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因素。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也是我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6月8日,云南民族博物馆围绕“保护文物传承文明”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邀请广大朋友一同走进云南民族博物馆,共同见证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云南民族博物馆活动
让文物“活”起来
在云南民族博物馆西侧馆,将举行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游客可聆听一场古琴知识讲座,欣赏古琴表演,学习香包和香棰制作并观看香道与茶道的展示,同时了解普洱茶制作与粽子制作等。
银制火锅
满族红色绸彩刺绣氅衣
汉族皮影
“接下来,云南民族博物馆将进一步巩固非遗保护传承基础,提升非遗传播效能,建强非遗工作队伍,让非遗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注入深厚持久的非遗力量。”云南民族博物馆藏品部负责人李晋表示。
澄江关索戏面具
赓续历史文脉
从藏式木碗、彝绣到扎染、瓦猫……当下,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正在拉近非遗、传统手艺人与年轻一代的距离。本次活动,云南民族博物馆还开设了“探非遗”短视频故事征集活动,邀请馆内非遗专家参与“民族团结故事我来讲”活动,非遗专家结合馆内文物资源特色,将文物研究成果转化为妙趣横生的沉浸式体验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根脉。
01
藏式木碗中的审美情趣
“‘丢也丢不掉,带也带不走,情人是木碗该多好,可以揣在怀里头。’藏式木碗,既是藏族群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器具,也是我国工艺美术的瑰宝。”云南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格桑白玛措姆介绍了云南民族民间日常生活器具中的馆藏非遗藏式木碗。
银制碗座
在形态设计上,藏式木碗巧妙地分为男碗和女碗。男士木碗碗口大而外开,碗身低矮,象征男性的豪迈、沉稳;女式木碗则碗形收敛,碗口稍窄,碗身较高,并且非常注重光滑程度,象征女性的柔美及内敛。
木茶碗及碗盖碗座
随着文化的深入交融,饮清茶的习俗渐渐进入了藏族群众日常生活,木碗的外形和功能也随之出现了分化——一种类似瓷盖碗的木茶碗应运而生。藏式木碗“戴帽蹬靴束腰带”,将装饰艺术推向了极致。这类木茶碗,碗盖多为银制,雕有精美的花纹和流苏,顶珠用红珊瑚、玉石、象牙或绿松石;碗座也是银制,似八瓣莲花,雕刻着象征吉祥如意的“藏八宝”。
现今,藏式木碗的装饰手法已逐渐简化,不再采用复杂的髹漆装饰,而是更加注重不同材质的搭配与镶嵌。
02
千年彝绣通世界
“当古老与现代碰撞,必然产生耀眼的光芒。这正是‘千年彝绣技艺触通世界舞台’。”云南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韩丽萍说,在云南民族博物馆“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展厅陈列着这样一件馆藏彝族大姚式女盛装,它征集于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整套服饰上衣下裤,由帽子、上衣、长裤、围腰、鞋子组成。帽冠三道弧形勾勒出鸡冠造型,帽檐刺绣盛开的山茶花,缀有红色绒线穗,又称“鸡冠帽”。形似雄鸡的鸡冠帽寓意彝家少女的幸福吉祥。蓝棉底右衽斜襟上衣,立领、窄袖,领、肩、襟边、衣袖均拼缝花边并刺绣花卉,绣花颜色多以红色、粉色搭配其他颜色。梯形黑布围腰,围腰头刺绣马缨花、万字纹、八角纹、吊穗纹等纹样。黑色直筒裤,裤腿缝花边、多色布条,挑绣蝴蝶、花卉纹,裤脚一圈刺绣形似手拉手的小人图案,寓意节庆时刻彝族舞蹈(打跳)的欢乐场景。黑布帮尖头绣花鞋一双,挑绣缠枝花卉。整套服饰制作精美、特色鲜明,是“赛装节”中彝族妇女穿着的盛装。
参加赛装节的彝族妇女韩丽萍/摄
楚雄彝族刺绣色彩和谐、花团锦簇、构图精美、疏密有致,以挑花、扣花、十字绣、平绣等灵活针法形成点、线、面交融的图案,纹样内容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亭台楼阁等。楚雄彝族服饰按地域分为“大姚式”“龙川江式”“武定式”三大类,各类又有若干款式,讲究实用、舒适、美观,图案寓意吉祥,集中反映彝族的民族文化特性和时代特征。2008年,彝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彝族女性盛装
赛装节是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及周边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集对歌、舞蹈竞赛、服饰展示竞赛以及商贸交流等为一体,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直苴彝族赛装节已有1350余年历史,被称为世界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参加赛装节已经成为直苴彝族群众及周边各族群众的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03
扎染里的“民族团结”
“请看这幅作品,由大理白族自治州非遗传承人张翰敏老师创作,蝴蝶和祥云的纹样是中华文化象征性符号,寓意着爱和吉祥。作品寄予了云南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互助友爱,共同奔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道路上的美好愿景。”云南民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黄滢丹介绍道。
黄滢丹从扎染的历史说起。据史书记载,扎染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已开始流行。从唐代《南诏中兴画卷》和宋代《张胜温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上可以看出,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扎染技术。有文献记载,唐朝时期南诏的舞队身着扎染衣裙到长安献艺。明清时期,扎染在大理周城逐渐盛行;到了近代,当地白族用自己种植的板蓝根制作蓝靛染布,周城遍地都是扎染坊。白族扎染的传统制靛方法、扎花的技法、纹样图案、染神信仰四个方面与文献中记录的中原扎染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再结合对染布老人的访谈资料,可以判断白族扎染最初可能在南诏时期由中原地区流传而来,后逐渐融入白族的地方文化并在白族地区扎根和绽放。扎染见证着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如今,扎染已经成为大理的一张名片,从简单朴素的白族生活用品成功转型为制作精美的文化产品,蜚声海内外。2006年,大理白族扎染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被赋予了“非遗”新意义。保护和传承白族扎染技艺成为当地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白族扎染在年轻一代的传承人手中,与时尚、教育、艺术等相结合,逐渐走出了一条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白族扎染之路。
04
口弦——拨动“三交”的初音
“穿越千年,弦音不息。小小的口弦,是亘古绵长、不曾中断的华夏文明之缩影。”云南民族博物馆研究馆员杨晓介绍民族乐器口弦时,感叹每一次弹奏,都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共鸣和情感共振,那妙不可言的“初音”,汇聚成文明互鉴交流的宏大乐章。
口弦
口弦是民族民间弹奏类体鸣乐器,又称“口簧”“响篾”。它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代,是一种具有胚胎型意义的泛音古乐器,被誉为人类弦乐的“初音”。据《中国音乐词典》记载,全国有东北、西北、西南各地30余个民族在使用这种乐器。云南的彝族、纳西族、傈僳族、景颇族等民族喜爱使用口弦。口弦还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及太平洋各岛屿200多个民族中间,是世界共同的音乐语言。
口弦主要的制作材料有骨、竹、木和金属材质。骨制或竹制口弦的簧舌根部均有开孔,用来拴系线绳演奏使用。金属材质口弦为柳叶形或马蹄形;竹口弦多用质地坚硬的金竹片削制,三片合串,外套刻纹竹筒。口弦发音微弱,需通过唇、舌动作变化和呼气调节方能奏出动听的音乐。演奏多片口弦时,要将口弦排列成扇形,使簧舌靠近唇间,随时移动。一般由女性演奏口弦,可独奏自娱、合奏或舞蹈伴奏,也是妇女们随身佩戴的装饰品。保护口簧的竹筒通常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是一件精巧的艺术品。口弦小巧别致,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虽然没有旋律丰满、华丽繁复的曲调,却具有“远韵低微、依稀私语”的独特魅力,如同鸟儿在林中呼唤,好似山涧流水潺潺,传递着演奏者细腻深沉的情感。
口弦作为一种原始古乐器,伴随着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而产生。《世本》载“女娲制簧”,《诗经·小雅·鹿鸣》吟唱“吹笙鼓簧”。东汉《释名·释乐器》载:“簧……以竹铁作,于口横鼓之。”宋代《乐书》载:“传称王遥有五舌竹簧,今民间有铁叶之簧。”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中说:“破竹成四块,划竹成八片,青青的竹子啊,拿来做口弦……”形象地描写了口弦的采集制作。故宫藏画《塞宴四事图》“什榜”乐队演奏的场面中,就有口簧、月琴等十件乐器。
常言道“口弦会说话,月琴能唱歌”,口弦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一直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各族青年交友谈情离不开口弦,互赠定情信物更离不开口弦。“我愿做一副小小的口弦,永远挂在你的胸襟上,紧紧贴着你的心房,滔滔把我的话儿讲。”彝族姑娘们从十二三岁起,就把口弦挂在身上,甚至成串地挂在心窝处,等待意中人来抢夺。边远山区纳西人也保持着“口弦相亲”的习俗,弦音传递,等待有缘人“破译”心灵的秘密。口弦也成为追求幸福生活的象征。
05
瓦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
“房顶高高坐,圆圆的眼睛,大大的口,猫不像猫,虎不像虎。”云南民族博物馆副编审赵芳在拍短视频节目时以流传广泛的云南民间谜语切题,介绍云南特有的陶质建筑装饰构件——瓦猫。
瓦猫
“瓦猫”又称“吉祥虎”“降吉虎”“镇脊虎”,主要流传于汉、彝、白、纳西等民族,安置于民居的屋顶上。民间习俗认为瓦猫可以强宅气、镇鬼神、扶正风水,承担着为屋主看家护院、祈吉纳福的重任。
瓦猫是怎么来的呢?最早有实物可考的屋脊兽出现于汉代。屋顶上曾以中国本土吉祥物铜鸟、朱雀作为装饰,象征吉祥和威仪。自元朝以来就历代世袭当地土官的梁河南甸傣族土司,在保存至今的土司衙署建筑群中就普遍使用了汉式鸱吻造型。而在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府署建筑群中,更是直接复制内地官式建筑上的屋脊兽造型,大量地使用鸱吻、走兽。
明洪武年间起,一直到清代初年,大量内地汉族军民以军屯、民屯、谪戍、充军等方式迁徙入滇。中原建筑营造法式和建材工艺随之传入云南,相应的屋脊兽装饰艺术和文化观念也影响到云南,融入本地民族文化之中。因而,瓦猫是中原屋脊兽文化与云南少数民族虎图腾相交融的产物,是中华虎民俗文化互鉴融通的优秀成果。
据文献记载,制作瓦猫的历史相传始于明代,并一直保持着手工捏制的传统技艺,多为陶制,也有少量石制,每只瓦猫都是独一无二的。云南瓦猫主要流传于昆明、曲靖、玉溪、红河、文山、楚雄、大理、丽江、临沧、保山等州市。造型服务于民俗。地区不同,瓦猫造型各异,大多极富夸张、粗犷的原始之美。如鹤庆白族瓦猫整个面部几乎就剩一张大嘴,认为可以吞掉所有不吉之物。文山州砚山县的瓦猫,直接将宝瓶当猫尾,以求永保平安。瓦猫在民居建筑中的多样造型也是云南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共享的鲜活体现。
瓦猫被列入昆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瓦猫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目光,色彩从单一走向斑斓,造型从夸张、狰狞变得丰富多样、更具个性化。在不知不觉间,瓦猫们一只只从屋顶走下来,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了装饰物、吉祥物。2020年9月,昆明地铁4号线开行“瓦猫”专列,成为了昆明的文化IP和文化符号;昆明市呈贡区还建立了瓦猫花园,方寸之间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瓷都景德镇出现瓷瓦猫,瓦猫成为多民族的文化符号,正润物细无声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城市文化之中。