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不断激活文物生命力,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看得见让文脉传下去

宁夏不断激活文物生命力,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看得见、让文脉传下去——

邂逅古今,当时光与远方相连

古长城遗址修复现场。

精品文物成果展。

固原博物馆创新活动方式吸引更多青少年爱上文物。

市民参观姚河塬西周城址文物。

固原博物馆大型展览吸引众多游客。

文物保护部门开展遗址开放日活动。

文物是历史的产物,也是记录历史的“活影像”。全区文物工作会议强调,要着眼让文物活起来,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推进文物活态展示,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加强文物合作交流,让宁夏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宁夏日报聚焦基层文物工作者几十年来用实际行动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故事。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通过活化利用让文物重现璀璨光彩。

匠心守护,文物保护久久为功

今年9月,经过3年数据检测和收集,须弥山石窟景区再次揭开神秘面纱,推出松涛、丹霞、石门、桃花等八大景观供游客参观体验,并结合丝路石窟遗产,陆续开展研学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旅游产品展示展销、绘画写生和摄影、文化研学夏令营等一系列体验活动,让游客感受须弥山的魅力。

须弥山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1500年间,在风吹雨淋日晒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石窟造像和壁画风化及水害较为严重。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才能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潮”起来。2020年4月起,固原市原州区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须弥山石窟现存所有壁画进行修复,这也是自清朝以来首次对石窟壁画开展抢救性修复。“此次壁画修复团队由来自全国多地的文物修复专家组成,将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最大程度还原壁画的原始风貌。”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所长王玺说,通过修缮工作,管理所详细地记录壁画信息,建立完备的修复档案,为后续开展壁画文物研究、文化传播等奠定基础。此外,陆续开展石窟寺水害治理、岩体加固、风化课题研究等文物保护工作,使须弥山石窟珍贵文化得到有效保护。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摸清了文物资源家底,才能做好文物保护,才能让文物活起来。全区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381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23家,馆藏可移动文物27万余件。“坚持对文物进行专业保护,如对濒危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对重点文物进行预防性主动性保护,让文物真正‘延年益寿’,这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前提。”宁夏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马建军说。

宁夏先后公布了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和两批革命文物名录,依法划定公布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两线”范围,并将其纳入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一张图”管理。开展了长征遗迹、革命文物、石窟寺、岩画以及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等专项调查和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等专题研究。持续加强出土文物保护,相继组织开展同心倒墩子、王大户青铜器修复保护项目,固原南塬M1401墓葬出土壁画和固原城西墓地出土金属质文物等文物修复项目。

融合发展,文物绽放新光彩

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已建成各类博物馆75座,在全国率先实现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人均博物馆占有量位居全国前列。宁夏各类博物馆引进和推出《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青铜之路——宁夏固原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青铜文化特展》《红旗漫卷》等原创性展览达400多个,参观人数达4000万人次。全区5个地市级博物馆建设实现全覆盖,县级博物馆建设步伐加快,全区80%的县(区)已建成博物馆并对外开放。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初具规模,宁夏14座非国有博物馆年平均接待观众近80万人次,年平均举办各类展览20个。

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复合业态,宁夏已有10处博物馆被批准为A级旅游景区,博物馆之约不止于看展。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前夕的一次展览,让宁夏博物馆副研究员李鹏感触颇深。作为澳门博物馆引进的展览项目,“丝路古忆——西夏文物特展”共吸引了澳门市民及世界各地游客14万人次参观。“此次展览是宁夏与澳门两地文博机构的首次文化交流,我们就是要在交流活动中坚定文化自信,让文物活起来,让时光与远方相连。”李鹏说。

宁夏依托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配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文物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依托革命文物和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考古现场等文博资源,推出“博物馆之夜”“考古开放日”“红色线路游”“文物研学游”等文物旅游融合项目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每年吸引公众近万人次参与,充分展示宁夏文物的独特魅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以真实可感的模样融入群众生活。

讲好故事,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一个博物馆就像是一所学校,这些文物便是老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这些文物‘张嘴说话’,为参观者讲好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故事。”固原博物馆馆长张强指着栩栩如生的出行仪仗俑说。

从馆内设置入手,固原博物馆形成了以基本陈列通史展《千年固原丝路华章》为中心的丝路文化品牌,让参观者在进入博物馆之初就沉浸在了“丝绸之路”的魅力中。“我们在完善展馆动线设计的同时,还在全区首创开设‘丝路课堂’数字化社教课程,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丝路课程,以数字化的手段全景式完整呈现固原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张强说。

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文物数字化是博物馆讲述藏品故事的有力支撑。为了让无法前来参观的公众能在互联网上一睹展览和文物真容,固原博物馆探索推出的“线上游固博”、《云见千年固原推进文化自信》线上宣教等活动广受好评。从陶艺DIY、拓片体验、主题展演到丝绸之路户外体验、线上展览,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人们得以更便捷、更深入地触摸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我们将通过创新展览展示方式和社会教育活动的方式,更好地讲好固原故事、中国故事。”张强说。

拓宽路径,创新“文物+”转化手段

“宁夏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虽然积极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和博物馆改革发展,但文物活起来的水平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文物活起来的途径主要还是集中在引进推出展览、文化(文物)创意产品开发、文物旅游融合等传统模式方面,‘文物+科技’‘文物+文艺’等方面运用还不充分。”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科技教育处负责人李进云说。

马建军认为,目前宁夏大部分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和临时展览,更偏向于文物历史信息的梳理和挖掘,文物文化价值、社会教育价值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文物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还未能得到更好的彰显和传承。要系统梳理全区具有文化传统、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物资源,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朱存世说,拓宽让文物活起来的路径,必须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在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中提升宁夏文物的影响力,加强多元一体文化内容供给,提高文物展示传播水平,创新“文物+”转化手段,扩展交流互鉴合作渠道平台。

资源共享,让展览成为“第二课堂”

“银壶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等集中凸显了这件中亚舶来品在当时社会中的价值地位,考究其出处,壶把上端的人物头像与波斯萨珊人物形象不同……”今年6月13日,鎏金银壶“出差”归来后的首次亮相,让固原博物馆冲上了“热搜”,文物爱好者纷纷点赞这件镇馆之宝。

鎏金银壶、凸钉玻璃碗、北魏漆棺画……走进宁夏固原博物馆,数万件(组)文物散发着神秘的气息,它们见证着宁夏在古丝绸之路上曾有过的辉煌和重要地位。“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见证物的文化机构,就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展览为人们揭开文物的神秘面纱,这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基本方式,也是博物馆直接服务民众的重要手段。”张强说。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固原博物馆每一次大型展览都会吸引无数游客。近年来,固原博物馆推陈出新,根据本馆藏品、展览特色和地方文化特点,不断策划设计优美、制作精良的展览项目。

“这里的展览不同于其他博物馆,它更有韵味,不论是灯光设置还是讲解节奏,总能让你有一种重走丝绸之路的感觉,尤其是展览更强调知识性,对学生很实用。”来自陕西的文物爱好者刘辉说。固原博物馆积极与外省(区)博物馆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实现馆际互助与资源共享,扩大文物交流互鉴。不仅推出了“六盘山上红旗展——中国共产党固原历史图片展”等原创展览6个,还引进“徐悲鸿画展”“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图片展”等展览32个,尤其是“青铜之路——宁夏固原两周时期北方青铜器特展”先后赴大连现代博物馆等地展出近30次。

“我们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定期引进一些高质量展览,每年接待观众10万人次左右。我们不只是将外面的展览原模原样地搬过来,还会进行本地化改编,让展览不只是展览,而是成为更多人的第二课堂。”张强说。(记者王刚见习记者李昊斌文/图)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丨走进国家博物馆——让活化的文物融入百姓生活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物的呈现形式层面,还要深入到价值层面。国家博物馆在引导人们欣赏文物器型之美的同时,努力把培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等放在突出位置,注意推介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时代价值,让文物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融”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263780
2.“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跟着总书记感受博物馆里“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跟着总书记感受博物馆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华社 2024年05月19日 16:09 监制:黄庆华 徐蕊 周年钧记者:李惊亚 吴斯洋设计:赵丹阳编辑:王浩程 邬金夫 郭洁宇BadRequestrequest is invalid00000193B0C8D29F4647557EA0EFE46FZ9v+cC1sRnaWw6x0vi8pxxYA0YVnKxbYHUPAFphttps://news.cctv.com/2024/05/19/ARTIG4pC4CTRj38qVysy3hsG240519.shtml
3.让文化遗产走出来动起来融进去中国国家博物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要求,深刻阐述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为我国文博领域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https://www.chnmuseum.cn/zx/gbxw/202403/t20240311_266090_wap.shtml
4.看图学习丨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在各地考察调研期间,总书记多次专门抽出时间参观当地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强调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一起来学习! https://www.cnr.cn/newscenter/dj/sz/20240202/t20240202_526580565.shtml
5.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走进来目标100座,构建形式多样的博物馆序列 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建设是基石。 目前,我市共有登记备案博物馆68座,国家等级博物馆15座,备案博物馆数量及等级博物馆数量在全省位列第一。在登记备案博物馆68座中,国有博物馆共47座,非国有博物馆共21座。 https://www.xhby.net/ly/wltt/202303/t20230306_7854109.shtml
6.河南洛阳:博物馆迈向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文物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一件文物承载的就是一段厚重的历史。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建设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具体体现,是洛阳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打造河南副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建设“东方博物馆之都”的有力支撑。 http://news.hnr.cn/djn/article/1/1559140830067843074
7.国庆节假期解锁新玩法!云南省博物馆推出多项活动让文物“活起来”“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和演员的演绎,讲述聂耳的故事、传递爱国主义精神,让观众可以‘沉浸式’感受历史。”云南省博物馆公共服务部丁竹芸表示,“云博剧场”旨在以“文物+戏剧”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会说话”。 《登月奇旅》VR沉浸互动体验记者 夏欣瞳 摄https://m.yunnan.cn/system/2024/09/27/033247621.shtml
8.馆校共建谋新篇让文物活起来红色展览进校园”走进潍坊中学5月12日,潍坊市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红色展览进校园”走进潍坊中学,《尽善尽美唯解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展》在潍坊中学文华楼开展。市财政局教科文科党支部“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主题党日活动和潍坊中学“党史进校园·喜迎二十大”联合支部日活动同时将学习现场设在了本次展览现场。市财政局教科文http://wfsbwg.com/wap/content/?2331.html
9.让文物活起来#0元玩转这座城#古建筑之美#灯光秀#游园赏夜景#展馆展览#网红景点打卡让文物活起来!快来德寿宫打卡,免费看灯光秀吧! 熊喵来了 0 杭州博物馆网红文创,当年九点开馆,八点就要去排队抢的冰箱贴,现在随到随买,库存充足。附近吃了个早饭,溜达买了一个。 #文创产品 #不能错过的免费展览 #冰箱贴 #今年国庆去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307498925?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10.④如何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请你提一条可行性建议。(2分百度试题 结果1 题目④ 如何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请你提一条可行性建议。(2分)二、阅读与理解(40分)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多做一些文创,在网络平台进行展览售卖,将文物不仅局限于博物馆,而是让它们走入寻常百姓家。 反馈 收藏 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818100321767103310&fr=search
11.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遗产“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让我们一起努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科技赋能、科研创新,让文物修复与时代共进 张鹏宇在“战国错金银云纹犀牛尊”的复制工作中 张鹏宇(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金属器物修复研究所所长) https://www.cacta.cn/DSJ/HTML/20220610101553.html
12.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火起来”焕发源源不断“生命力”分析指出,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才能“火起来”。文物活化利用,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从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到开发文创产品,再到运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提升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坚持守正创新,拉近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才能让博物馆焕发源源不断的“生命力”。https://m.gmw.cn/2023-05/18/content_13033771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