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能先富起来,凭啥让年轻人来学中医?”在标准化大生产的今天,量身定制成为体现个性、身价的表现。在医学上,西医的千人一药与中医的一人一方完全是在不同的层次。相信随着中医价值的被认识,中医的黄金年代将来到。
@老百姓
中医由复兴到昌盛,需要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有这么一天!
@中医门诊
最根本的问题是为民。
@阳光雨露
西医管中医,成了阉人。
@老俞
膏方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千年而不衰,说明了膏方的实用性以及在补虚扶弱、强身健体、抗衰延年防病治病上的显著疗效。名医好药正确的炮制才能使中药起到应起的最大效果。
@静默如初
@川朴@林.莫虚度
在继承、创新、发展和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上的确做的很到位。
@小猫
好美好舒服,就是心目中那个感觉,可惜没钱装修,对中医文化的理解也非常浅……
@祥云
我喜欢这样的,年轻人加油!
@小雅
它就是我心里当代中医馆的样子。
@静默沙烟冷
说实话,服装真的很重要,影响心情。
@恰恰
是的,工服很重要啊!我的第一份工作离职有一定原因是因为工服很丑,每天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矬样特别受不了,不想以后的生活都要那么丑的继续下去,后来发现好多同事都这么想。
@周奇東中医矩形疗法创始发明人
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工作难找,改行多……这是中国的社会历史问题,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建国几十年中医不但没有发展反而萎缩;中国被西医占领统治;中医中药被用西医西药标准法规扼杀;中医教育被西医化……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医院校毕业生的困境就成了必然。
我是从中医学院本科毕的业,我也见习过实习过,现在也有学生。我认为,关键还是在学生自身。
@薛贵军(自由的云)
不论你是本科还是博士研究生,关键是你在实习时跟临床老师学到了什么?你会做什么?能做好什么?比如说针灸,你自己不能独立操作又不愿意给老师做助手,经络不会背穴位找不准,针灸时一点手感都没有;跟推拿老师又不愿意练功练手法,到了中药房什么药都没认识又嫌中药脏,自持我的学历高看不起老师,这样的实习生哪个中医院,门诊,诊所要他?只要你愿意认真的学认真的做或者是你能够做哪怕是很简单的都会有人要!为什么过去中医跟师学徒的两年三年后就能替师父独挡一面!?因为他们学的都是实用的东西。他们以后在师父的引领下自己不断的努力提高成为明医也是很有可能的!
@常效堂
中医界用的是医生,不需要打杂的。关键是你毕业后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怎样能让毕业生,毕业后就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是学校教育的关键。能不能让毕业生成为合格的中医呢?五年制教育一定能。但现在的中医教育有问题,故不能。问题不在中医行业,在学校。不解决学校教育问题,中医毕业生永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心平气和
这种人,这种思想,才是中医发展,中华振兴的希望!
@王昆文
他是真抓实干、千方百计为推广和发展中医而奋力拼搏的人,甚至顶着重重阻力和一些人的误解与嘲讽。向刘维忠先生致敬!
@茯神
希望多些像刘厅长这样的实干型,实在型的干部。
@王永强
这些为中医事业发展奔走呼号的有识之士,就是中医事业发展的脊梁!
@杨霖生天水市男性病性医学研究所
当今社会这么懂中医抓中医的厅长实在太少了,刘厅长更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君药猛药,其作用不言而喻啊……
精彩论坛
@愈公实效中医药研究所
从人类对医疗理念来看中西医,中医也并非是物理,机械科学意义上的医学,他是有丰富哲理闪涵的文理医学。西医也并非是天道自然哲理意义上的医学,所以他的片面机械的物理现象是难免的。
中药,如果失去了临方炮制,就等于大半失败。目前,也就在医馆,有可能实现。我是看好医馆做高端路线。
@中医为大众服务
中医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一门哲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学,致理深奥,深入浅出,模糊的概念到出生命的真谛,简单的方法解决了未知的问题,总之,中医的未来是世界医学的未来,需要后人共同的努力,开放中医,是中医走向辉煌的路径。
@毛青伟【蕴清瑜伽】私教理疗
中医需要监管,不能过分自由。
@乾奎
因为梦想和初心,不得不点赞。
中医邂逅商业保险,如果想占她的便宜,想让她给点剩饭,那就是乌托邦。中医邂逅商业保险,如果真爱她,娶了她,真心实意的生活,那就是美丽的蓝湾。商业保险真心实意嫁给真正能治了病的中医,为她保驾护航,那么二者的事业将蒸蒸日上。
@烎@躯壳
如若这样最好,患者可以自由选择中医治疗路线或西医治疗路线,又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路线。
@超
说到心里去了,中医想要发展壮大必须凝心聚力。
@杏林耕者
中医需要发展,但首先要继承,中医思维已不复存在,再创新已然不伦不类。就中医思维而言,不存在古中医与现代中医差异。为了培养现今的中医师能用中医思维诊病,逼迫采用复古的方法,可见当今中医内核遗失太多。
@白水
有你们的执着,李可老中医的经典验方肯定能发扬光大,救命医人。
闲谈基本功经典要读,理解为本。药材会辩,还会炮制。针灸学好,随身携带。李先生学,掌握精髓。圆论可贵,难替病理。中西急症,诊断为重。中西医融会诊断要下功夫。中医药要辨病综合治疗。
有料又有趣
@秀银
形象生动的比喻,从工作到生活,概括得非常好。
@艾灸师.张卉敏
完全被中医迷住了,博大精深不只是说说而已,真的是浩如烟海。
@野原萱之助
@我的家乡在衡阳
@黄柳茵中医诊所金樱子
除了解剖以外,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师一样要系统学习西医的基础和临床科目,包括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诊断学、内外妇儿……另还有若干选修科目,如护理学、逻辑学……另还有若干通识科目:大学英语、马哲、医古文、医学计算机……以前七年制本硕连读的,还多学了高等数学、生物学、遗传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所以,不要笑学院派中医如何如何,那是很多人不懂,其实学院派中医的知识面得有多广,能把中医知识和技能学好、融会贯通的医生得有多聪明多厉害!现在中医除了硕博有导师,本科也早都实现导师制了。参加工作以后,还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拜师学艺。建国六十多年,中医积累了大量人才,无论在临床还是科研领域,中医在与时俱进!有能力的中医人在不断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中医发展方式。我相信,10年内,中医必将迎来全面繁荣的新时代!
@老汉
中医中药应该加大研究力度,宏扬发展!如果不是本人老了,只能喜爱,早几十年,一定钻研中医中药!
@碧玉居玉器水晶行(陆红梅)
最近接触中医经络调理,对中医越来越喜爱,甚至快到沉迷的地步。如果让我再活一次,我一定读中医大学,以做医生为终身职业,为人类解除病痛之苦。
@班牛
被撩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张苧予
被你说的,感觉想立即马上约个中医师,哈哈哈!
@医者意也
话说当年被老婆骗的时候,这些她都没做……遇到高手了( ̄▽ ̄)……她就做了一顿饭,就让我惊为天人了……于是今天,一身儿女债,半世老婆奴。
@陈琼茹
恨不能早点看到此文~
@天垂象(大暑)
非女中医师不娶!
@朱柳椃、@椎络堂·李太云
中医一枚等撩~~
经验谈
@白汉
我觉得,中医馆要发展,必须注重内涵建设。病人凭什么来中医馆看病和接受服务?因为中医馆疗效好,服务温馨,坐诊医生除了能设身处地地为病人考虑,无论是金钱的还是技术的,要让病人觉得把健康和治病托付给中医馆,没有错;坐诊医生来中医馆坐诊,能很好发挥才干,把技术用之于实践,也获得相应报酬,同时在技术、人文环境方面也觉得舒心;中医馆也要考虑利润,否则怎么生存呀!亏本的生意不做也可,亏本的庄稼却不盘不得。中医馆经营在诊疗疾病和为病人健康方面,发挥传统优势,做到服务好,而且温馨,少花冤枉钱,还能得到许多大医院看不上也不便操作,却是服务对象(不一定是患者)非常需要的方面,让中医馆真正成为分层次服务大众健康的实体,成为能为个人量身定做医药保健和健康服务项目,并切实有效,效果较佳的传统医药机构,我们的中医馆就会发展壮大,成为新时代健康产业的大类,中医药也就振兴了!
@一介乡医
1.中医师是有地域性的,一位在当地日诊量60号以上的中医师,换个地,就算有过硬的诊疗水平,没个1~2年别想再振雄风。
2.中医界滥竽充数的多,真正有一手的寥若晨星,看个病跟买奖票一样,这是大硬伤。
3.中医馆是卖药还是卖医术?以药养医模式下,人人都是大方医,动辄某方加味二三十味,一张方加得面目全非,更甚者搞什么自拟方,经验方,居然大行其道,汝传道医人乎?觅钱医人乎?体制下的弊端,私营中医馆也会受其所制。
经营中医馆也需要考虑阴阳:馆为体,效为用。百般花样玩过后,治愈口碑是太极!
视野
@青蜻蜓
好棒呀!我就是大三中医专业学生。我很庆幸也喜欢中医专业,更加喜欢和他一样做养生粥之外的好多养生菜。感觉学习中医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内涵。真的很感谢我们的国粹,很自豪,所以也立志好好学习。
@方辉
人生入戏,戏如人生。
以黑白为主基调,简洁明快。不摹古而有古风,不仿仙而有仙骨。中医应该以多种形式表现自我。设计新颖,美感强。
@Dr.Make
虽然说一流企业做文化,但不能太过跳脱本质。
设计装修对于中医馆的品牌传播有利,但是,设计装修是要花钱的,而钱是要靠中医医生往回挣的,医生肩负给病人看病和给老板挣钱的双重压力,早期投入不是很大,医生负担就不会很重,比较轻松看病,疗效就不会打折扣。另一方面,收费不高,病人也很轻松,就诊人数不会很低。门庭若市还愁不会财源滚滚?
@猪不戒金牌膏药
包装和在外同样重要就像女人外在和内在一样重要。
@孙建宏
挺好的,无论医生患者在这样的环境看病应该都会舒服些吧。
@杨氏中医春泽堂(长春九针埋线)
当天朝正在为找不到经济着陆点而踌躇不前的时候,当国人正数典忘祖翘首企望外国西医科技化如何发达的时候……科技具有高度发达的弹丸之地的日本早已抓住了中药制剂和中药提取物的契机,把《伤寒论》大部分方申请了世界专利,日本的汉方制药已经在世界中药市场风起云涌,中药提取原料占据了世界主导地位!而国内屠呦呦守着博大精深中医药宝库之一隅查得《肘后备急方》青蒿治疟大受启发而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天朝才如梦方醒!如获至宝!意识到传统中医的巨大潜力!
@李仁知中医全科(妇科)诊所
我们应该做大做强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中医药事业,在许多政策上要放开,中医药诊所,医馆的开放,政策上要与公立医疗同等待遇,政府既要放开又要培植和管理好才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
@艾艾贴-叶子
一看到中国的农民种植中药材低价卖出,再到日本手上一转,高价卖回中国,我就心寒。我家是种植中药材的农民,父亲一直在种道地药材,最可怜的就是农民,没有农民种出好药材,哪来他们的赚大钱,国家应该给农民补贴种药材,真的收购价太便宜了,血汗钱呐!
@梁生
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不是一纸证书和文凭能左右的。全国每年正规院校的中医专业毕业生逐年都在增加,考取执业中医师证书的人也不少,但真正能独挡一面造福一方病患的有几个?!不要看着别人能执业了,效果好,收入高而嫉妒眼红,还是把自己的技能学习好才是生存发展之道。
@秋哥
中医产生于民间,中医的根在民间,纯中医存和活在民间,绝技来自于民间,高手也大多在民间。
@罗正中
只要有利于中医传承,有利于老百姓看病就是好政策!
@水瓶座
目前的执业中医师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民间中医更是良莠不齐,理法一概不明,就靠几个方子混饭吃的,绝不是少数。合法行医的路径可以开放,但不应是门槛降低,考核应该保证高度严格,中医行列,难进易出才是正路。
@张子谦
能否把病家的医疗权益放在首位,这才是评价医疗政策的核心原则。如果医师发牌机制的宽进宽出,带来的是病家就医风险的上升,那无论政策初衷再好,都注定是南辕北辙。
@刘利哲
@皮东梅
这是新时代的进步,但是需要更多的有理想有梦想的人参与,形成人人健康的需求!不是做慈善!
@李旭冉
不过国内的药方,允许在里面做餐饮么?
@玄影
在宋代就有了,一楼药膳二楼药铺,不算新鲜
@A刘宏达
个人感觉,模式考虑得还不够完善,在国内来讲有多少人会愿意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