利于形成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医学不是谋利的手段,不是扬名的阶梯。”贵义贱利是孟子性善论的一种价值倡导,也是儒家的经典思想之一,对中医医德的形成和完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医德,是自古以来中医就推崇的,有了医德,才能全心全意的救人治病。也是出于此种观念,千百年来中医的医德都是受世人尊敬的。当今社会我们倡导的医德医风,也是很好地继承了古人流传下的高尚品德。先做人再学医,淡泊名利、修德敬业是中医学的无上境界。再精湛的医术,也要建立在良好的医德之上。也只有自身拥有良好的医德,才会以解除别人的痛苦,保护生命的思想去医治患者,有哪一个患者求医不是寄以生死。如果,你作为医师一心为财,图谋不轨,那是拿无数的生命在开玩笑,你不仅害了他们,也败坏了你自己的名誉,更败坏了作为医师崇高的医德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所以,要有“医乃仁术”的医德思想在心中,更要牢记从医的宗旨就是“济世救人,救死扶伤”。白衣大褂,被人们赋予“天使”的称号,这说明医者所从事的是多么高尚的职业,所以我们需要坚守自己的医德,来回报患者的信任,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于医学的伟大志向,不贪求金钱财物,对所有的患者一视同仁,一切以医德为医者做事的宗旨和标准。

学习老中医一方一药、一技一法可能并不难,难的是面对患者复杂病情时能应用中医的辩证思维方式来诊疗疾病。在现行的中医教育体制中强化中医经典,提倡师带徒教学模式。如何有效实施师承之道,以免如同之前一样重蹈覆辙或误入名利怪圈,重振中医雄风,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中医思维方式,重读经典

(二)多跟师临证,重视四诊合参

中医属临床经验医学,中医理论学得再好,必须在临床取得疗效,治好病人才可以,所以当我们的头脑已用中医理论武装好后,就要严阵以待,到临床去实战了,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医学的生命力在于其为患者解除疾苦。师带徒是中医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教学方法[2],对中医药文化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多优点,如能掌握牢固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在熟读甚至背诵《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汤头歌诀》中的有关证治方药后,头脑中便会形成一块块模板,当临证需要时,可随时调度重组,根据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初步形成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方药,同时发挥师徒双方的主动积极性、通过临床跟诊,耳濡目染,潜心钻研,真正心领神会,学习和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临症辨识能力。随着临证经验的不断积累,便可逐渐对经典理论方药应用自如,并最终实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辩证论治、灵活处方用药。

(三)摒弃名利思想,德泽众生

[1]冯慧卿.基于默会知识理论的中医学术传承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5).

[2]张家玮.试论中医传统师承教育模式的现代意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1).

[3]武颜文.儒家仁学思想与中医医德[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4).

中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她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日益强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千年来,中国人民依靠中医养生和治病,卓有成效。实践证明,中医中包含了深刻的科学道理和合理因素以及现实有效性。毛主席曾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社会科学著名学者田森先生说:“中国有五大发明,而不是四大发明,中医就是第五大发明[1]。”

也有人说中医是经验医学,不科学!有经验的医学不好吗?科学研究始于对现象的观察,尽管医学科学在飞速发展中,然而,反复观察所捕获的一些现象与另一些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中医是医学知识和经验渐进性积累与医学理论多系统综合发展起来的。历代医学经过几千年呕心沥血的努力和作出很大的牺牲及实验所留下的大量的悉心而长期观察的资料或结论,这是我们祖国医学的一份无价之宝啊!如针灸的几根银针已经征服了国内外千千万万的患者与人民。中医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是其在两千多年的人身试验中,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有理论、有实效的学说体系,其学理能从生理、卫生、病原、病理、诊断、治疗、配方、药物等诸方面一贯到底。其理论来自实践,充满了辩证唯物的思维,尤其是根据辨证论治的规律,能对许多从未见过的疑难病症产生预期疗效,足见其临床特色绝非限于药物与经验。而西医却是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做出来的,所以其实中医是比西医更科学的,更适合人类的医学。

再说如果中医不科学,怎能在实践中屡屡取效呢!中国历史上曾遭遇无数次疫病侵袭,但从未像欧洲那样一死几百万、几千万人,主要原因是中医药在防治大疫上屡建奇功。1958年广州流行乙型脑炎,邓铁涛教授当年参与救治,统计中医之疗效达90%,且无后遗症。1990年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对1988年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重叠甲肝与1983~1988年美国本土以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进行了统计对比,中美死亡率比例为1∶234。这次抗击SARS,中医药再立新功。去年SARS袭击了3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内地染病者5327例,占世界的60%以上。全球SARS病死率为9.5%,中国内地为6.5%,台湾为12.5%,香港和新加坡为17%[7]。中国内地效果之所以好,一个基本原因是中医药介入了治疗过程(中医参与治疗的患者占58%),中西医配合治疗发挥了特殊作用。当今西医对很多疾病,很多疑难杂症都束手无策,而中医在治疗这些疾病有很多独特的方法和疗效,如非典、畜流感、艾滋病等。

而且,在中国,我们无法也不可能走西方医疗保障模式道路。西方医学成就之伟大不言而喻,但西医费用之昂贵也有目共睹。西医越现代化,投资就越大,收费就越高,政府和百姓就越难承受。十多年来,发达国家卫生保健体系普遍发生了支付危机。以美国为例,2000年其医疗卫生支出总额达1.3万亿美元,占GDP的13%,占全球医疗卫生支出总额的43%。即使如此,美国仍有15%人口享受不到基本医疗卫生保障[5]。所以在政府还拿不出更多的资金发展城镇农村卫生事业今天,要解决城镇农村急需解决的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发展中医事业是唯一的出路。因为中医药的特色是简、便、廉、验,乃解决目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特效良方。其次在非洲、在第三世界中、在世界各地,很多很多人民还得不到卫生医疗保障,很多很多人民无法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如果能在世界各地大力推广发展中医,这不仅能保证人民的健康,也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药大多来自自然物质,如植物、动物、矿物等,大世界上万物皆可作为中药,皆可治病救人;中医的针灸推拿效果也是相当简便廉验的。相信伊拉克如果有中医药,就不怕美国的医药的封锁,不会因缺乏医药而枉死了很多人。

1

邓铁涛.怎样正确认识中医.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1):1.

2章岳然.中医发展方兴未艾.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4:341.

3赵斌.让中医学在优势特色的轨道上与时俱进.甘肃中医,2004,(15)2:11-12.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走出误区,重铸中华医魂(四).

5邓铁涛.寄语青年中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

任何事物的正确与否,只有相对性,而没有绝对性,我们经典在那个时代可能符合要求,是正确的,随时代变迁,不一定就适用现代社会,那么我们在原有基础上整理,去伪存真,要完善成新的理论。当今医生临床如果只继承中医传统的方法去治疗,只吃老祖宗留下的医学经典,理论,方子,看今天的病,那么就是墨守成规的潜心研究,不结合现实的实际情况的研究,势必浪费精力,财力,我们中医不可能进步,就会徘徊不前。我们医生也要从实际出发,改造我们的世界观,按客观实际情况,决定我们的发展方向。当今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变革,人的心态,随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改变,疾病谱而改变,再用以前的方案,治现在的病人,其疗效可想而知,会好吗?

我们肯定前人治疗经验及成功的基础上,否定不符时代疾病的治疗方案。由此医生的治疗方案也要随之而改变。我们应与时俱进,灵活地运用中医理论,经典方剂,药量的变化,治疗效果也不同。我们支持继承的学习研究,学习他的精化、精髓,去掉不科学的,与实际运用不相符的是扬弃,是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如果单讲发展,不讲继承,那就是否定祖先留下的中医文化遗产,古人历经数代的经方,是经过数代医家的验证,是好的,重走古人以走过的旧路,就等于重复性作业,而且毫无目标,发展那也是空谈,脱理实际,而研究中医,那就是毫无前途的狭隘之路。

事实上,继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发展的前提。如果没了继承,发展就成了,盲人摸象,闭门造车。是想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写出了沿用至今伤寒杂病论,千年古方,叶天士在李东垣的脾胃论基础上写出重视脾胃,已故名医任继学老中医,在继承中医脑病的基础处上,提出化痰活血,通络理论,是中医治疗脑病在前无古人的基础上,创新性的突破了,以往的治疗法则,临床应用效过很好,荣获过科技部3等奖,这就是继承的发展。继承与发展是相互包容的关系。说包容是抓医学事物论点矛盾的主要方面,扬弃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而不是全盘否定,说包容是否定了医学论点的消极因素,发展了继承医学论点的积极因素。也就是说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前进性的特点。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医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明白什么是继承什么是发展[2]。

继承是对中医文化的认可,简单的说经典好比是金矿,我们学习就是掏金,砂中淘金,留下的是金子,丢弃的砂子。是继承。金子重新加工新产品,就是发展,就是量变到质变。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汲取前人文化的精髓,是继承,同时弃掉糟粕,有所创新,是中医文化的发展,这一点是人所共识的。

在中医的继承与创新二者之间。我认为应先继承后发展,继承与发展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继承是对中医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前人经验的理论依据,发展是对继承理论的学术创新。对于继承的问题,怎样继承?做到对中医药古籍文献,名家医案和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的整理研究,以及民间民族医药知识和技术的挖掘整理,结合当今出现疾病的实际情况加一综合开发利用。在学习方面,以师带徒的方式,学习老中医的诊病的理法方药,多做临床,付诸与临床。

1明确中西医概念的本质区别

在中医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认识与认同困难的问题。由于学生已接受了西医理论,故在学习中医学时常有先入为主的思想,习惯将中医的“心”“肾”与西医的“心”“肾”进行比较,对“心主神明、肾主纳气”等中医脏腑功能感到不可思议,不能认同。因此,必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内脏”“器官”等,在概念上有很大区别。西医的内脏是解剖上有形可见的,而中医的五脏六腑是一个功能上的概念。如中医将“心”的功能归纳为“主神明、主血脉”,其含义已超出解剖概念的“心脏”。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中医的思维理解中医,用西医的概念学习西医,不能相互混淆。另外,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有本质区别。西医的“病”指人体的器质性病理变化,临床中有实验室证据可循;而中医的“证”是机体功能失调后连带出现的一系列证候群,更多的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

2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行直观教学

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西医的“视、触、叩、听”都是从研究病人的外在表现,即症状和体征开始的。但中医四诊重点在于把握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外在表现及相互联系,用取象比类、由表及里的方法,借助阴阳五行理论,把生理功能、病理表现、体表部位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个整体、恒动的系统。中医学独特的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等认知方法属于形象思维,其建立在宏观的自然观察、表象观察基础上,并以哲学为核心,注重整体联系和感悟、推理,经高度概括、抽象而成,与现代医学的微观结构和直观形态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因此,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注重功能模拟和直观教学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可采用表象和形象化的语言解释枯燥的名词术语,应用临床病例的辨证分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运用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调动学生视听等感官功能;采用各类直观教具,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以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注重教学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培养学习兴趣

中医学具有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的特点,具有西医学无法比及的丰厚的人文底蕴。在教学中,可强化中医学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用诗句、顺口溜等形式帮助记忆。如中药学及方剂学教学中,“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白虎汤主治“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四大症”等,这些琅琅上口的歌诀、顺口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理解、记忆。在针灸学教学中,讲授经络的循行路径时,除借助图片的动态演示阐明经络的循行外,还可对比武侠小说中的一些事例,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感性认识,帮助理解记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多途径、多方式综合各类知识。

4突出中医学优秀的医学观念,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变化,中医学以人为本的医学观念和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复医学、养生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现代医学中高、精、尖设备和先进仪器的使用在临床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也容易导致“物化”倾向和产生大量的伦理问题,如“见病不见人”等现象已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而传统中医学具有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自身的整体性等观念。因此,在教学中突出中医学优秀的医学观念和哲学思想,通过运用和借鉴中医学在生命观、疾病观和临床诊治中的整体观念、辨证观念、天人合一思想,启发、熏陶、培养学生的医学思想,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医学观点,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21世纪医学发展趋势。此外,传授学生传统的保健康复技能,如针灸推拿、保健按摩、中药薰洗、刮痧拔罐等,使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学有所用,增强对祖国医学的认知。

THE END
1.厘清认知误区正确使用中医药中医药对许多疾病疗效显著,但并非“包治百病”,广大市民应树立科学正确的医学观念,厘清对中医药的认知误区,在生活中正确使用中医药,使其真正为身体健康服务。 厘清认知误区 正确使用中医药 中医药防病治病疗效显著,但并非包治百病;对民间偏方要去伪存真,请中医鉴别后再用;中医药治疗慢性疾病有独到效果,治疗急症也是https://www.qzwb.com/gb/content/2023-10/20/content_9016382.htm
2.中医被指伪科学千年国术面临消亡中医学术学术园地这些开创近代中国科学文明发展先河的大师们同时也就开创了责问中医不科学、中医是伪科学的历史。也正因为如此,拥护中医的人士一直想要证明自己是科学的,可惜,他们用的却是西医的那一套理论。 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陆广莘教授在一次有关中医的研讨会上明确提出:“百年来中医是被阉割和扭曲了的”。那么,这阉割和扭曲http://www.jstcm.com/article_info.asp?id=2913
3.中医不科学”这一说法?大家怎样看待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中医是伪科学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医~ 一、中医的方法论是玄学式的,未使用科学的方法论(逻辑+实证),故中医不是科学,即所谓之非科学。非科学并不等于伪科学,只有把非科学宣称为科学,才成为伪科学,如同甲醇不等于假酒,把甲醇当酒卖,才成为假酒。所以,中医是不是伪科学,取决于是否把它宣称为科学。 https://hr.gan-ren.com/hc/hrhneecrtrxetmrhmxe.htm
4.交流驳“中医属伪科学”!yl118 中医西医上 有啥争论头啊各人喜欢那个就那个费那么多口舌 浪费精神啊2010-11-04I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18610196
5.卓同年:中医应成全球化大医中医是不是“科学”,要看怎样定义“科学”。中医或许不是人们所理解的狭义的分析科学,却是一门综合性的大科学。在世界传统医学里,只有中医是可以平行、独立于西医之外的医学体系。我知道,几乎所有现代人,心灵深处都对科学有一种祟拜与信任,但世上并非除了科学就是伪科学。中医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体系,“天人合一”、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11/26/content_2954441.htm
6.吴国盛:当下中国关于科学的六大误区文化课澎湃新闻比如艺术家从来不说我是科学家。宗教人士也不说自己是科学家,而说自己是神职人员。之所以非要说自己是科学家,无非就是对于这个事还不是很有谱,或者说现在处于劣势,还在用别人的东西。所以我希望大家勇敢一些,说中医就是中医,不是科学。当然不是伪科学,也不是反科学,都不是。关于中医我还是认为这只是特定时期的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45039
7.AI中医不再是伪科学,传承老中医临床经验,也可辨证与开方智周报告中医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人工智能的应用为中医发展注入了现代活力。智慧中医不仅仅意味着中医传统问诊过程的深刻变革,更包含了从中药材鉴别、中草药化学成分提取、中医医药电商、中医线上线下服务、中医智能器械、中医人才培养等全方位改变。 人工智能助推中医通过精准、严格的临床数据掌控,代替以往人类医生靠主观进行经验诊断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418748927&efid=woS9MdAzu83tVvgeX3CDdw
8.如果一个中医名师患癌症,他会用中医中药治疗吗?看看真实案例参考资料: [1]《科学网博主李连达院士逝世,身患癌症乐观工作到84岁》.中国科学报.2018-01-22 第8版 [2]《院士、国医大师株洲畅谈中医发展 驳中医是伪科学论调》.华声在线.2017-07-10 [3]《肿瘤患者选择中草药治疗 应避免两大误区》.环球网.2018-03-29https://m.39.net/cm/mip_10255520.html
9.邯郸武安基层中医王秀玲,分享她的学医经历和医学经验[来自:燕赵本人:王秀玲,女,61岁,出生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响堂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2001年6月毕业于《河北省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是一位从事临床和研究并重的中医师,中医特色诊疗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会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专业委员会基层委员,是一位中医https://www.yanzhaozhongy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16
10.潘德孚(52):谈谈中医复兴的“瓶颈”–中医锦囊例如指使某几个小混混在我国掀起“中医是伪科学”的活动。从美国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承认中医是“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医学”对它自己来说也有好处:因为,无论什么国家的人民,都需要真真正正的、实实在在的能治好病的医学。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美国对中医的承认,也是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的。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中医能http://www.zhongyijinnang.com/?p=19309
11.中医未必不科学博览群书如在前几年气功热时,一份很重要的气功刊物的刊名就是《气功与科学》。因而反气功人士就称气功是“伪科学”。其实,气功属于东方传统认识范畴,即内求法,通过“致虚极,守静笃”,最后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它本来就不是科学,也就谈不上真伪了。 近来又有人提出废止中医,其主要理由还是认为它不科学,阴阳五行、经络https://www.gmw.cn/02blqs/2008-02/07/content_769850.htm
12.维基百科竟称针灸“伪科学”:全球中医师愤怒维基百科是广受欢迎的自由互联网百科全书,人人皆可贡献,内容堪称极大丰富,不过因为种种原因,也经常会出现一些争议性的描述,比如我国中医传统技术“针灸”,竟然被归入了伪科学的范畴。 在英文维基百科“Acupuncture”(针灸)条目中,开篇第一段就写到:“传统中医理论和实践并非基于科学知识,而针灸就是伪科学。” https://news.mydrivers.com/1/515/515424.htm
13.中医是伪科学吗?有问必答病情分析:中医不是伪科学,中医在我国存在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存在肯定是合理的,不然早就退出了历史https://m.120ask.com/askg/posts_detail/56239904
14.中医不必自证是“科学”可是一旦试图论证“中医也是科学”,立刻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中医是用什么理论来支撑的?如果答案还是“阴阳五行”,就会遭遇更加气势汹汹的质问:难道阴阳五行也算科学吗?于是,中医被一些“科学原教旨主义者”宣布为“伪科学”,中医界人士对此无不痛心疾首。 https://thinktank.qianlong.com/2017/0918/2038225.shtml
15.为什么说中医是伪科学例如,美国国家卫生院和美国医学会都把中医和其他乱七八糟的民间医术一起归为“另类医学”,不属于医学科学。著名的反伪科学组织“对声称超自然现象的科学调查委员会”(CSICOP)则干脆认为中医是玄学、巫术、伪科学。 中医支持者在面对批评时常见的一个反弹是批评者不懂中医,似乎只有中医从业者才有批评中医的资格。按https://www.douban.com/note/24233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