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优化健康服务

韩启德(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璐琦(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文先(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副司长)

黄二丹(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部副主任)

杨跃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原副院长、心内科主任医师)

董德鑫(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

匡明(智云健康创始人)

互联网+医疗服务在疫情中“露脸”

我们的根本矛盾在于国家医疗系统的结构性错配。我们是倒三角形,本来应该基层医疗最大,慢病管理、一般就医都在那里。需要到医院的时候,有二级医院、小医院,疑难杂症则留给三级医院。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没有强调“健康”,而是注重“看病”,导致对最能发挥作用的基层投入最少,忽视了对慢病和健康的管理。结果所有资源都集中到了大医院,基层医院越来越空,越空就越没人来看……如果这个系统性的问题不解决,其他做法都没用。

互联网恰恰能够解决这种结构性错配。

刘文先:在疫情防控这次大考中,医疗信息化、互联网+的服务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数据+网格化包括互联网服务在疫情中打了三个方面的战役。第一,打防控战。把各部门的数据集合、汇聚,发挥大数据的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研判,起到防控作用。第二,打服务战。我们在疫情之初要求各地既要注重线下,更要注重线上,包括健康咨询类的,尽量缓解线下的压力。第三,打安全战。数据是双刃剑,技术是双刃剑,我们要做的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发挥技术向上、向善的力量。

黄璐琦:这次抗疫有个很重要的成果,我们把中药接入了大数据。哪些药有抗病毒作用,哪些药能够改善新冠导致的乏力,这是大数据给予的阐释。经此一疫,我们知道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中医中药的环节,并且发挥了作用。

匡明:最近很多人问我,担心疫情逐步过去后,大家又回到传统看病就医的模式上。我认为不会,因为大家很明显发现,数据串联,真正能连接医院、医生、患者、药店、药企和保险等各关键环节的互联网平台是多么便捷和高效。

刘文先:实践已经证明,新技术能为整个医疗行业赋能。互联网+医疗,怎么+?国家卫健委非常重视。“十三五”期间出台了全面健康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另外,国务院出台大数据发展战略,包括互联网+行动计划。两大战略出台以后,卫健、民政部门率先以国办的名义出台了两个指导意见,这两个指导意见就是顶层设计。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核心的一条,或者说重要的风口,表述从原来的医疗互联网变成了互联网+医疗。鼓励符合条件的第三方加入,鼓励有资质条件、有能力、有水平的社会企业都可以一起做,政产学研用,联合共建、联合创新。

互联网+医疗的重点应放在“强基层”

韩启德:回顾这些年来医改的情况,想到过给基层投入医疗设备,但没有人,很多设备连包都没拆就搁置了;再后来采取医保报销水平不同,在大医院看报得少,在基层看报得多,但相差有限,大医院依旧人满为患。包括成立医联体,各自想的都是我多点病人、多点收入,我认为也很难成功。

为什么这些措施不能成功?在于我们目前医疗服务体系当中,各级医疗机构行政归属的约束一时没办法打破。大医院对优质资源的垄断以及所带来的利益,一时不可能打破。我想,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来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互联网+医疗的重点,应该放在破解基层的困难,放在破解医疗服务系统结构性错配上面。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为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全民健康作出更实在的贡献。

黄二丹:互联网投入在基层有个现象不容忽视,现在所有机构都有紧箍咒,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信息数据上不了网怎么进行连接?下一步可能在县域基层,在更大领域让机构间互联。确权是一个基础,只有确权才能保证信息安全,才能明确边界规范的使用。

董德鑫:确权确实是个问题!我们希望信息能够共享流通。比如,患者在一家医院做了检查,到另外一家医院还要重新检查。如果通过互联网平台让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患者避免了重复检查,医生可以快速获得患者的信息。

韩启德:政府必须把财政支出的增量主要投到基层医疗健康管理,特别要投入到支持基层的互联网+医疗实践当中去。基层需要动力,这时候我们不能害怕社会资本,应该让社会资本能够自由地开展基层医疗乃至健康管理。当然,要明确区分社会资本进来是盈利还是非盈利,不管公立还是非公立的,应一视同仁,加强监管就是了。出问题并不是本身不行,是监管没到位。改革开放提供了有一条最实用的经验:政府要放开,市场的机制一定要用起来。如果没有社会力量推动办不成事。

用好互联网这个慢病管理“武器”

杨跃进:未来,尤其是“十四五”期间,慢病管理、健康管理是医疗产业主要的战场,互联网是我们主要的工具和“武器”。只有利用好互联网,用好数据化预防疾病,才能解决慢病对民众的困扰,让老百姓有获得感。

匡明:中国有非常庞大的慢病人口基数。作为聚焦互联网慢病管理的一家企业,2021年,智云健康服务的人数预计会超过1亿。说实话,国内整个慢病的预防、治疗和控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刘文先:虽然就医效率提高了,但治理新水平仍需提升。宏观考虑四条,即融入新基建、构建新服务、打造新业态、提升新水平。提升新水平方面,就是要深化数字技术在行业的治理应用。另外,在这里面我们要把握边界、确保安全。

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一定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在标准、安全、可信、人才等基础领域,包括法规、伦理、道德等多层面,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新技术的应用。边界在互联网服务中就是医疗质量、数据安全、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包括道德伦理、法律法规的边界、技术安全的边界、政策标准的边界,技术是双刃剑,使用好双刃剑要有边界意识。

匡明:前不久,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了一条通知,明确要完善互联网+医保的政策,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前提下,将慢病的互联网复诊费用纳入了医保的支付范围。这给整个行业插上了非常有力的翅膀。

构建数字医疗服务新模式

匡明:互联网的服务,本质上是把一个个的信息孤岛连接起来。互联网平台弥补医、患、药之间原本的信息割裂,从而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最终能够让用户的治疗效果得到一定提升。作为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我们有一个产品叫“智云互联网医院”,是整个产品矩阵中的关键环节。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我们真正在线上把医、患、药连接起来。

刘文先: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是帮助传统医疗健康产业赋能,而不是颠覆,不是替代,它不是万能的。互联网+只是一种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明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们正在考虑、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比如,融入数字发展新基建,推进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只有好的新基建、好的基础,才能用信息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

黄璐琦:在信息化方面,我觉得第一个是要标准化。只有客观评价的标准才能进行融合,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客观的评价标准,那就叫“数据大”,并不是“大数据”。

刘文先:除了信息化,我们还要构建数字服务新模式,拓展数字医疗健康的发展空间,构建线上、线下一体新服务模式。这个模式利用信息化促进资源下沉、重心下移,不断提升公共化、服务化、便捷化的水平。

我们搞大数据的同时,还要促进健康产业,打造数字经济新业态,促进数字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应用,数据端带动服务端,服务端带动应用端,应用端拉动需求带动产业端。

刘文先:“十四五”互联网+医疗怎么发展?第一,要坚持一码通用,打通多卡并存、互不融合的问题。现在到医院就诊有很多卡,卡与卡之间信息不通,患者使用很不方便。还有健康码的问题,需要标准统一、政策统一、全国互认,否则会给老百姓造成很多的不便捷。针对这个问题要着力打通堵点。第二,推动区域共享。能不能以省域、市域为单位,让患者在这个区域内检查结果互认,同等医疗水平的医疗机构能不能实现医疗信息交互共享。第三,国家医保局出台了一个互联网+医保支付的文件,目的是让大家享受线下服务的同时,也享受到线上医保支付的便捷,让患者在就诊服务、住院期间实现“一站式”及时结算。第四,国家也在推网上政务,优化政务服务,打通堵点,实现一网通办、网上办理。卫生健康行业也在出台一系列政务信息整合共享措施,能共享的尽量放在全国政务一体化平台共享,让老百姓办事少跑腿更便捷。

THE END
1.互联网医疗行业现状及演进趋势深度分析报告精读新型服务体系需以疾病诊疗康复为链条,整合相应的服务资源,打破学科壁垒、医药险等服务内容壁垒、线上线下渠道壁垒,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专科专病服务。同时,互联网医疗还需为孕产妇、婴幼儿、学生、职业人群、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患者在年龄段、生活状况、健康状态等的不同情况进行,能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https://www.vzkoo.com/read/2024121230a79ac6d8588f1d24f70640.html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降”发展的意见十九大精神,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医疗卫生现代化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经国务院同意,现就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提出http://fw.mwfw.cn/fw/241034.html
3.“互联网+医疗”能玩出什么?新华降“互联网+”正在强势进入医疗行业,传统药企也纷纷“触网”,掘金互联网医疗蓝海。3月3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 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zt/special/hlwyl.htm
4.卫健委再发一文,强力发展“互联网+医疗降”!39降网核心提示:文件再次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的高度重视。 12月10日,国家卫健委下发《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国卫规划发〔2020〕22号),明确指出,进一步聚焦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向纵深发展,国家卫https://news.39.net/shwx/201215/8493334.html
5.山东省推进“互联网+医疗降”示范省建设行动计划(2019到2020年,医疗、医药、医保和健康相关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技术的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覆盖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生态初步形成,“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https://www.qlhyyy.cn/hyxw/h16616y2019x07w13.html
6.“互联网+医疗降服务”标准体系框架研究“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标准体系是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范围内,对需要进行统一规范的对象、技术和管理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标准体系从实现对对象、信息和流程三个方面的标准化管理为目的,确定其包括六个分体系:基础类标准、信息类标准、应用类标准、设施类标准、安全类标准、管理类标准,https://www.cnis.ac.cn/ynbm/gxjsyxxyjs/kydt/202212/t20221231_54450.html
7.“互联网+医疗降”助力构建降服务新模式滁州网讯“看病难”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患者和医院的问题。虽然地方分级诊疗体系正在逐步建成,但是患者向重点医院聚集的趋势仍未缓解。为此,2020年年底,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开始和讯飞医疗的合作,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患者提供诊前、诊中、诊后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建设。 http://app.chuzhou.cn/?action=show&app=article&contentid=443590&controller=article
8.“互联网+医疗降”趋势已定,腾讯和阿里在加紧布局,他们将扮演近期,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讨论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务院对“互联网+医疗”业态的肯定,可以预计,随着正式文件的出台,“互联网+医疗”企业或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政策之外,国内互联网两大巨头腾讯和阿里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亦颇多布局:腾讯公布了“微信智慧医院3.0https://www.36kr.com/p/1722450001921
9.我市86家医疗机构接入“互联网+医疗降”服务平台我市86家医疗机构接入“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6月9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市卫生健康委”优服务、促健康,全力打造卫生健康领域一流营商环境”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杜维平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 市计生协会常务副会长 薛刚 市卫生健康委健康产业处处长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421194
10.互联网+医疗,构建全面的全民降信息服务系统在21世纪的科技浪潮中,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医疗健康领域也不例外。随着“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兴起,我们正逐步迈向一个全新的全民健康信息服务系统,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更将健康信息管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创新模式如何构建全面的全民健康信息服务系统,以及它为我们http://www.zhangwoo.com/v2/detail.aspx?id=83773
11.互联网+医疗,打造全面的全民降信息服务系统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医疗健康领域也不例外。互联网+医疗,这一创新模式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就医方式,构建起一个全面的全民健康信息服务系统,让健康管理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趋势,揭示其如何重塑我们的健康生活。 http://www.zwapi.com/v2/detail.aspx?id=227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