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云南·文化保护文物传承文明——探秘云南民族博物馆非遗珍品活动藏品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因素。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也是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6月8日,云南民族博物馆围绕“保护文物传承文明”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邀请广大朋友一同走进云南民族博物馆,共同见证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云南民族博物馆活动

让文物“活”起来

在云南民族博物馆西侧馆,将举行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游客可聆听一场古琴知识讲座,欣赏古琴表演,学习香包和香棰制作并观看香道与茶道的展示,同时了解普洱茶制作与粽子制作等。

银制火锅

满族红色绸彩刺绣氅衣

汉族皮影

“接下来,云南民族博物馆将进一步巩固非遗保护传承基础,提升非遗传播效能,建强非遗工作队伍,让非遗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注入深厚持久的非遗力量。”云南民族博物馆藏品部负责人李晋表示。

澄江关索戏面具

赓续历史文脉

从藏式木碗、彝绣到扎染、瓦猫……当下,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正在拉近非遗、传统手艺人与年轻一代的距离。本次活动,云南民族博物馆还开设了“探非遗”短视频故事征集活动,邀请馆内非遗专家参与“民族团结故事我来讲”活动,非遗专家结合馆内文物资源特色,将文物研究成果转化为妙趣横生的沉浸式体验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根脉。

01

藏式木碗中的审美情趣

“‘丢也丢不掉,带也带不走,情人是木碗该多好,可以揣在怀里头。’藏式木碗,既是藏族群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器具,也是我国工艺美术的瑰宝。”云南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格桑白玛措姆介绍了云南民族民间日常生活器具中的馆藏非遗藏式木碗。

银制碗座

在形态设计上,藏式木碗巧妙地分为男碗和女碗。男士木碗碗口大而外开,碗身低矮,象征男性的豪迈、沉稳;女式木碗则碗形收敛,碗口稍窄,碗身较高,并且非常注重光滑程度,象征女性的柔美及内敛。

木茶碗及碗盖碗座

随着文化的深入交融,饮清茶的习俗渐渐进入了藏族群众日常生活,木碗的外形和功能也随之出现了分化——一种类似瓷盖碗的木茶碗应运而生。藏式木碗“戴帽蹬靴束腰带”,将装饰艺术推向了极致。这类木茶碗,碗盖多为银制,雕有精美的花纹和流苏,顶珠用红珊瑚、玉石、象牙或绿松石;碗座也是银制,似八瓣莲花,雕刻着象征吉祥如意的“藏八宝”。

现今,藏式木碗的装饰手法已逐渐简化,不再采用复杂的髹漆装饰,而是更加注重不同材质的搭配与镶嵌。

02

千年彝绣通世界

“当古老与现代碰撞,必然产生耀眼的光芒。这正是‘千年彝绣技艺触通世界舞台’。”云南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韩丽萍说,在云南民族博物馆“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展厅陈列着这样一件馆藏彝族大姚式女盛装,它征集于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整套服饰上衣下裤,由帽子、上衣、长裤、围腰、鞋子组成。帽冠三道弧形勾勒出鸡冠造型,帽檐刺绣盛开的山茶花,缀有红色绒线穗,又称“鸡冠帽”。形似雄鸡的鸡冠帽寓意彝家少女的幸福吉祥。蓝棉底右衽斜襟上衣,立领、窄袖,领、肩、襟边、衣袖均拼缝花边并刺绣花卉,绣花颜色多以红色、粉色搭配其他颜色。梯形黑布围腰,围腰头刺绣马缨花、万字纹、八角纹、吊穗纹等纹样。黑色直筒裤,裤腿缝花边、多色布条,挑绣蝴蝶、花卉纹,裤脚一圈刺绣形似手拉手的小人图案,寓意节庆时刻彝族舞蹈(打跳)的欢乐场景。黑布帮尖头绣花鞋一双,挑绣缠枝花卉。整套服饰制作精美、特色鲜明,是“赛装节”中彝族妇女穿着的盛装。

参加赛装节的彝族妇女韩丽萍/摄

楚雄彝族刺绣色彩和谐、花团锦簇、构图精美、疏密有致,以挑花、扣花、十字绣、平绣等灵活针法形成点、线、面交融的图案,纹样内容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亭台楼阁等。楚雄彝族服饰按地域分为“大姚式”“龙川江式”“武定式”三大类,各类又有若干款式,讲究实用、舒适、美观,图案寓意吉祥,集中反映彝族的民族文化特性和时代特征。2008年,彝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彝族女性盛装

赛装节是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及周边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集对歌、舞蹈竞赛、服饰展示竞赛以及商贸交流等为一体,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直苴彝族赛装节已有1350余年历史,被称为世界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参加赛装节已经成为直苴彝族群众及周边各族群众的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03

扎染里的“民族团结”

“请看这幅作品,由大理白族自治州非遗传承人张翰敏老师创作,蝴蝶和祥云的纹样是中华文化象征性符号,寓意着爱和吉祥。作品寄予了云南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互助友爱,共同奔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道路上的美好愿景。”云南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黄滢丹介绍道。

黄滢丹从扎染的历史说起。据史书记载,扎染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已开始流行。从唐代《南诏中兴画卷》和宋代《张胜温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上可以看出,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扎染技术。有文献记载,唐朝时期南诏的舞队身着扎染衣裙到长安献艺。明清时期,扎染在大理周城逐渐盛行;到了近代,当地白族用自己种植的板蓝根制作蓝靛染布,周城遍地都是扎染坊。白族扎染的传统制靛方法、扎花的技法、纹样图案、染神信仰四个方面与文献中记录的中原扎染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再结合对染布老人的访谈资料,可以判断白族扎染最初可能在南诏时期由中原地区流传而来,后逐渐融入白族的地方文化并在白族地区扎根和绽放。扎染见证着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如今,扎染已经成为大理的一张名片,从简单朴素的白族生活用品成功转型为制作精美的文化产品,蜚声海内外。2006年,大理白族扎染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被赋予了“非遗”新意义。保护和传承白族扎染技艺成为当地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白族扎染在年轻一代的传承人手中,与时尚、教育、艺术等相结合,逐渐走出了一条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白族扎染之路。

04

口弦——拨动“三交”的初音

“穿越千年,弦音不息。小小的口弦,是亘古绵长、不曾中断的华夏文明之缩影。”云南民族博物馆研究馆员杨晓介绍民族乐器口弦时,感叹每一次弹奏,都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共鸣和情感共振,那妙不可言的“初音”,汇聚成文明互鉴交流的宏大乐章。

口弦

口弦是民族民间弹奏类体鸣乐器,又称“口簧”“响篾”。它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代,是一种具有胚胎型意义的泛音古乐器,被誉为人类弦乐的“初音”。据《中国音乐词典》记载,全国有东北、西北、西南各地30余个民族在使用这种乐器。云南的彝族、纳西族、傈僳族、景颇族等民族喜爱使用口弦。口弦还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及太平洋各岛屿200多个民族中间,是世界共同的音乐语言。

口弦主要的制作材料有骨、竹、木和金属材质。骨制或竹制口弦的簧舌根部均有开孔,用来拴系线绳演奏使用。金属材质口弦为柳叶形或马蹄形;竹口弦多用质地坚硬的金竹片削制,三片合串,外套刻纹竹筒。口弦发音微弱,需通过唇、舌动作变化和呼气调节方能奏出动听的音乐。演奏多片口弦时,要将口弦排列成扇形,使簧舌靠近唇间,随时移动。一般由女性演奏口弦,可独奏自娱、合奏或舞蹈伴奏,也是妇女们随身佩戴的装饰品。保护口簧的竹筒通常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是一件精巧的艺术品。口弦小巧别致,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虽然没有旋律丰满、华丽繁复的曲调,却具有“远韵低微、依稀私语”的独特魅力,如同鸟儿在林中呼唤,好似山涧流水潺潺,传递着演奏者细腻深沉的情感。

口弦作为一种原始古乐器,伴随着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而产生。《世本》载“女娲制簧”,《诗经·小雅·鹿鸣》吟唱“吹笙鼓簧”。东汉《释名·释乐器》载:“簧……以竹铁作,于口横鼓之。”宋代《乐书》载:“传称王遥有五舌竹簧,今民间有铁叶之簧。”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中说:“破竹成四块,划竹成八片,青青的竹子啊,拿来做口弦……”形象地描写了口弦的采集制作。故宫藏画《塞宴四事图》“什榜”乐队演奏的场面中,就有口簧、月琴等十件乐器。

常言道“口弦会说话,月琴能唱歌”,口弦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一直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各族青年交友谈情离不开口弦,互赠定情信物更离不开口弦。“我愿做一副小小的口弦,永远挂在你的胸襟上,紧紧贴着你的心房,滔滔把我的话儿讲。”彝族姑娘们从十二三岁起,就把口弦挂在身上,甚至成串地挂在心窝处,等待意中人来抢夺。边远山区纳西人也保持着“口弦相亲”的习俗,弦音传递,等待有缘人“破译”心灵的秘密。口弦也成为追求幸福生活的象征。

05

瓦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

“房顶高高坐,圆圆的眼睛,大大的口,猫不像猫,虎不像虎。”云南民族博物馆副编审赵芳在拍短视频节目时以流传广泛的云南民间谜语切题,介绍云南特有的陶质建筑装饰构件——瓦猫。

瓦猫

“瓦猫”又称“吉祥虎”“降吉虎”“镇脊虎”,主要流传于汉、彝、白、纳西等民族,安置于民居的屋顶上。民间习俗认为瓦猫可以强宅气、镇鬼神、扶正风水,承担着为屋主看家护院、祈吉纳福的重任。

瓦猫是怎么来的呢?最早有实物可考的屋脊兽出现于汉代。屋顶上曾以中国本土吉祥物铜鸟、朱雀作为装饰,象征吉祥和威仪。自元朝以来就历代世袭当地土官的梁河南甸傣族土司,在保存至今的土司衙署建筑群中就普遍使用了汉式鸱吻造型。而在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府署建筑群中,更是直接复制内地官式建筑上的屋脊兽造型,大量地使用鸱吻、走兽。

明洪武年间起,一直到清代初年,大量内地汉族军民以军屯、民屯、谪戍、充军等方式迁徙入滇。中原建筑营造法式和建材工艺随之传入云南,相应的屋脊兽装饰艺术和文化观念也影响到云南,融入本地民族文化之中。因而,瓦猫是中原屋脊兽文化与云南少数民族虎图腾相交融的产物,是中华虎民俗文化互鉴融通的优秀成果。

据文献记载,制作瓦猫的历史相传始于明代,并一直保持着手工捏制的传统技艺,多为陶制,也有少量石制,每只瓦猫都是独一无二的。云南瓦猫主要流传于昆明、曲靖、玉溪、红河、文山、楚雄、大理、丽江、临沧、保山等州市。造型服务于民俗。地区不同,瓦猫造型各异,大多极富夸张、粗犷的原始之美。如鹤庆白族瓦猫整个面部几乎就剩一张大嘴,认为可以吞掉所有不吉之物。文山州砚山县的瓦猫,直接将宝瓶当猫尾,以求永保平安。瓦猫在民居建筑中的多样造型也是云南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共享的鲜活体现。

瓦猫被列入昆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瓦猫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目光,色彩从单一走向斑斓,造型从夸张、狰狞变得丰富多样、更具个性化。在不知不觉间,瓦猫们一只只从屋顶走下来,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了装饰物、吉祥物。2020年9月,昆明地铁4号线开行“瓦猫”专列,成为了昆明的文化IP和文化符号;昆明市呈贡区还建立了瓦猫花园,方寸之间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瓷都景德镇出现瓷瓦猫,瓦猫成为多民族的文化符号,正润物细无声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城市文化之中。

THE END
1.曲靖市文物志(三十八)曲靖市麒麟区珠街八塔台墓地二号堆7号墓出土。2014年9月云南省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鉴定为三级文物。原藏于曲靖市文物管理所,2016年10月调拨至曲靖市博物馆。保存基本完好。现藏于曲靖市博物馆。 青铜鍪 共3件。分叙如下: (一)西汉侈口双耳青铜鍪 西汉。青铜质地。通高12.7厘米、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g3MzUwNA==&mid=2651752092&idx=2&sn=5536ede01fcf6712b7a766f49187d0b5&chksm=8b429613bc351f053b641923409164f08ed01767b84a2422daa8f8c151d7711353a01ec7b692&scene=27
2.四川省文物局独步南境——曲靖市博物馆藏爨体书法精品展 发布日期:2024-04-24 15:07 来源:绵阳市博物馆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链接: 中央人民政府 国家文物局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四川省文物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东胜街19号 联系电话:028-86641531 蜀ICP备20009351号 川https://wwj.sc.gov.cn/scwwj/wbsp/2024/4/24/54c97df2a584420d9001adf66d431cae.shtml
3.5·18国际博物馆日云南“宝藏”博物馆,你集齐了几座?云南铁路博物馆 是一座以云南铁路修建 和发展历史为主题的行业性博物馆 总建筑面积8360平方米 收藏或展示文物、文献万余件 博物馆由南北两馆构成 南馆以百年滇越铁路 “云南府车站”法式古典建筑为原型 北馆为萃取高铁车站元素的现代建筑 两馆之间贯连一座铁路钢架桥梁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2G5N1UN0530JKSL.html
4.曲靖哪里可以鉴定古董曲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对于收藏者来说,鉴定古董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曲靖哪里可以鉴定古董呢? 曲靖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作为曲靖的文化中心,曲靖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物和史料。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专业的鉴定师,他们会对你带来的古董进行鉴定,给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曲靖博物https://www.opabc.com/shenghuobaike/166428.html
5.南阳市博物馆2021年年度发展报告2021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为进一步提升南阳市博物馆职工文物保护及防范意识,1月27日,南阳市博物馆特邀请南阳市文广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赫玉建,在学术报告厅举行了“南阳市博物馆文物安全知识培训”。南阳市博物馆馆长王晓杰、副馆长王玉君等全体工作人员,及保安、物业等相关人员参加。赫局长以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为http://www.nysbwg.com/portal/article/index/cid/23/id/327.html
6.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负责人李媛:指尖近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已经闭馆休息,但展厅区域的照明却还未关闭,整个博物馆依然灯火通明。展厅里,李媛和博物馆的保护修复师们还在忙碌,逐个确认展出文物的情况。 李媛是一位“80后”,和文物保护修复打交道18年的她,如今已是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负责人,管理着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修复团队。这个http://society.yunnan.cn/system/2024/12/16/033337091.shtml
7.云南省博物馆:用青铜记录一种很“滇”的生活云博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潘娇介绍,文保工作人员每周都会对云博青铜文物库房进行巡查,展厅、展柜安装的调湿机及环境监测终端可对温湿度、紫外线、有机挥发物等实时监测调控,确保文物处在适宜保存环境。 2022年,云南省博物馆完成了馆藏青铜文物467件(套)的保护与修复。“目前的科学分析检测手段已能够提取肉眼看不见的https://www.qjrb.cn/2024-05/22/content_703404.html
8.曲靖市博物馆曲靖市博物馆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向公众免费开放的非盈利性机构,是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与社会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对曲靖地区的远古地质生态、历史文明进程进行了系统性陈列,充分体现了曲靖的地域、民族、人文与时代特征。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达18800平方米https://www.maigoo.com/citiao/278748.html
9.曲靖市博物馆曲博展览丨独步南境——曲靖市博物馆馆藏爨体书法精品展在防城港市博物馆开展 2024-05-31 曲靖市博物馆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回顾 2024-05-20 曲博活动回顾丨藏在博物馆里的母亲节! 2024-05-13 曲靖市首届“文物华彩,童笔生花”少年儿童绘画大赛评选结果出炉 http://www.qjmuseum.com/
10.贵州博物馆概况鸟居龙藏在调查中,还致力于少数民族的刺绣、蜡染以及生活用品等文物的搜集。这些珍贵的文物现大多保存在日本大阪民族学博物馆中,成为研究百年前西南民族社会文化的重要实证材料。 鸟居龙藏西南行中征集的文物(现存大阪博物馆) 四、影响 (一)学术史上的影响 https://www.gzmuseum.com/gbjt/202204/254.html
11.曲靖市博物馆的参观指南有哪些?参观路线:博物馆分为三层,设有历史陈列、文化艺术陈列和自然陈列三大板块。建议游客从一楼开始参观,逐一游览各展厅,全面了解曲靖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特色。注意事项:请勿携带大型行李、食物和饮料进入展厅。请勿触摸展品,以免损害文物。保持安静,避免大声喧哗,尊重其他游客的参观体验。遵守博物馆的各项规定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723411234572581205.html
12.曲靖市博物馆全攻略,让你轻松玩转这座充满曲靖市博物馆全攻略,让你轻松玩转这座充满历史文化的宝藏之地! 如何到达:位于曲靖新区文体花园中心,独特的设计风格使其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进入后需现场预约登记,然后可以参观三层楼展厅。 游玩时间:建议预留2-3小时的时间来游览整个博物馆,因为这里不仅展示了丰富的自然地理知识,还包含着深厚的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242493845?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