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百年时空的“艺术对话”,来看看江苏各大博物馆的“跨年展”

2023年即将过去,为了迎接全新的2024年,江苏各大博物馆推出了异彩纷呈的跨年大展。观众既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灿烂,也可领略当代文化的风情与魅力,实现跨越千百年时空的艺术对话。博物馆借助数字化手段,更增强了观众沉浸式的体验感。

中国书画、玉器、刺绣、服饰等经过长期的积累发展,已成为独特的文化艺术,并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精神。

你想与齐白石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与“扬州画派”的深厚渊源吗?12月29日起,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联合北京画院将举办“情有梦通——齐白石笔下的四季生机”特展,以齐白石笔下的四季生机为主题,以水墨营造意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生命世界为切入视角,述说他对传统中国画作出的贡献。

在明清书画史乃至整个中国书画史上,郑板桥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为郑板桥诞辰330周年,扬州博物馆联合国内18家文物收藏单位,共同推出“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郑板桥诞辰330年书画艺术特展”,展览通过100余件(套)精品文物全面展示郑板桥的人生经历、艺术造诣及精神品质。

苏州博物馆推出“出走露香园——江南画绣史”,展示了由宋至今,来自亚、欧五国的100件/套刺绣精品,立足江南、面向世界,讲述江南画绣发展及其背后女性故事的同时,着力以崭新的视角梳理画绣历史、呈现绣品辉煌、传播刺绣文化。

“‘尚雅’——传统文人生活和文房器具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展出,宋代茶托、扬州毛笔、和田玉砚等90余件馆藏精品和珍稀文房四宝藏品,既诠释着传统文人的生活雅趣,也是一场展现文房器物艺术的视觉盛宴。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同时还推出了“‘南京非遗’里的‘老字号’”展览,共展出了100余件作品,包括剪纸、绒花、刺绣、南京金箔等非遗品牌,以及马祥兴、永和园等老字号。

在太平天国博物馆展出的“瑞玉呈祥——杭州博物馆馆藏玉石器精品展”,选取了杭州博物馆所藏玉石器文物106件/套,呈现出玉器的文化面貌,展现大国工匠们的艺术造诣。

江宁织造博物馆隆重推出的“云享霓裳——云南民族纺染织绣展”,共展出116件(套)源自云南不同民族、不同材质、不同工艺、不同款式的精美文物展品和上百幅珍贵图片资料。

一些博物馆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依托,致力于展示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12月26日,宿迁市博物馆将推出“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文化展”。顺山集文化作为江苏境内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将江苏史前文化史向前推了至少1500年,被誉为“江苏文明之根”。此次展览共展出顺山集遗址、韩井遗址、赵庄遗址出土的陶器、骨角器、石器、玉器等文物210余件,揭开埋藏于地下、距今8500年前的远古文化——顺山集文化的神秘面纱。

作为连云港市博物馆成立五十周年特展,“汉月出东海——汉东海郡辖域文明特展”正在连云港市博物馆重磅展出。展览依据东海尹湾汉简发现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遴选汉代东海郡辖域内215件文物展出,观众可领略两千年前东海郡的独特风采,感受这片土地物换星移的历史变迁。

陕西曾长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心舞台,“秦中自古帝王州”,先后有14个王朝在此建都立制,历时1100余年。12月31日,“山南水北璀璨秦中——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品展”将在宜兴市博物馆一楼临展厅开展。展览汇集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共十家博物馆的128组古代文物精品,这些文物都是陕西及宜兴近年出土的周秦汉唐文物中的精品之选,凝聚着古代中国最为绚丽的盛世记忆,彰显出华夏民族奋发有为、包容大度的文化自信。

到博物馆还可以领略异域风情。“大师的艺术:欧洲画坛瑰宝·勃鲁盖尔家族真迹展”在南京六朝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围绕16—17世纪尼德兰画派展开,展出了勃鲁盖尔家族及受其家族绘画风格影响的艺术家作品91幅真迹,其中涵盖油画、部分水彩,及版画等多种绘画类型。部分作品是平时不对外公开的国外珍稀藏品,大多是首次在国内展出。

吴文化博物馆推出“艺术的帝国——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古罗马文物精品”特展,共展出来自古罗马文明的代表性文物98件/套,包括法尔内塞收藏的藏品和出土自赫库兰尼姆、庞贝古城的珍贵文物,囊括雕像、银器、玻璃器、湿壁画、马赛克等多种艺术形式。展览从古罗马艺术、人物肖像、色彩运用、技术等方面展开阐释,带领大家遍览古罗马文明的多重面貌,并重现古罗马文明的辉煌与繁荣。

江苏一些博物馆还与省外的博物馆跨地域联合办展,赴异地展览,实现文博资源的合作共赢,促进了各馆之间的文化交流。

为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180周年,明孝陵博物馆与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上海吴昌硕艺术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亲情中华,‘壶·画’连魅展”在上海吴昌硕艺术馆开展。共展出萧平、朱道平等十八位书画家五十六幅绘画作品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潇笠、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胡永成等二十七位紫砂艺术家纯手工制作的五十二把紫砂壶作品,是一次绘画艺术家和紫砂陶艺家两者相互融合、交流互鉴的复合型展览。

由徐州博物馆、漳州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大汉雄风——汉代楚国文物精品展”在福建漳州市博物馆展出,280余件(套)汉代文物以徐州地区多座汉代楚王墓出土文物为主,力求从多角度解读西汉楚国的历史风貌。

在数字化的“加持”下,如今的博物馆凭借技术、创意频频“出圈”,让游客找到打开博物馆的“新方式”。

数字化沉浸式体验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一大亮点。如利用5号厅尾厅及走廊空间,以竹林造景,通过投影技术,再现《万竹山居》中粉墙黛瓦、半亩方塘、碧盘滚珠的自然生态;在展厅中还原了一片绿意盎然的荷花池,以跳动的河鱼、摇曳的荷叶、啾鸣的虫声,打造一个曼妙的视听空间;利用720°环幕互动空间,在《一花一世界》中,展示其“衰年变法”前后画法演变,在沉浸式体验中打造一个万物有情的空间。

THE END
1.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湖南博物院此次征集工作中,183个基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创新应用的案例报名参与评选,最终“国家自然博物馆数字人及AR导览”等10个案例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29个案例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 本次公布的示范案例聚焦文化数字化、数据要素赋能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共性https://www.hnmuseum.com/zh-hans/node/10363
2.国家博物馆文物藏品数字影像版权化初探国家博物馆将其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加工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古代藏品,还是近现代藏品都可以进行数字化采集,形成文物藏品的数字影像资源。在著作权法领域,数字化的过程被国际条约及各国的法律所承认。立法对于数字化作品的保护是一个创新,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趋势。 https://www.chnmuseum.cn/yj/xscg/xslw/201812/t20181224_36315.shtml
3.无讼阅读浅析博物馆馆藏品衍生品的知识产权保护藏品复制品、仿作品(包含博物馆数字化) 保护原有物品不受人为破坏,满足人们历史文化需求。 对藏品进行复制、仿制等不属于再创作行为,一般不具有独创性;此类行为在博物馆中大多用于保护原藏品,抑或者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藏品的需要。 数字化博物馆是指采用技术手段,将实体的博物馆藏品、信息以及所能提供的服务以数字https://victory.itslaw.com/victory/api/v1/articles/article/0a7d101c-d36d-46a6-b036-1ab371d10367
4.中国博学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正式入选的视听和多媒体作品的作者或制作人同意在不支付任何费用的情况下在国家和国际电视网络播放他们作品的一分钟节选。 10. 接受规定 申请方须无保留地接受以上条款的规定。 11. 中国博物馆作品的报名方法 中国各地博物馆提交的作品应在2010年5月30日前统一递交到博物馆数字化专委会秘书处。由数字化专委会负责https://www.digitalmuseum.org.cn/xshd/content/2013-08/26/content_58912.htm
5.数字化转型中的博物馆从国外博物馆对光电、声音以及图像等数字资源的利用来看,都是通过收集、存储、加工、传播等方式,利用传感交互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等来营造逼真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展现艺术作品,让游客沉浸其中。 国内博物馆数字化转型 城市周边游、短途旅游成为人们首选的休闲出游方式。在这一基础上,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成为发展文旅产业的全新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496
6.博物馆数字化:沉浸式数字技术还原古物,让“文物”活起来!数字化网络技术的虚拟展示功能强大,以多媒体、跨媒体、全媒体为特色的信息传播和三维形象体系所营造立体化的空间艺术现场感是吸引受众的不二法则,想要实现博物馆数字化交互体验营造沉浸化场景,以下四大关键核心技术非常重要。 四大核心关键技术 ? 厘米级空间计算 http://yijigo.tuliyou.com/news/info/id/154.html
7.以“今”入“古”,浅谈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手段与应用价值博物馆不仅是征集、收藏、陈列、研究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平台。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建设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传播为核心的智慧型博物馆,已成为了国家科技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博物馆也正在加强对现代科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Tg1OTQ1NTaDz3Wqr6zGcw.html
8.未来已来:何以定义数字艺术博物馆“元·界——关山月美术馆数字人文研究展”展览效果图 当下的艺术博物馆,已经有了成为一个庞大的信息综合体的趋势,逐渐从单纯的数字化建设转变为对数字艺术博物馆这一全新的智识系统的探索,对外信息传播也从对观众的单向输出变成与观众的双向交流。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就定为“博物馆的力量”,并将其阐释为三种力https://wwj.henan.gov.cn/2022/12-27/2662739.html
9.数字博物馆设计方案(精选8篇)数字博物馆是以数字形式对文化遗产的各方面信息进行采集和管理, 实现文化遗产信息的永久保存, 并可以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多种服务的信息系统[1,2]。数字博物馆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 , 因此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有利于资源共享; 数字博物馆不受展品条件、展览场地的限制; 数字博物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4pute8s.html
10.数字化动漫帮文物“活”起来去年6月11日,成都博物馆新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在策划开馆的首个特展“倥偬的乡愁·张大千”时,他们邀请台湾漫画家纪渊字绘制了一系列张大千卡通形象作为展厅代言人。常设展览“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中的一块汉砖更成为数字化的一个突破口——由于展览位置的光线原因,无法对文物做到360度全方位展示,而借http://www.songzhiwenhua.com/mobile/view.asp?artid=1428
11.智慧博物馆发展中的数字人文建设———以上海博物馆的实践为例智慧博物馆发展中的数字人文建设———以上海博物馆的实践为例 智慧博物馆发展中的数字人文建设 ———以上海博物馆的实践为例 刘 健摘 要 智慧博物馆概念的出现已经有近 10 年了,在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实践中,采集了大量数据 后,对数据的运用却显得不那么尽如人意,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说是智慧博物馆建设所面临http://dhr.ruc.edu.cn/E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59
12.博物馆数字藏品博物馆数字藏品 数字藏品,字面言简意赅,却难以一语破的。越来越多的文博工作者开启了对数字藏品的探索。如何让数字藏品融入文博单位的日常运营?如何正确引导开展数字藏品相关业务?如何做到文博数字藏品工作的守正创新?数字藏品俨然成为博物馆立足新时代、谋求新发展的重要课题。数字化是这个时代的标签,数字藏品将在文博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722.html
13.“全面数字化”解锁艺术的共享时代央博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正在不断增加公众触及艺术的可能。在国际上,法国卢浮宫对其馆藏3/4的藏品进行数字化并免费供公众下载使用,英国大英博物馆采用“众包”的方式让大众参与到数字化的工作中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开放资源”项目让解锁数万件文物和艺术品的高清图像成为可能,日本则在政府的支持下利用数字https://arts.cctv.com/2021/04/27/ARTIlasoNa7UQCtRfnnAft0n210427.shtml
14.艺术档案数字化而采集后所形成的数字化信息艺术,根据我国的《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在特定的情况下是可以“合理使用”的,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公共机构在对传统艺术作品的选用、陈列、保存等方面使用有著作权的作品是不必征得许可的。民间艺术数字化资料的检索问题。民间艺术文化的数字化保护目的之一是建立馆藏资源https://www.zboao.com/cgal/8068.html
15.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博物馆AR文旅元宇宙AR+文旅文旅消费新嘲在当代数字化时代,博物馆不再是静谧的陈列室,而是焕发着智慧的光芒。 智慧博物馆以其创新的展示方式、互动性的体验和高效的管理方式,成为了当今文化领域的新宠儿。它融合了先进的技术和博物馆的丰富文化资源,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参观感受和学习体验。 本篇文章作者将https://www.zhihuilvyou.com/?p=2774
16.数字化美术馆时代的研究与实践今年,今日美术馆推出“今日未来馆”,其技术端和艺术概念在360度全景展览和艺术展数字化网络再现的基础上再次往前推进了一大步,旨在探讨美术馆最具先锋、未来性的空间概念。由实体展览、虚拟展览及第三方(增强现实)展览三部分组成(图2)。 “未来馆”区别于现存其他虚拟博物馆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艺术作品需要“创造”,http://www.namoc.org/zgmsg/qknrlj/201608/0b2f75cb900441f0a4e32d96dc762cc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