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中老年人的安全感知与手机支付使用的关系
图2:中老年人社会参与频率与使用联络方式的关系
要点提示:
●中老年人互联网体验日渐立体全面;
●半数中老年人会使用手机支付;
●与慰藉心灵、调节情绪有关的互联网内容中老年人点击最多;
●中等收入及以上、有经济自主性的中老年人互联网受骗比例更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从2000年到2017年6月,我国50岁以上的网民群体呈扩大趋势。2017年,50岁以上网民群体在网民中所占比例达到10.6%,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融入了互联网之中,他们与年轻人在接入方面(包括设备、基础设施、技能等)的差异在逐渐缩小,但在互联网应用方面依然处于相对弱势。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构建了独特的互联网使用方式,形成了区别于年轻人的互联网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以50岁及以上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和典型现象刻画中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揭示人口特征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对中老年人互联网使用方式的影响,为更好地理解中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提升中老年人网络素养提供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线上研究和线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焦点组访谈和问卷调查,不仅考察中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状况、信息能力,亦通过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对我国中老年人的网络生活进行考察与分析。
中老年人上网特点
智能手机是最主要的接入端口
智能手机是中老年人接入互联网的重要硬件。调查发现,大多数中老年人都将屏幕大视为手机最重要的性能,存储空间大、性价比高和速度快也是超过三分之一的中老年人所看重的因素。中老年人对手机的需求已不局限于满足基本通讯,而对速度和存储空间都有了更高追求,这与其开始使用更多的互联网功能和手机功能有关,如上网浏览和存储照片、视频等。此外,约四分之一的受访中老年人表示看重手机的音响效果和拍摄功能。
绝大多数中老年人(90.6%)对自己的手机满意,而不满意者中,屏幕小、运行速度慢、存储空间不够是最主要的三个原因,表明中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具有丰富性。
中老年人的互联网体验日渐立体全面
在生活应用方面,中老年人应用网络的比例相对较低,四成中老年人会在网上缴纳手机费,三成左右的中老年人会网上购物、手机导航,四分之一左右的中老年人会用打车软件或缴纳水、电、煤气等生活费用,而会网上挂号、订火车票机票、订宾馆等便利服务的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较低。
中老年人点击最多的内容:与慰藉心灵、调节情绪有关的内容
根据TBI腾讯浏览指数,中老年人浏览主题排名靠前的是和慰藉心灵、调节情绪有关的内容,分别有76.51%和72.02%的中老年用户选择浏览;紧随其后的是时事新闻,67%的中老年用户选择浏览;还有以养生保健为主要内容的健康主题和以情感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感情主题,分别有66.85%和60.7%的中老年用户选择。
中老年人搜索最多的是和心理咨询有关的音频节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需要理解和关怀的心理需求。
半数中老年人会使用手机支付
根据调查数据,46.3%的中老年人表示从未用过手机支付,36.4%的中老年人表示偶尔用,17.4%的中老年人表示经常用。中老年人是否使用手机支付与是否绑定银行卡有很大关系,绑定银行卡的中老年人中,高达92.4%的中老年人都用手机支付,其中41.5%的人经常使用,50.9%的人偶尔使用。而未绑定银行卡的中老年人中,则有28.5%的人使用手机支付,仅有1.7%的人经常使用,26.9%的人偶尔使用。对于绑定了银行卡的中老年人,91.8%绑定的是自己的银行卡,6.6%绑定了子女的银行卡,1.6%的人绑定的是配偶的银行卡。超过半数(55.7%)的中老年人绑定的银行卡的存款金额或信用额度在5000元以下,主要集中在500~1000元和1000~5000元这两个区间,绑定存款或额度在1万元以上银行卡的人数(7.9%)较少。
中老年人对于手机支付安全与否的感知和手机支付使用之间存在显著关系。认为手机支付非常安全的中老年人中,97.6%在日常生活中会使用手机支付,其中近七成经常使用,近三成偶尔使用。认为手机支付比较安全的中老年人中,80.9%选择用手机支付,其中近三成经常使用,超过半数的人偶尔使用。而认为手机支付不太安全的中老年人中,则有74.8%的人从来不用手机支付,25.2%的人会偶尔使用。认为手机支付非常不安全的中老年人,没有人选择用手机支付。(见图1)
中等收入及以上、有经济自主性的中老年人互联网受骗比例更高
中老年人发觉受骗之后寻求帮助的比例较低。有68.3%的中老年人表示“不寻求帮助,当经验教训”,67.2%选择“告诉家人朋友以防再次受骗”,只有25.9%和17.9%会选择向子女和朋友求助,而表示选择报警求助的仅有0.6%。可见,中老年人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需要强化。
被骗的中老年人中很大一部分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并具有经济自主性。在有被骗经历的中老年人中,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和高中学历,分别为39.4%和37.7%;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中老年人居多,分别占67.1%和24.3%。从经济自主性来看,有受骗经历的中老年人中有41.1%表示家里的重大支出由自己决定,37.5%的中老年人表示是共同协商决定,仅有16%和5.4%的中老年人表示是由配偶等其他人支配。
多措并举提升中老年人网络素养
为适应我国快速走向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可从改善互联网生态、增强中老年人的互联网行动能力和提升中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安全意识等多方面提升中老年人网络素养,具体建议为:
强化互联网“容错”机制,构建中老年人友好型的互联网生态。要形成“容错的”互联网生态,包括互联网基础设施、硬件完善、产品设计与功能以及网络安全环境等。努力营造中老年人友好型互联网生态,比如互联网平台设计撤回机制,社区和家庭帮助中老年人积极采取补救和自我保护策略,并且集合多方面的力量培养和规范网络安全环境。
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增强中老年人对生活保障的信心。中老年人对保健品的“痴迷”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前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有关。调研显示,很大一部分中老年人对未来生活表示担忧,尤其是儿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对此,建议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
构建家庭支持体系,增强中老年人网络安全素养。研究发现,包括儿女在内的家庭支持是增强中老年人互联网能力、防止上当受骗的有效保障。儿女不仅应创造条件为父母接入互联网,还应树立“容错”的支持体制,包容父母在学习使用互联网过程中的错误,积极引导中老年人提升网络安全素养,切实保护个人信息等。(作者:田丰,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