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博物馆丨数字化时代下博物馆发展趋势探析

当下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正渗透到社会与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推动着它们融合升级。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一系列计算变革,从PC到智能手机、再到XR智能终端,人类进入了新媒介变革时期。以博物馆为核心载体的文博领域也正在朝着新的发展阶段迈进。而博物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肩负着弘扬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需要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探索更适应数字时代的展现形式。无论是博物馆公共服务的方式和手段,还是公众的观展行为和需求偏好,都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与影响之下,发生着深层次的变革,数字化转型正逐渐成为海内外博物馆发展的关键战略主题。、

一·数字化加速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通过数字化的方法和技术,使得承载文化资源的物理空间和物质载体打破资源约束,以数字化的形态可以低成本的保存和流转,有利于加速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进程,进一步促进国内外博物馆间的交流合作,缩短国内博物馆间在展陈、服务等方面的差距。

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敦煌研究院、福建博物院及海外的大英博物馆、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等18个国家40余家机构共建的“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网站分为数字藏品、数字展览、数字知识和云上策展4个版块。

二·XR眼镜成为

XR眼镜作为三维数字内容的最佳载体,可以更好的帮助观众“走近”藏品,并“走进”藏品所处的历史时代,将替代手机成为人们与博物馆数字世界交互的主要入口,不仅提升了人们在实体博物馆的体验深度也可以远程的打开数字博物馆大门,随时随地享受一场沉浸式的数字文化之旅,将博物馆“装进”眼镜里“带回家”。

深圳博物馆“向海之旅——重返海洋的爬行动物”古生物专题展览针对重点展品“蛇颈龙”开发了配套的AR项目,观众佩戴AR眼镜对准文物,就能瞬间看到“复活”的蛇颈龙和它的生活场景。若摄像头自动识别出现问题,观众还可通过语音指令控制AR眼镜播放相应画面。围绕XR眼镜也将逐渐生长出与之相应的基础设施、内容生态和各式各样的创新场景,不断为大众创造丰富多样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体验。

将激发数字文创市场的价值潜力

四·AI+XR技术开启数字文创3.0时代

数字文创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数字文创主要以“贴牌贴标”为主,在产品上贴上文化机构的Logo;到了2.0阶段,注入了文化元素的内容产品有了更高的附加价值。

如今,在此基础上,XR技术的应用将数字文创推入了内容和体验并重的3.0阶段,通过虚实互动的玩法创新为文创产品赋予了无限的生命活力,满足了Z世代求新求变的消费需求,也将带来更大的文化传播价值。

《妙顶金龙——彩画之美》是故宫出版社发布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数字产品的首款作品,基于商汤数字猫平台,创新地将AI+AR技术应用于国宝修缮场景中,通过虚实结合的互动方式,让体验者置身于1:1等比例还原的故宫养心殿数字空间“紫禁妙境”元宇宙中。

《佛光寺大殿》与“梁柱间”古建筑榫卯积木的实物文创产品进行绑定,用户通过手机扫一扫实物积木,就会数字重现佛光寺东大殿结构,将大殿三维模型立体化呈现,并在数字空间中对大殿结构进行逐层拆解,将佛光寺殿中的奇妙结构和细节展现在眼前。

五·XR数字文创产品开发“平台化”

河南博物院的明星文物“妇好鸮尊”是河南博物院推出的首个3D版数字文创,在支付宝的鲸探小程序限量发行1万份,发行之际瞬间就网友被秒空。稍早前的同年10月,湖北省博物馆数字文创“越王勾践剑”正式对外发布,限量10000份,上线后引来60万人在线抢购,短短3秒即告售罄。

同时,平台与分发、营销,甚至实物产品制造渠道打通,为创作者链接各个环节所需资源,实现从创意到价值的有效转化,让创作者将主要投入放在创意策划环节,有助于促进数字文创产业整体效率的提升。

六·基于XR+IP解锁城市消费新场景

为城市商业赋能

七·博物馆文化资源

M○C△是一家存在于虚拟世界SomniumSpace的元宇宙博物馆,作为非盈利基金会成立,目前,它收录了来自Beeple、Pak、Hackatao等两百多位加密艺术家的作品。

在这个虚拟空间里调节好光线,用鼠标点击目的地“闪现”到喜欢的展品前,回过头看见入口处时不时冒出来的几个新游客,一种颠覆传统博物馆的模式已经显露雏形。

八·数字人成为各大博物馆的标配

未来数字人将会在各大博物馆“走马上任”。不仅是作为“AI博物官”,与观众面对面交流提供地图导览、观展陪同、展览讲解、教育活动等服务,带领人们穿越时空畅游历史,还可以竞聘成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大使、品牌形象IP代言人等岗位,将博物馆文化气质与现代元素相结合,通过属于博物馆自己的数字人IP加深博物馆与大众的情感连接。

美国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的达利博物馆使用基于AI的尖端技术,创造了“DaliLives”体验,采用机器学习让达利神秘“复活”。观者通过屏幕得以跨越时空,直接与艺术家本人对话。

九·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基于这些数据信息的深入挖掘和精准分析,可以帮助博物馆改变过去以经验为主导的管理服务模式,更高效的盘活和利用馆藏文化资源,为公众创造更优质的服务和体验

THE END
1.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湖南博物院此次征集工作中,183个基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创新应用的案例报名参与评选,最终“国家自然博物馆数字人及AR导览”等10个案例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29个案例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 本次公布的示范案例聚焦文化数字化、数据要素赋能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共性https://www.hnmuseum.com/zh-hans/node/10363
2.国家博物馆文物藏品数字影像版权化初探国家博物馆将其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加工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古代藏品,还是近现代藏品都可以进行数字化采集,形成文物藏品的数字影像资源。在著作权法领域,数字化的过程被国际条约及各国的法律所承认。立法对于数字化作品的保护是一个创新,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趋势。 https://www.chnmuseum.cn/yj/xscg/xslw/201812/t20181224_36315.shtml
3.无讼阅读浅析博物馆馆藏品衍生品的知识产权保护藏品复制品、仿作品(包含博物馆数字化) 保护原有物品不受人为破坏,满足人们历史文化需求。 对藏品进行复制、仿制等不属于再创作行为,一般不具有独创性;此类行为在博物馆中大多用于保护原藏品,抑或者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藏品的需要。 数字化博物馆是指采用技术手段,将实体的博物馆藏品、信息以及所能提供的服务以数字https://victory.itslaw.com/victory/api/v1/articles/article/0a7d101c-d36d-46a6-b036-1ab371d10367
4.中国博学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正式入选的视听和多媒体作品的作者或制作人同意在不支付任何费用的情况下在国家和国际电视网络播放他们作品的一分钟节选。 10. 接受规定 申请方须无保留地接受以上条款的规定。 11. 中国博物馆作品的报名方法 中国各地博物馆提交的作品应在2010年5月30日前统一递交到博物馆数字化专委会秘书处。由数字化专委会负责https://www.digitalmuseum.org.cn/xshd/content/2013-08/26/content_58912.htm
5.数字化转型中的博物馆从国外博物馆对光电、声音以及图像等数字资源的利用来看,都是通过收集、存储、加工、传播等方式,利用传感交互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等来营造逼真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展现艺术作品,让游客沉浸其中。 国内博物馆数字化转型 城市周边游、短途旅游成为人们首选的休闲出游方式。在这一基础上,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成为发展文旅产业的全新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496
6.博物馆数字化:沉浸式数字技术还原古物,让“文物”活起来!数字化网络技术的虚拟展示功能强大,以多媒体、跨媒体、全媒体为特色的信息传播和三维形象体系所营造立体化的空间艺术现场感是吸引受众的不二法则,想要实现博物馆数字化交互体验营造沉浸化场景,以下四大关键核心技术非常重要。 四大核心关键技术 ? 厘米级空间计算 http://yijigo.tuliyou.com/news/info/id/154.html
7.以“今”入“古”,浅谈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手段与应用价值博物馆不仅是征集、收藏、陈列、研究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平台。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建设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传播为核心的智慧型博物馆,已成为了国家科技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博物馆也正在加强对现代科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Tg1OTQ1NTaDz3Wqr6zGcw.html
8.未来已来:何以定义数字艺术博物馆“元·界——关山月美术馆数字人文研究展”展览效果图 当下的艺术博物馆,已经有了成为一个庞大的信息综合体的趋势,逐渐从单纯的数字化建设转变为对数字艺术博物馆这一全新的智识系统的探索,对外信息传播也从对观众的单向输出变成与观众的双向交流。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就定为“博物馆的力量”,并将其阐释为三种力https://wwj.henan.gov.cn/2022/12-27/2662739.html
9.数字博物馆设计方案(精选8篇)数字博物馆是以数字形式对文化遗产的各方面信息进行采集和管理, 实现文化遗产信息的永久保存, 并可以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多种服务的信息系统[1,2]。数字博物馆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 , 因此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有利于资源共享; 数字博物馆不受展品条件、展览场地的限制; 数字博物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l4pute8s.html
10.数字化动漫帮文物“活”起来去年6月11日,成都博物馆新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在策划开馆的首个特展“倥偬的乡愁·张大千”时,他们邀请台湾漫画家纪渊字绘制了一系列张大千卡通形象作为展厅代言人。常设展览“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中的一块汉砖更成为数字化的一个突破口——由于展览位置的光线原因,无法对文物做到360度全方位展示,而借http://www.songzhiwenhua.com/mobile/view.asp?artid=1428
11.智慧博物馆发展中的数字人文建设———以上海博物馆的实践为例智慧博物馆发展中的数字人文建设———以上海博物馆的实践为例 智慧博物馆发展中的数字人文建设 ———以上海博物馆的实践为例 刘 健摘 要 智慧博物馆概念的出现已经有近 10 年了,在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实践中,采集了大量数据 后,对数据的运用却显得不那么尽如人意,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说是智慧博物馆建设所面临http://dhr.ruc.edu.cn/E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59
12.博物馆数字藏品博物馆数字藏品 数字藏品,字面言简意赅,却难以一语破的。越来越多的文博工作者开启了对数字藏品的探索。如何让数字藏品融入文博单位的日常运营?如何正确引导开展数字藏品相关业务?如何做到文博数字藏品工作的守正创新?数字藏品俨然成为博物馆立足新时代、谋求新发展的重要课题。数字化是这个时代的标签,数字藏品将在文博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722.html
13.“全面数字化”解锁艺术的共享时代央博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正在不断增加公众触及艺术的可能。在国际上,法国卢浮宫对其馆藏3/4的藏品进行数字化并免费供公众下载使用,英国大英博物馆采用“众包”的方式让大众参与到数字化的工作中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开放资源”项目让解锁数万件文物和艺术品的高清图像成为可能,日本则在政府的支持下利用数字https://arts.cctv.com/2021/04/27/ARTIlasoNa7UQCtRfnnAft0n210427.shtml
14.艺术档案数字化而采集后所形成的数字化信息艺术,根据我国的《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在特定的情况下是可以“合理使用”的,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公共机构在对传统艺术作品的选用、陈列、保存等方面使用有著作权的作品是不必征得许可的。民间艺术数字化资料的检索问题。民间艺术文化的数字化保护目的之一是建立馆藏资源https://www.zboao.com/cgal/8068.html
15.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博物馆AR文旅元宇宙AR+文旅文旅消费新嘲在当代数字化时代,博物馆不再是静谧的陈列室,而是焕发着智慧的光芒。 智慧博物馆以其创新的展示方式、互动性的体验和高效的管理方式,成为了当今文化领域的新宠儿。它融合了先进的技术和博物馆的丰富文化资源,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参观感受和学习体验。 本篇文章作者将https://www.zhihuilvyou.com/?p=2774
16.数字化美术馆时代的研究与实践今年,今日美术馆推出“今日未来馆”,其技术端和艺术概念在360度全景展览和艺术展数字化网络再现的基础上再次往前推进了一大步,旨在探讨美术馆最具先锋、未来性的空间概念。由实体展览、虚拟展览及第三方(增强现实)展览三部分组成(图2)。 “未来馆”区别于现存其他虚拟博物馆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艺术作品需要“创造”,http://www.namoc.org/zgmsg/qknrlj/201608/0b2f75cb900441f0a4e32d96dc762cc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