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州为中心的百万巴中人民,世世代代勤劳勇敢地生息在巴中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部有2000多年史载的文明史。
巴中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巴人部族素以英勇善战,能歌善舞而著称。汉高祖刘邦在南江大坝建牟阳城筑巴峪关,萧何月下追韩信至截贤岭,张飞夜袭巴郡智擒严颜。魏武帝曹操与张飞交战汉水。境内始建于梁魏、盛镌于唐代的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等地的摩崖造像多达5210余龛、7200余尊,以布局精巧、艺风平实而著称,再现了唐代辉煌的宗教艺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巴中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
巴中的公路交通较为方便,与周边各市均有道路顺畅连通。乐巴铁路于2009年12月31日全线贯通,现正在进行电气化改造,广巴高速公路于2009年底已形成通车能力,2010年5月10号正式通车,成都到巴中最快仅需4小时,南部到巴中的高速公路、巴中到达州的铁路已开工建设,巴中到达州、巴中到陕西界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巴中机场、南部到巴中到汉中的铁路、巴中到万源的高速公路都列入了省规划。[1]
自然气候
气候条件
巴中总的气温特征是: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摄氏17.1度;无霜期长;雨量充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17.9毫米,但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各月降雨量分布也极不均匀;光照较好,多年平均光照时数为1462.1小时;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巴中资源丰富。光热资源充足,生态优美,物产丰富,发展生物工程前景广阔。森林覆盖率达35.91%,堪称“绿色宝库”。
自然资源
历史文化
古代巴州
公元91年(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分宕渠北境置汉昌县;公元505年(北魏正始二年),于汉昌县治置大谷郡;公元514年(延昌三年),于大谷郡北置巴州。其后州郡更迭,至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改州县,多为二级行政中心。在今巴州镇,置县1895年,建州1233年,设郡125年。梁代后期辖地最宽时,巴州领归化、哀戎、遂宁、义阳、木门、北水、伏虞、义安、隆城、梓潼、东宕渠、新兴、景阳等13郡,梁广、曾口、其章、始宁、平川、义阳、伏强、池川、难江、宣汉、安固、仪陇、大寅、相如、朗池、安汉、汉初、宕渠、绥安等19县,其境域除拥有整个巴河流域外,还南接今南部县,西南有今蓬安全部,并延伸至南充、武胜等,总面积22730平方公里。
巴中的解放揭开了巴中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巴中建市
解放后,巴中划归达县地区(今达川地区和巴中地区)。1993年7月5日,巴中成立巴中地区。2000年12月28日,经批准巴中撤地设市。始为巴中市。
近代巴中
民国初期,曾一度成为鸦片集中产区,吸引外省外县不少客商,带来百货、布匹、日杂用品、金银玉器,城内大小街巷,整日熙来攘往,白马井码头“白日千人拱手(指推船者),夜晚万盏明灯(指船上灯火)”。随后,相继开办的有“复兴和”、“庆丰泰”、“德荣祥”、“信义源”、“衡昌”、“宏大”等商号。
1950年,巴中这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川陕革命苏区城市获得解放,开始新生。
2000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1)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巴州区。(2)巴中市设立巴州区,以原县级巴中市的行政区域为巴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巴州镇。
2000年,巴州区辖21个镇、55个乡。
巴中皮影
“皮影戏”属于“傀儡戏”,最早出现于周代偃师的“木人歌舞”和汉时陈平的“刻木为美人”。“皮影”称“平面傀儡”,经汉代巫师的“弄影还魂术”发展成“弄影戏”。据《巴中县文化志》记载:“川北地区早在宋代就有皮影戏。”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巴中县(今巴州区)共48个乡场就有68个皮影剧团,清杠渡(今清江)就多达3个,而且全县有13个皮影雕刻作坊,可谓中国皮影艺术之乡。
1949年,巴中皮影剧团有68个,上世纪80年代有19个,而现在只有3个了。一口还叙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集民间传统戏剧人物、皮雕工艺和千古流传故事的演出———巴中皮影戏已千岁“高龄”。在市场化和随之而来的产业化浪潮中,一直在田间地头展示“用武”之地的巴中皮影戏,经历了几次有趣的城市之旅。兴奋,荣耀,还有对未来命运的迷茫和执着,或许是传统文化普遍现状的一个典型样本。
秀丽山川蕴物华
大自然的神功赋予巴中岭梁延宕,起伏连绵;河谷开阔,台地发育;溪沟纵横,水系对称;山浅坡缓,植被繁茂的独特地貌。秀丽的山川,加之丰富的光、热、水、生物资源,给人民生息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巴州志》和有关史料记载,巴中是我们祖先驱开发较早的地方。相传川东北最古老的土著民族--族在传中的“伏羲”时代即居住于此。中人剽勇,质直好义。先是以渔猎为生,后来逐渐学会从事农业生产,到春秋时,已是“牲具六畜”,名扬中原,成以产良马著称;粮食生产已能垦田种稻、黍、稷,并善用剩余的农产口酿酒。秦时,其“青酒”能与秦之“黄龙”媲美。“布”、“钱”可作赋税交纳。古代族对开发巴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朝以前,以廪君为著名首领的居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的巴族入,后向川东扩展,不少巴族入落户于巴中。后来族被巴族征服。武王克殷,封为宗姬领地,称巴子国,春秋时与楚、邓等国交往频繁,大大促进了巴子国地域的开发。由此,巴中的开发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经多次战争洗劫的巴中土人,所剩无几。但勤劳的祖先开发巴中从未间断。《巴州志》记载,元末明初(公元1330年左右)“夷地荒废”,有自楚者迁入,“插占为业”;后又有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川”,“深山老林,尽行开垦,地无旷土,梯田直矗……。”粮食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苕为主,种植有棉花、蚕桑、甘蔗、白腊、银耳、药材、柑桔、油桐等500余种经济作物,养殖有20余种家畜家禽、10多种水产,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经济。
人民奋斗几千载,既为自己创造了优美的生息环境,也为我们奠定了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璀璨文明凝明珠
巴中,自古来就以其秀丽的山川和众多的名胜古迹、文化艺术闻名遐迩。它们有机融合一体,似明珠异彩,熠熠生辉。如巴州古城周围的南龛、西龛、北龛和水宁寺的摩岩造像共200多龛窟、3700余尊,尤以南龛为最多,有137龛窟,2000余尊。均是以佛教为主的宗教艺术。首创于梁魏,续镌于隋代,后经唐、宋大量增刻,形成了陆离斑烂、雕嵌玲珑、栉比相连、各县特点、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自唐起不断兴建在峥嵘崎岖阴灵山的奇巧曲幽的庙宇群;唐代建于城西的汉将军严公庙和严颜墓与茶坝章怀山上辉煌壮观的章怀寺和城南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坟;南宋抗元据点险峻绝壁的平梁城;清代建在古城东北隅内典雅端庄的“魁星阁”和城东石鼻山脊上直刺蓝天的凌云塔;清代重建在恩阳义阳山巅的“红梅阁”和“普贤祠”;清乾隆时修在渔溪场渔溪河上的亭阁式木石结构的
“永安桥”和耸立在渔溪场头河岸山岗上巍峨的“步月塔”;近代建筑在城西巴河岸边的精美独特的“回风亭”;兴隆场境曲折幽深长达一里的龙显洞;还有城守乡的清莲洞,一泉水中清浊两流,成了少见的怪洞之一。这些无一不是我们祖先血汗与智慧的结晶,使古今墨客游人,览名胜迷醉忘回返,凭古迹激奋泪满襟,出现了“古城聚群贤,名刻存万山”的奇观。
据史料记载,汉末陈畿、马忠,阆中侯张鲁,蜀汉左将军宕渠侯句扶、桓侯张飞,唐章怀太子李贤,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李商隐,唐巴州刺史严武、史俊、羊士锷,吏部尚书张禕,唐龙镇状元张曙,宋代张垓、章崇简,爱国诗人陆游,巴中籍的天文学家张思训、民族英雄宗泽、岳飞,以及明清时期众多的墨客诗人,都在巴中县城居住或游览过,有的留下了不少名诗佳作、题记碑刻及书坊、洗墨池等珍贵遗迹。仅现在的南龛山上留有历代墨客脍炙人口的题记就有50条,诗文52首。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巴州刺史严武为保护南龛摩岩造像所作《乞额疏》和向肃宗帝奏请修建西龛“光福寺”的奏文碑刻,镌于南龛的李白亲书“怪状”二字草书,杜甫在南龛的“九日奉镌严大夫”诗的楷书石刻,镌于金宝泉崖壁上的岳飞亲题的“墨庄”真迹等,加上南龛对面立于凌去塔院墙壁的前清四川学使吴杰题写出的“共登青云梯,以为人文振兴之兆”的巨大石碑等,都是全川稀有的文物珍品。
埋藏在巴中地下的古文物也较为丰富。解放后,相继在清江始宁古县废墟上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巴族人使用过的石斧一件,在巴中中学发掘出“秦半两”一枚,在城西发掘出东汉时代巴族暮葬群一处,“五铢钱”千余枚。前不久发掘明代古暮一座,不仅有四百多年未腐烂的尸腊一具,还发现“大明通行宝钞”24张。据先后来巴中的有关专家、学者鉴定,有116件文物达到四级以上标准,其中一级文物一件(属国宝),二级文物12件,三级100件,四级3件。
众多的文物古迹,是巴中悠久历史的见证。从而发生在巴中历史上重要的军事、政治事件或民情风俗、风景为题材创作的各种文艺作品,也显示了巴州是一个文化悠久发达的古城。这些文学作品中,有歌颂汉将军严颜“临范持大节,孤身欲断头”那种英雄气概的诗句“将军大节重如山,云让孤高松让寒,一曲巴江城下水,年年流照旧衣冠”;有在岳飞“墨庄”真迹石刻处题写的赞美其抗金收复河山的豪情壮志的诗句“巴水有情酬壮志,年年流奏《满江红》”;有以北宋时期巴中孝女赵琼瑶替父伸冤,四次赴河南向包公上诉终得昭雪的事件为题材编著写的剧本--《四下河南》;有以恩阳义阳山红梅仙子反抗邪恶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斗争为题材写出的神话川剧《斩巴蛇》;有以唐章怀太子李贤贬居巴州后劝学劝农有德于民的史实为题材编写的历史剧《太子贬巴州》等等。这些作品散在民间,戏剧又多次在舞台上演,使这些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在巴中人民中广为流传,并且不断激励人们向大自然和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气和斗志。
千年古城展新姿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的正式揭馆,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巴中县城增添了新的光彩。这座纪录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红四方面军、当年川陕苏区广大人民光辉业绩的丰碑,将永远鼓舞巴山儿女继承革命的光荣传统,向四个现代化奋进,使巴中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早日达到俊采星驰的光辉未来。
政治经济
行政区划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坐标为东经106度21分至107度45分,北纬31度15分至32度45分。东接达州市,南邻南充市,西接广元市,北部毗邻陕西省汉中市。总面积12301平方公里。总人口370万人(2006年末)。辖巴州区1个市辖区,通江、南江、平昌3个县,65个镇、185个乡。市人民政府驻巴州区。[2]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巴中市总人口3289246人。其中:巴州区1185862人、通江县676370人、南江县593720人、平昌县833294人。
经济建设
一、关于“十一五”期间巴州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横向比较,在全省仍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并且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呈继续拉大的趋势。全区GDP总量在全省181个县(市、区)中排在第50位,而人均GDP却排在第120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第130位,其它一些经济指标也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我们还面临着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基础设施滞后、区位优势不明显、发展基础薄弱等诸多困难和矛盾,将极大地影响和制约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纲要》也全面、准确地分析了我区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纲要》认为,目前面临着较好的发展形势,“外资西移、内资西进”的态势明显,为我们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好机遇;国家对西部和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对我们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广巴高速公路、乐巴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建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发展的瓶颈制约将得到极大缓解;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使我们具有的比较优势,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面临的发展形势比较好。
二、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关于经济发展目标。“十一五”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预期11%,力争达到12%,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85.1亿元,常住人口人均GDP实现8736元,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041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1%。
三、关于“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实施工业兴区战略,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区产业发展要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核心,实施工业兴区战略,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农业是基础产业,是工业发展的依托。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优质粮油、果蔬、中药材、蚕桑等农产品基地,优质肉猪、肉牛、禽兔等畜产品基地及优质林产品基地,实施良种工程、食品安全工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人才培训工程等四大工程。
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关键在党的领导,关键靠人去落实。为此,《纲要》就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民主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驾驭全局、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务实创新的能力,为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截至2013年巴中市辖2区(巴州、恩阳)、3县(平昌、通江、南江),188个乡(镇)、2354个村,户籍人口410万。市政府驻巴州区江北大道。
东城街道、西城街道、回风街道、江北街道、玉堂街道、宕梁街道、兴文街道、大茅坪镇、清江镇、水宁寺镇、曾口镇、梁永镇、鼎山镇、大罗镇、化成镇、三江镇、枣林镇、光辉乡、花溪乡、大和乡、白庙乡、关渡乡、金碑乡、羊凤乡、凤溪乡、龙背乡、平梁乡、凌云乡、寺岭乡、梓橦庙乡
恩阳区
1156
恩阳镇、柳林镇、渔溪镇、青木镇、花丛镇、玉山镇、茶坝镇、三汇镇、上八庙镇、下八庙镇、三河场镇、观音井镇,石城乡、兴隆场乡、关公乡、三星乡、舞凤乡、双胜乡、群乐乡、万安乡、尹家乡、九镇乡、玉井乡、义兴乡
平昌县
同州街道、江口镇、响滩镇、驷马镇、得胜镇、白衣镇、元山镇、岳家镇、云台镇、兰草镇、西兴镇、镇龙镇、笔山镇、邱家镇、涵水镇、坦溪镇、佛楼镇、望京镇、土兴镇、青凤镇、灵山镇、南风乡、大寨乡、六门乡、龙岗乡、元石乡、青云乡、板庙乡、泥龙乡、岩口乡、界牌乡、喜神乡、澌岸乡
南江镇、沙河镇、乐坝镇、长赤镇、正直镇、大河镇、光雾山镇、东榆镇、下两镇、赶场镇、杨坝镇、赤溪乡、燕山乡、八庙乡、高塔乡、团结乡、红光乡、傅家乡、红四乡、天池乡、侯家乡、双桂乡、凤仪乡、朱公乡、黑潭乡、和平乡、双流乡、元潭乡、高桥乡、平岗乡、仁和乡、石滩乡、关门乡、兴马乡、北极乡、关路乡、关田乡、红岩乡、桥亭乡、贵民乡、沙坝乡、柳湾乡、汇滩乡、上两乡、关坝乡、寨坡乡、坪河乡、流坝乡
通江县
4119.83k㎡
诺江镇、铁佛镇、洪口镇、麻石镇、瓦室镇、涪阳镇、铁溪镇、诺水河镇、民胜镇、火炬镇、广纳镇、永安镇、至诚镇、沙溪镇、杨柏乡、大兴乡、东山乡、三溪乡、双泉乡、文峰乡、春在乡、三合乡、云昙乡、唱歌乡、芝苞乡、董溪乡、澌波乡、松溪乡、九层乡、胜利乡、板凳乡、文胜乡、兴隆乡、毛裕乡、泥溪乡、烟溪乡、沙坪乡、朱元乡、长坪乡、空山乡、青浴乡、铁厂乡、新场乡、陈河乡、草池乡、回林乡、龙凤场乡、两河口乡、板桥口乡、曲滨乡
生物资源
巴中有林地面积649.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861.5万亩(未含四旁树折合面积)的75.4。
200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3.5%。
种,其中兽类56种,鸟类129种,爬行类14种。建有省级森林公园3个,即四川省南阳森林公园,四川省佛头山森林公园,四川省光雾山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即四川省南江大小兰沟自然保护区。
巴中共有野生动物275种,其中兽类51种,鸟类123种,爬行类14种,两栖类11种,鱼类76种。属国家重点濒危、珍稀的野生动物如:梅花鹿、金钱豹、黑熊、麝、猕猴、锦鸡、长尾雉、大鲵等约20巴城山势图余种;属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如赤狐、青麝、豹猫、野猪、小麂等约25种。蛇类对药品开发有重要作用。
矿产资源
巴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地质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50种,矿产地500余处,其中大型25处,中型52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22种,矿产地34处,其中大型2处,中型6处,霞石居全国前5名、属全省第1名。主要矿物有铁矿8544万吨,花岗石远景储量20亿立方米,大理石2亿立方米,白云石1.5亿吨,石灰石25亿吨,霞矿2700万吨,以及石墨、石膏、绿豆岩、钾长石、透辉透闪石、萤石、滑石、蛭石、硫铁矿、磷矿、膨润土和金、银、铜、铅、锌、钴、镍、钨、铀等矿产。尤以花岗石、霞石、石灰石、白云石、铁矿等有很大的开发前景和优势。
水利资源
巴中水利资源极其丰富,总量为79.65亿立方米,有大小河流1100多条,水能蕴量为81.2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41.7万千瓦,已开发量仅为4.5356万千瓦。截止2000年底已建成水库409处,其中,中型水库3处,小一型30处,小二型376处,山平塘23980口,微水工程12.75万处,治理水土流失2070.26平方公里,蓄引提水能力42515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02.13万亩。
交通资源
公路
巴中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地理位置优越;G244、G245、G542、G347国道穿境而过,巴中五区县均有高速通达。
1、广巴高速G5012(广元市-巴中市)
2、成巴高速S2(成都市-巴中市)
3、巴达高速G5012(巴中市-达州市)
4、巴陕高速G85(巴中市-陕西省汉中市)
5、巴广渝高速G85(巴中市-南充市—广安市—重庆市)
6、绵巴高速(绵阳市-巴中市)
7、巴万高速(巴中市-万源市)
铁路
1、广巴铁路(广元市-巴中市)广巴铁路已竣工通车。
2、巴达铁路(巴中市-达州市)巴达铁路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15年建成通车。
航空
根据《巴中市2013年重点项目设计表》上,巴中机场被列为巴中市14个交通项目的首个项目。2013年,将完成机场选址报告编制,进入预可研编制。兴隆场乡地处巴中西南面。凤凰庙村距巴城直线距离13公里,通车里程24公里。
经济资源
综述
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1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01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91.46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145.47亿元,增长9%。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9%、46%和35%,与上年相比,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个和0.1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556元,增长11.4%。
2013年民营经济增加值23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GDP的比重为5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9%,拉动GDP增长7.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42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10.79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92.69亿元,增长9.8%。
第一产业
巴中既是国家粮食储备基地,又是商品粮输出基地。骨干经济作物中的蚕桑、烟叶、茶叶、油菜、水果、甘蔗、生姜等已形成规模优势,通江“天岗银芽”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南江大叶茶被国家列为优质品种推广,“绿水金针”、“云顶绿芽”、“云顶茗兰”、“光雾茗峰”等跻身国家名茶行列,获国家AA级绿色标志。
2013年粮食种植面积31.42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0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6.87万公顷,增加0.07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863公顷,减少71公顷;中草药种植面积5918公顷,增加129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46万公顷,增加0.12万公顷。
2013年粮食产量167.29万吨,比上年增长2%。其中,小春粮食产量39.16万吨,减产1.9%;大春粮食产量128.13万吨,增产3.2%。
2013年油料产量13.4万吨,增产1.4%;茶叶产量0.24万吨,增产7.7%;糖料产量2.05万吨,减产7.8%;烟叶产量0.48万吨,增产0.8%;中草药产量1.85万吨,增产6.4%;蔬菜产量107.8万吨,增产2.9%。
2013年肉类总产量31.34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猪肉产量26.15万吨,增长1.6%;牛肉产量2.38万吨,增长5.9%;羊肉产量1.11万吨,增长1.6%。生猪年末存栏239.56万头,下降1.5%;生猪出栏371.35万头,增长2%。禽蛋产量6.27万吨,增长0.8%。
2013年水产品产量6万吨,增长6.2%。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17万吨,增长6.2%;捕捞水产品产量0.83万吨,增长6.1%。
20年末活立木蓄积量3876万立方米,增长1.7%。2013年商品木材产量6.88万立方米,增长36.5%。年末森林覆盖率56.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13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48万公顷,增长6%;新增农田节水灌溉面积0.33万公顷,增长13.7%;完成荒山荒地造林0.59万公顷,增长4.7%;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5万公顷,增长3.9%;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8.96万千瓦时,增长6.3%。新增解决安全饮水22.5万人,增长15.5%。
第二产业
201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1%。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0户,比上年增加29户。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98.9亿元,增长11.2%。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铁矿石原矿量230.2万吨,鲜冷藏冻肉21.83万吨,白酒2.55亿升,精制茶1488吨,纱8288吨,木制家具15.14万件,中成药485吨,塑料制品5.08万吨,水泥231.5万吨。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实现利税总额25.48亿元,增长29%;实现净利润9.16亿元,增长30.6%。产品销售率为97%。
第三产业
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1.6亿元,增长15.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8.7亿元,增长11.3%。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160.6亿元,增长14.7%;餐饮收入额19.7亿元,增13.7%。
2013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9.4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粮油、食品类增长23.4%,饮料类增长29.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4%,化妆品类增长26.1%,日用品类增长30%,中西药品类增长44.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5.2%,家具类增长82.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0.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0.6%,汽车类增长40.7%。
2013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78.61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2.26亿元,增长19.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64.93亿元,增长30.1%。其中,中长期贷款203.01亿元,增长37.7%;短期贷款61.79亿元,增长10.2%。
2013年末共有保险公司(分公司)14户,比上年增加1户。其中,财产险公司5户、寿险公司9户。2013年保险公司各类保费收入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86亿元,增长20.6%;寿险保费收入13.74亿元,增长21.4%。2013年承担的风险保额为3010亿元,比上年增长5.6%。2013年已决赔偿案件25.9万件,增长97.4%。其中,财产险6.76万件,增长27.8%;寿险19.15万件,增长1.4倍。2013年支付各项赔偿和给付4.06亿元,增长21.8%。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2.12亿元,增长8.3%;寿险赔款支出1.94亿元,增长41%。
2013年末有证券公司(营业部)1户。年末投资者证券账户6533户,增长17.4%。2013年证券交易额38.55亿元,增长55.4%。
教科事业
教育
2013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80所,在校学生(学历教育)58.93万人,专任教师2.87万人。
2013年末共有高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2013年招生223人,在校生223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5所,2013年招生24517人,在校生46928人,毕业生20294人。
中等教育:
科技
社会文化
文化
体育
2013年末共有体育场馆2个,2013年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运动会120次,参与总人数23.2万人次。组队参加四川省青少年年度锦标赛,获金牌10枚、银牌9枚、铜牌23枚。新建全民健身路径16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0个。
医疗
社保
2013年末共有收养性社会服务机构90个,床位11180张,收养各类人员9944人。其中,农村养老服务机构79个,床位10085张,收养各类人员9695人。年末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45个,社区服务中心197个,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1478个。2013年救助城市医疗困难群众15.51万人次,救助农村医疗困难群众42.47万人次;资助13.59万名城镇困难群众参加城镇医疗保险,资助37.17万名农村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分别增加1.99万人和7.07万人。
2013年末社会养老保险参保31.66万人,发放养老金20.89亿元,增长20.7%。医疗保险参保364.83万人,发放医疗保险金16.22亿元,增长2.8倍。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312.42万人(参合率为97.3%),支出基金总额11.46亿元,增长22.4%。生育保险参保10.53万人,发放生育保险费782万元,增长70.7%。工伤保险参保10.13万人,发放工伤保险费3270万元,增长12.8%。失业保险参保6.95万人,发放失业金2015.34万元,增长3.3倍。
2013年36.23万农村居民、16.25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抚恤、补助优抚对象5.54万人,优待优抚对象1.26万户,救济五保户2.11万人。
文化艺术
巴中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东汉永元年间置汉昌县,建安六年改属巴西郡,北魏置巴州。巴人部族素以英勇善战,能歌善舞而著称。汉高祖刘邦在南江大坝建牟阳城筑巴峪关,萧何月下追韩信至截贤岭。境内始建于梁魏、盛镌于唐代的南龛、西龛、北龛、水宁寺等地的摩崖造像多达5210余龛、7200余尊,以布局精巧、艺风平实而著称,再现了唐代辉煌的宗教艺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巴中盛唐彩雕全国第一”,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
在巴中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还孕育出宋代天文学家张思训,新巴中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吴瑞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授衔共计28位将军,“世界十大革命性伟人”晏阳初等名人;西晋成王李雄、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唐太子李贤、诗人李白、杜甫等名人学士先后游历巴中,留下不朽名篇佳话。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巴中是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豫皖经陕南转战巴山,巴中终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极盛时期发展到纵横500里,拥有23个县市、680万人口、4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中非物质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其资源十分丰富,形式多样,价值很高。概括起来说,巴中的民族民间文化可分为16个大类,169个子项。巴中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个,省级名录10个,市级名录26个,县级名录852个。[13]2006年,四川省巴中市申报的“巴山背二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项目类别,序号47。
正月十六登高节
巴中很多年来,有农历正月十六登高的风俗,乃民间自然形成的不是节日的节日。这一天,来自各区县四面八方的数万游人集聚巴中城,无论官民,皆邀亲请友,扶老携幼,穿戴一新,登高游乐于城郊南龛、西龛、塔子山、望王山、莲花山等地。
多说登高山是为了“游百病”(驱走百病),据说这一天登南龛以后,一年之内可以无病无痛。民间则传唐代武则天次子章怀太子李贤贬来巴州,曾在南龛山劝农,正月十六这天,很多人都上山听劝说农事,故慢慢形成正月十六登高游山之习。
光雾山红叶节
四川光雾山红叶节红叶,是四川省南江县光雾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一大独特生态景观,是南江旅游的形象大使。她主要有五大显著特点:一是面积大,气势壮观。整个景区有830平方公里的面积(包括十八月潭、牟阳故城、桃园和神门风景区等),其中就有600多平方公里集中连片的红叶景观资源。不仅可以远观红叶气势,还可以深入林中仔细玩赏。二是色彩丰,五彩斑斓。一般红叶以红色为主,而光雾山(包括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十八月潭和牟阳故城景区)的红叶颜色呈梯次变化,以蓝、绿、黄、橙、红为主,这是国内其他红叶观赏区无法
旅游景点
概况
巴中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以奇峰峡谷、溶洞和原始生态为主,主要分布在南江光雾山、大坝森林公园、通江诺水河、空山坝遗址、巴州阴灵山、南阳森林公园、章怀山、王望山等地。南江光雾山景区以桃园风光五大片区为主,地老天荒,幽灵毓秀,山势陡峭,挺拔雄伟,云蒸雾绕,秀雅妩媚。大坝森林公园以大坝林场为主,森林覆盖厚密,林木品种繁多,既可观光,又是休闲佳境。诺水河以溶洞为主,大小溶洞200多个,洞内景观千姿百态,置身洞中,恍若仙境。
诺水河
诺水河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的“中国银耳之乡”通江县境内,幅员450余平方
诺水河风景区(4张)公里,海拔500——2088.6米,主要景点集中在诺水河畔,临江峡谷,空山天盆,麻坝石林等四大片区。它紧邻陕西汉中,东有“秦川锁钥”护持,西与“剑门蜀道”相连,境内秀水中流,奇泉遍地,险峰兀立,怪石丛生,关隘、峡谷、飞瀑、暗河比比皆是,大致可分“诺水洞天”、“临江丽峡”、“空山天盆”、“麻坝石林”四大独立景区,呈弧形分布,与毛泽东同志誉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的首府通江县城构成一条环形风景线,堪称秦巴山区第一胜地。
光雾山
光雾山风景区位于川陕交界处的米仓山南麓,景区幅员面积600平方公里。光雾山这方神奇的自然山水,集秀峰怪石、峭壁幽谷、溪流瀑潭、田园山林于一体,堪称“山奇、石怪、谷幽、水秀、峰险”五绝。它由桃园、牟阳城、十八月潭、神门、小巫峡五大片区组成。2004年元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9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森林公园
位于四川省通江县境内,地处四川盆地东北缘米仓山东南麓,园区总面积11511公顷,最高海拔2117米。公园由挂宝岭原始风光游览区、天香峰森林文化游乐区、鹰爪岭森林野营游乐区、空山坝岩溶风光游览区、猴子岩峡谷风光游览区等5大景区组成。景区内现有自然景点60个,人文景点19个。园内天然阔叶林海壮阔,季相景观多彩;岩溶地貌典型,类型多样;山间盆地宽阔,长岭峰丛围合;天象景观资源丰富,景色奇丽迷人;峡谷幽深神秘,暗河高瀑壮观;溪流蜿蜒灵秀,岩溶小湖秀雅;红军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清纯质朴,被誉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章怀寺
章怀山地处仪陇合作与巴中茶坝交界处,距巴中市东南58公里,离朱德故里琳琅山之北10多公里。章怀山气势磅礴,风景秀丽,最高海拔678米;神秘传奇的72座山,82个洞,92条山缝,蜿蜒巴仪间,纵横数十里,山势雄奇幽深,险绝无比。主峰海拔近700米,蜿蜒巴仪间,纵横数十里,山势雄奇幽邃,险绝无比。自唐宋以后,在山的主峰修建了章怀寺。从此章怀寺便取代了天平山名而著称于周围各县。
中峰洞
中峰洞最为有名,又叫佛光洞,被中国溶洞协会会长朱学稳教授誉为“天下第一洞”,因同时具备页岩、沙岩、石灰岩地质结构,集雄、美、险、秀、奇、幽于一体而被誉为罕见的“地下岩溶博物馆”。
文物古迹
红四军医院
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位于沙溪镇王坪村,包括总医院部、政治部、医务部和总务处旧址,以及其下设的医疗机构,属军、政、医三合一的军级机构。整个建筑均呈三合院布局,土木结构,清末民初民居建筑风格,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系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4年春,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由鹦歌嘴迁驻今沙溪镇王坪村,周光坦任院长,张琴秋任政治部主任。由于战事激烈,成百上千的伤病员被送往总医院救治,虽因缺医少药,不少伤病员伤病恶化而光荣牺牲。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仍为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保存革命力量和生命健康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为了展示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的历史风貌,县民政局于2005年初对总医院旧址进行了保护性建设和陈列布展。省委书记张学忠视察后亲自题写了“四川省卫生系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旧址群现已成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川陕苏区红色旅游的又一道靓丽风景。
南龛摩崖造像
巴中南龛古窟造像,始创于南北朝,随庙不断增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有造像一百三十七龛,二千余尊,有经幢十四座,造像碑十则,新建碑四则,严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题记五十条,诗文五十二首,造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南龛造像以佛教为主的宗教艺术,造像主要有“法身佛”、“三世佛”、“释迦佛”、“延古佛”、“鬼子母佛”、“七佛”、“千佛子”、“阿弥陀佛”、“双首佛”、“延生佛”、“双背佛”、“观音菩萨”、“地音菩萨”、“如意轮观音”、“毗沙门天王”、“八部护法神”等。造像大部分是盛唐前后的作品,少数是南北朝、宋代及近代作品。南龛摩崖造像
巴中南龛古窟造像的特点是身躯健美,面容丰满,衣饰富丽,如107龛的卢舍那佛像,身高4.45米,铁红加跃坐,头戴华玉的花冠,身着袒右肩袈裟,面容饱满,唇润卧丰,身躯健美,表情庄严肃穆,充分表现出令人皈依的艺术魅力;第116号龛在高2.7米、宽4.2米的龛窟内雕刻了93尊佛像,龛中的天王像,脚穿草鞋,别具一格,很富有当时川北坟特色;第53号龛和76号龛的一佛二弟和八部护法神龛,布局严谨,雕刻精巧微妙。
巴中南龛坡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顶建有记载6550余名红四方面军将士简历、照片及5000余件手迹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山腰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由邓小平亲笔题写馆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馆藏文物2万余件和1800多万字的史料,再现了红四方面军的丰功伟绩,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恩阳区古巴人聚居区,位于巴中市区西南11公里处,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人口62万。历经近1500年的悠久历史,不仅有灿烂的文化,还有古朴深厚的民居文化、巴人遗风;而且还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红军留下的大量文物遗址,装点并提升了恩阳。厚重的红军文化是恩阳区一大亮点,现镇内有保存完好的红军旧址八处,遗址五处,石刻标语数十条,均属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恩阳镇被命名为省历史文化名镇,2002年入选四川省十大古镇。正在申报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据《巴中县志》载,恩阳区在南北朝时代的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始置义阳郡,同置义阳县,郡县同治。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义阳县为恩阳县,隶属清化郡(今巴州)。1933年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先后设仪阆县,恩阳特别市,恩阳县,1980年设镇至今。恩阳古镇
历史上的恩阳,是川东北重要的水码头,水运相当发达,上通南江,下至重庆,常有几百只商船在恩阳河岸停靠,可见当时的市场繁茂景象。据史载,明清时期,恩阳镇内常住人口一万人,并常有3000多商人往来于此,大小商号150多家,盐店19家,饮食店60多家,客栈、茶坊、酒家50多家,商号小贩不下200家,所以这里又是川东北大巴山深处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
恩阳区仍保持着传统的街市格局,记载着历史的82株古榕树点缀于古街巷间,错落有致、层叠弯曲的街市空间与自然起伏的地貌,体现出古镇与自然完美的结合。高高低低的石阶,整齐划一的青石板路面,延伸出墙面的骑门柜台,低矮的房檐和长长的绣楼,有效地保护了古街道封闭的街式生活,限制了机动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侵蚀,也较完整地保留了恩阳河河埠,洗衣台、钓鱼石、拴马石、通往河边和后山的绿树掩映中的青石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