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良好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明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不断提升国民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全面认识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巨大变化对国民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又深刻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一些人在应对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复杂的社会关系变化等方面明显心理准备不足,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极端情绪引发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的新形势下,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是建设健康中国、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重要内容,是培养良好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都对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国家卫生计生委、中组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出具体要求。
深入把握问题挑战。目前,社会上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心理健康科普工作亟待加强。社会公众大多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有效性、专业性认识不够,忽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歧视心理行为问题人群和精神障碍患者的情况仍较为普遍。同时,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大部分领域(行业)尚未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截至2015年底,我国有精神科医师2.77万人,心理治疗师5000余人,能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不到3万人。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要求偏低,缺乏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也缺乏获证后的继续教育和督导,造成大多数获证人员不具备实际开展心理咨询的能力。高等院校心理健康专业学科建设和学历教育体系有待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进。此外,我国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很多是从西方国家引入的,缺乏本土化理论、方法和技术。总体来看,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起步较晚,适合我国国情和国民心理状态的服务模式、服务技术等仍处于探索阶段,社会实践不充分。这些问题相互影响,制约着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
(作者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