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2个中国记者节。我们铭记党心民意,触摸社会温度,纪录时代进程,讲好梅州故事,传递人民心声。我们脚下沾满泥土,心中积淀真情。抗击疫情现场、脱贫攻坚一线、企业车间、田间地头……我们一直在路上,无惧日夜兼程艰辛,践行引领时代使命,增强记者“四力”,传播“主流强音”。
今日,《梅州日报》推出中国记者节特别报道,由全媒体记者讲述新闻路上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鲜活故事,展现梅州报人的精神风貌和报业发展的奋进历程。(梅州日报记者:林玉莹)
//与时代同行,与大众为伍//
●黄山松
今天,是第22个中国记者节。
记者节,跟教师节、护士节、警察节等国家确定的行业性节日一样,体现出党和人民的特别关怀,同样也是没有假期的节日。
其实,对于我们的记者而言,每逢节日是最繁忙的。因为不管什么节日,都是新闻宣传的重要节点。这就意味着,记者放假过节,是非常稀罕的,所付出的是社会大众难以想象的。
时代的需求、大众的需求,就是记者的天职!党媒记者,永远跟党旗前行,永远与时代同步,永远为大众服务。
铁心向党、铁肩担责、铁笔履职。党媒工作者矢志不渝,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使命。这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为了这使命,我们坚定党的信念,不断加强政治素养,不断锻造“新闻铁军”,不断传播“主流强音”,忠实履行好党媒职责;
——为了这使命,我们以“党和人民的喉舌”为己任,忠诚于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天职,在广阔天地上践行好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
——为了这使命,我们意气风发、日夜兼程、与时俱进,拥抱互联网走进全媒体,从“纸上谈兵”到“融媒捷报”,为梅州“三好一正”当好主力军、筑牢主阵地、唱响主旋律!
我们感恩伟大的时代、社会的信任、大众的厚爱!我们感激市委、市政府重视与关心,和各级各地、各行各业的鼎力支持!我们感谢广大读者和用户一路盛情呵护!
因此,我们借助这个节日组织专题专版,汇报我们的点滴收获与切身体会,讲讲我们的路上故事,说说我们的日夜甘苦,聊聊我们的传播力量,吟吟我们的奋进心声。
记者节,是荣耀,是使命,是责任!
记者节,为我们更添信心,给我们无穷力量,让我们矢志前行!
熬过最深的夜,做最真心的作品
梅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这是梅州日报社“最年轻”的部门,平均年龄仅28岁,有朝气、有活力、策划时更有清奇的脑洞,还有为了完成作品精益求精、“死磕到底”的勇气与毅力。
感动振奋
印象最深的时刻
无论是冲在前线,还是身处后方,新媒体人都是历史的见证人、时代的记录者。梅州的发展、重大项目的进展、民生议题的讨论解决,都在他们的笔下、镜头中留下印记。
2019年10月11日,梅汕高铁开通。梅州日报主播那叶赫为拍下梅州西站第一班高铁列车进站画面,与同事奋力追了几十米才追上车头,成为梅州迈入“高铁时代”的见证者。
同在疫情期间,视频编辑李龙记得,为梅州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出征送行、医疗队员告别父母幼儿离家抗疫、市民自发在高速出口迎接医疗队员回梅……这些场景他都在现场一一见证,备受感动,此外,他还参与了梅州日报社联合多个单位创作的《武汉加油》《新时代白求恩》《约好春天回家》《血脉相连》等抗疫主题MV,助力传播正能量,MV累计点击量超千万。
在直播梅州第二批、第三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回梅过程中,高级工程师、新媒体部技术组组长梁志达在现场全程保障直播信号,当时他所在的车辆刚好在回梅医疗队所乘坐的大巴后面,他毫不犹豫主动化身为“摄像小哥”,拿着手机从车辆天窗探出,捕捉到医疗队大巴安全抵达市委党校休养点的感人画面。
2021年4月,“查餐厅”直播栏目开始运营,实拍主播曾舒婷跟随市场监管部门对餐饮场所后厨进行检查,第一次直播就遇到烧鸭晾干间里放着旧鞋等杂物的情形,看着执法人员对酒店负责人严肃批评并要求整改,她感受到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方面下的真功夫……
2019年初,梅江区周溪河畔的“十里梅花长廊”美如画卷,编辑叶晓洋穿着汉服在梅林中拍摄赏梅视频,短短13秒,意境唯美、氛围到位,在冬天传递出阵阵暖意。
梅州日报赴圩节是梅州日报社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之一,每场活动前,那叶赫、曾舒婷、李子莹、罗欢欢等主播轮番上阵拍摄预热视频,带着市民在线“逛吃”,展示了梅州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农特产品,梅县金柚、平远脐橙、马山茶叶等特产纷纷亮相。
新媒体人在工作时所见所感的一件件、一桩桩、一幕幕,最终都凝聚成他们深耕新闻工作的不竭动力,让他们对这份职业感到无比自豪。
坚守奉献
奋力创作的日常
不用问新媒体人,凌晨四点的梅州是什么模样?因为凌晨一点、两点、三点、四点……任何时刻的梅州他们都见过。试问谁没为新闻作品废寝忘食?文字编辑紧赶慢赶、美术编辑通宵达旦、视频编辑夜以继日、技术人员争分夺秒、审核人员随时待命……既然成为新媒体人,为完成一份兼具效率与质量的作品倾注心血便是使命所在。
除了“吃”,新媒体人在“喝”这件事上也有讲究。今年夏天,办公室里突然多了不少1L、1.5L的大水壶,原来许多人都自认有时候忙到无暇起身倒水,为了不渴到自己,一次就能装满大半天所需饮用水的大水壶便成了他们的“宠儿”。
在新媒体人废寝忘食、忘我投入的创作下,《从三河坝到井冈山》系列微讲坛作品、《红色打卡地》系列短视频、扶贫助农带货系列直播……无数创新报道相继出炉,视频、图解、H5、专题、MV等形式的作品表现不俗,不断为客都人民奉上新闻“盛宴”。
梅州日报发布记者节MV《新闻阵地展豪情》(策划:王磊改编词:黄振韬张晓珊张柯MV摄制:丘儒凌伟文张贝婕录音:曾辉彬演唱:黄振韬吴腾江吴海清赖运香江婵林德培郑炜梅制图:黄书滢)
梅州日报社“党建+融媒”
练好内功赋能媒体转型发展
庆祝建党百年特刊《百年正风华》编审会上,采编人员对100版特刊进行最后的修改。(林翔摄)
从“融媒矩阵”到“融媒强阵”、从“新闻”到“新闻+”、从“单一作战”到“多元复合”,如今的梅州日报社已然“不纸如此”,正坚定地朝着“媒无止境”的融合之势奋楫笃行。
又是一年记者节。梅州日报社气象新,梅州日报人朝气蓬勃;这是党建引领、头雁带动之策,这是骨干担当、项目带动之举,这是群策群力、融媒发展之变;梅州日报,报业发展逆势上扬!
加强党建营造头雁效应
党建“火车头”,引领报业发展“阔步走”。
梅州日报社作为地方党报,切实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党建引领,把“铁心向党、铁肩担责、铁笔履职”的“三铁精神”融入党媒主阵地建设、主力军锻造、主旋律传播的进程中。以党建引领,筑牢党媒舆论主阵地,打造过硬的党媒队伍。
近年来,报社加强党建引领的队伍、制度、阵地建设,党组织战斗堡垒的“头雁效应”在每个项目、每个平台、每个岗位都得到充分彰显。“各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开展采编队伍业务交流、交叉跟班、联合作战的培训,不断发展壮大融媒主力军阵容。党员干部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能承担起项目制的载体,组建跨部门、多兵种、机动式融媒报道团队,影响和带动一大批编辑记者加快转型、开拓创新,全面融入全媒体格局。”梅州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黄山松说。
骨干担当创造项目效应
项目“牛鼻子”,筑牢报业发展“硬支撑”。
梅州日报社积极探索推动“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融合发展模式,满足多平台和用户需求,赋能移动化、可视化、智能化建设。以梅州V视、梅州柚早新闻的创新项目,打造“音频+视频”新赛道,探索视听行业新场景。以不断创新融媒平台与精品,加速内容生态圈的扩张和精耕,实现广泛传播正能量。
在传统媒体经营形势严峻的大形势下,报社整合平台、人才等优势资源,成立全媒体经营中心,大力推行融媒经营模式,拓展“全域合作、全媒运营、多元发展”的报业经营产业体系。近年来,以策划融媒项目统领、以组织品牌活动带动、以推动政企战略合作挖潜的经营模式,为报业产业经营连续增长提供不竭动力。由报社策划推出的赴圩节、金山圩日、网络春晚、舞林大会、梅州速度项目遴选、梅州柚系列营销活动、梅州原创歌曲大赛、农技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红色党建旅游进苏区、小记者采风看巨变等融媒体活动已深入人心,成为梅州百姓喜爱的文化品牌项目。
这其间少不了骨干的担当。如今,报社越来越多采编人才往复合型人才发展,成为各岗位的骨干。从采编调岗至经营中心的刘苑军、范斌、钟梅滨、刘润涛、郑康伟等,如今成为懂业务善经营的能策、采、编、播、营的复合型入才。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梁庚由衷地说:“我们每个项目都是采编和经营的团队共同在运作,融合了策划、组织、宣传、商务合作等各个环节。随着报业发展项目越来越多,报社需要更多一专多能的业务骨干,也将越来越注重培养能采能编能经营的报业人才。”
群策群力打造融媒效应
融媒大趋势,激活报业发展“一盘棋”。
今年7月1日,《梅州日报》重磅推出百版特刊《百年正风华》,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100个版阅读量超百万。同时,全媒体平台同步推出H5、梅州红色地标手绘长卷,并制作推出8个100秒视频展示各县(市、区)发展新貌。这一系列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收获了节节制胜的“融媒捷报”。
这是梅州日报社全媒体团队合力攻坚的成绩,是全媒体平台融合发展的成果。作为报社新媒体发展的亲历者,新媒体部负责人王磊为此深有感触。“报社给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让我们大胆地敢想敢做。特别是这次建党百年宣传报道,融媒效应充分体现出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协作互补,锦上添花。”王磊说。
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四全”媒体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梅州日报社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工作,通过平台搭建、机制改革、绩效倒逼等方式,激发全体干部职工以实际行动践行融合发展之路。此外,斥巨资建设全媒体中控室和融媒体中心,并完善全媒体运营制度;重兵布阵新媒体,从采编一线调配多名业务骨干作为新媒体平台的把关人,招聘一批技术骨干、新媒体编辑,为新媒体平台提升内容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凯乐催人从头越,不待扬鞭自奋蹄。梅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罗金良表示,要精准、精彩地实现我们的目标,就要在报社掀起新一轮改革创新热潮,要全报社一盘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坚决彻底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不仅要融出一个新境界,而且要融出一个新天地,不仅要冰雪消融,而且要春暖花开、灿烂辉煌。(梅州日报记者:王玉婷)
好的新闻报道需要团队合作
2020年举行的金山圩日活动,主播带着美食试吃团出发。(吴腾江摄)
今年4月2日,一场寻人行动在梅州上演,从党委政府到民间,从线上到线下,而我也有幸参与其中。
为烈士寻亲既是对烈属的抚慰,也是对烈士最好的缅怀与尊崇。2021年的清明节,对肖海来说注定是特别的,因为他找到了“家”,在聊天中他表达了想趁着假期回梅州看看,于是我当晚跟梅县公安确定萧迅烈士的出生地后连夜将定位发给了他。次日早上,彻夜难眠的肖海看到关于家乡具体定位的留言后,迫不及待收拾行囊回梅。
当我得知肖海已在回梅路上后,立马将消息报告给报社领导。在记者部李锦让主任的统筹安排下,我和摄影记者高讯、当时驻梅江区记者江婵以及新媒体同事李龙、叶嘉瑶跟进肖海首次回梅的报道,我们也是唯一一家全程跟进的媒体。正因为前后方策划及报道团队密切联系合作、高效协同作战,我们才有了更深入的报道和独家视频记录——萧迅烈士后人肖海跨越52年终圆“寻根梦”。
这条“帮烈士寻亲路”让人热泪盈眶,我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的事件采访,要尽最大努力与烈士后人深入交流,挖掘更多的故事告慰英烈忠魂。在与肖海见面时,我了解到萧迅烈士的烈士证由其侄女肖元英(肖海的姑姑)保管,便连线采访生活在广州的肖元英,让大家知道萧迅烈士更多的故事。
4月9日,梅州组织家乡人民代表和肖元英到位于河北邯郸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祭奠萧迅烈士。报社派出刘巧、林翔、李龙组成的全媒体报道团队全程记录,一路上与记者部值班组长林德培、客户端后台编辑合作实时发布文字、图片、视频,从萧迅烈士的故事、烈士陵园的环境、永埋于此的忠魂出发,将报道的内容升华至传承革命精神、坚定前行道路。
从寻人、寻根到寻亲、寻迹,通过此次报道,我深刻认识到,在当前融媒体报道的大环境下,团队合作对于一条新闻的挖掘、采写、传播至关重要,只有一线与后方、决策与落地实时互动、紧密结合,才能把报道做得更深、更专业,达到较快的传播速度和更广的传播范围。(梅州日报记者:吴丽伶刘巧)
驻县记者从业心语
驻梅江区全媒体记者侯珍妮:
驻梅县区全媒体记者吴丽伶(右一):
驻兴宁市全媒体记者陈思杰(右):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媒记者,扎根基层新闻一线三年有余,所学东西让我受益终生。我坚信唯有把身心“沉”在基层,才能真正走进百姓心田,才能沉淀出一篇篇精品力作,讲述人间温情、传递向上力量、记录时代宏音。
驻平远县全媒体记者傅思林(左):
做伟大时代的记录者,做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是每一名记者的新闻理想。我在3年多的逐梦之旅中,体会到扎根乡土才有“好声音”。梅州广袤乡土一个个平凡身影带给我无数感动,他们中有脱贫村的干部群众、有满腔热血的抗战老兵、有身残志坚的运动员。俯下身、说实话、动真情,是我新闻路上永不变的坚守。
驻蕉岭县全媒体记者丘琼:
驻大埔县全媒体记者洪国栋(左):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自己最深的体会是首先要讲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其次要精益求精,百炼成钢,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在融媒体时代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写出有灵魂的稿件。
驻丰顺县全媒体记者林玉莹(中):
驻五华县全媒体记者赖锋(右一):
从业党报记者3年多来,我越来越体会到“走现场”之于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无论当下外界条件、采访辅助条件变得如何优越,都不可能比用脚板一步一步“走”出的新闻来得真实、细腻、感人。记者坚持在一线、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心中才会有人民群众,才会不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