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临床将AFP用于诊断HCC本身存在问题,但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尤其是对于行肝切除术和考虑行肝脏移植的患者。不论肿瘤大小如何,AFP水平>1000μg/L的患者在肝脏移植后复发的风险极高。
肝癌在我国发病率排名第二,死亡率高,很多肝病患者对肝癌闻之变色。
肝病患者体检的时候,都会“抽血查有无肝癌”。主要就是看这样一个指标,甲胎蛋白。甲胎蛋白是传统的肝癌标志物。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正常情况下在妊娠期由胎儿肝脏和卵黄囊产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AFP浓度通常是升高的。
肝癌患者由于病变的肝细胞再生活跃,会出现甲胎蛋白的升高。
但是要注意的是:
并非所有的肝癌均分泌AFP,多达40%的小肝癌患者,其血清AFP浓度在正常范围内。
与酒精性肝病引起的肝癌患者相比,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癌患者更可能出现血清AFP升高。
AFP持续升高的肝硬化患者发展为肝癌的风险高于AFP值波动或处于正常水平的患者。
当然也不是甲胎蛋白身高都是原发性肝癌。
有慢性肝病但无原发性肝癌(如,急性或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也可能出现血清AFP升高。
丙型肝炎导致肝硬化的患者可能会出现AFP轻度升高。
一般认为,对于高风险患者,血清AFP超过500μg/L(大多数实验室正常值为10-20μg/L)对HCC具有诊断性。
目前中国抗癌协会推荐依据甲胎蛋白升高诊断肝癌的标准为:
甲胎蛋白大于500微克/升持续4周;
甲胎蛋白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且不降;
甲胎蛋白在200微克/升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
如甲胎蛋白呈低浓度阳性持续达2个月或更久,谷丙转氨酶正常,应特别警惕亚临床肝癌的存在。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情况,甲胎蛋白升高但不是肝癌:
(1)孕妇和新生儿
正常怀孕的妇女也会出现甲胎蛋白的一时性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肝癌那样高。胎儿期甲胎蛋白由孕妇的卵黄囊和胎儿肝脏产生,甲胎蛋白是胎儿的正常血浆蛋白成分,是胚胎早期的主要蛋白质。妊娠期妇女甲胎蛋白会明显升高,一般在妊娠后3个月,甲胎蛋白就明显升高,到7-8月孕妇母血中AFP量达到最高峰并相对稳定,但其仍旧低于400ng/ml,约在产后3周后逐渐恢复正常水平。与胎儿肝脏发育有关,新生儿生长发育比较活跃,也会出现甲胎蛋白的升高。
(2)急/慢性肝炎、肝硬化
例如,肝硬化病人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多在25~200ng/ml之间,一般在2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甲胎蛋白也随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如果甲胎蛋白浓度长期处于高水平(在500ng/ml以上),或呈进行性增高,则应警惕肝癌的发生。
(3)生殖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是发生于生殖腺或生殖腺外的肿瘤。包括畸胎瘤,卵黄囊瘤,生殖细胞肿瘤如精原细胞癌等。
甲胎蛋白偏高可能与生殖细胞肿瘤有关,大约50%患有生殖细胞肿瘤的病人AFP呈阳性。
(4)消化系统肿瘤:
产甲胎蛋白的胃癌(AFPGC)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胃癌,高AFP水平的胃癌被称为AFPGC,约占胃癌的2.7~8%。
AFPGC是指经过病理或组织学检查确诊,伴有血清AFP升高,并可以排除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及生殖细胞恶性肿瘤等其他疾病的胃癌。
比如胃癌、胰腺癌、结肠癌等。
(5)其他的原因
肝损伤、充血性肝肿大、毛细血管扩张症、先天性酪氨酸病、睾丸或卵巢胚胎性肿瘤、一些其它消化道肿瘤、胰腺癌等患者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甲胎蛋白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