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的睡眠变得“断断续续”,仿佛整夜都在与睡眠进行一场拉锯战。明明感觉像是睡着了,却又像一直在半梦半醒之间徘徊;睡到半夜总是无端醒来,醒来后却半天难以再次入睡……这种被称为“碎片化睡眠”的现象,正悄然侵蚀着现代人的健康。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内一科主任岑雄图指出,长期“碎片化睡眠”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期的碎片化睡眠会对人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在睡眠过程中,人体会经历不同的睡眠阶段,包括思睡期、浅睡期、非快速动眼睡眠期和快速动眼睡眠期。只有在第三、四个阶段即真正的有效睡眠阶段,血压、心率才能达到一天的最低状态,此时会排除体内代谢产物,使肌肉放松、解除疲劳。同时,大脑会清理“垃圾”,完成记忆存储的工作。然而,在碎片化睡眠中,人无法进入深睡眠期,而是停留在思睡期和浅睡期,与正常的深度睡眠相比,“碎片化睡眠”使得大脑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长期如此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那么,“碎片化睡眠”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岑雄图指出,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生活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睡眠环境不佳、睡前使用电子设备等。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人们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同时,不规律的作息习惯,如熬夜、赖床等,也会扰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睡眠质量。睡眠环境的噪音、光线等因素,以及睡前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也会干扰睡眠,使睡眠变得碎片化。此外,生理和健康问题也会导致睡眠碎片化,如患有呼吸暂停综合征、夜尿频繁(患有糖尿病、前列腺增生或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患者,夜间醒来次数明显增多)、焦虑或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年龄的增加、长期加班熬夜等。
“碎片化睡眠”的危害不容小觑。岑雄图表示,长期“碎片化睡眠”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下降等后果。睡眠不足还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此外,“碎片化睡眠”还会引发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为了改善睡眠质量,避免“碎片化睡眠”,岑雄图建议市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是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整洁,避免噪音和光线的干扰。选择舒适的床上用品,如床垫、枕头等,以提供良好的睡眠体验。
三是减少睡前电子设备的使用。睡前一小时尽量避免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以减少蓝光对睡眠的干扰。可以选择阅读纸质书籍或听轻音乐等有助于放松的活动。
四是进行适当的放松练习。睡前可以进行深呼吸、瑜伽等放松身心的练习,帮助身体缓解压力,更容易入睡。
五是注意饮食调节。睡前避免摄入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以免影响睡眠。可以选择喝一杯热牛奶或吃一些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香蕉、豆腐等,有助于促进睡眠。
六、通过摄入富含乙酸盐的食物,如苹果醋、发酵食品(酸奶、泡菜等)来补充乙酸盐。这些食物不仅有助于改善肠道健康,还能提升身体的整体代谢水平,有效地缓解碎片化睡眠带来的健康风险。
岑雄图提醒广大市民,要高度重视“碎片化睡眠”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改善睡眠质量。只有拥有高质量的睡眠,才能确保身心健康,迎接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