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位同行询问,一8岁儿童在中心用做了快速扩瞳验光为-0.75D,告知家长患儿是真性近视。家长不能接受,2天药效消失后去眼镜店再做验光为PI——1.0,眼镜店告知孩子无近视,可以不用配镜,家长回来投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回答?”
一般来说,正确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会使调节完全麻痹,而药效消失后,被消除的基本的生理性调节张力也会恢复,所以理论上睫状肌麻痹验光会比复光更“正”一些,即近视度数更低一些。但是临床上的确会观察到相反的情况。Why?
一、扩瞳后瞳孔直径变化造成屈光变化
此外,随着瞳孔的变大,角膜周边的屈光成分也会参与屈光,造成睫状肌麻痹后度数发生变化。比如:图1中,角膜地形图表现为周边的角膜散光,而中央部分角膜散光不大。这一类患者小瞳下周边有散光的角膜被瞳孔遮挡,不会对屈光成像影响,而当瞳孔扩大后,周边的散光角膜就会参与屈光了,表现为睫状肌麻痹后散光变大,等效球镜度更“负”(图2)。
图1角膜中央散光小,周边散光大
图2周边角膜散光大的患者,扩瞳后散光增加
同理,在角膜e值超高、圆锥角膜或不规则角膜的情况,角膜中央和周边的屈光状态差异很大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图3)。
图3在角膜e值超高、圆锥角膜或不规则角膜的情况下,扩瞳后屈光变化大
临床上做角膜塑形后的儿童就是最好的验证,塑形后扩瞳后客观验光和小瞳主观验光可能就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比较多见的情况是,扩瞳后电脑验光度数、散光都很大,但主观验光发现需要的近视和散光都会比电脑验光的结果变小。
类似的,晶状体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所以,小瞳下,只有中轴的屈光系统参与成像,而散瞳后,中部、周边的眼球屈光组织都会参与成像,二者的验光度数也会不同,而这种差异与角膜地形图、晶状体周边的形态甚至眼球的形态都有关系。可以通过角膜地形图、像差分析等视觉质量检测设备发现。
这时就会出现睫状肌麻痹验光的近视度数比常瞳还高的情况。
所以,小瞳和散瞳后眼球的屈光度数可能是不同的,而且随眼球形态不同,角膜、晶体、玻璃体、后极部巩膜周边形态不同,二者的验光结果差异会变大。
但上述眼球中央和周边屈光差异比较大的情况比较少见。
二、操作错误
滴药手法不对,滴药直接对着角膜滴,而角膜非常敏感,容易造成刺激性的泪液分泌,把药水“冲走了”。被吸收的药剂量很少,没有达到足够的剂量效应。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嘱患者头稍向后仰,眼向上看,操作者一手持棉签将下眼睑向下牵拉,充分暴露结膜囊,一手持眼药瓶,将药液滴入下穹窿部1滴(注意药瓶口不要碰到患者睫毛,造成污染),嘱患者轻轻闭眼2-3min,并按压眼角3-5min。
注意不要将眼药水直接滴在角膜上,否则容易引起患者不适。每次滴一滴即可,滴多了反而容易刺激泪液分泌,药物外溢。
临床上,滴眼药水的操作者常常是护士或者是医疗助理,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
孩子未充分配合,不让点药,眼液未充分进入到结膜囊,药效未发挥。
有的泪液分泌较多,或者孩子“被强制点药”在哭泣的儿童,点药后泪液稀释了药效。
点错药是非常低级的错误,但也会发生。我们也遇到过把氯霉素当做睫状肌麻痹剂点眼的情况。
不同的睫状肌麻痹剂的使用方法和检查时机不同,应注意区分:
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如:美多丽-P)滴眼,5分钟1次,每次1滴,共4次;每次滴眼后嘱闭眼,末次滴眼30分钟后检查。
环喷托酯滴眼液(如:赛飞捷)滴眼,5分钟1次,每次1滴,2~3次;每次滴眼后嘱其闭眼,末次滴眼30分钟后检查。该药刺激性强,可以在滴药前先使用表面麻药滴眼一次,5分钟后再点赛飞捷。
1%阿托品眼液或阿托品眼用凝胶(如:迪善)滴眼,每日3次,连用3天共9次后检查。
不同睫状肌麻痹剂的程度也不同,有研究发现使用托吡卡胺滴眼液后还可能残余2~3D的调节力。也就是说,如果使用的是托吡卡胺,孩子还有可能在检影或做电脑验光时“过矫”,即近视的度数变高。
所以如果在不同的医院,用不同的睫状肌麻痹剂,验光结果也会不同。比如在A医院用的是托吡卡胺,验光结果是-2.00D,而在B医院用了赛飞杰,验光结果是-1.50D。
三、家长对于验光的理解与医生的认识不同
而临床上有睫状肌麻痹验光和常瞳验光的区分。睫状肌麻痹验光反映的是眼球在非生理条件下(使用了药物麻痹睫状肌)的眼球屈光状态,是作为儿童屈光状态的参考指标,是儿童屈光发育的“基线”,而不是验光配镜的标准。而常瞳验光下给配镜处方才是以配镜为目标的近视度数。而矫正视力目标不同,这个处方也是有差异的,比如:矫正到1.2需要-2.50D,而矫正到0.8只需要-2.00D,而家长并不会区分二者,只会认为孩子的近视是200度。
所以,应该向家长充分沟通,所谓的近视度数是在什么样条件(扩瞳/小瞳、矫正视力、足矫/欠矫?)下的度数。
此外,近视度数和视力是两码事,视力好不一定没近视,而家长常把二者混为一谈。应该与家长做好沟通。
四、小结
临床上应该尽量排除人为操作因素,排除“低级错误”同时和家长充分沟通。
正常情况下,只要按规范流程做睫状肌麻痹验光,其近视度数还是会比小瞳验光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