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论文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发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和壮大,是富有超前战略意识的举措。中国乡村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从总体上审视,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承载千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乡村文化,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它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对比。这正是乡村文化吸引城市市民和异地游人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地域性、个别性、差别化方面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予以优化配置,就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文化品牌。

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历史人物、神话传统、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间工艺、能工巧匠、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寨文化、园林艺术、民居艺术、古镇风貌、祠堂庙宇、乡村教育、风味餐饮、生活智慧等等,保存着中国农业文明的文化因子,展现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价值和文化魅力。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首先应对这些资源进行盘点梳理,摸清家底,做到资源清楚,然后按照优先发展原则,对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资源进行产业转化;对一般性的具有生长可能性的文化资源维持伏,不宜匆忙开发;而对那些非转化资源予以有力保护,绝不能破坏性开发,以确保乡村人文生态的平衡。对这三种资源分门别类和科学开发,有利于乡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乡村文化产业持续健康推进,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和发扬。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传媒信息、现代生活方式不断进入乡村,农村和小城镇民风的民俗正在逐渐消逝。这一方面,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物质文明成果,是全社会整体进步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乡村特色文化也会因民俗风情的失落失传而失去独有的文化意味。因此,我们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应有意识地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性改造,吸收传统民俗文化中科学有益的养料,培育村民们的文承传意识,开展民俗风情演艺,吸引社会公众前来参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绝不能把农村落后现状等同于原生态文化,把原汁原味当作文化底蕴而不按照现代人的心性需求和审美观念来加以改良改革。因此,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不是和盘托出某种文化资源,而是按照现代产业生产要求和规律,根据文化消费市场的变化,精心呵护乡村文化,精心打造乡村文化,精心发展和丰富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文化是一片广袤的富矿,蕴含着无限的文化生长空间和市场拓展空间。各级政府、国有和民营企业乃至跨国公司完全可以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大显身手、大展宏图。乡镇基层组织应具有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和创造激情,绝不能“守着金饭碗讨饭吃”。浙江横店农民利用山川风物,打造逼真度高、价格低廉、风格多样、服务周到的中国影视拍摄基地,修建出万里长城、故宫、19世纪南粤广州城等场景,不仅为拍摄影视服务,而且成为新的旅游休闲景区,创造了震惊海内外的“横店模式。山西晋中榆次后沟村因有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一跃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黄金旅蝣点。后沟村为此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全国各地有不少被文化部命名的特色文化之乡,如“风筝之乡”、“唢呐之乡”、“竹编之乡”、“陶艺之光”、“剪纸之乡”等,这些特色文化的建设一旦与产业融合,必将创造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里的商机无限,这里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丽曙光。

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是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的现实命题。我们应把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来抓。只要破题了,实践的回答无疑将会激动人心,成效显著,前途光明。

一、西汉初期的中国体育文化景观

二、张骞“凿空”西域对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

张骞“凿空”西域,打通了中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大大推动了中原与亚欧等其他国家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并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相互学习、了解、进步。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打通的“丝绸之路”推动了西北各个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成,促进了汉朝体育文化的转型,并改变了汉朝体育文化发展的格局,从而使西汉的体育发展出现了东西互动、南北融合的新局面。通过总结汉朝民族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为现代体育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作者:顾克鹏胡光霞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一、校企合作共建校园体育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校企合作在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校企合作办学是目前高职教育实现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的集中体现。企业文化融入校园,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择业观,通过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好对接融合,促使高职学生能够通过了解企业文化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及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并且通过校企文化的熏陶,形成内在的力量,为最终的择业和就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校企合作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可以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求职方向,让学生在应聘前就从企业文化角度入手,选择应聘的企业的文化和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对接,有目的地选择将要应聘的企业岗位,企业也会按照自身的选择要求招聘到对本企业文化高度认同的员工,满足自身的用人需求,达到学生和企业共赢局面。高职体育文化更是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实施平台,通过其具体的落实和呈现,能够反应出校企合作的意义、价值和优势。

二、构建校企合作校园体育文化的实施路径

1、加强体育管理制度建设,做到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有相应的体育管理制度作保证。有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保证,规章制度的完善程度,执行力度都将对文化体制产生影响。体育管理制度的制定作为整个校园体育的大事,应由体育部门总体策划,学校领导牵头其他部门协助制订切合本校实际情况,有利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稳定、持续、与时俱进的管理制度。

2、探寻企业文化内涵,适当融入校园体育设施建设校园体育场馆和文化设施是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校园体育的物质基础和文化载体。企业在和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将自身的标识、名称或企业文化在体育设施的实体中进行体现,并在场馆设施建设中融入企业元素,更加直观的呈现企业形象。另外,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可以提供企业在场馆使用上的政策倾斜,给企业提供方便和员工待遇,达到互惠互利。

4、积极建设校企合作式体育俱乐部,营造校企联动体育平台从实际出发,建立各种与企业需求相对应的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的互融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优势,在俱乐部活动中校企相互促进,交流感情,使用人单位和学校的交流更加紧密,彼此更为了解。在校企健身活动的联动中,企业可以利用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给企业提供专业的指导,帮助企业员工实现健身目标,最终形成校企互动的健身体育文化。

5、引入企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赛事校园体育竞赛不仅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企业体育文化融入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切入点。通过不同的方式,如:企业冠名、参加赛事等方式,在不同的赛事活动中最深层次的和学校体育文化相交集,让企业文化渗透到比赛中。而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高职体育也借助了企业的资金和社会资源,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文化感染下,企业和企业员工最具体的一面。同时,根据学校的师资条件和运动项目水平,组织学校体育代表队,以学校和合作企业准员工的形象参加校际体育竞赛活动,在必要时给企业输送优质的体育人才。一方面促进运动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提高学校和企业的知名度,达到共赢的目的。

作者:卢劼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1.1科学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环境都为现代科学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科学进步极大改变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湖北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在科学化方面步子缓慢。而在21世纪,随着高科技领域出现的更大突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人类的生活、对健康需求的方式、娱乐方式已渐渐多样化。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研究要在开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加强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建立科学的长效保护和长远发展机制。

1.2规范化

对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而言,湖北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非常重要。我国历来对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工作十分重视,2003年启动了包括中华民俗体育文化在内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设立了中国民俗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近年更是连续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我国政府把“政府主导”放在工作原则的首位,是符合国情的英明举措。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是土家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结民族感情的纽带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重视和倡导、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必要的经济扶持外,政府可以在“正名”、引导、组织三个方面,为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1.3大众化

1.4现代化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造就了特有的民俗体育,也促成了独特的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当代民俗体育的发展,应在继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开发。土家族民俗体育实现现代化,不仅是适应当今文化潮流的需要,也是发展湖北民俗体育特色文化的需要。现代化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家族民俗体育的内化,即在土家族这个特定的民族、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进行文化构建重组,使自身向更高水平发展;二是与其他文化产生接触、碰撞,在不改变本质的前提下,吸收外来的文化营养,通过内在融合使土家族传统文化得以重构,达到现代化,使其更有价值。

1.5竞技化

传统民俗体育项目竞技化,并不是指完全西化。土家族民俗体育竞技化,是由传统的、单一的体育文化向多元化、现代化转型。民俗体育竞技化,有利于促进民俗体育的发展,激发大众参与激情,提高民俗体育项目技术。土家族民俗体育项目竞技化,也要在遵从民俗特性的基础上,加入竞技元素,使土家族民俗体育项目具有可比性,为其向国际化迈进,促进湖北民俗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样,民俗体育文化就由传统走向组织化、规范化和竞技化的现展道路。

2湖北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标准化发展策略

2.1加强理论研究,重视科学发展

当前发展民俗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对民俗体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剔除其不科学、具有迷信色彩的成份,弘扬其健康向上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和养生、娱乐与健身的科学合理方法;并赋予其新时代竞争与奋进的精神内涵,积极向学校体育及大众健身娱乐推广,将其作为体育生活方式推广的重要形式,使其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走向完善发展的道路,最终成为现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及现代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只有进一步加强土家族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以培养社会群众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的,以适应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思想为主要内容,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运用社会学、经济学、运动医学等多种方法和多种角度加深对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健全民俗体育发展理论的内容体系,优化民俗体育的内容结构和组织形式,使民俗体育的发展走科学化的道路,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促进民俗体育的大力发展。

2.2加大政府主导力度,提供法制保障

2.3提高娱乐审美价值,向大众化方向发展

2.4在继承中创新,促进现代化发展

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不是静止和僵死的东西,其民俗体育文化的形成,是不同时代的文化积淀物,其中不仅有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因素、文化世界观、习俗和宗教的痕迹,而且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变异与传承、流动和变化。所以,加强土家族民俗体育传承的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是现代湖北民俗体育发展不可或缺的。在传承中,活态传承是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活态传承的主体是人,因此,对传承人的培养是关系到民俗体育文化能否持续发展下去的主要因素。扶持、资助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人,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给予较为优厚的待遇,改善生活条件,会促使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有创新才有发展,因此,在继承土家族民俗体育精华部分的同时,注意去其糟粕,吸收多元有利因素,使土家族体育文化更进一步向现代化发展。

2.5与现代体育接轨,竞技和传统并重

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内涵之一就是对一些项目进行改造、整合,使其成为竞技化的体育运动项目,实现组织化、规范化发展。许多土家族民俗体育项目不乏竞技因素,竞体力、斗智力、比技巧、赛技艺是其常见的竞技形式。在体育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将其中具有鲜明竞技特征的项目进行改造与推广,借鉴现代竞技体育的组织制度和以奋发与竞争为核心的精神价值,使其实现功能的根本转变与现代体育接轨,走向国际体育竞技舞台。理性告诉我们,如果一个民族项目如果失去了自主性,失去了本位,盲目追求与世界体育的“接轨”,最终的结果只会是成为别人的附庸,被其他文化征服。因此,土家族民俗体育竞技化要有自我的意识,要有世界的眼光,立足民俗体育体育文化特色,坚定自我,结合竞技化发展趋势,采取批判态度,用科学方法来发展。它的形成又反过来作用于民俗体育文化系统,无疑现代民俗体育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期,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地创造出既符合市场规律又符合国内实际的新方法和程序,创造出有活力,又有生命力的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发展中华民俗体育是一项关系到尊重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伟大事业。土家族民俗体育文化是我国民俗体育的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趋势上,应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大众化、现代化、产业化、竞技化方向发展。在发展策略上,应该加强理论研究,重视科学发展;加大政府主导力度,提供法制保障;提高娱乐审美价值,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在继承中创新,促进现代化发展;打造特色品牌,创造经济价值;与现代体育接轨,竞技和传统并重。只有这样,土家族民俗体育才能真正得到传承和发展,才能实现伟大复兴,才能促进人类体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2建议

1.1供电企业文化的性质

1.2供电企业文化的理念

2.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精神文化方面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体现了企业的发展观念,供电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还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供电企业精神文化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企业精神文化的内容比较空泛。供电企业的精神文化与其它企业有许多共性,例如团结、奋斗、创新、务实之类的口号,企业文化缺少特色[3]。其次,供电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往往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开展。最后,供电企业精神文化缺少道德建设,企业过于强调生产,精神文化的主要作用成了调动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忽视了员工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2.2制度文化方面

供电企业的规模庞大,其内部的组织结构也非常复杂,统一的企业管理制度限制了企业内部的发展。不合理的制度文化降低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企业的运作流程变得繁琐,企业内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超过了制度的约束,企业分配制度也并未进行合理地调整,供电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在制度上进行改革,实施严格的企业制度管理[4]。

2.3行为文化方面

供电企业行为文化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三点。其一,供电企业缺少现代化的行为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没有正确的导向。其二,员工素质与企业发展水平不符,大部分基层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都不高,供电企业也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其三,供电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培养员工的企业意识,员工未能感受自身利益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也就不会自觉控制自身行为。

2.4物质文化方面

物质文化是供电企业文化建设中最为实际的部分,包括企业的生产环境、员工的食宿问题、企业奖励机制以及企业的文化活动等等。物质文化建设能够让企业员工直接获益,当前供电在物质文化方面的投入不够,员工对企业文化缺乏兴趣,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便难以有效开展。

3.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3.1建设以人为本的精神文化

3.2制定富有特色的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基本形态,我国供电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特点鲜明,价值标准的制定要综合考虑行业属性、员工特点、市场变化等诸多因素,形成富有供电企业特色的价值标准。合理的企业价值标准是优秀企业精神风貌的基础,能够给员工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独具特色的价值标准也是当代电力行业发展的需求,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3.3强化员工企业意识

员工的企业意识是供电企业凝聚力的关键,强化员工的企业意识可以从企业领导文化的建设展开。企业领导的个人精神文化和道德素质对员工有重要的影响,领导以身作则的行为是感染员工的有效方式,能够让员工产生荣誉感和归属感,把自己融入到企业当中。

3.4精心设计文化活动

供电企业的工作比较劳累,特别是基层员工,既要保证生产安全,又要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文化活动是调节员工工作状态的主要形式,企业文化活动要把握好活动的目标,不能一味强调精神文化,而要寓教于乐,通过丰富的文艺或体育活动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内涵。因此,供电企业要精心设计文化活动,以热烈的活动气氛来传播企业的文化价值。

4.结语

二、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对于乌江流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也正是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突破口,更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实现使信息交流不再受到拘束,必然能够实现民族文化的发扬和区域经济的崛起。通常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多以旅游为核心,旅游也是促进地方经济高速发展的渠道,而在湘西苗族、瑶族,云南傣族和内蒙古的蒙古族实践中能够发现,体育文化也是游客主要参与的活动之一,因此由体育文化作为宣传的突破口,辅以饮食、景点等方式,将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问题上提出了体育文化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将乌江流域贫瘠的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再结合市场经济的自主选择性,合理的拓宽渠道,推动经济效益提升,也在体育文化受到认可的过程中,避免因现代化浪潮而导致体育文化无法达成可持续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也是和谐社会的要求,具体来看体育文化与和谐之间的关系:

(一)增强民众身体素质,提升劳动生产力

(二)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精神面貌

(三)促进经济的提升

三、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关系的启示

在乌江流域以民族体育文化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加快了现代化的脚步,在大时代的背景之下,乌江少数民族必须要坚持有效的经济发展,同时降低其他文化对本民族的干扰,唯有如此民族的体育文化才能长久的传承。

(一)正确应对体育全球化冲击

全球化的发展可能造成势单力薄的少数民族文化的覆灭,但在人类世界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抵挡全球化的进程,而体育全球化实质上是现代体育对传统体育的侵袭,现代体育的竞技性和趣味性对传统体育都有一定程度的冲击。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每个民族都需要发展,其实发展与传统并不相悖,应在发展中注意两个方面,以能够在吸收其他文化的同时保留自身的精华,[6]分别是:一是挖掘和整理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的精华与经济相结合,合理地利用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时代下,只有在其中高速发展,才不会被淘汰,以市场替代传统经济是实现文化长久传承的关键;二是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校园内的教育,通过课本和课堂中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以校园内的宣传栏、体育活动、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要顺从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能够因需要保存而盲目的保存,否则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真正合理的发展应是健康的、和谐的,尊重自然的发展才能够得以长久。而在发展中,应用新理念,不能盲目西化,西方国家对其他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侵入性,而全盘西化的行为,也无疑在间接地否认传统文化,并不可取;而过于顺其自然,遵从自然规律,实际上也是传统文化所遵从形式,与循规蹈矩无异,因此应将中国的传统与西方理性精神相融合。在发展和保护的道路上,并没有优劣之间的对比,找到适合的方式,才是实现两者的关键。

(三)挖掘和整理传统体育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大多是默会知识,并没有以现代化的方式传承,特别是乌江流域已不再封闭,极有可能在发展中出现断层,因此将体育项目挖掘和整理,找到代替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将传统的方式适当的改变,不仅能够将民族体育文化得到保存,同时也有益于文化的传播。

(四)利用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传播

旅游不仅能够带动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也有着促进意义。通过旅游的方式,能够让民族体育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如藏族的锅庄舞、蒙古族的摔跤等,已然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在开发少数民族风俗旅游时,应鼓励游客参与其中,在本民族的民众带领下,一起舞蹈、运动,使游客亲身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并将体育文化带回到自己生活的区域中。

四、结语

关键词:农村体育文化策略

1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背景

1.1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明确提出了“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加大农村体育力度,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促进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体育文化注入现代文化元素“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安排了资金9500万元,在河南、江西、湖北、广西、重庆、陕西、山东、浙江等8个省市选择25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进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争取全国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将惠及5.1亿农民。建立农村公共体育物品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真正形成农民体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使其成为村民利益的真实代表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体育运动。所有的体育供给,既要贴近农村,又要贴近农民,逐步使亿万农民都有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的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从而使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元素。

2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意义

2.1体育文化建设能改变农村传统体育观念由于受长达2000多年封建社会旧思想的影响,一直视体育活动为“不务正业”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难改变。农村又多数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对外交流有限,使得农民的思想、性格、价值观、风俗习惯比较保守。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多数农民误认为田间劳作可代替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这种旧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农民的体育观和健康观。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文化成为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文化的建设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改潜移默化的变着农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可使农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使农民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新的、普遍而科学的社会观念。

3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3.1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要把眼光放在满足人的体育文化需要,注重提高人的体育精神境界和凝聚力上。指导满足农民的多方面需求,来作为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精神文明创造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结合农村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推进农村体育文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进程,真正做到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3.2利用现代媒体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农村体育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及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我国有56个民族,地域分布广,造就了我国农村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既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体育文化特征的新农村体育文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建立农村体育文化网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把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体育文化网络。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新理念,把体育健身融入生活,成为一种自觉活动。超级秘书网

3.3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激发农民体育参与意识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创造了条件,必将给新农村体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载体。因此,应切实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将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国家的投资落到实处,使其成为“民心工程”,从而使体育服务覆盖整个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增强农民体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注重实效和“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建同时加大体育知识宣传,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的作用,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激情,使其从不想参加体育活动,转变为要求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樊小兵,陈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7(06):165-167.

[2]杨小明.田雨普.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3):14-17.

[3]王振涛.单清华.周毅.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03):16-18.

1注重运动项目文化内涵建设

在运动项目推广过程中,要把文化内涵展示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开展以运动项目活动为主的青少年训练营,比如江苏开展击剑项目进校园体育启蒙活动,以打一大活动和赛事的影响力。把打造项目文化名城作为一个重要方向,比如江苏正在建设的徐州国际武术文化名城、泰州棋文化名城、苏州国际体育文化名城、宿迁时尚体育城市,以运动项目或体育文化内涵和外延拓展为主要内容,极大地带动运动项目文化发展。

2大力弘扬运动项目精神特质

不同运动项目所赋予的精神内涵各不相同,东方传统项目以本体、人际与自然和谐为主,西方体育项目追求竟争和个性发展,新兴时尚项目挑战和超越人类和自然极限。无论是哪种运动项目,都是追寻人类自身的完善、发展与超越,实现、促进、提升社会的良性发展。围绕不同项目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推动体育影视、著作等文化产品创作,比如《女篮五号》、《中国姑娘》等弘扬正能量的优秀影视作品、报告文学。开发各类职业体育联赛、国际重大比赛的文化衍生品,使之成为体育精神的传播载体。

3推动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国际传播

建立中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库,采取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措,加大传承稳定性和完整性较差项目的保护力度,把民族式摔跤等特色项目的文化元素挖掘出来并完整地传承下去。加大体育类特别是运动项目博物馆建设,比如江苏建设的中国体育博物馆南通分馆、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南京轮滑博物馆、南通信鸽博物馆、南通板鹤风筝艺术博物馆、浦目大哈自行车文化体验馆,集中展示、普及运动项目文化。借鉴日韩的贻拳道、空手道国际推广策略,提高武术、太极等项目的技击水平,适当引人标准化、定量化的培训手段和习练方法,推动我国传统项目在全球更大范围的传播。

4加快发展运动项目文化创意

以运动项目为主体,建设体育文创孵化基地或产业园,加快推进体育与创意、旅游、会展、休闲娱乐、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把文化、创意、科技等元素引人运动项目发展。培育和引进国际国内一流品牌赛事,着力打造影响力大、参与度高的体育精品赛事和节庆体育活动。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提高体育衍生品的创意和设计水平。提升运动项目协会发展水平,促进赛事活动、场馆运营、技术培训、信息咨询、中介服务,打一大体育产业服务层次与规模。

[论文摘要]在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这种重要趋势的背景下,研究其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带来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探讨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贸易壁垒列入“人文贸易”的系统化研究范畴,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参看

[1]otasik,fredeidlin,williamgraf:forahumaneeconomicdemocracy,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m]vol,24,no,3(sep,1986),pp,1233-1234

[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美]马克a卢兹.经济学的人本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编者按】: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开题报告范文参考,以及开题报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开题报告写作中的难题。

2010年09月25日—2010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

2010年03月01日—2010年05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

2010年05月02日—2010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

2010年06月01日—2010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

2010年06月08日—2010年06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

2010年06月15日—2010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20**年09月25日—20**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年03月01日—20**年**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年**月02日—20**年**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年**月01日—20**年**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年**月08日—20**年**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年**月15日—20**年**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关键词:群文;理论;研究;文化;需求;活跃

一、群文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为了保证群众对群文活动的重视,我们要时刻记住满足群众的各种服务需求,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来有效的实现群文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想要提高我国的整体文化发展水平,就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现群众文化的需求。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进行群文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影响群文的顺利发展,因此,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响应,针对方法,来对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处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只有保证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发展,这样才能达到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共同目的。另外,从群众的角度进行考虑,群众文化的发展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更是民族精神的展现,所以我们只有将群文理论通过实践来进行有效的利用和转化,才能不断的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有效的实现群文理论“活起来”的对策

(一)从国家角度出发建立健全相应的群众文化发展策略

(二)从群众自身角度出发实现文化的多方发展

(三)运用多种现代手段和机制实现群众文化的拓展

三、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

充分挖掘基层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重新包装、打造和展示,使之成为具有地方性、民间性和独创性的特色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从而起到寓教于乐、凝聚人心、塑造地方形象的良好作用。

四、整合资源,以点带面,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抓骨干队伍建设

群众文化中的业余艺术骨干是活跃于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中坚力量,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业余艺术骨干队伍的生命源泉和成长的沃土。业余艺术骨干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涌现的,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群众文化活动既是发现和培养艺术骨干的途径,也是业余骨干提高和展示文化艺术水平的舞台。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我们要"整合资源,以点带面"。也就是说将这些艺术骨干吸收到业余艺术团和各类协会团体,让他们有培训学习、观摩、演出的机会。同时,安排文化中心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强、见效快的辅导,帮助他们在文化艺术修养、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提高。尤其是对一些热心的、进步快的业余骨干要重点辅导和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放手让他们走向舞台,走向广场,要让他们成为舞台和广场的主角,使得他们逐渐能在自己的社区、挝缓透骼辔幕活动中发挥领头人的作用。

五、大力发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六、结语

总之,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的条件下,提高社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娱乐项目是我们现在的首要目标。我们要在保证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共同标准下,提高群众文化给我们社会带来的娱乐,这样才能达到真正发展文化的目的,实现社会文化发展的大繁荣。我们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的工作者,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发展、创新,努力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大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让先进文化滋润百姓心田,不断满足群众越来越高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基层文化建设谱写出新世纪更加和谐动人的美妙乐章。

[1]滕佳彤.牡丹江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马钰轩.论群文舞蹈的娱乐性[D].北京舞蹈学院,2016.

[3]李强.顺应时展探索群众文化创新理论与方法[A].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2015年06月(上)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C].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2015:3.

THE END
1.中国网馆藏盛鉴沪川谊,文化同叙江海情沪川两地高校博物馆在当今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浪潮中,作为知识灯塔与灵魂熔炉的高校博物馆,在菁菁校园之中,宛如一座隐匿的知识宝藏,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默默承担着启迪心智、塑造灵魂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全国多地高校纷纷跨越地域界限,携手合作,开启创新育人的崭新篇章,为学子们搭建起更为广阔的知识探索平台。而沪川两地作为我国教育强https://www.scu.edu.cn/info/1202/31142.htm
2.大学互动体验展厅300余名中外专家在京共商数字遗产保护与发展从北京中轴线数字文化遗产展示共享应用,到三星堆博物馆数字文旅互动体验…7月16日,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的展厅内,来自各地的数字遗还有呢? 高校和企业的308名代表参会,共同探讨数字化浪潮下的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发展。论坛由清华大学、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国际古迹遗址https://www.filmonline.cn/bo6qo5m0.html
3.校园博物馆带来浸润式美育体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成都市青羊区在校园内设立博物馆,就是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创新举措,为学生创设了美育浸润的乐园,是对学校美育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活化利用,为学生的美育教育开辟了新途径。 http://www.jyb.cn/rmtzgjyb/202412/t20241212_2111282209.html
4.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AR、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数字校园已成为办学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已成为支撑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需环境。 http://www.xtzy.com/wlzx/detail.jsp?public_id=153330
5.再添一员!上外西索寓言书店开业,首创高校出版社+博物馆合作模式据悉,这家由上外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为主体合作打造的新书店,在沪上首创“学校+出版社+博物馆”多方合作模式,以其多语种、跨文化、语言学特色,致力于打造高校学术书店新名片。 世界语言博物馆的“新伙伴” 位于上外松江校园内的西索寓言书店,英文名为SISU STORY,名称中包含了上外的英文校名(Shanghai International http://wenhui.whb.cn/zhuzhan/xue/20210424/401724.html
6.馆校合作(精选十篇)2010年5月, 《博物馆教育与综合社会实践课课程开发课题结题报告》在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教育发展研究所举办的“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优秀成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通过三年的实践和研究, 我们已初步探索出馆校合作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模式为:准备———发展———实施———成果———反思。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dppm1eq.html
7.云端文创谈八校联合讲座第二期:AIGC时代创意设计的核心竞争力同济大学艺术与文化产业系副教授、文化产业规划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建筑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古代技术史与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兼任国际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学术顾问、世界技能大赛博物馆设计顾问、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勘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A4MTAzMQ==&mid=2657504530&idx=1&sn=68df42fff07c920941d1860d2b518b7a&chksm=85e1ee8f2db27fb5df81cee9b27b84b6fec34dc8880b2498c44490e5958018b4ef90480ba87d&scene=27
8.馆校合作协同育人,馆校融合“大美育”活动当天,“善美课堂”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榄雕、广彩、书法等领域的大师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带来一场艺术的现场教学,令参观的师生流连忘返。 荔湾区詹天佑小学以粤剧文化为抓手与粤剧艺术博物馆合作,为粤剧的发展传承输送后备力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实验中学的木版年画项目已经开展了多年,作为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学校不仅http://gdgz.wenming.cn/2020index/gqcz/qxdt_yx/202312/t20231205_8351753.html
9.清远市德圣降职业技术学校2023年秋季招生简章[招生代码8800756]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 国防教育讲座: 消防演练: 消防知识普及活动: 医院见习活动: 八:设施设备: 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全,建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配有全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各专业实验实训室器材?全,拥 有先进的实训仪器设备,能完全满?实训教学需求。建有舞蹈室、电脑室、健?房、?乐室等多个功能场室,https://www.meipian.cn/4njnug00
10.南梁革命纪念馆入围第四届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宣传推介云南省博物馆 陕西 多馆联动史料共享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红色资源展示新探索 延安革命纪念馆 创新馆际合作模式,共同讲好党的七大故事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 甘肃 “南梁精神”进校园 ——南梁革命纪念馆服务青少年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https://www.yinxiangqingyang.com/2023/1129/849413.shtml
11.家教工作计划2、在上学期基础上继续完善三级家委会建设,优化家园合作工作机制,畅通家教管理网络,逐步尝试层级管理。 3、继续以班级指导为主要家教形式,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的家教指导、服务模式,优化家园合作工作机制,提高家园共育实效。 4、围绕“校园安全管理”,创建校园安全志愿者队伍,积极发挥家委员成员的积极参与与辐射作用,进一步完善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gzjh/20220822191742_5493219.html
12.广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文物保护利用模式持续创新,红色史迹活化利用有效推进。积极探讨“政府托管+企业资金”“政府统筹+专题博物馆”“政府支持+社会力量”等多种方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用于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大力实施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印发了《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越秀片区)发展规划(2019-2025)》。加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系统https://www.gz.gov.cn/zwgk/ghjh/fzgh/ssw/content/mpost_7845329.html
13.遂中:探索“馆校合作”新路径共筑协同育人新模式为推动“双减”政策走深走实,落实“五育并举”,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遂宁中学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以创新“馆校合作”融合教育为抓手,盘活社会资源,形成校内外教育合力,全方位构建起协同育人质量体系,激活素质教育新动能。 https://www.snzxedu.cn/article-4173-1.html
14.拓宽育人模式,提升育人质量——我校与珠海博物馆举办共建“学生为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学习探究,推动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需求有机衔接,建立学生利用博物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和育人功能,5月17日,我校与珠海博物馆举办共建“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签约仪式。 我校副校长孙凯与珠海博物馆副馆长王彪现场签署“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合作共建协议。参加签https://zhedu.net/?q=node/17301
15.临沂市第二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公布11、《弘扬沂蒙精神 助推消防临沂模式》 作者:汲广运(临沂大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8年9月 12、《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 作者:曹首娟 杨爱国 岳伟 王培晓 李斌(临沂市博物馆) 齐鲁书社 2018年9月 13、《社区文化建设》 作者:左兴俊(临沂职业学院) https://app.langya.cn/a/144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