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城遗址是中国东周时期城址。在江苏省原武进县湖塘乡淹城村。20世纪30年代初,陈志良、张风首先对淹城进行调查,1958年以来先后出土4艘木船和一批青铜器,1986~1989年南京博物院进行多次发掘。
一、基本介绍
淹城遗址是中国东周时期城址。在江苏省武进县湖塘乡淹城村。20世纪30年代初,陈志良、张风首先对淹城进行调查,1958年以来先后出土4艘木船和一批青铜器,1986~1989年南京博物院进行多次发掘。文献记载及一些研究者均认为该城始于西周。经发掘证明,城始建于春秋末,战国后废弃,使用年代很短。这种形式的古城很罕见。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历史资料
淹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淹城行政村。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淹城建于春秋晚期,是中国目前同时期古城遗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从里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组成。这种建筑形制在中国的城池遗存中独一无二。子城,呈方形,周长500米;内城呈方形,周长1500米;外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2500米。另外还有一道外城廓,周长3500米。
三、主要特点
淹城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总面积65万平方米。淹城面积的大小,适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记载相吻合。淹城的城墙,系用开挖城河所出之土堆筑而成。现高3-5米,墙基宽30-40米。三护城河平均深4米左右,宽30-50米,最宽处达60余米。
四、珍贵文物
淹城遗址先后出土1000余件珍贵文物,有些堪称“国宝”。主要有独木舟4条,青铜器20余件,以及大量的原始青瓷器和几何印纹陶器。尤其是独木舟,经C14测定,距今已有2800余年的历史。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独木舟,有“天下第一舟”的美称。
淹城的三道城墙依地势逶迤起伏,如巨龙蟠踞;三护城河清波荡漾,游鱼如织;城内绿树成荫,茂林修竹环围。古人有云:“相望斯城之风景,莫不啧啧而叹”、“淹溪古迹,曲水环围,苍松郁秀,颇类空山无尘绝俗之境”淹城水护城,城依水,宛如一座深奥莫测的水城迷宫,有人称其为“中国江南第一城,淹城奇观甲天下”,甚至发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的概叹。
五、建筑形式
六、淹城性质
七种观点悬而未决
淹城的最早历史文字记载是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吴地传》:“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东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常武地区,在春秋时称延陵,至汉改曰毗陵,春秋时期为吴王寿梦四子季札的封邑。北宋《太平寰宇记》云:“常州府春秋时为吴国内地。”《史记》云:“吴公子季札所据,是为延陵之邑,吴为越所灭复属越,到战国时越为楚所灭复属楚,故《越绝书》谓之‘淹君城’”。清代的《读史方舆纪要》云:“淹城,在(常州)府东南二十里,其城三重,壕堑深宽,周广十五里。”除此之外,常武地区的一些地方志亦有零星的记载,如宋《咸淳毗陵志》云:“淹城在阳湖延政乡”等。
进行研究
7种观点
关于淹城的性质,目前根据学术界研讨的成果和历代记载可归纳为7种观点:1、奄族原居于淹城一带,后迁徙于今日的山东曲阜。2、周成王东征时,奄人徙于江南始建淹城。3、这里曾有一个淹国,淹城为都城。4、吴囚越质子处。5、季札的封邑。6、吴国早期的都城。7、吴国的军事城堡。
2500年前,淹城到底是什么至今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千古之谜。它除了给淹城本身增添更多的猜想外,同时也为淹城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七、文化特色
独特的形制
世界性和多元化
当代文化的特点是趋向世界性和多元化,人们日益崇尚个性、民族性和地方性。因为文化的世界性产生于文化的多元化和民族性,而文化的个性化和地方性是文化多元化的表现。现代人的文化和精神的内心世界相对于所生活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世界显得十分孱弱。因此,需要我们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中汲取营养。
重要标志
淹城遗址美景
归属感
淹城的历史人文价值还体现在给人以情感上的归属感。时光的差异性和古今文化的对比性所产生的美是具有震撼性的。让演绎着古老故事的历史积淀步入现代人群的休闲生活,使人们在对过去的反思中更好地找寻未来的生存之路、精神之路和发展之路。
生态价值
从生态价值讲,针对目前城市的发展,在淹城遗址公园恢复原有植物群落体系,是具有积极的生态意义的。
此外,对推动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从而导致社会对本地区文化产业的普遍认同,提高地区的知名度和使当地民众由此产生较深厚的心理归属感和自豪感,加强地域凝聚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里程碑意义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灿烂的特色文化是难以估价的宝贵文化遗产。淹城遗址作为其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对它的保护开发,则是功在千秋、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八、土墩
破译历史的密码
淹城遗址土堆
重要组成部分
土墩墓的发掘,翻开了淹城这本史书厚重的一页,土墩墓发掘结果表明江南地区当时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出现贫富分化的现象,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墩墓是淹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博物馆
独木舟
建国以来,淹城遗址先后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有些堪称“国宝”。这些文物,有的造型优美,古朴典雅;有的纹饰繁丽,工艺精湛;有的器形奇特、十分罕见,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有:独木舟
在淹城内城河中,先后出土了4条独木舟。其中长11米和4.2米的两条独木舟,分别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还有两条收藏于武进淹城博物馆,其中一条长7.45米的独木舟,经碳14测定,距今约2800年的历史,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独木舟,有“天下第一舟”的美称。淹城出土的独木舟有梭形和平头平尾形两种,所用木材为楠木、槠木和柏木。
青铜器:
淹城先后出土了20多件青铜器,主要器形有尊、盘、匚也、簋、钩、鼎、剑、箭镞、锸等。纹饰有蟠螭纹、云雷纹、钩连纹、连珠纹、锯齿纹、鱼鳞纹等。淹城出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一般为两范、三范合铸,制作工艺独特,造型轻盈、灵秀、飘逸,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原始青瓷器和几何印纹陶器。
这些珍贵的文物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认识春秋历史的实物资料。独木舟的出土不仅表明了当时的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有可能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荒地,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而且为提供更多的剩余产品创造了条件。青铜器的发现,反映了中国江南地区青铜时代生产发展的水平。
淹城的三道城墙,依势而建,逶迤起伏,如三条巨龙蟠踞。三条护城河如三条彩链环绕其间;河内常年清波荡漾,游鱼如织;城内到处绿树成荫、茂林修竹。古人有云:“相望斯城之风景,莫不啧啧而叹。”清康熙年间淹城重修古刹碑文云:“淹溪古迹,曲水环围,苍松郁秀,颇类空山无尘绝俗之境。”清末《淹城记》云:“泌水之乐,东山之卧,衡门之栖,钓台之依,奚若斯城之天然成趣味,是以游目骋怀,极我视听之娱耶。”淹城水滋养着城,城依着水,城水相依相恋,俨然一东方威尼斯水城,美哉!壮哉!
然而2500年前,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远古的沧桑,除了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留下了研究、探索的隧道外,还在民间口耳相传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淹君殿和金井、玉井的传说
据传,紫罗城(即淹城的子城)的城墙有20多米高,气势十分恢宏。紫罗城中有一个高大的呈方形的建筑——淹君殿,是淹君朝事和生活的地方。紫罗城中有一口金井,传说金井中有金门槛,每当天空出现“七巧云”的时候,井中便鼓乐声声,井口金光闪闪。
紫罗城中还有两口玉井,又名玉龟井。据说淹君有一对白玉龟,是淹君的护国之宝。为了保护白玉龟,淹君特地在后花园中挖了两口井放养。白玉龟每天生一蛋,蛋如白玉。玉龟天天生蛋,玉蛋不断地在井底堆积,越积越多,以致井内光亮耀眼。现在井内四周的鹅卵石,传说就是当年玉龟蛋的“化石”。
龙泉的传说
龙泉,又称龙潭,位于外城河的东北隅。这里水面宽阔,河水清澈,深不可测。据说在河底有一深潭,村民曾用十几米长的竹篙探底,毫无见底的迹象,所以谁也不知道这里有多深。1934年,江南大旱,百条河道干涸,千里田地龟裂,唯独这龙泉之水清澈如常,四邻八乡的百姓就是靠这龙泉之水度过了当年大旱的难关。
传说这是因为“玉龟造河,龙女嬉水”的缘故,因而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龙泉之水东海来,万年不枯香甜美。滋润两岸万物土,全靠龙女白玉龟。”
甘露城头的传说
淹城美景
在龙潭口的对岸,为淹城的外城廓。过去这里长满了茂密的甘露,古人称其为“甘露城头”。甘露叶阔又长,每天早晨在甘露叶片上积聚了许多露水,它像一颗颗银白色的珍珠,晶莹发光,淹君的女儿百灵公主最喜欢吃甘露叶上的露水。人们传说,百灵公主因为吃了甘露叶片上的露珠,所以越长越美丽,成了春秋的绝色佳丽。
头墩、肚墩、脚墩的传说
在淹城外城的西侧,南北向排列着三个高大的土墩,当地人称其为头墩、肚墩和脚墩。关于这三个土墩,也有非常动人的传说故事。
传说淹君有一个女儿,名叫百灵公主,长得如花似玉,十分美丽,是淹君的掌上明珠。百灵公主心地善良,知书达理,喜欢种桑养蚕,纺纱织布,且能歌善舞,酷爱琴棋书画,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勤劳姑娘。
在淹城的东北部,距淹城约4华里处还有一个留城,是留王的都城。野心勃勃的留王之子,骗取了淹君的信任,被淹君招为东床驸马。有一天,驸马乘淹君外出之机,盗用百灵公主的名义,骗得了后花园的钥匙,偷去了淹君的护国之宝——白玉龟。淹君回城后,得知白玉龟被盗,大发雷霆,不分青红皂白,就把百灵公主处死,并碎尸三段,分葬头、肚、脚三处。
事后,淹君弄清了事实的真相,悲痛万分,后悔莫及。翌年春天淹君亲临百灵公主墓地,培土植树,以示忏悔和怀念。现在的头墩,肚墩和脚墩,即为百灵公主头、肚、脚三个分葬地。
摇铃钟声的传说
据传,现内城入口处南侧的城墙上,过去有一个叫做“摇铃钟声”的地方。据说,每当发现敌情,淹君便在此敲钟鸣警,号令全城进入战备状态。
跑马岗的传说
在内城的东南部,靠内城墙的里侧有一条百米的高大岗埠。传说这里曾是淹君跑马习武的地方。可惜现在跑马岗已毁,跑马岗的土填在了子城河中。
火攻淹城的传说
在淹城的东北隅,有座留城。留王的儿子觊觎淹城已久,他知道凭武力强攻不会取胜,便改变办法,骗取淹君信任,被招为东床驸马。他给淹君出了个歪点子,在外城墙上遍种狗蒺藜。淹君见狗蒺藜长满锐刺,密密匝匝,连狗也钻不进,认为是个加强城防的好主意,便下令照办。留王的儿子见一计得逞,又出一计:在内城墙上遍种扁豆,扁豆花开丽紫粉红,红霞一片。盛夏,淹君站在紫禁城头观赏,非常高兴。但一到冬天,狗蒺藜和扁豆藤都枯萎了,留王之子认为时机已到,便发兵攻城,用带火的箭射向狗蒺藜和扁豆藤,把整个淹城燃成一片火海,乘机攻入城内,淹君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