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医系统第一例“人工心脏”植入术!中西医结合为终末期心衰患者“重启”生命

“感觉我又活了一次!‘重生’的感觉太好了!”5月22日,在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后的黎先生即将顺利出院。这也是全国中医系统第一例新一代磁悬浮“人工心脏”手术。

从“被放弃”中寻到生机

来自广西的黎先生年仅44岁,在十几年前感冒后,出现活动后气促,伴胸闷、呼吸困难、咳嗽,并伴有夜间端坐呼吸,于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近三四个月来,患者症状反复并明显加重。

“保守治疗吧。”当地医院曾告知黎先生,这种疾病难以治愈。随着病程发展,黎先生的活动能力越来越差,只能长期卧床修养,甚至连在病房外的走廊里散步都成了奢望。

面对这一沉疴旧疾,黎先生也曾寻求过心脏移植手术的机会。在器官配对无果后,黎先生多方咨询,慕名找到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大科副主任、心脏大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范小平主任,寻求最后一线希望。

“可以尝试人工心脏。”范小平主任简短有力的回答,重新点燃了黎先生一家人对生命的渴望。原来,尽管黎先生年纪不大,但是其心脏射线分数经过多次检查确认只有19%,连正常值的1/3都不到,心肌收缩能力非常弱,属于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心力衰竭,必须尽快手术治疗。

“人工心”为更长生存提供更多可能

4月26日,范小平主任团队为患者开展了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仅用2个小时,这颗人工心脏顺利植入黎叔体内并开始运转。生命“重启”了!

此次范小平主任团队使用的最新一代左心辅助装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厚度26毫米,直径50毫米,重量仅180克。该全磁悬浮装置没有实体的轴承,减轻了转子对血液成分的破坏,降低了术后出血和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率。

“‘人工心脏’可以为黎先生争取更长生存、更高生活质量,术中对心脏瓣膜病变进行修复,矫正其心脏畸形,手术后中医药促进患者恢复治疗,也许几年之后,摘除‘人工心’不是梦想。”范小平主任说。

围手术期中医药大显身手

“因为这个病,以前我先生咳嗽得厉害,整夜整夜地咳,我也跟着睡不了。入院第一天,杨志敏副院长就带着中医经典围手术期团队来查房,给我先生开了中药,第二天晚上,我们就发现,好像不怎么咳了!那晚我们睡得都很安稳。”患者家属王女士回忆道,这让他们一家人觉得,这次真的有救了!

“我们通过大量临床诊疗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救治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方面大有可为,中医药在围手术期可以帮助患者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大大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前景。”杨志敏副院长说。

黎先生初入院时,由于长期心衰,导致身体状态不能马上进行手术。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范小平主任,超声科孙鹏涛主任,麻醉科李向宇主任,胸心外科林冬群主任、陈静薇护士长,SICU谭松涛副主任、邬志雄护士长,中医经典围手术期小组的潘忠奇主任医师和李颖文副主任医师组成多学科专家团队,建立中西医联合诊疗小组,每日查房、随访,对黎先生的病情进行了详细评估,为其量身定制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待黎先生的身体状态已经符合手术指正,范小平教授团队顺利地为其完成“人工心脏”植入。

在术后治疗上,杨志敏副院长带领中医经典围手术期小组,联合科室护理团队,根据患者术后体虚疼痛及胃肠功能失司的病情特点,为患者辨证进行中医经方和耳穴压豆、中药热奄包、皮内针、腕踝针等调理,并结合药膳调养,为黎先生提供全方位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改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术后疼痛、心理焦虑等问题,帮助患者快速康复,很快渡过了术后感染这一难关。

在术后治疗上,杨志敏副院长带领中医经典围手术期小组的潘忠奇、李颖文医生,联合科室护理团队,根据患者术后四肢末端循环不良,体虚疼痛及胃肠功能紊乱,情绪与睡眠不稳定的病情特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整体辨证施治,融入经典经方、针灸、耳穴压豆、中药热奄包等,通过针药联合并用、内服外治兼施,以药调和气血津液,以针调动经络与脏腑功能,并结合药膳调养,为黎先生提供全方位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改善患者术后微循环、胃肠功能紊乱、术后疼痛、心理焦虑及睡眠障碍等问题,重建机体平衡稳态能力,很快渡过了术后感染这一难关,为其快速康复提供了稳健的基础。

杨志敏副院长带队中西医结合查房

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经过中医药的积极干预和团队的不懈努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得到了明显改善,术后疼痛以及心理焦虑等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术后4天,黎叔就可以进食,5天就可以下床行走,2周后就能自由活动。目前患者术后各项指标良好,即将出院回家。

在医护团队的陪伴下,患者可以自由活动

“我以前连完整的一句话都很难说,一直在喘,只能一个字一个字说,你看我现在能站在这里,像正常人一样说话、活动,真的感谢广东省中医院!”黎先生和妻子眼里闪着泪花,动情地说。

THE END
1.1967年12月2日进行世界上首例心脏移植手术1967年12月2日,南非开普敦赫鲁特斯库尔医院的心脏外科医生克里斯蒂安·巴纳德为一名53岁的病人进行了全球首例心脏移植手术。 2007年12月3日,数十人聚集在赫鲁特斯库尔医院,他们和全世界10多万人一样,都是因接受了心脏移植而活下来。40年前的那一刻与他们的生命息息相关,让他们有理由来纪念。 https://www.ncsti.gov.cn/kcfw/jnr/202111/t20211112_51142.html
2.科学网—心脏移植手术第一人——巴纳德从医学上来说,心脏移植是活性移植,技术上有三个难关需要突破。一是切取的器官的保存问题。方法是持续降温和持续灌流。二是心脏一旦植入受者体内,必须立刻接通血管。三是解决免疫系统的排斥反应问题。巴纳德在这些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准备。 1967年他终于成功地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人体心脏移植手术,12月3日他领导的小组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32375-1433945.html
3.《打开一颗心》第6集:世界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患者因服用抗排异药01:24 《打开一颗心》 第6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 02:34 《打开一颗心》 第6集:离开人体的心脏为何还能复跳 01:25 《打开一颗心》 第6集:世界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患者因服用抗排异药引发感染而死亡 00:38 《打开一颗心》 第6集:环孢素——移植手术后最有效的抗排异药 01:41 《打开一颗心》https://tv.cctv.com/v/v1/VIDE1ceU5Ly994PqophdSjcr221103.html
4.医学重大发现之十:心脏移植人体有一个器官的移植,居然动用了六项诺贝尔奖的技术突破或者理论,那就是心脏移植。这在外科手术当中,确实是太难了。世界上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是谁做的呢?1967年南非的医生伯纳德。不对呀,那时候心脏外科技术最牛的都在美国呀?没错,伯纳德这个学生,摘了老师的桃子。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136961
5.医学历史:世界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背后你不知道的真相!手术的前一天晚上,巴纳德向沃什坎斯基和他的妻子解释了手术的过程。而沃什坎斯基在足足考虑了2分钟以后才下定决心。 1967年12月3日,巴纳德带领手术小组进行了9个小时的手术,并顺利完成手术。国际社会的注意力突然集中在格鲁特·舒尔医院,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在这家医院完成,并永远的载入史册。 https://www.163.com/dy/article/EO37NEF105349UIR.html
6.首个让病人长时间存活的心脏移植手术1967年12月3日,在南非开普敦格鲁特·舒尔医院,巴纳德等5位医生,把一名车祸中丧生的25岁女子的心脏植入患有心力衰竭的绝症患者、53岁的路易斯·沃什坎斯基体内,实施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 但不幸的是,在术后第13天,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肺部感染,并在第18天死于肺炎。这并不是心脏移植手术的失败http://www.xinminweekly.com.cn/shizheng/40years/2022/12/28/18296.html
7.郑大故事:开启“重生”之门——记第一附属医院引领中原器官移植2019年,该科室取得心脏移植手术资质,组建了心脏移植团队,并成功开展了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随后,移植手术量逐年增长,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近两年心脏移植总体死亡率仅为2.6%左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 到2022年,心血管外科取得多项突破:心脏外科手术量3800余例,例数排名上升至全国第9位;在国家医疗数据中心,https://www15.zzu.edu.cn/info/1217/82603.htm
8.院成功完成首例心脏移植手术.“换心高手汇聚安贞”张兆光院长陈宝田教授班森1992.3.20我院成功完成首例心脏移植手术.“换心高手汇聚安贞”张兆光院长、陈宝田教授、班森教授、苏鸿熙教授、张世铎教授看望心脏移植患者 1992年3月20日完成我院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https://www.anzhen.org/Html/News/Articles/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