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博物院——名楼藏珍本书香飘海外

天一阁博物院西大门。天一阁博物院供图

清代万斯同《明史稿》手稿。天一阁博物院供图

明代《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天一阁博物院供图

天一阁博物院的古籍修复师精心修复残损的古籍。胡学军摄(人民图片)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浙江省宁波市的城市形象宣传语。其中“书藏古今”指的是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体现了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书香传统。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它坐落在风光旖旎的月湖景区。北宋时期,王安石任鄞县县令,于月湖延聘“庆历五先生”,兴教重学,浙东学术自此萌芽。明嘉靖年间,由范钦主持建造的天一阁选址在月湖边,从此书香不绝。

天一阁博物院是以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天一阁博物院登记藏品22万余件,特色收藏为古籍、书画、碑帖等,古籍共有16万余册,其中5493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名楼渊源

来到天一阁博物院西大门,门厅上方悬挂“南国书城”匾额,这是国画大师潘天寿1962年所书。两旁的对联则是文献学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的手笔。1981年,顾廷龙来天一阁访书,用钟鼎文写下了这副对联:“天一遗型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上联说天一阁源远流长,下联包含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作为“外姓第一人”登上天一阁的典故。

迈入西大门,首先看到一尊手持书籍、正襟危坐的铜像,这便是天一阁的创建者——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

“范钦是浙江鄞县人,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天一阁博物院讲解员楼卓怡介绍,范钦既能接触到仅供官员阅读的各种书籍,又有机会到不同地区搜书,加之他本人藏书眼光独特,因此他的藏书不仅数量多且极具特色。

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饶国庆告诉笔者,现存的范钦藏书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大量明代方志、政书、科举录、实录、诗文集等。“这些书在明代不怎么被人看重,因此流传不广,到了清代就存世稀少,到今天更是罕见。”饶国庆说,“比如流传至今的271种明代方志和大量乡试、会试科举录,一半以上都是海内孤本,对研究明代历史和中国文官制度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继续向前,来到东明草堂。东明是范钦的号,东明草堂则是范钦在天一阁建成之前藏书的地方,由于面积小,又跟住宅区相连,容易失火,范钦决定新建一座独立的藏书楼,也就是天一阁。天一阁建成后,草堂不再藏书,只当作书房和招待宾客的场所。

与东明草堂一墙之隔的范氏故居,原是范氏家族的生活区域。站在范氏老宅的东厅朝东望去,天一阁藏书楼映入眼帘。两座建筑之间有高墙围绕,还夹着一个甬道,将生活区与藏书区隔开。“这是范钦为了防范火灾波及藏书楼而作出的精心安排。”楼卓怡介绍。

故居东侧的3座雕塑引起了笔者注意。正中的雕塑是晚年范钦,左侧是他的长子范大冲,右侧是他的二儿媳。雕塑展现了范家分家产的故事:范钦晚年准备分家产的时候,二儿子已去世,由二儿媳代表二房。范钦不希望自己辛苦搜集的藏书分散流失,便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所有藏书,并要求子孙后代也不能分书。长子范大冲选择了继承藏书,后来还完善了天一阁的管理制度,如“书不出阁”“子孙无故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等。正是靠着精心的管理和严格的族规,天一阁藏书才得以一代代传下来。

从范氏故居向东,走过甬道,就来到了天一阁。天一阁又名宝书楼,因阁楼二层悬挂着明隆庆年间宁波郡守王原相所书“宝书楼”匾而得名。

“这座二层小楼自明嘉靖末年建成后一直没有大的变动,只在清初、清末和民国时期有过3次大修。”楼卓怡介绍,范钦藏在楼中的书籍曾多达7万余卷,后来逐渐散失,目前范氏原藏书仅存1.3万多卷。不过,相比明清以来其他著名藏书楼,天一阁藏书能有上万卷保存至今已是非常难得。

“为四库献书是天一阁历史上的高光时刻。”饶国庆说,为纂修《四库全书》,乾隆帝下诏钦点江南藏书家献书,范钦八世孙范懋柱打破“书不出阁”的祖训,进呈638种藏书,后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采录473种,为当时藏书家中所献最多。为奖掖范家,乾隆钦赐《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另赐铜版画《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两金川战图》各一套。如今,这3套御赐珍宝存放在宝书楼内描有双龙戏珠图样的“龙橱”中。

在宝书楼参观时,笔者不禁产生疑问:地处阴雨绵绵的江南,这座木结构建筑何以能水火不侵,让书籍一直保存完好?乾隆也曾对此好奇,命杭州织造寅著来天一阁调查。寅著调查后总结出几点:一是左右用砖砌墙,隔绝火源;二是书橱前后开门,两面贮书,通风透气;三是书橱下放置英石,吸收潮气;四是阁前凿池,储水防火。此外,天一阁的名字也大有寓意。传说建楼之时,在楼前挖水池,土中隐隐出现“天一”两字,范钦领悟了“天一生水”的意思,将藏书楼取名为“天一阁”,又将一楼辟为六间,二楼打通为一间,隐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以达防火之效。

步入东园,便来到天一阁博物院的第二个参观区域——园林休闲区。这里曾是南宋宰相史弥远“观文府”的花园,在明代则是吏部尚书闻渊“天官第”的花园。如今呈现在游客眼前的这座园林是1959年重新修建的,直到1986年才完全建成。

东园四周环廊,西侧凿有大池塘,号“明池”,园名与池名结合起来就是天一阁创始人范钦的号“东明”。园东侧迁建、平移宁波各地文物,布置成多处雅致的景点。

穿过百鹅亭,来到收藏书法艺术作品的凝晖堂,这里陈列着唐代以来诸多《兰亭序》摹本,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摹勒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

“神龙本”《兰亭序》为何珍贵?饶国庆告诉笔者,《兰亭序》真本随葬于唐太宗昭陵,后世所传版本众多,当今学者多认为“神龙本”最近真迹。“神龙本”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的摹本,因其前后有半个神龙印而得名。“神龙本”《兰亭序》分摹本与刻本两种形态,摹本指双勾填墨本与临写本,刻本则是刻在木、石上以供传拓之本。古书画碑帖专家、国内《兰亭序》书法研究“第一人”王连起指出,天一阁藏《兰亭序》是所有“神龙本”《兰亭序》的最早刻石,即所有“神龙本”兰亭刻本的“祖本”。不少书法爱好者慕名来到天一阁领略王羲之书法的风采。

古籍珍藏

位于天一阁博物院北侧的北书库,是1981年建成的现代化藏书楼。如今,北书库一楼与二楼用来存放普通古籍,三楼是古籍修复中心。

走进北书库,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一排排整齐的书柜。这些书柜都是天一阁定制的,外层为榆木材质,里边的搁板是樟木。书柜一般是前后开门、两面贮书,古籍平放在搁板上,书籍之间放着白色袋装芸草。

“这种草具有强烈的香味,能够防蛀驱蠹,起到保护书籍的作用。”天一阁博物院古籍地方文献研究所研究馆员周慧惠告诉笔者,“芸草辟蠹,英石防潮”是天一阁旧传藏书方法,至今依然沿用。

天一阁现藏古籍16万余册,其中善本有3万余册,分为经、史、子、集、丛。2010年,天一阁又建造了新书库,基本实现恒温恒湿,更有利于书籍保存。

天一阁是收藏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多的藏书楼。据《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统计,范钦收集的明代地方志多达415种,比《明史·艺文志》著录的还要多。在天一阁现存的271种明代地方志中,164种为海内孤本。

中国历代科举考试文献以明代保存最全。明代共开89科,天一阁原藏有明洪武四年(1371年)会试录和进士登科录,还有极为罕见的建文二年(1400年)会试录和进士登科录。自宣德五年(1430年)至万历十三年(1585年)连续50余科的会试录和登科录全都齐全,宣德五年以前的仅缺10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记载了明代第一次科举考试——洪武四年开科取士的盛况。明代以前的科举文献几乎无存,天一阁所藏的这部是现存最早的登科录实物。”周慧惠说。

天一阁博物院收藏的明代作家诗文集以及明代各种实录、政书、邸抄、官令、军令、律例、营规、学规、揭帖、招供、奏议、大阅录等也颇为丰富。

“它们是史学和司法研究者迫切需要的一手资料。如果没有范钦近30年从政、治军的经历,这些文献是难以觅到的。”周慧惠介绍,《天圣令》是一部失传已久的宋代法律文献,如今仅存残篇,它是了解北宋典章制度和人口问题的珍贵资料,对唐令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天一阁藏明代白棉纸抄本堪称独步。”周慧惠说,范钦对于无力购买的好书,总是千方百计进行抄录,这些抄本笔墨精良,大多选用优质棉纸,因此经久不坏。比如天一阁收藏的明抄本《崇文总目》六十六卷是宋代大型官修书目《崇文总目》现存最早的版本。

天一阁刻本也颇具特色。范钦喜爱刻书,雇有数十位刻工,使之形成规模。

“范钦所撰《奏议》四卷即是刻本珍品。《奏议》系官方文件,原稿一般藏于内阁或皇史宬,历朝皇帝《实录》中亦不可能一一收录。只有范钦本人,既是《奏议》的原作者,又是刻书行家,才有可能将之保存并付梓。”周慧惠说,《奏议》真实记录了明代抗倭斗争的有关资料。

《范氏奇书》20余种、《司马温公稽古录》《竹书纪年》《说苑》等均为范钦亲自主持刻印之书,范钦诗文集《天一阁集》为其长子范大冲刊刻。《范氏奇书》《天一阁集》等刊刻版片大多还保存在天一阁中,书版书叶两相辉映。

除了明代善本,清代名家的稿本、抄本、校本也是天一阁藏书中的璀璨明珠。周慧惠告诉笔者,当地藏书家捐赠的清代(包括明末清初)古籍中既有图文并茂的彩绘本或多色抄本,又有不同时期名人精辟独到的批校与题跋。

“万斯同《明史稿》手稿是二十四史唯一留存的稿本实物。黄宗羲编辑的《明文案》和《明文海》(后者系《明文案》扩充而成)稿本,前者217卷,后者482卷,多为别处无法找到的明代文献,幸赖此二书的辑录。”周慧惠补充道,“《夜航船》是张岱的重要著作,因为有了天一阁藏的清抄本才得以流传至今。明末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集韵》、清初四色抄本《蟠桃会》、清息耕堂抄本《徐文长佚草》等,都是非常罕见的抄本。馆藏清代校本中最著名的当属顾广圻校跋的《仪礼注疏》,内有顾氏批校不下千处,生动反映了清代校勘学家的工作方式与流程。”

阁闻天下

从私家藏书楼到公共博物馆,从“书不出阁”到“阁闻天下”,天一阁早已完成身份的转变。如今,天一阁不仅是传统文脉的象征,更是城市文化地标和“会客厅”。

近年来,天一阁博物院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近百场,取得良好反响。自2020年起推出的“天一夜读”系列活动,每期以具有新意的形式解读一件藏品,通过精彩的视听呈现让馆藏文物“活”起来。每逢节假日,天一阁会举办戏曲演出、汉服展示、国乐快闪等活动,让游客在古色古香的园林楼台中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举办了多场展现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活动,比如去年上巳节的‘灼灼芳华’及笄礼体验活动,再现了古代汉族女子的成人礼——笄礼。”天一阁博物院活动推广部副主任王伊婧说。

今年2月,“书想衣裳又想容”包背装体验活动在天一阁博物院状元厅举行。参与者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用天一阁古籍专用封面纸为自己的爱书“穿上新衣”。“包背装是中国古籍的一种装订形式,起源于南宋后期,在元明时期成为主流。”天一阁博物院文物修复中心主任李洁莹介绍,此活动旨在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籍装帧形式的演变、包背装的形制特色等,通过亲手制作包背装感受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精巧。

“我们还借助数字技术开展线上交流互动。”郑薇薇说,天一阁博物院推出国际文化对话节目“TianyiTalk”,连线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和美国俄亥俄大学的专家学者。该活动在把海外文化知识传输给国内大众的同时,也提升了天一阁的国际知名度。今年,天一阁还将举办两期“TianyiTalk”,对话意大利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和意大利马拉特斯塔图书馆,让世界三大古老藏书楼联系更紧密。

“未来,我们将继续策划开展特色文化活动,运用新媒体新方式加强传播,让天一阁更有‘国际范’,让书香飘得更远。”郑薇薇说。

THE END
1.相约冬季,邂逅一场浪漫的文化之旅——带你打卡顶流博物馆(系列二)相约冬季,邂逅一场浪漫的文化之旅带你打卡顶流博物馆世事如苍狗,生命终凋零,但在无常中去追求永恒与绚烂的生命伸张,却保存在我们的文化记忆里。极目不见故土,抬头却是同一片星空。——《如果国宝会说话》泱泱中华,万古江河,5000年的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MTAwMTkzMg==&mid=2649794369&idx=2&sn=4087d2857ba5d50f9b60e98e28f158c5&chksm=f2c25bde4b2cb20ccc63c73c6fa0cade06815c423e4d98599557d38409fbb71b495b078abe3d&scene=27
2.16个博物馆暑期精品展,感受文脉华章【16个博物馆暑期精品展,感受文脉华章】有网友说,炎炎夏日,有一种避暑胜地叫博物馆。推荐16个暑期博物馆精品展览文物瑰宝、人文历史、创意主题、时空交响,总有你感兴趣的一款。文化中国行看暑期博物馆精品展,收藏! ?https://m.gmw.cn/2024-08/06/content_1303813288.htm
3.馆藏特色简介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图书馆自1985年创建以来,就始终将文献资源建设放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科学合理、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文献资源建设道路。建馆27年来,在学院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文献资源不断发展壮大。截止目前,我馆收藏各类纸质图书共56.1485万余册,音像资料15万盘,电子图书32万册,电子期刊资https://lib.cusx.edu.cn/info/1052/1182.htm
4.五邑华侨博物馆观后感6篇(全文)1)博物馆信息化是指利用网络、计算机、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博物馆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收藏、研究、陈列、宣传、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水平的过程。 在博物馆的收藏、研究、陈列、宣传和管理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都是博物馆信息化的组成部分。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xjjeieax.html
5.收藏中国文物的各国博物馆画廊动态东方艺术馆画廊主页法国是继英国之后欧洲收藏中国文物的第二大中心。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池努奇博物馆和枫丹白露宫均收藏有大量中国文物。卢浮宫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在3万件以上,尤以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瓷器为主,收藏6000多件。 卢浮宫收藏中国文物3万件以上 卢浮宫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地方,仅其分馆吉美博物馆就收藏https://gallery.artron.net/541/g_shownews541_4893.html
6.宜兰县地方文献数位化现况——以“留声机唱片数位化资料系统”为例宜兰县主管地方文献机构主要为宜兰县文化局,文化局为使地方文献受到保护与推展,分别成立了宜兰县史馆、台湾戏剧馆、兰阳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文献收藏服务单位,希望透过专业组识及人员、设备,让地方文献的保存更臻完备,目前这些单位也针对其业务范围做一系列的收集建档及推广服务工作。 https://www.fwsir.com/ligong/html/ligong_20070525083909_36572.html
7.江川区政府信息公开第四十六条修复馆藏文物,不得改变馆藏文物的原状;复制、拍摄、拓印馆藏文物,不得对馆藏文物造成损害。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不可移动文物的单体文物的修复、复制、拍摄、拓印,适用前款规定。 第四十七条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收藏文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防火、防盗、防自然损坏的设施,确保馆藏文物的http://www.ynjc.gov.cn/jcqzfxxgk/zxgkxx4356/20210903/1282598.html
8.美国亨廷顿图书馆植物园和博物馆美国亨廷顿图书馆、植物园和博物馆 晴天 亨廷顿图书馆、艺术收藏和植物园 (Huntington Library Botanical Garden) 曾是美国铁路大王亨利·爱德华·亨廷顿的私家花园,后来他的子孙将这座花园捐献给美国政府,成为洛杉矶的一处著名旅游景观。今天我们来到这里?♀? 在圣马力诺,有一个集图书馆、艺术馆https://www.meipian.cn/ioj52i5
9.◇专题2020013◇工业旅游综述与报告今天中国的工业旅游明显呈现出9种发展模式,包括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模式、矿业城市发展模式、高技术行业知识科普模式、都市工业园区发展模式、老字号企业品牌提升模式、现代制造业科技展陈模式、工艺品行业购物模式、酒庄酒业乡村叠加模式和各类工业博物馆展陈互动模式。今天的工业旅游显示出三大产业特征:越来越强调跨界融合、越https://www.fjlib.net/zt/fjstsgjcxx/zbzl/rdzt/202007/t20200710_434051.htm
10.国家图书馆学刊杂志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2017年第06期2017年9月28日,吉林省典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并举办首次展览。该馆位于吉林省图书馆负一层展厅,展示面积近千平方米,整体布置呈现出古色古香的基调,是继国家典籍博物馆后国内第一家依托于图书馆馆藏建立的省级典籍博物馆,是集典籍收藏、展示、研究、保护、公共教育、文化传承、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论图书https://www.youfabiao.com/gjtsgxk/201706/
11.馆情介绍古籍图书馆古籍馆简介馆藏文博图书总量超过2万册,涵盖了历史、文物、展陈、考古、博物馆学、艺术画册、展览图录、专业期刊等各个门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博书刊藏书体系。近年来,苏州博物馆古籍图书馆不断加大电子出版物和古籍数字资源的收藏开发力度,各类文博、文献电子出版物总量达1.5万册,并开发了馆藏古籍善本和电子图书在线查询阅览系统https://www.szmuseum.com/Ancient/Details/gjgjj
12.特展对谈花开两枝——上海博物馆与上海图书馆的古籍收藏“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于2023年5月16至8月13日期间举办,首次全面展示了上博宋元善本碑帖珍藏,呈现中华典籍之博大精深,诚邀公众共同赏鉴古籍之美。 为引领观众走近展览,更深入地理解上博所藏宋元古籍的文献版本研究价值、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我们特邀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仲威、上海博物馆研究员柳向春进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610164
13.这本书,被三峡博物馆和重庆图书馆同时收藏昨日,《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在渝中区举行专家座谈会暨捐赠与收藏仪式。《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分别被三峡博物馆和重庆图书馆收藏。 《重庆城市发展三部曲》包括《再见十八梯》《你好化龙桥》《永远朝天门》。沉甸甸的3本书,是从几万张关于十八梯、化龙桥和朝天门的老照片里挑选出来的。这些照片拍摄于近几十年甚至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942&newsId=1928045
14.长沙5日行程推荐,好玩的不止打卡景点41人评论·513人收藏 Day4:规划馆--博物馆--图书馆 上午:长沙规划展示馆--长沙博物馆--长沙图书馆(在同一区域) 下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爱晚亭(同一区域) 长沙规划展示馆 长沙规划展示馆位于新河三角洲滨江文化园,规划展示馆围绕“山水洲城”的城市特色空间格局,以“我的长沙我的家”为主题,依次展现“星城https://m.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58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