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如果带着病痛的一方缺乏对医生的信任,而治病救人的医生冷言冷语,那么矛盾就越结越深。这中间,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相互间的一句问候,一个表情,哪怕是一个眼神,都能让病人心安。
连日来,记者在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感受到医生和病人之间亲人般和谐关系,让人如沐春风。
“病人以性命相托,我们岂能辜负?”
“医人还要医心,对病人多理解、包容。”……
医者仁心,换来了患者的认可。病中别人送来的水果自己不舍得吃却送给医护人员,春节期间特意包好饺子送到医院……载着浓浓深情的小礼物无言地诉说着感谢。
即日起,本报开设“病人心暖我心安”栏目,来讲述医护人员和病人之间的故事。
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
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让医院变得更温暖
37℃暖医:医心医意
“大妈,您这身体没啥大病,不需要做手术……”“天冷,给大爷拿个热水袋,输液的时候就不冷了。”“阿姨,药不能乱吃,你上次吃了管用,这次就不一定了……”骨科、内科、外科、药学部……在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记者每到一处听到的是医生温和地叮嘱、劝说,看到是患者由焦虑转为平静的表情。虽然医生的话不多,却句句透露着他们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已经深入骨髓,根植于内心,落实在一举一动中。
最好的服务就是解除病痛
在外科主任助理谈正福眼里,跟病人打交道要靠“技术”说话,“病人是带着病痛来的,能帮他们解除痛苦是最好的服务。”他说,技术水平是第一位的,再加上温暖的表情,病人看在眼里就记在了心里。
2018年年初,一名46岁的男子吃午饭时忽然昏厥,“家人送来医院后,我们紧急开通绿色通道,把他救了回来。”谈正福说,这名病人患的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脑溢血,“我们用技术赢得了病人和家属的信任,住院33天,这名病人就能在别人的搀扶下走路了。他的家属拉着我的手,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流泪,这一刻,一切的付出都值了。”
“医人先医心。”内二科医师杨孝芹告诉记者,内科的病人多数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这个时候要对他们多理解、多包容,多听他们诉说病痛,病人内心的郁闷得以排解,治病也就事半功倍。
有一名94岁的患者,2018年多次住院,每次都是胃出血下病危通知书。春节前,老人的儿子找到了杨孝芹表达着谢意,“老人去世了,走的时候很安详,专门嘱咐儿子过来感谢我们的医疗和护理。”
最喜欢的就是看到病人笑
患者生病,自己着急,家人也跟着焦虑、紧张,这个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让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平静下来,内一科副主任单红说。
说话间,家住大化纤宿舍的刘阿姨推门进来,“我感觉这几天血糖又升高了。”刘阿姨是这里的老病号,一进门就跟单主任说个不停,单主任一直耐心地倾听,不时地点头,偶尔拍一下刘阿姨的手表示安慰,十几分钟后,刘阿姨说完了,进门时紧皱的眉头也舒展了。
“用我们的表情表达着理解,用我们的倾听表达着尊重,不时地对他们的痛苦表示出回应,病人就会更加信任我们,这个时候我们再进行治疗,他们的情绪就能平复下来。”单红告诉记者。
骨二科副主任张文骞说,来到骨科的病人一般都需要做手术。对于手术,每个人都有着天生的恐惧,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担忧,“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更注重病人的感受,去增强他们的信心,消除恐惧心理和担忧。”
在骨二科有一名高空坠落的患者,多发骨折几无生还可能,“我们在救治时多次鼓励患者,也让家属进来鼓励。这名患者扛了过来,现在在做康复治疗,正在慢慢恢复自理能力。”
说话间,这名正在妻子的搀扶下做康复训练的50岁男子走了过来,对着张文骞笑了笑。
“其实我们医生最喜欢看的,就是病人的笑容。”张文骞说。
最感动的就是信任的眼神
药学部的药师刘春兰也经常跟着医生查房,她的工作是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在一次查房时,她发现有一名脑血栓患者在服用一种自己购买的药,“他以前服用过这种药物,觉得很管用,这次就自己买了。可是,这是一种预防凝血的药物,已经不适用于患者此次的病情,服用之后会造成出血……”刘春兰跟患者详细解释着,担心患者记不住又找来家属一边一边地叮嘱,看着患者和家属一个劲点头表示认同,她才放下心来。
康复医学科内,53岁的芦女士正在做针灸理疗,她一个劲地夸着康复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我是摔伤后来这里做理疗的,刚来的时候心理烦躁脾气也急,骂过医生也骂过护士。多亏医护人员不在意这些,还是耐心地给我治,我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了,现在我来了就跟他们有说有笑的。”
康复医学科的医师宋思鹏说,到康复医学科的病人由于久病不愈会不同程度地存在抑郁、烦躁的心理,“打开他们的心结,病就能好三分。只要对病人好,我们受点气怕啥,再说,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跟病人生气。”
一天的采访结束,回忆记者看到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一个个眼神,一个个动作,这其中透露的医患之间的信任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