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博物馆是非营利性质的机构,其主要负责对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进行征集、陈列以及研究等工作,而这也就决定了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述
二、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密切联系
首先,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来说,其中重点提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普遍接受的民权、平等、可持续性及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尊重等原则保持一致性这一内容。由此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必须借助整个社会的力量,并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够得以实现。而公共博物馆作为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在当前必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职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去。
其次,就博物館的定义而言,其主要以研究、教育以及欣赏作为目的,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进行收藏、保护、传播以及陈列等。人类文化遗产主要可以分为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无形文物三个类别。博物馆最开始主要保护的是可移动文物,换言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古物”的保存。在这之后,博物馆逐渐扩大了保护范围,在可移动文物基础之上增加了不可移动文物,也就是保护“古迹”,例如对古建筑、古墓葬以及壁画等的保护。现阶段,博物馆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保护范围扩大到了无形文物,也就是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可见,博物馆作为提供社会服务的机构,必须肩负起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三、如何发挥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博物馆要想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将自身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一)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物质文化遗产即有形文化遗产,主要指的是一个体现了其存在时代及隐藏在其背后的文化信息的载体,如文物、遗迹等,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实物性特点,人们通过对文物这个承载了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进行大量的研究,可以从中获取到其所处年代的历史、科学以及艺术等信息。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不具备有形文化遗产的实物性特点,其主要是指由某一地区的人民群众所创造出来并获得广泛认可的,或者说曾经被认可过的一种表达形式。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最为根本性的不同就体现在是否有形上,有形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实物性特征,文物自身承载着所处时代的文化信息,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并非是具体的实物形态,其将文化精髓通过口头、肢体等众多形式呈现出来,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变化,不具备固定性、实物性等特点。而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上则不可以采用保护有形文化遗产的方式,而是应该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二)利用好博物馆的自身优势
2.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3.博物馆利用自身平台优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与社会搭建桥梁
其次,博物馆可以通过展览的方式,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充分展现其教育职能,将所在地区包含的工艺、民俗以及舞蹈等各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制成生动形象的音像材料,进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题开展相应的展览。而在展览过程中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例如采用无形和有形的动态陈列相结合的方式,使展览更加具有趣味性,并进一步加强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讲解功能,通过现场讲解、真人演绎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让人们能够对展品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和了解,从而对其内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大量丰富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博物馆必须担负起自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职责。博物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通过博物馆的陈列与保管职能,利用数字化技术以及自身平台优势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推动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从而在承载历史、文化创新等方面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更好地完成社会所赋予的使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许晴,陈亚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中的展示方式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09):94-95.
[2]袁文婷.博物馆文创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中华手工,2021(04):10-11.
[3]钟雯轩.民俗博物馆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J].今古文创,2021(09):109-110.
[4]聂彩花.关于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措施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4):158-159.
[5]曾心昊.论我国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化保护[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9):126-130.
[6]汪桂英.民俗博物馆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析[J].中国地名,2020(02):43.
[7]王巨山,陈英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对博物馆制序的影响[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9(00):55-67.
[8]齐萌.浅析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法[J].散文百家,2019(09):254.
(作者简介:杨阳,女,本科,桂林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