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辟谣平台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揭露社交平台上不可相信的“鹤发童颜”“不传秘方”。
调查发现,社交平台的“医学科普”“养生秘方”等信息鱼龙混杂,发布者身份也非常多样。其中,既有养生机构或商家通过移花接木、后期编辑炮制的“老中医”“医护人员”,也有已经通过社交平台身份认证的医护人员在介绍医疗知识。那么,他们说的内容都靠谱吗?
“医疗科普”变成为“医疗消费”导流
有mcn机构的主播表示不认证也可以进行医疗服务推广本文图片均为上海辟谣平台图
某MCN机构(俗称“网红孵化机构”)主播直言:“没有认证有没有认证的做法,比如账户名字不能认证,但是形象设计可以向专业人士靠拢。而且,怎么拍视频、怎么推广也是有讲究的,可以参考我们的课程”。
他说,在社交平台,很多具备执业资质的个人或机构之所以会进行“医学科普”,也是为了将平台流量变现,推广产品或服务,“认证和不认证差别不大。”
对此,有的MCN机构还整理了“实操课程”。例如,某机构将医疗项目分门别类,并对不同平台的运营特点进行分析,表示有无医护执业资质的个人或机构都可参照学习,51节课定价179元。主播说,购买后还可以加入辅导群,有“专业老师”指点。
某MCN机构的“培训课程”
“这一点都不意外,没有医疗资格的机构或个人学习MCN机构的‘经验’,有些通过认证的个人和机构账号,也是由MCN代运作的。”上海某三甲医院医生曾勇(化名)说,行业里确实有不少医护人员在社交平台开设账号,运营目的不同,方式也不一样。
具体来看,社交平台的“医疗科普”主要有两大类主题:一类是严肃科普,一类是医疗消费科普。后者的主题有养生保健、医美整形、口腔、眼科等,民营医疗机构或不具备医疗资质的机构开设的账号比较偏爱这部分内容。在那些推广“医疗消费”的账号中,很多内容经不起推敲。比如,有的医美项目使用的案例来自海外机构的官网,行家一眼即可识别;还有的内容违反了医学常识,涉嫌夸大治疗效果或将不可同时进行的治疗项目叠加,观看者若相信,很可能被误诊误治。
曾勇还观察到,很多涉医账号的最终目的是推动观看者选购服务,所以就算是有执业资质的“真白大褂”,他们在介绍内容时也存在“导医”“导药”倾向。
部分涉医短视频账号的主角穿着“白大褂”或“手术服”推销产品,然后用小字表示他们不是医生
在这种情况下,公众有必要对社交平台上“白大褂”留个心眼。
涉医科普内容仍要严格把关
@烧伤超人阿宝微博截屏
在上海一家社区医院工作的范明明(化名)也有同感,“有些‘白大褂’看似在做严肃类的医疗科普,但说的内容不可全信。”
她说,不同医生各有专攻,虽然有全科医生,但总体仍是“隔行如隔山”。所以,如果视频中的妇产科医生在介绍精神科内容、呼吸科医生在科普外科知识时,那可信度更低。
但他觉得,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很难分辨“真医生”说的专业知识是否靠谱,所以需要多管齐下,进一步规范社交平台上的医学科普内容。
一方面,平台要承担审核责任,既要杜绝“假医生”登场,也要审核“真医生”介绍的内容。比如,通过设立专业人士联盟、加强平台审核等方式,减少“导医”或误导信息的传播。
另一方面,对有志于短视频科普的“真医生”和正规医疗机构来说,要对科普内容负责,用心做。“有些团队打造的IP背后,本来就有医院或科室的官方公众号、微博等,可以将个人IP账号与官方账号联动,确保出镜医生介绍与官方介绍相匹配。”刘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