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水平。

掌握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生理功能调节方式以及体内的控制系统,特别是内环境的稳态、反馈、正负反馈、前馈等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

l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水平: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三个水平。

l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体液的分布,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l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反射与反射弧、激素、旁分泌、神经分泌。

l体内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反馈、正反馈、负反馈的概念;前馈控制系统,前馈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及学时安排

大课理论教学,2学时。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了解细胞的功能。

熟悉跨膜信号转导。

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兴奋性与兴奋的引起,阈值、阈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关系;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和特点;骨骼肌-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的兴奋-收缩欧联。

二、教学内容:

l概念:被动转运、单纯扩散、通透性、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次级)主动转运、出胞作用、入胞作用、吞饮、吞噬、静息电位、膜的极化、超极化、去极化、动作电位、反(倒)极化、阈强度(阈值)、阈刺激、阈下刺激、阈上刺激、阈电位、局部反应、电紧张电位、兴奋收缩—耦联、单收缩、复合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

l内容:A.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B.细胞兴奋的兴奋与兴奋的传导

C.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D.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大课理论教学教学为主,共10学时。

应用三明治教学法学习运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和骨骼肌的收缩。

第三章血液

了解血液的功能;血细胞生成的调节。

熟悉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和理化特性;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反应、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和输血原则。

掌握体液分布概况,血液在维持内环境恒定中的作用;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造血原料及其辅助因子);白细胞生理(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白细胞生理特性和功能);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生理止血机制,血液凝固过程、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其功能。

l血液的功能:血液的运输作用、血液的缓冲作用、血液的防御机能;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血浆的粘滞性、血浆渗透压、血浆的pH。

l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及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生理作用。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中的重要作用。

l血细胞的正常值。血细胞的生成和破坏、血细胞生成的调节;脾脏的功能:造血功能,血细胞贮存、修整和破坏功能。

l生理止血过程;血液凝固: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抗凝血系统;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及其生理意义;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小课讨论,共4学时。

第四章血液循环

了解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动脉血压的容量感受器反射和化学感受性调节反射,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熟悉心肌四大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心音的产生的机制、微循环的组成和作用;冠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掌握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和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工作肌细胞和自律细胞跨膜电位和形成机制;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形成机制掌握心电图正常波形和生理意义;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与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

l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心肌细胞分类,跨膜电位的概念,工作细胞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及大小;动作电位的分期,各期产生的离子及通道机制,几种钙电流、钾电流和钠电流的特性,产生动作电位后各种离子恢复机制。起搏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征,动作电位及4期自动除极机制。

l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兴奋性的概念,影响兴奋性的因素,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传导性的概念、心肌各部传导速度、房室延搁及意义、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自律性的概念、心肌各部自律性的大小、影响自律性的因素、窦房结起搏点控制心律的机制。心电图的产生机制、各波及波间歇的意义。

l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心输出量的调节和心音:心搏出量、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肌前后负荷的概念、心肌收缩能力及心率对心搏出量、心输出量的影响;心音的产生的机制及第一、第二心音的特点。

l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和血流动力学: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阻力、影响血流阻力的因素、血管口经与血管阻力之关系、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管阻力的影响?

l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微循环的组成、通路及调节:形成动脉血压的各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血流通路及血流调节。

l微循环的特点,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方式。静脉血压,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淋巴液的生成与影响因素: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方式,组织液生成的动力与阻力,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l外周静脉压;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神经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外周静脉压的概念,特点;中心静脉压的大小及影响因素;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及作用,作用机制。

l心血管中枢,定位,作用;心血管反射:延髓的心血管活动中枢的定位和作用,减压反射的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效应、传出神经;心肺容量感受器的作用、效应,化学感受器的位置作用。

l动脉血压的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儿茶酚胺的释放,对心血管的作用及机制;RAAS的有效刺激,转换及作用;ADH的有效刺激,作用;PG,NO,内皮素的作用及机制;ANP的释放,作用及意义。

l特殊器官的循环:运动时血流的再分布,心血管活动变化,冠脉循环的特点,调节,肺循环的特点及调节,脑血流的特点及调节,BBB和血脑脊液屏障的生理意义。

大课理论教学为主,共20学时。

应用三明治教学法学习动脉血压的神经反射性调节。

第五章呼吸

了解呼吸的意义及其各环节的基本过程;肺通气的胸廓弹性阻力、惯性阻力;呼吸功;上位脑对呼吸的调节;防御性呼吸反射;呼吸机本体感受性反射;周期性呼吸。

熟悉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和特征,氧离曲线与影响因素;呼吸节律的形成

掌握肺通气原理(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l呼吸的生理意义,呼吸的基本过程。

l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影响肺换气、组织换气的因素。通气/血流比值及其与肺换气的关系。

l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Hb与O2结合的特征,氧离曲线与影响因素。CO2与Hb结合的特点,CO2的运输,CO2的运输形式,CO2解离曲线,CO2与Hb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呼吸机本体感受性反射。

l呼吸中枢的概念,延髓呼吸中枢,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呼吸节律的形成和维持。肺牵张反射。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化学感受器,CO2、低O2和H+浓度对呼吸的调节作用以及三者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

大课理论教学,共8学时。

概述及肺通气的动力(2学时)

肺通气的阻力及肺容积、肺容量,肺换气(2学时)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2学时)

呼吸节律的形成与维持,呼吸运动的调节(2学时)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机械消化、化学消化的基本过程,消化液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各段消化液的主要成分和生理作用,胃、肠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主要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和基本过程。

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消化腺的内分泌功能、胃肠激素和排便反射。

了解口腔内的消化,咀嚼、吞咽;大肠内消化。

l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胃肠的神经支配;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激素调节,胃肠激素,主要胃肠激素名称及其分泌细胞名称和部位,脑肠肽。

l口腔内的消化:唾液成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咀嚼与吞咽

l胃内的消化: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刺激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消化期的胃液分泌的调节,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胃的运动:头区的运动,胃的容受性舒张;尾区的运动,蠕动;胃排空及影响因素。

l小肠内消化:胰液的分泌: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头期、胃期、肠期的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胆汁的成分和作用,胆汁的分泌、排出与胆囊的作用,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小肠液的分泌:十二指肠腺的分泌、小肠腺的分泌,小肠液分泌的机制,小肠分泌的调节。小肠的运动形式和调节,回盲瓣的功能。

l大肠内的消化: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大肠的运动形式,粪便的形成和排便反射;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l吸收:吸收的部位,吸收的途径与机制。小肠的吸收功能:吸收的条件和方式,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形式和途径。大肠的吸收功能。

启发式教学,以讲授基础理论为主,辅以部分临床知识,共6学时。

概述(消化和吸收的概念、胃肠神经支配、胃肠激素)1.5学时

口腔内的消化0.5学时

胃内的消化1.5学时

小肠和大肠内消化1.5学时

大肠内消化0.5学时

吸收0.5学时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掌握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概念、能量代谢测定原理、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的概念。体温的概念,体温的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机制。

熟悉体温的测定部位与方法。

l体温及其调节: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生理变动。临床常用的测定体温的方法、部位和正常值。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主要的产热器官,产热形式,产热活动的调节;机体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不感蒸发与发汗);汗腺与汗腺活动的调节,影响汗腺活动因素,发汗的种类及发汗中枢。体温调节:行为性体温调节与自主性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PO/AH区对体温调节的整合作用,调定点概念与调定点学说。

讨论课形式,学生按提纲自学和讨论为主,教师小结,辅以病例进行分析,4学时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尿浓缩和稀释的机制,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熟悉肾脏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恒定中的重要作用,肾血液循环的特点,血浆(肾)清除率,排尿过程。

了解肾脏在排泄中的重要地位。

●肾脏泌尿的生理意义。肾脏的解剖特点。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及血流量的调节

●肾小球的滤过机能:①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滤过膜及其通透性;②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及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机能:①Na+、Cl-、HCO3、K+、水和葡萄糖等的重吸收;②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机能:H+、NH3、K+的分泌;③影响肾小管与集合管泌尿机能的因素。

●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的机制及其与尿浓缩和稀释的关系,直小血管在保持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①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②神经和体液调节:肾交感神经,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及测定的理论和临床意义,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及排尿反射。尿量、尿的理化性质和成分,高渗尿和低渗尿的概念。

启发式教学,以讲授基础理论为主,辅以部分临床知识,共8学时。

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2小时

第三节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中的物质转运2小时

第四节尿液浓缩和稀释;第六节清除率;第七节尿的排放2小时

第五节尿生成的调节2小时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掌握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及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功能活动(如对感觉的分析、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等)中的作用,理解和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从而真正理解神经系统在维持稳态、调节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功能平衡中所起的作用。

(一)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神经元的概念及组成;掌握有(无)髓神经纤维的概念及神经纤维的功能;掌握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掌握突触的概念及组成;掌握中枢兴奋传播的特点;掌握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概念、意义和产生机制;掌握神经递质的概念;掌握外周神经递质的种类;掌握胆碱能神经纤维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的定义及分布;掌握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了解递质与调质的概念;掌握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概念及分类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⑴反射与反射弧⑵了解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⑶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⑷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二)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感觉器官、感受器的概念及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丘脑的感觉功能:⑴了解丘脑核团的分类⑵掌握特(非)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和功能及两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⑶了解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概念3、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4、痛觉:⑴了解痛觉的概念⑵了解皮肤痛觉的概念⑶掌握内脏痛和牵涉痛的概念和特点

5、视觉器官:①眼的折光成像功能:眼视近物时的调节,瞳孔对光反射和瞳孔近反射的概念,近(远)视及散光眼的成因和矫正;②眼的感光换能作用: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功能,感光色素的组成;③视力、视野、盲点、明(暗)适应的概念

6、听觉器官:①听阈和听域的概念,外耳的作用;②中耳的组成及鼓膜、听骨链和咽鼓管的作用,声波的气传导和骨传导途径;③耳蜗的结构及行波学说,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7、前庭器官:①前庭器官的组成及作用;②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及适宜刺激;③眼震颤的概念

(三)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掌握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的概念;了解脊休克的概念、主要表现及产生原因;了解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的概念;掌握牵张反射的概念;了解牵张反射的反射弧;掌握牵张反射的类型及生理意义;了解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了解小脑的结构;掌握小脑的主要功能;了解基底神经节的组成;了解基底神经节的功能;了解基底神经节的损伤的临床表现;大脑皮层运动区;掌握主要运动区的定位及支配特征;掌握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概念及功能(四)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了解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掌握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及特征;了解脊髓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掌握下丘脑的主要功能(五)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

掌握条件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了解条件反射的形成、消退、泛化和分化;了解条件反射的形成机制和意义;了解第一、二信号系统的概念;了解学习记忆的有关概念;了解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了解脑电图的概念和常见脑电图的波形及意义;了解睡眠和觉醒的一般概念

启发式教学,以讲授基础理论为主,辅以部分临床知识,共24学时。

感觉器官部分(4学时)为讨论课形式,学生按提纲自学和讨论为主,教师小结,辅以病例进行分析,

第十章内分泌

了解内分泌系统在调节主要生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作用机制。

掌握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激素的分类、作用机制及细胞信号跨膜转导。

·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下丘脑与腺垂体的机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生物合成、储存、释放、运输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种类及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

·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和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分泌调节,维生素D3,降钙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肾上腺皮质:皮质激素种类、生理作用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肾上腺髓质:髓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素)种类及作用。

·胰岛: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分泌的调节。

·其他器官的内分泌功能和激素:松果体和胸腺的内分泌功能。

·前列腺素的作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以讲授基础理论为,主辅以部分临床知识,共5学时。

第一节概述(激素的分类、特性、作用机制)1学时

第二节下丘脑与垂体的内分泌1学时

第三节甲状腺的内分泌1.5学时

第四节甲状旁腺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0.5学时

第五节肾上腺的内分泌0.5学时

第六节胰岛的内分泌、第七节松果体的激素与前列腺素0.5学时

第十一章生殖系统

了解男、女性腺的作用,掌握月经周期的形成机制。

1.男性生殖(1)睾丸的生精作用(2)睾丸的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2.女性生殖(1)卵巢的生卵作用(2)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3)卵巢和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激素调节(4)妊娠过程。

三、授课方法和授课学时

男、女性腺及雄、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等部分自学,并结合多媒体进行理论讲授和总结。授课学时:1学时

THE END
1.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主要有哪些部分组成快速问医生输精管道。还有附属腺组成,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内外生殖器官,以及相关组织,女性内生殖器官,包括阴道,https://m.120ask.com/askg/posts_detail/104745440
2.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结构知识点汇总考点5 女性生殖系统淋巴 1.盆腔淋巴分布 盆腔淋巴分为3组:髂淋巴组(又分为髂总、髂外和髂内)、腰淋巴组、骶前淋巴组。 2.盆腔各器官淋巴引流 ①阴道淋巴引流:阴道下段的淋巴引流主要入腹股沟淋巴结。阴道上段淋巴引流基本与宫颈引流相同。②子宫淋巴引流:子宫体及底部淋巴与输卵管、卵巢淋巴均输入腰淋巴结;子宫https://www.med66.com/new/24a335a2009/2009522liuyil143238.shtml
3.顾萱: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2.内外生殖器: 男性生殖器官包括在体外的阴茎和阴囊内的内部生殖器,而女性生殖器官则位于盆腔内。 3.生殖激素: 男性生殖系统主要分泌睾酮,而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生殖系统是人体独特而复杂的器官系统,它承担着生殖和生育的重要任务。通过深入了解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更https://www.hntv.tv/yshnzt/article/1/1787819295074697218
4.女性生殖系统(女性外部生殖图示的结构详解)医疗器械女性内生殖器指生殖器官的内脏部分,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输卵管和卵巢常被称为子宫附件。 二、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由什么器官组成 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内、外生殖器官及其相关组织。女性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女性外生殖器指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又称外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https://www.edou.net/3394.html
5.2018级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初始就业岗位:基层医疗机构口腔科、社区口腔疾病防治中心、口腔诊所。 2.发展岗位:考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正常逐级考取资格证书并全部顺利通过时间约为毕业后8年)并通过到上级单位进修学习获得一定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后,工作岗位可升迁至二甲以上综合医院口腔科、口腔医院、大型口腔疾病防治中心。 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73.htm
6.女性外生殖器与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女性需要对性有较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对性器官和性的生理有所了解。 一、女性性系统的解剖 女性性系统包括女性生殖器官和乳房,在青春期最明显的变化是乳房和生殖器官的发育。 (一)乳房 乳房是女性重要性征之一,雌激素刺激促进乳腺导管的增生,而孕激素可以促进腺泡的发育,乳房约有匕~20个乳腺小叶,周围由起保护作用https://m.haodf.com/neirong/wenzhang/141916.html
7.女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三大功能女性生殖系统构造女性生殖系统对我们国人来说,一直就是一个迷,还伴随着羞耻和尴尬,其实也没必要尴尬,对女性朋友来说,了解女性生殖系统这也是一个自我了解的过程。 2.外阴的组成 (1)阴阜位于耻骨联合前面,皮下有丰富的脂肪组织。青春期开始,其上的皮肤开始生长卷曲的阴毛,是第二性征之一。 https://www.snsnb.com/post-11619-1.html
8.女性生殖系统由这几种器官组成,看看你知道几个?子宫内膜子宫颈女性生殖系统由这几种器官组成,看看你知道几个? 女性生殖器官,简单地说可分两部分: 一是露在身体外面的叫外生殖器;一是藏在身体内部的叫内生殖器。 外生殖器: 外生殖器也叫外阴,就是在两大腿根部之间所能见到的部分,它包括下列几部分: 1.阴阜:是在小腹下面,耻骨联合前方的隆起区,青春期后生长有阴毛。 https://m.163.com/dy/article/HUGEHDAQ0553THV0.html
9.男女生殖系统结构图(详解人体生殖系统的构造)尿道是男性生殖系统中的一部分,起始于膀胱,贯穿整个阴茎,终通向体外。它不仅是排尿的通道,还是精子射出的通道。 阴茎是男性生殖系统的外部器官,主要功能是将精子输送到女性体内。它由海绵体、阴茎体和阴茎头三部分组成。 二、女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和外生殖器等组成。 https://m.meijianpin.com/zhishi/222081.html
10.专业学组病理学分会我会于2023年8月25日在济宁召开病理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学术发展学组成立会议以及女性生殖系统病理学组、分子病理学组、技术学组换届会议。现将各学组组成公布如下(以姓氏笔画为序): 一、学术发展学组 组长:邢晓明 副组长:刘丽丽 林晓燕 崔 晶 委员: http://m.shdma.com/show/show-70-129.html
11.江西省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考试大纲(2020年版)(七)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 (1)睾丸的位置、形态、功能及其调节 (2)输精管道及其附属腺的组成和位置 2、女性生殖系统 (1)卵巢的位置、功能及其调节 (2)输卵管的位置、形态、功能 (3)阴道的形态 (八)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 (1)脊髓的位置、形态 https://www.dean.gov.cn/zw/03/06/wsjkwyh_183753/fdzdgknr_183756/zwdt_183779/202104/t20210430_4907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