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2017年度)在北京人民日报社举行。论坛由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健康时报社主办,中华医学会各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各专业委员会共22个学会、分会联合主办,世纪长河集团独家支持。
在这次论坛上,医政官员、医学院士、顶尖名医等,围绕医生成才、成长,说了很多推心置腹的话!
一般医生和优秀医生区别在哪?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
我个人认为优秀的医生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医德,第二位的是医术。仅仅有精湛的医术不能成为优秀的医生,甚至不能成为一个名医。
作为优秀的医生还得能看好病,能解决病人的痛苦。所以我们说,一般的医生看的是病,优秀的医生看的是病人,把病人是看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身心两个方面,既要解除身体上的病痛,同时也要解除心理上的障碍或者心理上的焦虑和忧虑。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陈灏珠:
我为什么学医,我学医的因素里面有一个就是我的母亲在我12岁的时候去世了,她是高血压然后中风去世。那时候治疗高血压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更不要说治疗中风。我当时看到我母亲去世,但是作为只有12岁的小孩根本没有什么作为。当年许下一个心愿,就是将来做医生为病人治病。
当时想得很简单,以为做医生就是所有病都能诊断,所有病都能给予治疗,病人来看我病就好了,后来才发现情况不是这样的。特鲁多的碑上有三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缓解,总是去安抚”,这三句话我的体会和感悟是,还是有很多疾病还没有办法治愈,我们医生有时候把病人治愈了,但只是少数,所以常常是缓解疾病;然后总是去安抚,这是医生都做的,因为没有办法,你只有安抚这个病人,让病人舒服一点,能够更好地过他不多的日子。
医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雷海潮:
我们通常说医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际上仅仅有科学和艺术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患者,所以更需要我们作为医务人员要有一颗仁心,满腔热忱,能够急患者、家庭所急,为大家设身处地服务的这样一个良好的修养的内心世界。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从中医多少年历史传承来看,非常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
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助理王伊龙:
医院主要有三类人才,包括合格的医生、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卓越的临床科学家。临床科学家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很多临床医生忙于或者满足于自己成为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好的临床医生,忙于会诊、查房,很少有自己的思想能够创新、行动起来,所以真正成为卓越的医生很难。
怎样做个好医生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郭树忠:
做人,第一条是人格品质。有些人业务做得非常好,但是很难走到前面去,我认为是人格品质出了问题。
还有一个大家容易忽视的就是医生的心理素质,医生是一个高危职业,承受巨大压力,特别是外科医生,胆子太大的医生容易出事,胆子太小的医生走不到一线去。对外科医生来说,手术好不好同行是能看得出来的,不光单个做得好还并发率低;对于我们大医院的大夫来说要有应对危机的能力,出现疑难杂症的时候医生都要学习,不断学习,医生还要不断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物学系教授韩济生:
我说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情,那就是把针灸原理研究有了一个结果,而且有疼痛科来解决顽固疼痛病人的问题。
先做一个是什么,然后问为什么,然后一步一步深入。
一辈子可以做一万台手术,十万台手术到头了。如果很多人学会了我的技术,很多人都可以做这个手术,获益的就是成千上万的人。所以仅仅做好大夫还不够,要做好的学者,通过这个影响同行,把知识放大了,对社会贡献也放大了。
把我们创新的东西传播出去,让更多患者受益。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可以集大成,引领学科发展方向,这不就是所谓的名吗?只是放在抽屉里或者就是在杂志上发表了,没有推广出来,那也没多大用。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病中心主任杨云生:
现在很多人一说我们要做手术,要看病,这么忙还做什么科研。科研不是一个负担,实验室不等于是科研,有些科研不一定非要实验室,高精尖也不等于科研。科研是无处不在的,即使临床中的问题也是需要循证医学的证据等方方面面研究,这些未必需要很多实验室设施。
临床是今天,科研和教育就是我们明天的医学。如果说我们只做一个好医生,不做科研也不做教学,我想问一下,也许我们现在用的十年前的知识。今年还用十年以前的,我们一直都要用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建六:
一个医生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医院和科室。有好的医学教育,从临床专业知识、基本知识、人文素养等等方面进行全方面培养。还要有国际视野。还要研究学科发展,研究学科发展,科研是少不了的一个方面。
(健康时报新媒体部根据现场速记整理)
如需内容合作请致电:010-65363351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