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五六千年的人类活动历史和2200多年的城市发展历史,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岭南文化中心地、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排头兵,广州拥有丰富的文博资源,承载着广州千年的城脉、商脉和文脉,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广州大力推动文博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服务:驱动文博场馆效能提升
虽然“博物馆热”在今天已经不是个新鲜词,但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广州文博的热度之高,还是让人惊喜。
10月1日上午10:01,2024国庆升旗仪式在广州博物馆举行。来自广州市第五中学国旗护卫队的14名同学踏着整齐的步伐,将国旗护送进入镇海楼广场。伴随着雄壮激昂的国歌奏响,现场的学生、家长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共300余人面向国旗肃立,高唱国歌,共同见证了这一庄严的时刻。随后,小小讲解员张若兮带领观众集体登上镇海楼,在“广州解放后第一面五星红旗”前,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这件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介绍,这也是这件馆藏一级文物第一次以“全画幅”形式与公众见面。作为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公众服务的举措之一,广博在全新推出的“明星文物”项目中创新地采用了“观众点单”的模式,将观众的票选结果作为选择重点文物展出的重要依据,“让观众看到真正想看的”。
观众乐意来了,还要能“看得懂”。今年以来,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展讲解2288场次,南越王博物院提供线上线下讲解6350场次。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首开人工讲解收费服务试点,国庆假期共接待收费讲解288批,营收近8万元。大量的社会志愿者、“小小讲解员”们的加入,更烘托出“全城共讲广州故事”的良好氛围。
产品:让优秀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作为与公众进行“文化对话”的前沿窗口,大大小小、类型多样的博物馆、文物点是让优秀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最佳途径,是实现文化产品高质量供给的快捷通道。
今天,在广州的博物馆里,既能看到“风自南来——广州艺术博物院藏近现代广东美术精品展”“吴地长歌——镇江青铜文明展”“寻迹羊城——2023年广州考古新发现”“笔底风雷——从老报刊透视开天辟地”“从农村理解中国革命——1921-1949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历史展”“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这样的精彩展览,也能看到南汉康陵遗址的“倾听·康陵”沉浸式艺术剧场,参与“帅府仲夏夜”“红色文化轻骑兵”“发现中共三大”等主体活动,或加入传统工艺课程校园推广项目,成为一名身体力行的“文化践行者”。
而年轻人热衷的文创,更让许多文物成为了“明星”。国庆假期,陈家祠文创共销售产品14837件,销售金额共535497元,日均销售金额7.64万元。其中,10月4日的销售金额达10.07万元。基于陈家祠建筑元素开发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陈家祠陶塑系列、有福气系列、福运连绵系列、陈家祠印记系列、一叶蓝窗系列等产品深受游客们喜爱。假期期间,全市市属博物馆文创产品营收更是突破100万元。
各馆还在提升场馆环境上下功夫,如农讲所大院内打造的“火炬灯”将燎原星火的设计概念贯穿场地,并喷印木棉花图案,成为新的拍照打卡点。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完成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旧址陈列提升,于3月27日首次向公众开放,让“小而美”的文物更加深入人心。
数据:绘就广州文化资源地图
近几个月来,在广州的城乡各处,常能见到一队队风尘仆仆,带着各种设备,对着老建筑、老碑刻、老树等测量、拍照忙得不亦乐乎的人。他们是开展广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文物工作者。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23年11月开始,到2026年6月结束。“四普”将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开展复查,同时对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开展调查。记者了解到,目前广州已经组建了普查队近20支,专职普查队员100余名,此外各区还分布着大量熟悉当地情况的“文物联络员”。他们将共同绘出广州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一张图”和各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信息数据。
番禺区文物普查办副主任、区文广旅体局党组成员、区文物办主任胥雪松说,这就好像给文物“修家谱”,也像给它们“画像”。摸清楚了底,才能更好地为下一步的文物保护利用和城乡建设服务。
广州是国内最早开展文物地方立法的城市之一,逐步建立以地方性法规《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为主干,以《广州市革命遗存保护办法》《广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规定》等地方规章和《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州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前考古调查勘探程序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为配套,在国内率先推出国有建设用地出让考古前置、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等顶层制度设计。广州明确文物、规划、住建、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职责,构建起横向到边、协同联动,纵向到底、层层落实的文物保护分工协作机制,文物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落实文物保护提前介入城乡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建设过程中文物保护全覆盖。
活化:让文物不再沉寂让公众自发热爱
近半个月来,花都塱头古村广州春阳台艺术中心的“1的纪念性:贾科梅蒂在塱头”大展吸引了众多观众。作为大湾区第一次举办的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特展,展览共展出79件贾科梅蒂不同类型的原作。这些法国国宝级艺术品包括标志性雕塑《高女人I》《迭戈的半身像》等。这是阔别八年,大规模的贾科梅蒂作品再次来到中国。
春阳台的活跃是广州盘活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一个范例。通过资金整合,依托红色文化弘扬传承示范区、老旧小区微改造、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多个历史文化遗产复兴的项目落地开花。广州还积极探索文物建筑社会化运营管理,创新文物建筑利用模式,实现多元化赋能和改造,形成了“政府统筹+专题博物馆”“政府托管+企业运营”“政企注资+一体运营”“政府支持+社会力量”等模式。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番禺大岭村被打造为国家美丽乡村示范村。越秀区引入社会力量,对万木草堂、青云书院、东平大押等文物进行委托管理,与广州市美术有限公司合作,运营管理两广区委军委旧址、文德楼等文物,成功吸引到许多年轻人。增城区派潭镇引入盟润公司,对已荒废的围龙屋邓村石屋进行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改造建设为田园度假酒店。黄埔区与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建全国首个校园考古工作站。
许多文物成为社区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变成村史馆、陈列馆、社区活动室、阅读室……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也引导群众自发对文物进行管理和保护。
数据:
截至2024年6月,全市共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383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6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64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3016处。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据全省第一,其中国保数量占全省约四分之一。
从各区分布情况来看,总数达500处以上的有番禺、白云、花都三区,越秀、荔湾、从化、海珠、南沙五区不足200处。但国保、省保集中分布在越秀区,尤其是国保,越秀区占比达58%,荔湾、海珠次之。
广州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拥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2021年、2023年先后公布两批革命文物共222处,其中,国保15处,省保18处,市保73处,区保37处,是广州作为英雄城市的重要见证。
国庆期间,广州市备案博物馆共接待游客127万人次。2023年,广州地区博物馆共接待观众约2200万人次,已超过2019年数量。2024年1—8月,入馆人数也突破了180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